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沒實現興復漢室?

用戶6502379185851


我是影妹我來回答

諸葛亮沒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願望的原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幾個原因

生不逢時:團隊起點低

從外部因素來看,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時間較晚,不是跟關羽張飛簡雍那種最早跟隨劉備起家的人之一。而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時,劉備年齡也已過了不惑之年,劉表提防劉備讓他駐紮新野城才有了一塊立錐之地。

同時期的曹操已經平等河北佔據中原,漢末十三州曹操就佔據了幽州、冀州、幷州、兗州、青州、司隸和豫州,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天下實力最強名義正統的軍閥!

在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時候,劉備的實力在漢末群雄中已然算是墊底的,而劉備的直接敵人曹操早就根深蒂固,這讓劉曹兩方的實力對比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等級的!

夷陵之戰後蜀漢實力大損,軍事人才出現斷層。

除了團隊起點低之外,劉備集團入川進攻劉璋,奪取了整個益州隨後進軍張魯,在漢中地區和曹操進行大戰,斬殺曹魏虎將夏侯淵。迫使曹操撤退,看似劉備集團贏得大便宜重傷魏軍。

但漢中之戰對於劉備是竭盡全力奪取出川的咽喉,對曹操而言則是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軍的有序撤退讓曹操轉移了大部分漢中百姓到自己的地盤上。漢中之戰的勝利最劉備而言並不是一個改變局勢的戰役,

漢中之戰後,駐紮在荊州的關羽認為北伐時機來臨,率軍攻打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東吳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隨後劉備為了奪回荊州進攻東吳。在夷陵一戰被陸遜一把火燒的跑到白帝城,夷陵之戰後,劉備集團實力大損。

夷陵戰前損失了關羽這樣獨當一面的統帥,張飛,黃忠等將領不是病死就是被殺,戰後又犧牲了很多軍中的青年將領。從此蜀漢從軍隊數量還是軍事人才方面發生了斷崖式下跌更重要的是丟失了荊州諸葛亮的隆中對無法實現,蜀漢被困在了巴蜀地區。

不佔地利:蜀道險峻,北伐糧草難以為繼

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在益州內部頒佈法律,南征孟獲。隨後開始出征北伐,從益州出發,要翻越艱難的蜀道才能到達北伐戰場,而諸葛亮北伐的時期蜀道早就因為地質變化讓他無法做到像韓信那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軍事計劃。使得北伐只有一條路可走!

被後人稱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在北伐時候成為了運送糧草的強大阻礙讓諸葛亮的多次北方往往因為糧草的問題而退兵,而魏軍則是以逸待勞,本土作戰。關中和涼州地區投入生產給守軍提供糧草而諸葛亮只能通過屯田來緩解一下糧草的問題。

人和(一):魏國的軍事人才和心懷鬼胎的盟友

蜀漢集團佔據的地區只有益州地區,魏國佔據了九個半州的地盤,雙方實力差距極大,魏國的恢復實力後就是蜀漢實力的十幾倍之多,並且魏國軍中人才比蜀漢要多的多,無論是前期的曹真還是後期熬死諸葛亮的司馬懿在戰術上打不過諸葛亮但是可以用時間和國力拖死諸葛亮的北伐軍!

夷陵之戰後,蜀漢和東吳簽訂了合約,兩方重歸於好,但之前夷陵一戰雙方都有血仇在身,彼此也不再信任而且孫權稱帝著實噁心了一把諸葛亮,使得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受到懷疑,東吳面對實力比自己弱小的蜀漢東吳也起了一些小心思,為了不讓自己的東大門遭殃,蜀漢從北伐開始之前就在東邊的門戶上部署重兵防備北伐時候東吳的偷襲。

(二)諸葛亮本人的謹慎,沒有培養人才和幫手

人無完人,諸葛亮本身也有一部分缺點,諸葛亮此人事必躬親,用兵小心翼翼,面對蜀漢那點單薄的家底諸葛亮必須精打細算什麼事情都一把抓,用兵時候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特點讓他的幾次北伐雖然沒有動搖國本但做的都是無用功罷了。

諸葛亮早期在劉備賬下並不是以一個擔任軍士的角色,他做的是一個謀士,一個戰略家,他提出的隆中對奪取益州和荊州,但自己沒有參與到入川和漢中之戰來,做的一個後勤的角色,直到後期法正去世和李嚴被貶諸葛亮才第一次當了一方統帥,可以說諸葛亮此人對於內政和治國方面是SSS級別但用兵和培養人才方面是S級別。

在北伐期間諸葛亮一直是一個人挑大樑,幫手也只有劉備留下的魏延可靠,可魏延性子和諸葛亮相反,嫌棄諸葛亮用兵謹慎。面對虎視眈眈的魏國就靠著倆人的能力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結論

諸葛亮沒有興復漢室是時也命也,天時地利人和諸葛亮所在的蜀漢政權一個都沒有,面對比自己強大十幾倍的敵人和不靠譜的盟友以及夷陵之戰後實力和人才方面斷崖式的下跌讓諸葛亮成了難為無米之炊的“巧婦”使得諸葛亮興復漢室的行動變成後人的一句口號,在蜀漢當時的環境別說的諸葛亮就是韓信在世也沒有辦法能做到興復漢室的目標!

