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精、津液之间有剪不断,且必须捋清楚的关系

气、血、精、津液,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又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输布(运行)等方面关系密切,这种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三方面的意义: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水谷精微之气和脏腑之气化活动是血液生成的基础与动力。

① 水谷精微之气生血

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它们均是在脾胃之气的气化作用下所化生的。

② 脏腑之气的气化活动化血

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为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根据气能生血的原理,临床上常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患者,其中黄芪50g、当归10g,补气的黄芪用量是养血的当归5倍,其机制在于补气能生血,是“气能生血”理论在临床的应用。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时时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则补气行血,气滞血瘀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则降气止血。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营之中而不溢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若脾虚不能统血,则会现多种出血症状,治疗当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2、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

(1)血能养气

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为脏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

(2)血能载气

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须依附于血方静谧,否则,血不载气,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散而不收。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往往运用益气固脱之法,可以用野山参30g制成独参汤用来补气固脱。

综上所述,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若气血不和,则百病从生。


“气与精的关系”

精与气在生理上的关系表现为精能化气,气又能生精和摄精,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化生,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密切关系。

1、气对精的作用

(1)气能生精

气能生精是指人体之气的气化活动能促进精的化生。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旺盛,不断消化吸收、运化水谷之精转化为人体之精,则脏腑之精充盛,使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不断得以充养并逐渐充盛,从而维系着人体之精的储藏与利用之间的平衡。因此,精的化生依赖于其的充盛,气是人体之精化生的动力。

精的化生依赖于脏腑的气化运动,治疗精亏可兼用补气之法。

(2)气能摄精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又能固摄精,使精聚而充盈,防止无故耗损外泄,这是气的固摄作用的提现。临床中,对于气虚而致的失精,多采用补气固精的治疗方法,常用金锁固金丸治疗肾气虚遗精证。

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中说, “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精藏于肾,肾精充盛,

乃能溢泻,不断地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正

常,元气方能化生不已。

2、精对气的作用

精对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藏于肾中的先天之精可以化为元气,后天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之精可化生为宗气。精为气化生的本原,精足则人体之气得以充盛,从而输送到全身,以充养各脏腑、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完成其生理活动。

所以失精者每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于语言等气虚之症,治疗气虚患者常常需填精补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均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在其生成和输布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

气对津液的作用表现为气能生津、行津、摄津三个方面

(1)气能生津

指气是津液生成和输布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腐熟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牌胃的功能活动,使运化正常津液充足。由此可见,津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作用,气旺则津充,气弱则津亏。

(2)气能行津

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作用于脏腑,表现为脏腑的功能活动趋向,脾、肺、肾、肝等脏腑的升降运动的过程中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当气的升降运动异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也随之受阻。反之,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人运动亦随之而不利。由气虚、气滞而导致的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水;由津液停聚而导致的气机不利,称作水停气滞。两者互为因果,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水肿等病理变化,这是在临床上治疗水肿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之一。

(3)气能摄津

指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着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则体内津液任意经汗、尿等途径丢失,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的病理现象,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

2、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能载气

津能载气指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依附于津液,津液亦是气的载体。生理上,津足则气旺。其机制是脉外的津液运载卫气和元气,防治卫气无故的脱失。脉中的津液是组成血液的成分,运载的主要是营气。

若津液大量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金匮要略心典》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2)津能化气

津能化气是指津液在其输布过程中可以化生为气以输布于脏腑组织和形体官窍。生理上,津足则气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津能化气”这一概念。

一是津液为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其输布过程中,经过脏腑阳气的蒸化作用,能转化成气以输布于脏腑组织和形体官窍发挥润养作用,犹如液态的水加热到100℃以上变成气态,这是“津化气”的过程;二是存在于脉内的津液,通过与营气结合化生血液,而血液又会濡养脏腑组织鼓舞脏腑之气的化生所以津能濡养脏腑,助化生脏腑之气;三是脉外津液运载卫气、元气,卫气到达体表官窍时也能溢出于津液发挥作用,元气经过三焦到达周身也会溢出发挥激发、推动作用。病理上,如果津亏则气弱,出现气津两伤,临床所见如口渴、尿少、乏力等症,可用西洋参10g、沙参10g泡水喝以生津益气。


“血与精的关系”

精能化血,血能生精,精血互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1、精能化血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精髓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基础,精足则血足,所以肾精亏损可导致血虚。目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补肾填精法每每获效,就是以精可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2、血能生精

血液是脏腑气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后天水谷之精的化生需要脾等脏腑气化活动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只有血液充盈,脏腑气化功能强,后天水谷之精才能充足,进而不断滋养肾精,使肾精充沛。因此,血液充盛则精足。反之,血液虚少则精亏。临床中血虚之候常伴有肾精可之症,治疗肾精不足之证常加当归、白芍等养血之药。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有“津血同源”之说。津血同源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同源于水谷精微

津血同源,即津和血有共同的来源,即水谷精微。津血两者都是脾胃运化来的,水谷精微化生出来的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2、津血互生互化

津可以变成血,血也可以变成津。

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枯少。如血液瘀结,津液无以渗于脉外而濡养皮肤肌肉,则肌肤干燥粗糙甚至甲错。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内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之而导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所以有“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说。

津液和血液密不可分,被输布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津,津耗则血少。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津液还要渗出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所以,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用破血逐瘀之峻剂。


“精与津液的关系”

精与津液均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精与津液也是同生互化的。精盛则布津,津足则精充。

在病理状态下,精亏可伴津液不足,反之,津液亏耗也可致精虚。临床上,滋阴生津与填精常并举,如胃阴损伤出现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益胃汤治疗,其中的沙参、玉竹、麦冬与生地的配伍,即是滋阴生津与填精并举的范例。

下图是著名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家李德新老师在《实用中医基础学》书中,介绍气血精津液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示意图,非常全貌的概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气血精津液学说的框架和内涵,这种图看懂了,在脑子里能记住了,气血精津液学说的核心内容就理解掌握了。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