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重點(精華)


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重點

《緒論》

1.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會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2. 狹義的教育:狹義的教育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的活動。

3. 學校教育活動包括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

4. 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並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

5. 教育現象:是教育活動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徵,包括教育社會現象和教育認識現象。

6. 教育規律: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

7. 教育問題:是人們從大量教育現象中提出來作為認識和研究對象的課題。

8.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對國家穩定,社會發展有作用。

9. 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來的

10. 啟發誘導是孔子提出來的"有教無類"

11. (1).《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文獻中最早,體系比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分教育專著,《學記》是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全書1229個字,《論語》不是教育專著,是哲學著作。

(2).教育作用"化民成俗,其父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縣"。

(3).教學原則:教學相長,預時孫摩(預防性,及時性,循序漸進,集體教育)長善救失,課內外結合,啟發誘導。

12.蘇格拉底"產婆術"(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為後世西方的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3.柏拉圖(古希臘最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跟隨蘇格拉底學習8年,著有《理想國》

14.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得意門生)

15.昆體良古羅馬著名的教育家,《論演說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專著。

16.(1).誇美紐斯著有《大教學論》(捷克著名教育家),是獨立教育學的標誌

(2).關於教育的作用和且的:教育是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手段,教育能促進人的發展

(3).提出了教育適應自然的發展:提出教育要依據人的自然本性和兒童的年齡特徵來進行主張

(4).第一次提出了班級授課制

(6).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了廣泛的學科課程

(7).建立了教學原則體系

17.洛克提出了"白板說",《教育漫畫》

18.赫爾巴特(的國著名教育家)著有《普通教育學》是科學教育學形成的標誌

(1).他提出了根據倫理學建立教學目的論,根據心理學建立教學方法論的主張。他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教育學應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教育家

(2).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

(3).強調了教師的權威作用

赫爾巴特強調教師中心,書本中心和課堂中心,被杜威成為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提出"了五段"教學法

19杜威,美國教育家,著有《民主主義與教育》

(1).教育的本質,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2).提出了"做中學"的原則

(3).杜威的教育理論被稱為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它強調兒童中心,活動中心和活動作業中心

20.楊賢江是中國最早用馬克思主義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著作

21.克魯普斯卡婭著有《國民教育與民主教育》

22.凱洛夫主編

23.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著有《教育與發展》,提出了發展性教育學理論,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指導實際,理解學習過程,使學有學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發展的原則

24.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著有《給教師的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夫雷什中學》等書

第一章

1、生物起源說 19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洛與英國教育學家沛·西能,都是該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教育是一種生物現象,不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

2、心理起源說 主要代表任務為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孟祿,孟祿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年人的一種無意識模仿。

3、勞動起源說: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於人類的勞動

4、勞動為教育產生提供了什麼?勞動為教育的產生提出了客觀需要、現實條件。

5、教育根據不同的尺度,可以如何劃分:一般有三種不同的劃分尺度:生產力尺度、生產關係尺度、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統一尺度。根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來劃分,可以把教育分為古代教育、現代教育;以生產關係為尺度來劃分,可以把教育發展分為原始社會教育、奴隸社會教育、封建社會教育、資本主義社會教育、社會主義社會教育。

6、教育發展分為那幾種形態:分為三種,原始教育形態、古代學校教育和現代學校教育

7、原始教育形態的特徵:

㈠ 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

㈡ 教育的無階級性、平等性

㈢ 教育內容簡單

㈣ 教育手段的方法單一

9、封建社會教育,我國分為官學和私學,我國封建社會學"四書" 、"五經" ,歐洲封建社會分為:教會教育(三科、四學)、騎士教育(騎士七技)

10、古代學校教育的基本特徵:

① 古代產生了學校,教育成為社會的專門職能

② 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產性

③ 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還具有等級性

④ 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

⑤古代學校教育初步發展,尚未形成複雜的結構體系

11、現代學校教育基本特徵

1.教育的生產性 2.科學性3世俗性

4.國際性5.終身性 6.革命性

12、現代學校教育從社會性質上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分為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

