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初三快中考還在玩遊戲、刷抖音的學生,是什麼心態?

歐陽林浪


我是 [來看我]

現在國家正處於災難,孩子們正身處災難,一個初三即將中考的孩子,此時他還不知道什麼是災難,還想著每天打遊戲、刷抖音,只能說這是教育的災難。

家長應該正面引導,在家裡要製造一種氛圍,經常討論疫情對中國造成的一些危害,討論每天有多少人感染,有多少人死亡,有多少人出院,讓孩子增加危機感。現在教育的重點不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引導孩子反思災難,讓他們從災難中汲取教訓,在災難中成長。

我們都不希望若干年後,你的孩子回想起新冠病毒,嘴上脫口而出:那年的寒假真長,那年老師用釘釘給我們上課。

讓孩子學會在災難中成長吧!


小愛老師講數學


那些初三快中考還在刷抖音,玩遊戲的學生是什麼心態?

根據我的親身經驗來說,有以下這麼幾種。

其一和她的家庭有關係。

我也是從初中時代過來的,每當學習成績考不好時,就要面對家裡的本壘混合雙打。然而還會把自己與其他人做比較說:你看人家小紅考多少分,你連人家一半都不到。你怎麼這麼沒出息?這在中國來說,這種教育方式很普遍。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

其實說這句話只是出於氣憤,但對於小孩子不一樣,他會記在心裡,潛意識的認為自己沒出息。

曾經見過一個女孩,因為父母希望她得到好的教育,就把她送去了貴族學校。但是她帶來的成績並不理想。

她的成績越不理想,她的父母就越逼著他學習。每一天晚上基本上都要學習到10點以後。週六周天還有各種補習班。

她當然也有鬧過哭過,但都被父母認為是耍小性子,耍脾氣。迎來的不是安慰而是喝罵:我在外面辛苦賺錢,供你上貴族學校讀書。你就拿這個來回報我嗎?學習成績不好,考試考不好,將來能有什麼出息?你怎麼這麼不知上進?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逼迫下學習,她對於學習本身這個事,產生了厭惡和抗拒。於是對於一切能夠令她開心快樂的事情,她都會喜歡。在家長看不著的地方,她便會盡情的放縱自我。至於是對是錯,其實她並不在乎。能夠開心就是她最大的追求。

其二就是觀念的問題。

學習是為了什麼?學習是為了考高分。

基本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會這麼回答。不得不說這真是可悲。難道說學習是為了考高分,而不是為了在生活中能學以致用嗎?

記得有那麼一個女孩,她的學習成績很好。

有一次我們帶她出去逛商場,給她買了一個玩具。這時候我們就想逗逗她說:這件商品99,但叔叔這裡只有43,還差多少錢?

她算錯了。

似乎對於孩子們來說,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考高分。在他們的觀念裡,我只要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事情自有大人們去解決。他沒有用到過自己學到的知識,便會認為學到的知識沒有用。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簡單。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務必要讓他知道學習是有用的,知識是有用的。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是因為你能夠用到。只有這樣他才能對學習本身這個事情產生興趣。

其三有趣對無趣,無趣完敗。

學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無趣的。別說小孩子理解不到學習的樂趣,就是大人也很少有人能夠理解到學習的樂趣。

小孩子本就是白紙一張,他是什麼樣子,全靠大人們在塑造。

你孩子天天刷抖音玩遊戲,可能是因為他看見你天天刷的抖音玩遊戲啊,這個問題有沒有想過?

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是跟誰在學習?是老師,是父母。你都沒有天天去看書去學習,憑什麼要求他天天看書學習?

父母一般很少把累的一面,苦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看。回家之後看看抖音玩玩遊戲,這都很正常。但問題是你的孩子並不知道。他看見你玩遊戲玩抖音,其實他覺得有趣,他就跟你學。

說白了孩子的不良習慣,很多都是跟咱們學的。

最後一點經驗之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他們本就是白紙一張,他們能長成什麼樣子,全靠我們在塑造。他有著這樣那樣不好的習慣,跟我們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你不能一味的埋怨孩子啊。

如果你的孩子天生生而知之,那還用去上學嗎?就是因為他們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知道,才需要我們去引導。

