唐詩“心口不一”的經典:題目是寫月夜,但是全文都在寫春意到來

雖然我們暫時不能出去遊玩,但是我們也已經感覺到春天已經來到我們的世界當中。四季輪迴,甭管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但是春天從來沒有失約。

輕柔的春風從窗戶裡吹過,柔軟的柳枝也已經左右搖擺。對於春天的氣息,人們很早就關注到了。詩人們更是迫不及待地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春天的變化。經歷了寒冬的禁錮之後,每一個人都無比期待著春天的到來。

唐詩“心口不一”的經典:題目是寫月夜,但是全文都在寫春意到來

​而今天我們所談到的這一個詩人的這首唐詩,更是用了一個新奇的視角,讓我們品味到一個不一樣的春天。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這首詩歌就是唐代劉方平《月夜》,雖然題目寫的是月夜,但是實際上所表達的是對於春天美好景色的詠歎。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正如題目當中所寫的那樣,詩詞的一開始也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對於月光的描繪之上。夜深了,月光斜照在半邊的庭院之上。這一戶人家一半在月光之下,一半在陰影之下。

唐詩“心口不一”的經典:題目是寫月夜,但是全文都在寫春意到來

​這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夜晚,在看天上的北斗星依然橫亙在那裡,而南鬥星也已經西斜。

正當詩人欣賞這早春夜晚月光如水的時候。卻突然發現了不一樣的景色。是什麼呢?“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在這個夜深人靜的晚上,詩人突然出乎意料的感覺到了初春的點點暖意。

這種暖意是從哪兒來的呢?是春天的溫暖已經來到了詩人的身邊嗎?並非如此,它是藉助一種中介物來展現這一句詩句的內容的。

這個中介物是什麼呢?“蟲聲新透綠窗紗”。春天的小蟲聲聲鳴叫穿透了綠色的窗紗。就是因為春天的溫暖已經來到了,才會讓這天地間的小蟲從睡夢中醒來開始鳴叫。而這一切只有在這個夜深人靜的時候,詩人醉心於感受著景色美好的時刻,才能感知得到。

唐詩“心口不一”的經典:題目是寫月夜,但是全文都在寫春意到來

​所以看上去是在寫一個月色的晚上,但是後兩句詩句則是側重於描繪春天的到來。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首唐詩的最後一句,詩人寫出了一句“蟲聲新透綠窗紗”,用了一個“”字,說明詩人經常在晚間觀看著美麗的月色,但唯獨今天晚上是第一次透過窗紗聽到了小蟲的鳴叫聲。

所以對比很多的詩人,用自然界的花開、柳樹吐新綠、春江水暖鴨先知用一種普通的視覺來寫春天,這個詩人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奇的視角。他從一個微小的切入口展開敘述,讓我們感知到了早春的到來是多麼一件有詩意的事情,這是一個多麼充滿詩意的瞬間。

詩歌的前兩句寫景物,但是卻絲毫感受不到春天的暖意。就算是第三句來了一個春氣暖稍顯突兀,但是第四句的照應,讓一切都水到渠成。

詩人是用一顆純真的心靈來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透過小蟲的鳴叫來感知春天的到來。同時更加的通過小蟲的第一次鳴叫,烘托出詩歌的意境,更加賦予了這首古詩無窮的詩歌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