13、2010年7月,國家頒佈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其工作方針是: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14、2012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兩基本,一進入",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第二章

1、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是:指教育的產生與發展要受社會各要素的影響,表現為社會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根據、動因、尺度和歸宿。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深受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2、經濟對教育的作用:

㈠ 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㈡ 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機構和佈局

㈢ 經濟發展水平通過對人才和知識的需求制約著教育目標的設定

㈣ 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學校的教育內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3、政治對教育的作用:

㈠ 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的性質和目的

㈡ 政治制度決定著教育事業的領導權

㈢ 政治制度決定著社會成員的受教育權利

㈣ 政治制度決定著部分教育內容

4、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㈠ 文化影響著教育的價值取向

㈡ 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㈢ 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㈣ 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式的使用

5、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基礎

㈡ 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㈢ 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㈣ 教育促進現代經濟的發展

6、教育在政治發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促進人的政治社會化

㈡ 教育培養專門的政治人才

㈢ 教育促進現在政治民主化

7、教育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具有傳遞 — 保存文化的功能

㈡ 教育具有傳播 — 交流文化的功能

㈢ 教育具有選擇 — 提升文化的功能

㈣ 教育具有創造 — 更新文化的功能

8、教育現代化的內容:

第一,教育觀念現代化

第二,教育目標現代化

第三,教育內容現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現代化

第五,教師隊伍現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現代化

第七,教育設備現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現代化

第三章

1.人的發展是指隨著時間和年齡的遞增而發生的個體身心方面的積極變化,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2. 生理發展包括機體的正常發育和體質增強

心理發展包括認知發展和意向發展

3.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特徵

(1)人身心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變化的過程,具有

順序性特徵。教育要循環這種順序想要循序漸進,不要拔苗助長,陵節而施

(2)人發展的階段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任務,不能"一刀切"

(3)人發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不同素質都有其發展的關鍵期內對施加教育影響,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關鍵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4)人發展的互補性

要善於發現人的長處優勢,長善救失,激發他們的自我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通過精神的力量達到身心的協調發展

(5)人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根據人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失的選擇適宜,有效的教育途徑,是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的發展

4、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觀

①內發倫:孟子,弗洛伊德

②外鑠倫:洛克,華生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5、影響人發展的因素有遺傳、環境、人的主觀能動性。但遺傳、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主體實踐活動和主觀能動性來實現

6、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為人的發展提供生理前提或物質前提,但不起決定作用

7、社會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

①環境是人的發展的現實基礎

②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對象、手段、資源、機遇

④人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

8、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人發展的內因,環境與教育是人的發展的外因

9、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⑴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1 學校教育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系統性

2 學校教育有專業教師來施教

3 基礎教育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年齡階段的教育

⑵學校教育對人身心發展起促進作用

1加速人的發展 2提升人的價值

3發掘人的潛力 4健全人的個性

10、教育發揮主導和促進作用的條件

⑴ 只有遵循人的發展規律,教育才能促進人的發展

⑵只有正確處理內因與外因的關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育才能產生積極的成效。

⑶要正確處理好教育與遺傳素質、環境因素的關係,發揮他們各自的作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總要求

2、教育方針是國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導思想,是國家根據經濟政治要求,為實現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教育工作的總方向

3、學校培養目標是根據學校的辦學宗旨,確定的學校培養的人才的層次規格,學生完成學業後的出路去向等規定

4、教育目的的意義和價值

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對教育工作具有導向功能

㈡教育目的對人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具有激勵作用

㈢教育目的是對教學效果進行衡量和評價的重要標準

5、社會本位論: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的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指標。代表:柏拉圖、涂爾幹

6、個人本位論: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進個人自我實現。代表人物盧梭、羅傑斯。

7我國教育目的基本點

(1) 強調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2) 要求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3)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徑

8.人的全面發展說基本內容(馬克思)

(1)人的發展同其所處的社會生活條件是相聯繫的

(2)舊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發展

(3)機器大工業生產提供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可能

(4)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制度條件

(5)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途徑

9素質教育的基本觀點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3)素質教育要以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

(4)素質教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並滲透於教育的各個方面

第五章 教育制度與法規

1.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為實現其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上建立起來的一切教育設施和有關規章制度。

2.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入學條件、學制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3.義務教育概念:所謂義務,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的,所有公民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而

義務教育,是指依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4.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

5.1986年4月全國六屆人大4次會議上通過了《義務教育法》,從而使我國實施義務教育的歷史進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發展的新得階段.