說著說著,其實有點跑題了,但既然說到這個問題,我只想深入的說一下。


事實浮冰


很多種,自我放棄的,遊刃有餘的,家裡有礦的。說一個遊刃有餘的,我高三同桌一女孩比我小一歲,上課看似啥都不聽,捧著厚厚的一本武俠小說看[捂臉]但是一到考試啥都會,次次都是我們班前五名[贊],後來上了醫科大學護理專業,現在去火神山醫院援鄂了[祈禱]



尾巴21637919


最近我老公要備考,都快30歲了,985高校的研究生畢業,每天學習抱著手機,看1個小時才能看一行字,我也是惆悵。他看的是微博、知乎等,不管是搞笑視頻還是軍事新聞,刷的不亦樂乎。昨天我實在沒有忍住,就又嘮叨了他幾句。他脾氣上來了,一直說我這是自己不飛,就讓自己的蛋飛。還說自己就是學不下去。氣的我當時就把他的筆都給折斷了。後來我氣消了,仔細想想,我自己也有一定的原因。這個考試是我非得讓老公考,之前老公開始備考,我陪著他學習,我倆誰也不玩手機。老公學的挺認真的,過年期間,在老家,爸媽親人在一起玩鬧,沒學習的氛圍。後來回到自己的家,整天在家隔離,我每天刷手機看電視,卻希望他學習,然而他壓根做不到努力學習。

想想以前自己上學的時候,腦子也是整天想著玩,盼著玩遊戲,寫著作業瞅著電視。爸媽看電視,卻非得讓我進入學習。在屋裡學習的時候,我耳朵一直偷聽外面的聲音,哪有心思學習。

孩子的學習習慣很重要,不要老是念叨他們,要以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什麼是學習。學習氛圍很重要,如果家長能沉心來,安靜的陪孩子看書,慢慢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


曬太陽的方方


首先,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哪幾種情況。然後可以對症下藥,解決孩子的問題。

第一種情況,得過且過,不思進取,不考慮自己的未來,也沒有什麼遠大理想,這種屬於思想還不成熟的學生。

第二種情況,知道應該好好學習,應該用心努力,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缺乏自控能力,需要有人監督管理才行。

第三種情況,知道好好學習,不用家長管理,有遠大理想跟目標。並且付諸實施。

當然了,第三種情況的孩子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並且,這種孩子屬於鳳毛麟角,普通人家很難碰到。

那先說說第一種孩子,這樣的孩子其實最該檢討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請問您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已經初中的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學生的工作是學習不是每天遊戲、視頻這個簡單的道理他都不知道,價值觀堪憂。

早知道,以後的世界,如果沒有文化,可能連最簡單的工作都做不了。

人工智能的社會,你會被拋棄的很徹底。

那作為父母,這個時候,亡羊補牢,還不算晚,抓緊把思想工作補上,讓孩子明白,他之後的人生跟現在的關係,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需要你為此做出什麼樣的努力。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相信他能聽懂這些道理。

再說第二種情況的孩子,他們缺的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這也是大多數孩子的共性問題。

畢竟,遊戲、視頻玩起來讓人更輕鬆,學習會很枯燥,而且,學習很難讓他們精神愉悅。

那作為父母,就應該跟孩子約法三章,學習就專業致志的學習,休息的時候可以玩一玩,但是,一定要有時間限制。

說實話,現在的孩子在如今的環境下,不碰手機是不可能的,只要掌握好分寸,問題也不大。

你總不能要求他沒有休息的時間,一直在學習。娛樂一下未嘗不可。

所以,每個孩子的模樣,背後都有父母的身影,都說孩子是父母綜合的複印件,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董卿之所以是董卿,因為她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的畢業生,而且,爸爸對幼年的董卿相當的嚴厲。

在孩子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時候,應該給他們正確的價值導向,讓他們知道,做什麼才是正確的事。



秀芬姐姐


首先我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中考在即,孩子仍然沉迷遊戲、娛樂,家長急得不行,孩子貌似對遊戲樂在其中。孩子到底怎麼想的,還有很多家長想和孩子對玩遊戲的問題進行溝通,但大部分孩子並不願意溝通。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首先孩子正處於成長叛逆期,這個年齡最容易對新事物產生好奇心。不得不說很多遊戲迎合了孩子的這種心理。別說是十三四歲的小孩子,就是成年人一旦玩上了也會上癮。

第二,十三四歲正直心理快速成長期,很容易對新事物產生好奇心,一旦玩上癮,很難控制自己。

第三、孩子的自控力還沒有成人高,很多家庭因為忙於工作,疏忽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自控力的培養。

