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處於困境,怎麼辦?看《曾國藩傳》帶給我們的啟示

年前,老朋友小A又找我借錢,想當初他在培訓行業做得風風火火,少年得志。不曾想這麼些年,他把自己活成了這般田地,完全沒有了以前意氣風火的模樣,令人唏噓。如今疫情當前,想必日子是更加難過了,生活時刻處在失控的邊緣。

外界無常,我們可以做的只能是面對,困境中唯一可以改變的是自己。學做聖人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需要不斷踐行的功課。如果朋友小A可以早點明白這個道理,也不至於頹廢這麼多年。

昨天刷朋友圈時,看到有人推薦《曾國藩傳》這本書,才想起去年買回來至今未曾拆封的書,拿來讀時,竟然手不釋卷。縱觀曾國藩輝煌騰達、跌宕起伏的一生,高中進士之後,作出"學做聖人"的決定最為關鍵,是其一生的重要的轉折點。

人生處於困境,怎麼辦?看《曾國藩傳》帶給我們的啟示

在物質生活日益繁華富足的今天,我們的內心卻越來越迷茫、空虛和無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 浮躁機巧

02 朝三暮四

03 得過且過

所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重大國策:2020年,全面復興傳統文化,其中的重要任務是必須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復興傳統文化上升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而此時我們來學習曾國藩的聖人之道也是正當其時。對於中國這個文化體來說,曾國藩的最大意義是他全面展示了傳統文化的正面價值,證明了中國文化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一面。

人生處於困境,怎麼辦?看《曾國藩傳》帶給我們的啟示

在個人精神成長方面,也可以給我們很多力量和借鑑。那我們來看看他終身踐行的聖人之道:

01 崇尚笨拙

曾國藩第七次人科舉考試才考中秀才,艱難的科舉經歷對他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雖然天資不夠聰慧,但是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走不通的科舉路,可見只要努力,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情是做不成的。

作為一個笨人,曾國藩發現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處:

001 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002 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抗打擊能力特別。

003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在同時代的人中,曾國藩取得的成就最大,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這"三不朽"的境界,正是在於他的"笨拙"精神。


人生處於困境,怎麼辦?看《曾國藩傳》帶給我們的啟示

02 推崇有恆

曾國藩一生最推祟的品質是“有恆",他說:"有恆為作聖之基。"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覆、失敗、挫折甚至倒退,關鍵是不能放棄。這一點從他的日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這一生,就是不斷自我磨礪,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

曾國藩寫日記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通過每一個細節來改變自己,時刻以聖人的標準來自省,每一分鐘都展開對自然本性的博殺,真是針針見血,刀刀剜心,能夠堅持下來非常艱難,但曾國藩就這樣堅持下來了。

人生處於困境,怎麼辦?看《曾國藩傳》帶給我們的啟示

03 立下志向

曾國藩高中進士之後,深知科場上的勝利不是最重要的事。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為"聖人"。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我們發現,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發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精神力量直接決定著身體潛能的發揮程度。在這一宏偉、誘人的人格設計中,人的潛能能得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張揚。

以"聖人"為人生目標,可以稱得上"取法乎上"了。這也是曾國藩一生成功的要決之一。在以後的歲月裡,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曾國藩的修身過程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一樣可以成為聖人。

曾國藩一生功業都是在傳統文化的支撐下完成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他起點極低而抵達的高度很高,非常值得我們普通人學習之,效仿之,借鑑之。

如今斯人已去,讓我們追隨曾公的人生軌跡去思考和規劃自己的人生路。學做聖人是終生的事業。天地如此大,我們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立功、立德、立言,教化一方,頂起一片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