6.1929年 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終身教育》。

7.1995年3月18日全國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教育法》。

8.1995年9月1日實施了《教育法》。

9.聯合國教材義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標誌著終身教育體系的最終形成。

10.教育法規的規範作用:

1.教育法規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規具有評價作用

3.教育法規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規具有保障作用

11.教師的權利:

①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② 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

③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成長髮展的權利

④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

⑤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⑥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12.教師的義務:①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②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教育工作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4 按照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主要目標,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形象的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

5 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⑤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⑥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13學生受教育權有哪些:

(1) 學生入學權

(2) 學生上課學習權

(3) 學生受教育選擇權

(4) 學生升學權

14.如何尊重和保護學生的人身權:

(1) 尊重學生人格尊嚴,禁止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2) 禁止搜身或搜查學生個人物品

(3) 禁止非法利用學生的肖像

(4) 保護學生隱私權、禁止私自查閱信件、電子郵件或日記等

15.教師資格制度:是指國家對教師實行的一種特定的職業認定和許可制度,是由國家規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應該具備的特定條件和取得教師資格的法定程序。

17.中小學教師資格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認定。

第六章 教師

1、16、17世紀,有不少人總結了教學的經驗和規律,使教學的專業性增強,1681年,法國基督教兄弟會神甫拉薩爾在蘭斯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師資培訓學校,成為師範教育的開端。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學下設了師範教育。

2、教師的含義

"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這對我國教師的法定含義、地位作用進行了規定。

3、教師職業的專業性

(1)專業功能與專業倫理:教師是為社會服務的,是培養人的事業。

(2)專業知識和技能:從事教育工作需要許多專業知識技能,這也是作為專業訓練的基礎。

(3)專業訓練和資格:一個人要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來掌握專業知識技能,這種訓練通常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或師範教育來進行。

(4)專業自主:教師對自己專業範圍內的事情有自主權,能夠負責處理。

(5)專業組織或專業團體:專業組織指行業協會。

(6)專業地位:教師的專業地位指教師在社會各行業間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政治待遇高低。

4.、教師勞動的特點

1 勞動對象的複雜性

2 勞動手段的主動性

3 勞動時間的延續性

4 勞動空間的室內性

5 勞動成果的精神性

5、教師應扮演的角色:診斷者、指導者、評價者、管理者、研究者、協調員、傳授者

7、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具體是教師根據專業發展目標和規劃,通過專業發展的活動和途徑,提高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觀點,從一個成長近段不斷進入更高成長階段的過程

8、師生關係包括教育關係、道德關係、心理關係

6、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素質

(1)教師的一般綜合修養

①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

②良好的人品

③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

④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興趣愛好

(2)教師的學科專業修養

①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②掌握該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和相關知識

③學科發展的歷史及趨勢

④學科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

(3)教師的教育專業素養

①基本的教育科學知識

②先進的教育理念

③較高的教育專業能力

(4)教師職業道德素養

①教師職業道德的定義:簡稱"師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用於調整教師與社會、教師與教育事業、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家長、教師與自身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②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內涵: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③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

第1, 立足實踐,面對現實

第2, 持續提升,崇尚先進

第3, 自我反思,自主發展

9、新型師關係的特徵: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

10、學生再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對象)

一、從教師方面看,由於教師是教育過程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學生就是教師教育實踐活動的作用對象,是被教育者,被組織者,被領導者。

二,從學生自身特點看,學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師性。

⑵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2、 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質,可以進行自我教育

11、學生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自覺性(主動性)、獨立性、創新性

第七章 課程

1.課程的定義: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獲得的全部經驗。從狹義上來說,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總和。

