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已經擁有半壁江山了,為什麼不聽諸葛亮而一定要打江東?

書友會


答:讓我們先從黃權與曹丕的對話中,去尋找答案。

黃權投降曹丕後,曹丕很賞識他,任命他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黃權)

從蜀國投降的人中有人說,劉備已經誅殺了黃權的家人。黃權知道其言不真實,於是對曹丕說:“我與劉備、諸葛亮推心置腹,表明了我的本志。疑惑還未解,請等待之後的答案。”《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實,請須後問。”後得審問,果如所言。

劉,劉備;葛,諸葛!從一個降將嘴裡說出來的話中,不難發現,此時的蜀漢內部似乎是有兩個領導人?劉備是皇帝,諸葛是丞相。表面上看劉備是一把手,其實也是。怎麼說呢?就是夷陵之戰!能夠證明劉備才是皇帝。我這話說得,是不是要用如此的浩劫來鞏固劉備的輩分?我敢打賭,是!

權利是一個人畢生追求的目標,這一點沒有錯!古今中外,沒有例外!什麼隱士之說,不過是爭取不到權利的藉口罷了……

劉備不是已經掌握了益州的大權了嗎?怎麼還要拼盡全力去做錯誤的事情呢?我先討論伐吳對不對: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黃權的建議劉備不從,⚠️!注意⚠️!劉備怎麼說的?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是不是連劉備自己都知道伐吳是錯誤的。(秦宓)

再者,後來,益州牧府徵召秦宓為從事祭酒。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準備征討東吳,秦宓陳說天時不當,必難取勝,因此獲罪下獄囚禁,後來才被赦免釋放。秦宓原來是劉璋的人,劉備用他,他應該對劉備感恩戴德的,怎麼報答劉備呢?勸阻伐吳。

還有趙雲,就不重複了。

有一個人非說不可!因為他說的太有道理了:“陛下老遠來至白帝,恐怕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念頗深。不應該講和,您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著眼於大處。我試著為陛下論其輕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可以馬上決定下來,不用再諮詢各位將領。陛下和關羽之親密和諸漢先帝如何相比?荊州大小與海內各州又如何相比?這些仇恨,誰當先後?如果仔細思考,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如果他不說,劉備興許就不能伐吳了?他說了等於火上澆油!非打不可。這個人是誰呀?諸葛瑾😂……。劉備打夷陵之戰的目的就是要讓天下所有的人都看到,蜀漢還輪不到你諸葛亮說的算!不是說劉備不知道伐吳是錯誤的,不是!明知道伐吳是錯誤的,必須要打,這是在維護他自己的地位,也就是大事做決定的權利。比起對權力的挑戰的威脅,什麼荊州淪陷、什麼關羽、張飛的死、什麼個人的怨恨,統統不值一提。

趙雲你救不救劉禪與我的權利被威脅相比,九牛一毛!我不還有人事行政權嗎?你老老實實地待著吧。實話實說,劉備深知趙雲的話是對的,所以他並沒有把趙雲也給抓起來,而是讓趙雲掩護夷陵方向,並把最精銳的部隊全都交給了趙雲。以至於趙雲在接應劉備的時候,陸遜也不敢與趙雲交戰。

局外人是誰?諸葛!一個堂堂正正的丞相,這麼大的軍事行動,連一點參與權都沒有?還不能說明點問題嗎(言外之意——架空他!)?

建興二年(224年),丞相諸葛亮兼任益州牧,迎請秦宓為州別駕,不久又提升他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並封為永昌亭侯。


中行偃1


我不搬歷史佐證,歷史永遠是歷史,我來講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艾歐莉亞!

為了興復漢室,劉備,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來到了艾歐莉亞。他們的目的是統一全圖,上高地,踏平敵方所有水晶。

專主打野十年,我已發育成功,請蜀國人民放心,趙雲高亢的說道!我在上路碾壓式發展,對面打野來一次我揍①次,大哥,二哥放心,不需要來幫忙,張飛自豪的說。

各位兄弟我已在中路插滿了眼,很亮,劉備激動的說道,“”耶,小樣,敢偷襲我,逼我放風牆!”