第四、孩子接觸到的同學也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都有從眾心理,喜歡攀比 ,如果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同學玩伴 想控制很難。

第五、家庭環境。家長在家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都喜歡玩遊戲刷刷視頻娛樂,也是給孩子豎了一個不好的榜樣,孩子會覺得不服氣。

第六、現在的學習壓力真的挺大的,孩子有時候也需要心理釋放 而玩遊戲刷視頻也是他們的一種施壓方式。

解決方案:

1、不要一味地施壓抱怨,沒有人喜歡被施壓被抱怨。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內心,走進他們的內心,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2、有空多和孩子聊聊天,聊聊他的同學,悄無聲息中教會孩子應該選擇什麼的同學接近。

3、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多引導,讓孩子自己分析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做的後果是什麼。引導孩子樹立短中長期目標,有目前的孩子自控力會提高。

4、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長從自身做起,和孩子相處時少玩或者不玩遊戲,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多看看書,並讓孩子感覺到讀書是有益的 ,培養良好的習慣,書香門第教出來的孩子大部分都喜歡看書就是這個原因。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雞蛋,從外部打破是壓力,從內部打破是動力。你品, 你細品!


郝哥自媒體


初三的孩子還在玩遊戲看抖音,這是什麼心理呢!家長在旁邊急得跳腳,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一副我就這樣了,愛咋咋地。

——我覺得造成現在這種狀況,孩子平常的學習態度就不太好,導致在學校成績一般。平時基礎就沒打好, 後期乃至初三,知識點越來越廣,要學的東西又特別多,孩子感到越學越吃力。也越吃力越不願意學。

——我怎麼覺得孩子好像也已經豁出去了?反正已經這樣,學不學都無所謂混個初中畢業,後面的事後面再說。

——可家長不想呀!父母吃過的苦,不希望孩子再走父母走過的路,吃父母吃過的苦,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幾個孩子能懂父母的良苦用心?總覺得父母說的將來對他(她)們而言還很遙遠不用著急。

——大部分人都會說跟孩子聊聊,看看孩子怎麼個想法,作為父母能沒聊過嗎?沒用,你說你的,孩子不言不語,十五.六歲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說不代表沒有,父母急的撓牆卻使不上勁,作為父母是何等心傷。

——初三畢業,無非是上高中,或技校或專科的院校,再不就是直接不讀書了,打工去了,身邊這樣的例子還真不少見,我的同事,三個小姑娘,一東北的,兩個山東的,小小年紀就出來上班,我問其原因:一個小姑娘說中考結束能上的高中有不喜歡的同學在讀就不去了,另兩姑娘倒是上了高中,一學期不到不上了,理由麼:校風不好.同學不好想處就不上了,就這任性,父母是一點招都沒有。

——說實話,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覺得自己長大了,不想父母過多的干涉自己,可她(他)們不知道身體是長高了,可心智還不成熟,對於很多事還不能做 出正確的判斷,就算是成年人好多時候也都是心有於而力不足。

——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幾分耕耘幾分收穫,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唸書,能多接觸更多優秀的同齡人,提高見識.開闊眼界,可以選擇過不一樣的人生。不吃學習的苦,就得吃生活的苦,無法重來的一生,每個人都沒有後悔的機會。告訴孩子,做什麼選擇就得接受什麼樣的後果。盡人事聽天命吧!



不負時光219518767


從教12年來,帶過五屆畢業班,每一屆都會有這樣成天混日子、抱著手機、遊戲,每一天得過且過的學生,這樣的學生佔學生總數的10-20%左右。

二八法則

這樣的比例恰好符合著名的“二八法則”: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這個理論類推到學習方面,站在象牙塔尖的只有20%的學霸,因為20%的人積極進取,80%的人庸庸碌碌;20%的人選擇堅持,80%的人半途而廢。

對於初三畢業班的學生來說,他們沒有了剛剛入學時的新鮮和好奇,甚至有些頭腦靈活的孩子認為,初中學習太簡單,不過如此,隨隨便便也可以應對;還有些孩子認為,中考還遠,先玩再說,一切都來得及。但是,這些“聰明”的孩子最終的結果是“反被聰明誤”,中考也就只能拿到一個“隨便”的分數。

