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縣:“兵支書”在別樣的戰場書寫永恆的初心和使命

關嶺縣:“兵支書”在別樣的戰場書寫永恆的初心和使命

在關嶺,有一群被稱為“兵支書”“兵主任”“兵委員”的人,他們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從部隊轉戰農村,從脫貧攻堅戰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他們始終奮勇當先、衝鋒在前,帶領幹部群眾攻克貧困、阻擊疫情,在別樣的戰場書寫永恆的初心和使命。

扶貧戰場,他們“特別能吃苦”

近年來,關嶺縣“兵支書”將部隊“特別能吃苦”的優良作風搬到農村工作中來,在脫貧攻堅戰場大顯身手,帶領群眾攻克貧困堡壘,走向脫貧致富路。

“去年我們的蔬菜收成很好,給大夥都分了紅,還成功爭取到縣裡500畝壩區的發展項目,今年我們一定要大幹一番,讓剩餘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全面清零。”新春開工第一天,上關鎮宜所村村黨支部書記楊兵激動的同前來務工的村民說。別看如今宜所村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但這其中遭遇的挫折楊兵最深有體會。

2018年,宜所村合作社種植的茄子遇到了銷售瓶頸,楊兵立下誓言絕不能讓茄子爛在地裡。為了能夠把茄子賣出去,他堅持每天早上四五點就用三輪車拉著茄子到隔壁鎮的農貿市場賣,搬運工、駕駛員、銷售員全部自己幹,一個星期下來皮都曬掉了幾層。“楊支書的那種韌勁,別人根本比不了,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提起楊兵,村主任助理狄良紅敬佩不已。

比起最能吃苦,不得不提的還有普利鄉東關村主任葉江。除了是一名“兵主任”,葉江還是個養牛致富能人。為了將自己的一套致富經驗搬到村合作社,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葉江加入了村幹部隊伍,成了全村最忙碌的人。從養殖場規劃建設到項目資金申報,從買牛賣牛到村幹部養殖培訓等,他都親力親為,同時還要管理自己的牛場,每天都忙得腳不沾地。葉江常說:“一人富不算富,能夠幫助全村群眾一起富起來,再累也值得。”在葉江的帶領下,短短半年多的時間,東關村的集體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村集體經濟成功實現“零突破”。

在扶貧戰場上,全縣“兵支書”“兵主任”“兵委員”始終以軍人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精神切實為村級發展引進項目、服務項目、落地項目積極作為,成為各村決戰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的“領軍人”。

抗擊疫情,他們“特別能戰鬥”

近期,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打破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常態,全縣上下第一時間投入到緊張而激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全縣“兵支書”“兵主任”“兵委員”充分發揚部隊“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主動扛起肩上的擔子,迅速轉變工作角色,衝鋒陷陣疫情防控第一線。

大年初三開始,關索街道大關村的老“兵主任”李正學便一直堅守在疫情防守卡點。說是老“兵主任”,因為李正學今年已經57歲,雖然年紀大,但精神狀態比年輕同志還要好,他在卡點值班最長的一次達48小時,兩天兩夜吃住都在民政救災棚裡。大家都勸他回家休息,但他卻說自己是個當兵的,身體好得很,讓年輕人多回去陪陪家人。

“我們大關屬於城中村,人流量大,守不好整個縣城都要跟著遭殃,作為一個老兵,一個村幹部,我有義務為縣城群眾的生命安全站好崗!”值守點,李正學站得筆直,堅定地說。

看到“兵支書”“兵主任”“兵委員”們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全24小時堅守在最前線,全縣退役軍人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退役曾經向軍旗告別時“若有戰,召必回”的錚錚誓言。

近日,關嶺縣退役軍人事務局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防疫志願者,他們有退休老職工、有出租車司機、還有個體經營戶等,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復員退伍軍人”。他們自購消毒設備,身著迷彩服,穿梭在縣城各街道、小區進行衛生消毒,在防控死角設置值守卡點,成為關嶺疫情防控隊伍中最特別的一道“風景線”。

“看到我們的戰友24小時堅守在防控第一線,雖然不是村幹部,但作為一名軍人,參與這場戰爭我們義不容辭。”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組織者鄒正洪說。

抗“疫”20多天以來,全縣共有20餘名退役軍人積極加入縣城疫情防控工作中來,他們奔走在各大防控戰場,為保一方平安貢獻自己的力量。

兩場戰役,他們“特別能統籌”

“已亥年末,庚子年春,荊楚大地疫,染者數萬計,江城封,荊楚悲,眾人皆恐,足不出戶,舉國防……”近日各大網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級媒體紛紛報道了網友為疫情防控撰寫的文言文,綜述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抗疫情的情況。一年之計在於春,2019年是關嶺縣脫貧摘帽接受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的大考之年,2020年則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之年,各村“兩委”緊盯時節,抓好春耕備耕,切實做到疫情防控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促進、兩不誤。

“疫情防控任務我們村值守壓力相比其他村要重,我們村是兩縣的交界地,每個班我們安排4個人,3班倒,嚴格執行24小時值守,在抓好內防擴散的同時,關鍵在嚴格堵住外輸。防疫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卡點勸返9車次、34人次。”馬馬崖村第一書記李建說。

農業產業講究的是時間,該播種的時候錯過了,就要等第二年,除了外出務工,群眾的收入基本上就在農業上,保證大家的收入穩定,才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

“我們村是全省1000畝百香果示範基地之一,不抓緊把地翻出來,苗就種不下去,按計劃每畝產值1萬元,除開成本淨收入也在4000元/畝,我們還指望著這個收入帶領剩下的10戶、26人脫貧。”退伍老兵、馬馬崖村黨組織書記盧長勇說。復工復產開始以來,馬馬崖村累計種植了500畝花椒、翻整了300土地,一切工作正在慢慢步入正軌。

在部隊服役五年,年年都是優秀士兵,榮獲優秀班長榮譽稱號,立過三等功。返鄉後創辦合作社,帶領群眾發展關嶺牛養殖。“我們在這裡長期務工的就有12戶,其中9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盧支書手把手教我們技術,一年下來我們的工資有3萬多,夠家用,還能存點小錢。”在合作社務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力華說:“盧支書在我們村各方面都很有說服力,就拿這一次卡點值班來說,他還組織了村裡面18名群眾參加值守,給村幹部抓產業騰出來人手。”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關嶺縣13個鄉鎮、139個村一天也沒有閒下來,僅全縣17個500畝以上壩區,完成土地流轉面積3837.43畝,種植果樹1954畝、蔬菜4470畝、花卉445畝、牧草935畝、其它作物400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