大哥放心,“無盡”在手天下我有,對面的adc已被我玩爆,關羽不可一世的說道。

主公,關將軍太浪,無視對面的敵軍,對面的打野又過來“槓刻”了!

“軍師放心,你去遊走吧!二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讓他去浪吧,展示我蜀國雄威。”

“剛我看到對面的打野了”,我去拿個藍,“啪啪”,我草,三個人埋伏我!我去擰盒飯了!

關羽敗走麥城!

二哥,“我要替二哥報仇,我先把大龍給收拾掉”,“啪啊,什麼情況,!發育這麼久幹不過大龍!

張飛被殺

“主公為今之計,我們只有猥瑣發育,等他們復活,”諸葛亮說。“”不,打野發育的很好,一個能打2個,從上路進攻,你是輔助,只管給“”奶”。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敗的一塌糊塗!

諸葛亮雖有智謀但沒有權力,張飛雖勇但無智謀,關羽雖智勇但好大喜功,劉備雖有仁義但優柔寡斷。

自桃源三結義起,就已經註定他們能成為亂世之梟雄一方霸主,但不能光復漢室,建立萬世之功!

太急了,想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他的祖先為他打下了多少堅實的基礎。

所以,這就跟創業一樣,時間,人才,機遇還有默默付出,不急於求成,該出手時就出手!

個人觀點!見解!

謝謝!


海豚的夢


縱現歷史上的三國進程,諸葛亮的隆中策略是不正確的。孫劉聯盟離心離德,只能是赤壁之戰之時短暫的聯盟,不能長期依靠東吳牽制曹魏。。。劉備胸懷復興漢室的夢想,但給劉備製造許多麻煩的還是東吳。劉備要想一統天下,不能與勢力強大的曹魏死磕,必須先滅掉首鼠兩端的孫權,但應該把軍事重心放在荊州。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出兵伐吳,意在滅掉東吳的決策是正確的。但劉備意氣用事,隨著荊州的丟失和勢力的減弱,是沒有能力滅掉東吳的。需要省時度勢,與民休養生息,增強國力,等待時機。。。孫劉聯盟大戰赤壁,孫權三萬人馬,劉琦一萬水軍,劉備有關羽的幾千水軍加集團全部人馬參戰,也不下於一萬人,但赤壁之戰勝利後,東吳全居功於自,二劉只是打醬油的。劉琦做為荊州的長公子,荊州應屬劉琦的,東吳只是鄰邦友軍,應當重謝,也為曹軍順江而下取東吳起到抯擋作用,但東吳認為他是主力軍,在荊州驅逐曹軍荊州應當是東吳的,這就是強盜邏輯。諸葛亮趨周瑜在南郡與曹仁對峙,派張飛、趙雲、關羽取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又在周瑜、曹仁兩敗俱傷時派趙雲奪了南郡,曹仁北還樊城。但東吳要求劉備歸還南郡,劉備也想以南郡為荊州的政治行政中心,在魯肅的調和下劉備孫權達成了劉備借荊州的協議,在劉備取得西川后歸還荊州給孫權。諸葛亮巧取南郡後又達成了劉備借整個荊州,不知當時劉備諸葛亮是怎樣的想法與運做。。。不到三個月,周瑜就派魯肅來索要荊州,荊州的戰略地位實在重要,周瑜想從南郡進取西川,再出關中雄霸天下,周瑜有這個野心但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他不想荊州一天在他人手裡。孫權也想遏制劉備,不想讓他發展壯大。劉備入川,留關羽駐守荊州,東吳常試探關羽,製造小摩擦。關羽為人心高氣傲,不恥東吳所為,稱東吳為鼠輩也,不善處理名為友邦的關係,得罪了整個東吳。在劉備取得西川后,東吳派使來索要荊州,關羽以主公劉備不在荊州不能給予,又說荊州乃大漢之荊州,我兄長乃漢室後裔,豈能給予他人。東吳對關羽無比憤恨,東吳都督呂蒙派兵進攻長沙郡,關羽因兵力有限,要北防曹操。報知劉備,為不使事態擴大,215年,劉備親率五萬大軍回援荊州,與孫權協定以湘水以東歸東吳,湘水以西歸劉備。此時劉備應當認識到荊州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性,應當把軍事重心放在荊州,留下趙雲及二萬人馬,令關羽訓練水軍,打造戰船,加強荊州防務,待日伐吳。。。劉備回到成都,在穩定蜀中局勢後應當儘早奪取漢中,固守好蜀中門戶。更應當派諸葛亮前往漢中,由諸葛亮指揮,有張飛、馬超、黃忠、魏延、嚴顏等猛將相助,劉備坐鎮成都,與荊州密切聯絡。以諸侯之智,奪取漢中更省時省力。。。取得漢中勝利後,由張飛、魏延、王平、馬良守漢中,劉備吳懿、李嚴、黃權總理蜀中。諸葛亮為軍師都督,馬超為先鋒,率領蜀中文武及六萬大軍入荊州伐吳。關羽為水軍都督,趙雲駐南郡以防曹操,請蠻王沙摩柯出兵一萬,以及荊州文武將士,總兵力十萬人(除趙雲駐軍二萬),水路並進,大舉伐吳,勢如破竹。只有奪取東吳的土地,人口與資源,才能與曹魏抗衡,才能國力超過曹魏,才能打敗曹魏一統天下。但歷史沒有如果,劉備沒有全局關念,沒與關羽協調好,聯絡好,至使荊州丟失,關羽殞命。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憤然發起伐吳戰爭,以至夷陵大敗,蜀國從此國力衰竭,人才盡失,進取中原,還於舊都只是一場夢。





