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南安市集中医学观察点坚守23天,做了太多“疯狂”的事

他在南安市集中医学观察点坚守23天,做了太多“疯狂”的事

  集中医学观察点建设初期,他与工作人员连夜作战;为了方便工作,他放弃假期选择驻点办公;启用第一天,没人敢送饭,他勇敢地走了进去;累的时候,顾不上吃饭,直接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每天要走2万多步,帮忙搬运物资、巡视保安岗亭、消毒场站……20多天来,他做了太多“疯狂”事。


  他,就是南安市集中医学观察点负责人黄东良。


他在南安市集中医学观察点坚守23天,做了太多“疯狂”的事

黄东良(中)


“我们要与时间赛跑,挑战不可能”


  10多平方米的简易活动房、小小的办公桌、没有靠背的红塑料椅……便是黄东良驻点办公的地方。14日,当记者采访黄东良时,他已经23天没有回过家了。


  黄东良是南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一个有着15年工作经验的干部,也是这次南安市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大管家”。


  这个集中医学观察点从选址到正式启用,仅用了三天半时间。每个房间均配齐床上用品、洗漱用品、电视、无线WiFi、热水器、取暖器等,让隔离房多了些温馨。


  这是如何在三天半内做到的?黄东良告诉了我们答案。


  1月22日,全市防控工作会召开,作为市政府办对应服务卫健系统的副主任,黄东良“临危受命”,负责集中医学观察点的选址、修缮、入驻、管理等工作。


  “当天,我立刻会同市卫健局主要负责人实地踏勘,上报市委、市政府确定选址。”黄东良告诉记者,选址的建筑早就废弃,一时间启用并非易事。房屋蛛网尘埃、垃圾满地、门窗缺损、水管爆裂、电力故障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我们要与时间赛跑,挑战不可能。”黄东良第一时间会同相关单位落实装修、生活用品采购、工作组组建,制定健康管理、疾控消杀、环境保洁、安全保卫、后勤保障、值班值守等各项工作制度。


  1月23日-24日,工人陆续到位,对建筑进行全面清洗、维护;25日,组织工人进行全面的水电维修;26日上午,配齐首期1、2号建筑生活用品,集中医学观察点一期120个房间完成通水通电,正式启用。26日晚上,首批37名特殊“客人”顺利入住。


  据了解,截至2月16日,先后有271人在这里接受集中医学观察,189人解除集中医学观察。


“艰难时刻,更应该让被隔离者感受到温暖”


  “饭菜太咸、太油了。”“为什么不让我和家人住在一起?”“我又没发热,为什么不能出来走廊和别人聊天”……每天,黄东良都要处理大大小小的“疑难杂症”。


  黄东良告诉记者,接受医学观察的对象有一家人、夫妻、小孩,甚至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而且口味、需求不一。


  虽然嘴上说着“费劲、折腾”,可他还是建立了微信交流群,及时倾听留观者的需求,变成了跑腿员、代购员、调解员、巡视员。


  一天晚上,一名留观女士因和家人发生口角,情绪波动厉害,把手机关机了,黄东良立即穿上工作服、戴好口罩,与工作人员进入观察点,做其思想工作。


  “实在放不下心,我联系了与她关系较好的堂嫂来开导她。”黄东良说。


  那天晚上,他和安保人员留在现场,一夜未合眼。“身处密闭的环境,又要忧心健康,又要背负压力,心情肯定是恐慌的。艰难时刻,更应该让被隔离者感受到温暖。”黄东良说。


他在南安市集中医学观察点坚守23天,做了太多“疯狂”的事


“希望疫情解除的那一天,能快点再快点到来”


  “大家有什么事情,均可在微信群内反映,今天外出统一采购,有什么需要购买的用品,可以在10点半前告诉我。”闲下来时,黄东良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第一时间不是跟家人打电话,而是时不时查看下群里有没有新消息。一条条平常的微信互动,通过冰冷的隔离墙,将温暖传递到每一位留观者的心里。


  严格把关、温情守护下,189名医学观察人员分批解除隔离。而最让黄东良感动的,就是临别一刻的一声谢谢。“这是对这份工作最大的安慰。”


  起初,黄东良还不敢将这件事告诉父亲。“这孩子就大年三十匆匆忙忙回家吃了顿饭,待了一个多小时,就再也没见过面了,刚开始还瞒着我,直到前几天我才知道这个事,担心是肯定的,只希望他在工作时保护好自己,偶尔打电话报个平安,我就放心了。”黄东良61岁的父亲说。


  “希望疫情解除的那一天,能快点再快点到来。等到那一天,我们就能摘下口罩,在阳光下毫无顾虑地见面,陪家人好好吃顿饭。”这是黄东良目前唯一的念想。


  昨晚,结束一天的工作,返回办公室,黄东良抬眼看了看手机,这一天,他走了26090步……而截至目前,他已经在观察点整整坚守了23天,走了60多万步。


他在南安市集中医学观察点坚守23天,做了太多“疯狂”的事


<code>记者:赖香珠/<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