家庭因素

除了孩子自身的原因外,家庭的學習氛圍也很重要。

許多家長要求孩子自覺自律,自己卻做不到。最糟糕的情況是,家長自己整天在客廳裡看電視,孩子從自己的書房裡跑出來想看一會兒,卻遭到訓斥。那些習慣玩遊戲、放縱自己的孩子,他們的背後往往也有一對不負責任、自律性較差、無原則寵溺的父母。

身教重於言傳,家長的行動比言語更有說服力。作為畢業班的家長,要做的是儘可能減少環境中的誘惑,而不是用空洞的說教,勸說孩子去抵抗誘惑。

欲罷不能

習慣,具有強大的力量。好的習慣能不斷敦促人進步;而一旦陷入壞習慣的裹挾,可能會泥足深陷。我所見的這樣血淋淋的例子數不勝數。

有一個某校直升保送生(保送生成績年段前50名),初二年那個暑假開始玩手機,因為家裡有錢,玩遊戲隨便買裝備,媽媽跟他說,你一天玩幾個小時就好,無比放心。一個學期之後,他的成績掉到了保送資格之外。

厭學後學生課堂睡覺慢慢變成曠課,去校內外去尋找他“志同道合”的好友,結交不良少年,夜不歸宿,逐步的演變成遊走在犯罪邊緣的學生。後來,還多次參與了搶劫。最終被送到了工讀學校。

這樣的孩子,人生缺乏明確的目標規劃,在本該拼搏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在本該自律的人生裡選擇了放縱

,那麼,就算不像上述那個孩子的極端情況,也會讓自己渾渾噩噩一無所成。

學習這件事本就是反人性的,但是,人活一世,是要有點奮鬥和追求的。如果那麼輕易就能成為夢想的“人生贏家”,那麼這珍貴的初三、寶貴的人生,不就顯得過於廉價了嗎?


葉子愛導圖


初一:因為沒有認識到中考的重要性,所以玩遊戲。初二:是因為在僥倖的心理下玩遊戲,初三:成績已經太差,心知肚明已經考不上高中了,索性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玩遊戲刷抖音!這就是很多初中生從初一到初三不同的心路歷程!

初一:小升初以後,孩子面對新的學校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

很多孩子的心理還是一個小學生的心態,他們根本不知道初中的中考有多麼重要,還像小學一樣,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學習環境而已,所以他們會像小學生一樣不計後果玩手機不學習,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要告訴孩子初中的中考和小學的考試不同,只給你一次機會,玩手機不學習考不上高中不能復讀留級,

初二:很多孩子初二學生僥倖的在玩手機,他們認為到了初三再學習也不晚。

結果正是在這種錯誤的心態下,導致學習成績越來越低,同時由於初二又加了一門物理,成了八門功課,知識量加大。孩子如果這個時候玩遊戲不好好學習,很容易造成成績下滑多門功課不及格的現象,由於初二太差落下太多,等到了初三了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人們經常說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後導致這些孩子中考未達線,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因此當孩子進入初二以後,家長一定要抓好孩子的學習,控制玩手機的時間,讓孩子守住普通高中的底線,在班裡排名不能低於20名,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學習和中考抱有信心,如果初二形成了嚴重的偏科多門功課不及格,那麼他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習和中考失去信心而沉迷於遊戲,詳細要求下圖所示

初三:由於初一初二成績太差,排名在班裡30名以後,好幾門功課不及格,這個時候孩子已經對中考和學習失去了信心,

他會想落下這麼多,反正我再怎樣學也趕不上來了與其這樣,我還不如每天痛痛快快的去玩遊戲,只有這樣才會消除對中考的煩惱,所以破罐子破摔這樣的學生多年來我遇到很多,比如下土這個初三學生班級倒數多門功課不及格每天回到家中就是玩遊戲

對於這樣的初三學生家長,現在讓他學也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家長這個時候要給孩子去尋找另外一條出路,找一個不錯的技校或職高去學一門技術。同時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初一和初二的家長一定要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不能溺愛孩子由著他想玩多久就玩多久那麼必然會形成網癮,初中三年一定要給孩子的學習成績劃一個最低的底線,讓他能夠最低考一個本地的普通高中。

以上內容和圖片摘自《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只為幫助各位家長能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業有成,考上高中考上大學。


家庭教育感悟


首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多在叛逆期,我個人覺得要好好和孩子溝通,正確引導孩子,我們自己不要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在孩子跟前玩手機,打遊戲,我感覺我們在孩子跟前玩手機,孩子會羨慕嫉妒恨的。個人見解[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