2.課程的意義和作用:

(1)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保證

(2)課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是聯繫師生的紐帶

(3)課程是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教學手段的應用的根據

(4)課程是國家對學校教學進行檢查和監督的依據,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

3.制約學校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

㈠ 社會生產力發展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㈡ 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㈢ 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㈣ 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與特點對課程的影響

㈤ 課程理論對課程的影響

4.課程的分類:從課程的管理制度角度來劃分,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從課程的組織核心來劃分,可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按學生學習選擇的自由度的不同,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又可分為限定性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按課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

5懷特海率失提出了綜合課程的主張

6.美國傑克遜1966年提出了隱性課程

7.課程計劃:是指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也叫課程方案。

8.學科課程標準:又稱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課程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第八章 教學

1、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是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

2、 教學與智育是兩個相互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智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向學生傳授知識和發展學生智力為主要目標的活動。而教學則是實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徑

3、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的活動

4、 教學的任務

⑴ 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⑵ 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和創造力

⑶ 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健康

⑷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5.教學過程教師根據一定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的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過程

6.教學過程的特點;

⑴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

⑵教學過程以認知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7.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⑴激發學習動機

⑵感知教材

⑶理解教材(中心)

⑷鞏固知識

⑸運用知識

8.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 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以間接經驗為主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特點

學習間接經驗獲得直接經驗相結合

堅持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2)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3) 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4) 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即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9. 教學原則是有效地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10 . 教學原則主觀 教學規律客觀

12. 教學的主要原則及其運用

(1)直觀性原則

定義: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運用多種直觀手段,利用學生的多種感觀進行感知

1 要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手段

直觀教具分為;實物模象.語言直觀

2 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相結合起來

3 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⑵啟發性原則;

定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出重點.深入講解,同時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融會貫通的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基本要求;

1 教師的講授應"少而精",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

2 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

3 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

4 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學會思考

⑶鞏固性原則

⑷因材施教原則

⑸循序漸進原則

⑹理論聯合實際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應使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和掌握知識,真正學懂,並且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備課、上課、課外作業的佈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13.備課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鑽研教材,瞭解學生,設計教學

14.教學三種計劃:學年(學期)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15.備課的要求:

(1)要深入準確的把握學科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

(2)要有針對性,適應學生的特點

(3)要根據社會發展、科技發展和學生對象的變化不斷更新備課內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慮教學設計諸因素的關係和結構,並做好課前的各種準備

16.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

17.綜合課的結構有:組織教學,複習過渡,講授新材料,鞏固新材料,佈置課外作業

18.上好一堂課的基本要求:

目標準確,內容正確,方法靈活,語言藝術,學生主動,學生思維活躍

19.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級,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和規定的時間表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成

班級授課制的意義:

(1)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經濟有效的大面積培養人才。

(2)有利於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

(3)有利於嚴格管理教學,使教學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

20.1862年,請政府在北京的京師同文館第一次採用班級授課制

2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2.常用的教學方式

(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自學指導法)

講授法:教師利用口頭語言系統地對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

基本要求:第一:講授的內容要有系統性、科學性、思想性,突出重點講清難點;第二:講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啟發性,不是簡單的灌輸;第三:講授的語言要生動、通俗、形象要清晰、準確、精練,有條理,語速適當

優點:①可以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②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有利於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演示法、參觀法)

演示法:教師把實物、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通過示範性實驗、或採用現代化手段,指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一種方法

基本要求:①演示前,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弄清演示的目的,選好演示的教具,明確演示的關鍵,做好演示的準備;

②演示時,要結合講授進行③演示後要引導學生正確分析觀察到的結論以及各種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分析、對比、歸納、綜合得出正確結論

(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練習法、實驗法、實習作業法)

練習法的要求:第一,要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第二,練習的題目一定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三,教師要給學生練習的方法,注意練習的時間、分量等;第四,教師對學生的練習要及時檢查。

⑷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方法

美國布魯納"發現法"

發現法的3個環節

1 引起學生興趣,形成探究動機

2 分析、比較提出探究動機

3 從事操作、驗證假設

基本要求:

1 教師要設計適當,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和學習條件

2 教師對學生的不斷提問要在思路上給予引領,並耐心等待

3 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結論,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23、教學手段是教師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相互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

24、現代教學手段的作用

⑴ 教材建設的突破

⑵ 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

⑶ 師生關係的突破

⑷ 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⑸ 擴大了教學規模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的定義及組成部分:德育是指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動。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個體需要及品德形成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主動的內化與外化,促進其養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

德育的組成部分包括四個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2.德育的任務:

1. 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 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

3. 逐步使學生養成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法紀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

4. 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3.德育過程的矛盾:德育過程是一系列矛盾運動過程,矛盾是其運動的動力。在德育過程中,從過程之外到過程之內存在著三個方面的矛盾,分別是:

① 學校教育影響與一般社會影響之間的矛盾

② 教師提出的德育目標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③ 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之間的矛盾

4.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㈠ 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的過程

㈡ 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統一的過程

㈢ 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的過程

㈣ 德育過程是長期的和反覆的過程

5.德育原則:

a) 方向性原則

b) 知行統一原則

c)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d) 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e)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6.德育的途徑:

㈠ 教學

㈡ 社會實踐活動

㈢ 課外活動

㈣ 團隊活動與集會活動

㈤ 班主任工作

㈥ 志願者活動

7.中小學常用的德育方法:

㈠ 說服教育(基本方法)

㈡ 榜樣示範

㈢ 指導實踐

㈣ 陶冶教育 ㈤ 品德評價

第十章 班級

1、班級的教育意義: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社會性,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

(2)有利於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養社會交往能力

(3)可以滿足學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

(4)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2、班集體的構成要素:

1.共同的目標

2.一定的組織結構

3.共同生活的準則

4.一定的心理氛圍、情感紐帶

3.班集體形成的條件:

1.確定班級發展目標

2.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

3.建立班集體的規則和秩序

4.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

5.培養集體輿論和班風

4、非正式群體是人們在活動中自發形成的,未經任何權力機構承認或批准而形成的群體。

5、班級非正式群體的功能:

1.滿足學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進學生人格的獨立與發展

3.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4.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

6、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對策:

1.在思想認識上要正視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必要性

2.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創造表現自我的良好機會,滿足非正式群體的需求

3.注意發揮和引導好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確認識學生中的非正式群體,針對不同類型的非正式群體,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

5.加強正式群體的建設,減少非正式群體不良因素的侵蝕

7、班主任的專業地位與素質要求:

1.班主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

2.班主任是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的主要執行者

3.班主任是班級發展的核心和靈魂

4.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導師

8、班主任的任務和職能:

1.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學生努力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3.指導學生課餘生活,關心身體健康

4.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

5.指導班委會、少先隊和共青團工作

6.做好家長工作,爭取社會有關方面的配合

7.評定學生操行

9、如何做好轉化後進生的工作:

首先,要正確對待後進學生,關心熱愛後進生

其次,要弄清情況,分析原因,瞭解症狀,對症下藥。

再次,努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最後,要抓反覆、反覆抓。

10、班級管理定義:班級管理是班主任帶領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的形式,對班級中的人、財務、時間、信息等資源進行組織管理,以實現班級目標的過程

11、平行性原則由馬卡連柯提出(蘇聯教育家)

12、班主任的工作內容和方法:

(1)瞭解和研究學生

(2)設立班級目標

(3)轉化後進生

13、班級管理的基本原則

(1)平行性原則

(2)民主與自主原則

(3)規範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4)目標原則

第11章

第十一章

1\\中小學教育科研

含義:指為了改進中小學教育工作圍繞某一主題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鑽研和探究活動。

特點:(1)目的是為了改進中小學教育工作;

(2)圍繞某一主題進行;

(3)有目的有計劃和系統的進行。

意義:(1)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需要;

(2)促進教師專業不斷髮展;

(3)不斷激發教師對工作的熱情。

2課題選擇選題的原則:

教育性、實踐性、可行性、適宜性、倫理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