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同學:“足不出戶”是反思和讀書的開始

張黎同學:“足不出戶”是反思和讀書的開始 | 治學大家談

“足不出戶”是反思和讀書的開始

往年我們的春節是熱鬧非凡的,街道車水馬龍,餐館人聲鼎沸,走街串巷互相拜年……誰也沒有想到突發的疫情,將庚子年的春節衝擊得支離破碎,我們的寒假也被迫“延長”。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許多醫護人員冒著感染的風險,置生死於度外,奮戰在臨床一線。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已經打響了,科學防控、堅定信心就是抗擊疫情最好的“疫苗”,我們更應該響應國家和學校的號召自我隔離。“足不出戶”可以讓我們真正靜下心來,與自己的內心做一次深談,審視過去一年的不足與成長;同時認認真真地讀讀文獻,寫寫論文,不失為是2020年一個良好的開始。

2019年9月份我重新進入蘭州大學文學院提升自己。置身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園,倍感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多年的教學迷茫和科研瓶頸,促使我儘快轉變思路和身份,全身心投入到全新的學習節奏中來。

專業理論課程的學習,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拓展了我的學術眼界和思維方式。如敏春芳老師的《漢語史和語言接觸》課程立足漢語史傳統研究方法,同時注重從語言接觸帶來的外部動因來探討方言之間的關係;莫超老師的《漢語方言專題》課程經常推薦經典範文加以講解和討論;鄧文靖老師細緻入微和語音練習,提高了我對國際音標的熟知度,加深瞭解了中古音與普通話發音、方言音之間的關係;張萬禾老師的文獻經典導讀,一再強調“學習經典論文背後的思維方式,培養批判性思維”等,只有養成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去思考的習慣,才能找到研究的問題。

開學後的9月7-8日和11月14-15日,文學院文字所接連承辦了兩次學術會議“語言接觸與西北漢語方言的演變”和“首屆甘肅漢語方言研討會”。專家雲集的兩次學術會議,讓我體會到了學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開闊了思路和視野。在“首屆甘肅漢語方言研討會”上,我宣讀了在本學期撰寫的一篇論文《甘肅連城話的“阿”類親屬稱謂詞探析》。雖然論文還不成熟,但對我自己而言論文還是有所突破的。每個文字所的成員都參與到學術會議的前期籌備、會議接待和會後安排等具體事務中,我也撰寫了5篇相關的學術講座新聞稿件,充分體會到了承辦學術會議的不易和收穫。

雖然開學的時間延期了,但是學習讀書不能鬆懈,因為新的一年還有新的挑戰需要去面對。

假期前兩週,我閱讀劉堅《近代漢語讀本》時,發現“元代文獻”中對於“麼道”“著”“根底”“每”“呵”等進行了解釋,但是對“裡”“上/上頭”“呵”“有”解釋有限。根據《讀本》中的語言點,結合《近代漢語助詞》,我瞭解了近代漢語助詞中“著”“來”“裡”等的演變與發展。查找文獻後發現餘志鴻、李崇興、祖生利等學者已對元代白話進行了相關基礎研究。其中元代直譯體文獻的研究,有餘志鴻《蒙古秘史》系列研究,李崇興、祖生利《元典章•刑部語法研究》和《元代漢語語法研究》兩部著作,祖生利博士論文《元代白話碑文研究》等。同時結合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閱讀了“著”“來”“裡”等助詞的發展演變情況。還閱讀了孫錫信、楊永龍《中古近代漢語語法研究述要》的第一編“中古漢語語法研究”和“中古漢語語法的斷代研究”。大致瞭解中古漢語和元代漢語的語法研究現狀。這兩週的讀書心得是研究論著和語料文本結合著閱讀,並加以思考和追問,才能對文獻的思路有比較清晰且深入的理解。

面對嚴峻的疫情,有效的防控離不開你我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要消除恐懼心理,保持希望、努力、進取、自勵的心態,這是永遠不會錯的。因為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總會有開心和失落、有收穫和捨棄、有成功和失敗、有歡聚和孤獨、有昂揚和低沉、有幸福和悲苦,人生不可能只有美好。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讓我們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希望。

堅冰深處春水生,共克時艱!我們一起努力吧!

張黎,蘭州大學文學院2019級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甘肅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甘肅省普通話測試員。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