劉坤忠120


糾正一下, 在關羽將荊州失去後,劉備的地盤算是三個國家中最小的了,真正有用的轄區只有益州和漢中,理論上已經是三家中最弱的一方,但他為何還要執意攻打曾經的盟友孫權呢?

一、為弟復仇

這其實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其實是靠不住的,關羽死於公元220年,而劉備進攻孫權的時間已經是公元221年了,而且從關羽死後,劉備的態度來看,他對關羽十分不滿的。關羽的諡號是後主劉禪給的,劉備自死也沒有任何表示,這就已經表明態度了,畢竟給個諡號不過是個流程而已。

二、天時已到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第二年,劉備就建漢稱帝,以大漢自居,這時的劉備擁有了漢的名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征討四方了。但為何不是篡漢的曹丕呢?實力不夠啊,曹魏一直是三方實力最強勁的,以當時劉備的一州之地是無法撼動曹魏的。

而孫權殺關羽、奪荊州,還向曹魏稱臣,不能容忍,正是復仇的時刻。

三、隆中戰略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諸葛亮的隆中戰略中,荊州是戰略要地,其物產豐富、糧食充足、地處天下之腹,是兩路出兵重要組成部分,而失去荊州對於劉備復興漢室的期望無疑是重大打擊,所以他要奪回來。

四、天不假年

其實劉備親自率軍出川攻吳還有著難以言說的苦衷,那一年,劉備已經六十一歲了(虛歲),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高壽了,而劉備的老對手曹操就在前一年死去,不過六十六歲(虛歲),劉備看著自己的傻兒子,他知道靠劉禪去奪天下,難度太大了。如果不趁著自己還能出征,自己的漢國可能就沒啥機會了,這也是劉備在最後託孤時,對諸葛亮那番話的初衷,都說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其實也是劉備的一種無奈吧。

可惜大漢王氣已衰,公元222年,劉備兵敗夷陵,第二年就帶著無限的遺憾在白帝城去世,而他的荊州在也沒有回來。真是時也、命也、運也!


黑水布衣


劉備征伐東吳,是在關羽失荊州,被東吳俘殺以後,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準備,才進行的。《三國志》上並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諫阻劉備伐東吳,至於諸葛亮諫阻沒有諫阻,很不好說。

劉備當時得了益州、漢中,聲勢大震,舉國上下正在欣喜之時,荊州傳來噩耗,東吳佔荊州並殺了關羽。剛出現的舉國歡騰、志得意滿勁一下子就沒了。朝廷上下充滿了悲憤,東吳太不是東西了,幹不過曹操,就從背後捅刀子。如此血仇,怎能不報?鑑於剛經過漢中爭奪大戰,舉國疲憊,劉備也只好忍耐下來,積極做征伐東吳的準備。終於經過近一年的準備,兵馬齊備,劉備要開始東征。這時有不少大臣緩過勁來,諫阻劉備不能征伐東吳,因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像趙雲、黃權等大臣,史志明確記載出面諫阻劉備,至於諸葛亮諫沒諫阻,就不得而知了。那麼為什麼劉備不聽諫阻非要伐東吳呢?諸葛亮又為何態度闇昧呢?這是有原因的。首先,荊州戰略意義太重要了。荊州東鄰東吳,北接曹魏,南連百越,西通巴蜀。是《隆中對》中蜀漢匡復漢室,一統天下的重要跳板。是兩路進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如果沒有了荊州,蜀漢統一天下的大業就很渺茫無望了。其次荊州是重要的戰備要地。這裡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兵源之地。失荊州等於失了蜀漢一半的國力。其三是重要人才產地。因以往中原混戰,荊州在劉表治理下成了一個相對平和之地,因此形成北人南遷,其中不乏大量人才。三國時期有很多人才來源於穎川,就是如此。劉備手下有不少大臣、士兵,都來源於荊州,荊州可是他們的故鄉,他們怎能拋棄故鄉?因此他們也是一致贊成伐東吳的。其四是劉備在爭奪漢中之戰中打敗了曹操。曹魏是當時天下最強的勢力,尚且被劉備打敗,區區東吳,又怎能入劉備法眼?劉備傲驕之心可想而知。其五是關張與劉備恩若兄弟。劉備與關張情誼非淺,經常是食責同桌,寢則同榻。現在關羽被東吳俘殺,張飛也被割首送東吳,如此大仇,劉備不報,又怎麼面對天下人?劉備自然會鐵了心要打東吳的。也許當時他或許知道不應倉促報仇,但他也有信心和僥倖心理。

正因為於公於私,都需要不顧一切地去征伐東吳,因此劉備才聽不進大臣們的諫阻。當時諸葛亮也許心裡很矛盾,荊州之地太重要了,但東和孫權也很重要,更何況自己的親哥哥還在江東呢?正因為有如此矛盾心理,諸葛亮對劉備征伐東吳不會前去死諫,劉備自然也不會聽從諸葛亮的無力諫言了。


sunjin72976689


從地理位置看,蜀國的位置是最差的,易守難攻,同樣意味著也不容易出來進攻。而且人口少,益州總人口不超過一百萬。

劉備興兵攻打江東,不僅僅是替關羽報仇。劉備要攻打吳國、撕毀孫劉聯盟總得需要一個理由吧。這個理由就是孫權率先背棄了孫劉聯盟,並且發兵偷襲荊州,殺死劉備的心腹愛將。關羽被殺的時間在219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間在221年,期間足足相隔了兩年之久。兩年之間,劉備完成了稱帝大業,一躍成為漢昭烈帝。

從理論上說,夷陵之戰的風險是可控的。因為即便劉備敗了,無非是損兵折將而已,吳軍不可能乘勝追擊,威脅到益州。畢竟曹丕的大軍虎視眈眈,就等著孫劉大戰之後收割孫權,吳軍就算戰勝了蜀軍,也只能立即收兵防魏軍。事實上,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劇情就是這麼發展的。當劉備慘敗後,吳將徐盛、潘璋等人覺得機不可失,建議陸遜殺向白帝城,活捉了劉備時。陸遜就表示曹丕馬上就要殺來了,現在顧不上劉備。此後魏國三路大軍果然殺來,孫權趕緊派人向劉備求和。

諸葛亮的隆中對的主要戰略就是: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吞益州,休養生息,等待時機,待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曹魏,必定能統一天下。龐統的荊州破敗論是說:荊州荒蕪破敗,人才流失殆盡,而且東邊有孫權,北邊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而益州有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盛,如果能奪取益州,必有大的發展。

法正的漢中三策的主要思想是:曹操平定漢中後,沒有乘勝南下進攻巴蜀,說明曹操有內憂牽制,如果我們能積累力量攻打漢中,上可以消滅敵人,興復漢室,中可以蠶食雍州和涼州,廣拓國土,下可以固守險要地勢,是持久之計。把諸葛亮、龐統、法正的戰略思想,彙總在一起,就是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

然而對劉備與蜀漢政權來說,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荊州不但是物資與兵源的重要來源,在地緣政治與戰略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剛剛稱帝的劉備是不捨得放棄的,這就決定了從戰略考慮他一定要打東吳。待到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劉備礙於局勢只能在荊州依舊歸屬東吳的情況下與東吳講和,但是荊州沒有回到蜀漢之手,始終是蜀漢在三國中較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米爸Derek


劉備為何不聽勸諫執意要打東吳?這個問題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既有外部理由,也有內部原因。下面試著結合歷史來分析一下。

先說外部原因:

首先東吳攻取荊州殺害了猛將關羽,這讓劉備既丟了地盤又失去了兄弟,可以說是裡子面子都丟了!因為劉備和關羽一起白手起家打天下,說義同兄弟也不為過,一起創業的兄弟被東吳殺害,怎麼也不能就此罷休!更何況還有丟失的荊州地盤。要知道荊州是劉備從曹操手裡搶來的,儘管周瑜利孫權都認為是東吳借給劉備的,但是劉備心中可從來沒這麼認為,劉備認為荊州是劉表的基業,而自己和劉表是本家兄弟,何況劉表還曾表示過要將荊州送自已。只不過劉表還沒送就病死了,後來劉琮投降了曹操,荊州被曹操搶了過去。而赤壁之戰時是自已從曹操手裡又把荊州奪了回來,怎麼能還給東吳呢?在劉備心中,荊州就是劉家的,雖然劉表死了,荊州也不應該歸東吳,俺劉備得荊州才是名正言順!所以才有周瑜奪荊州未得被氣死一說,當然這說是小說,真實周瑜是病死的,但孫,劉真的為荊州翻過臉,只是魯肅孔明從中周旋才沒撕破臉。現在關羽也被東吳殺了,荊州又被搶了,劉備如何能嚥下這口惡氣?其次,荊州對劉備來說太重要了,有了荊州,進可北伐曹操,退可抗拒東吳,劉備雖然佔據了川蜀,漢中,從漢中西出也可進攻曹操,但是山高路遠始終沒有荊州水陸通達。最讓劉備心有底氣的是,自己曾在荊州待過不短時間,憑自己和劉表的兄弟關係,再加上自己在荊州留下仁義之名,劉備認為荊州百姓和劉表舊部是希望自己殺回去的,這是外部要攻打東吳的理由。

那麼內部呢?當然也有,此時劉備己經平定川蜀,劉璋舊部及巴蜀地方勢力全都歸順了,內部統一又兵強馬壯,劉備覺得自已有力量和東吳一較高下了,這是其一。其二,雖說巴蜀順降,但是劉備覺得自己是受劉璋之邀進川的,現在反攻劉璋,奪了他的家業,說起來不夠光明磊落,所以不能讓蜀人心服口服,如果自已能打敗東吳,既為兄弟關羽報了仇,又可奪回荊州,還可以在蜀人面前樹立威望,證明自己即使不受劉璋之邀進川,也可憑能力打下巴蜀!所以綜合以上內外兩方面原因,劉備才不顧勸諫,堅持要發兵攻打東吳的。






JSDD


淺談劉備的戰略失策

劉備成也誠信,敗也誠信。為義走到一起的三位兄弟組合,由"桃園三結義"轟轟烈烈掀起了波瀾壯闊的蜀漢大業,起到決定性的桃園效應,當時三結義的宗旨是,除奸興漢,目標遠大,定位精準,可稱為綱領性口號,也可稱謂桃園宣言!然而,這個"桃園三結義"宣言是提出正確的目標,是肯定的!但同時還有一條極不科學的附件:那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這一附件,侷限了他們的理想高度,埋下了悲情的種子,讓“桃園三結義"的光彩暗然失色!這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研判的。但如是從純情的兄弟組合角度上,這種同生共死的情操是萬古留芳的!

可問題的核心是,"桃園三結義"不單單是個兄弟組合的,而是負有使命的,肩負著興漢大業的政治團隊,領導集團,超越了家族集團的範疇了,要求的不僅是哥兒們感情,而是團隊利益,乃至國家利益。兄弟感情是小義,國家利益是大義!但他們的認識境界,使他們二者混為一談了,可嘆,可嘆!

假如,劉備能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也許結局不是大家看到的了,他就不會為兄弟義氣去發動這場無把握無準備的衝動攻打東吳的錯誤戰爭,至少,應聽諸葛亮怎麼說!

可問題不單單如此,更重要是他忘了"三顧茅廬"的初心:象攻打東吳這樣重大的國家戰略決策,怎麼獨斷專行取消了諸葛亮的參與權?是不是取消了諸葛亮的決策權之嫌?你把諸葛亮置於何地位?你是不是有排擠和架空諸葛亮的軍事領導權和國家領導權?你完全背離了三顧茅廬時的初衷和精神,借為兄弟復仇之機剝奪了諸葛亮的領導權!實際排擠和邊緣化了諸葛亮的軍事地位,悲情就是這樣發生了,無法挽回了。筆者想多問一句,白帝城先主託孤的時候,先主可曾意識到這些沒有?

是一時的衝動,還是存在著必然?

畢竟,歷史不可能重演!

一點淺見,與大家分享。謝謝關注!


酒醉的蜂蝶


第一點,劉備在丟失荊州之後,尤其是上庸三城投降了曹魏,就徹底的毀滅了諸葛的隆中對的兩線出兵策略,由一隻兩角牛變成了一隻獨角獸了。參照後來諸葛六出祁山寸土未得,我們可以認為劉備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必須要奪取荊州以荊州為主戰線北伐。畢竟從漢中出兵,糧草太難接濟。

第二點,蜀國境內多山地,雖然易守難攻,但是要出去也是很難,有種說法是蜀地戰亂時是天堂,太平時是牢房。而且山地多,就說明人口稀少,可耕地也少,除了成都平原之外的土地,其他的地方自耕能到達自足就不錯了,在三國那種生產力落後的時期,人口和糧食永遠是邁步過去的兩個大坎。要得到更多的人口和糧食補充,就有兩個選擇第一齣兵佔領長安,平定關中,第二復奪荊州;比較這兩個地方還是人口密度很大而且糧食產出很豐富的地方。而相對於佔領長安,復奪荊州的可能性還是更大一些的。

第三點,劉備已經年近花甲,自己感覺到天不假年了。而自己手下親手培養的一大批人才已經成長起來了,正是需要施展才華的機會,況且劉備能夠感覺到自己身後肯定要託孤諸葛,而諸葛的軍事能力在正史當中是要打問號的,肯定不如劉備。與其讓諸葛帶著去拼不如我自己來,把握更大一些。


如煙入幻


歷史上沒有寫諸葛亮勸阻劉備。

劉曄說,劉備和關羽名為君臣,恩猶父子,以劉備的為人一定會為關羽報仇的。

而且對劉備來說,奪回荊州才能讓隆中對有希望實現,才能給荊州舊部一個交代。難道被孫權背刺了還要討好孫權?而且孫權已經投降曹丕,打孫權便是打曹丕。

至於前景,陸遜放火以前,東吳自己都說和劉備交戰是空殺兵。馮習張南們不出名只是因為失其行事無法列傳,事實上都是百戰老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