謝謝收看


影妹侃歷史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東漢之後,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各自爭雄,都想統一中國。三國當中,蜀國綜合實力最弱,魏國最強。劉備諸葛亮一心想再造兩漢的強盛局面,可以事與願違,劉備稱帝不久,兵敗而死,諸葛亮臨危受難,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病死五丈原之後,復興漢室的幻想再一次破滅。按理說劉備死後的的蜀國由諸葛亮獨掌朝權,為什麼仍然沒有復興漢室?其實不然。首先,從領土大小和地理優勢上講,蜀國地小而有閒可守,魏國地大人眾,卻兩面受敵,東晉之前的吳國地區雖貧弱也有三江之險,所以說三國的從地理優勢上講,三國勢均力敵。其二,從最好領導人的素養上講,曹操能文能武,廣納賢才,政治上高瞻遠矚,劉備寬仁大度,與諸葛亮同心同德,孫權也是知人善任,賞罰分明,三者除了曹操略優但又早逝,繼位者曹丕,也算稱職,所以這方面也是勢均力敵。其三,從政權組織上,三國都有著優良的團隊,畢竟都是剛剛從東漢軍閥末年的混戰中脫穎而出的,戰鬥執行力都很強,這方面也算是勢均力敵。三國政權建立於同一時期,誰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迅速的走向腐敗而給別人以可乘之機,所以說,在三國的前兩代統治者時期,註定了三國相互制衡,長期鼎足的局面,決不可能走向統一。其四,從人才選拔儲備上,曹操是唯才是舉,到這種唯才是舉的優點是團隊整體戰鬥力有保證,缺點就是人才的忠誠度不高,劉備諸葛亮選人的標準是德在才先,這種缺點是團隊的忠誠度高,但後期團隊的戰鬥力不足,孫權用人德才兼收,但用人不盡其材,不敢大膽地委任呂蒙陸遜等人,歸根結底三國真正的較量不是拼當前,而是拼未來,未來誰擁有的人才多,誰就能取勝。從這點分析,依然吳蜀兩國地狹人少,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低,自然產才不足,再加上吳蜀兩國用人比較挑剔,自然後備人才不足,而魏國地處北方的黃河流域,是中國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底蘊深厚,產才又多,唯才是舉,自然魏國後備人才濟濟,將來統一三國的肯定是魏國團隊,至於統一後,掌權者是誰,那就說不定了。最後歷史也證明了,劉備和關張龐統法正死後的,諸葛亮接手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蜀國,朝中無人,領導昏庸,諸葛亮縱有奇才,也只能是以攻為守,保全蜀國不滅而已,諸葛亮死後,又不能提拔出一批新秀,姜維等輩才不及諸葛亮,蜀國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諸葛亮實現復興漢室的夢想,從此徹底的破滅了。



樂天知命人


這個道理很簡單,歷史上除了漢高祖在能從蜀地,暗度陳倉,殺到漢中,在與項羽爭霸過程中取得了天下,還有沒有相同的案例?


相同的地點,暗度陳倉這種計謀也只有用一次。除此之外就得拼硬實力了。

劉備的起家

實際上從劉備的起家到衰敗,與東吳都有著極大的關係。雖然當時在隆中,諸葛亮與劉備制了三分天下的戰略,但是實際上如何實現,當時是沒有具體方案。只能在荊州隴人心,擴大影響力。

而赤壁一戰,東吳為了抵抗曹操的入侵,與劉備結盟,讓劉備有了更大政治舞臺,而且接收了劉表的小部分軍隊,在荊州有相當高的人氣。經過赤壁一戰,孫劉聯軍取得了勝利,而且劉備趁雙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擴大了地盤,佔領荊州南部三郡。東吳只能默認了這種結果,戰後,東吳還是擔心曹操捲土重來,必須還得依靠孫劉聯盟,所以,孫權還把妹子嫁給了劉備。


而劉備不但沒有收斂行為,反而變本加厲以同盟和妹夫的身份借到了荊州南郡(在魯肅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成功)。實現了打通進攻益州的通道。實現了在隆中的戰略目標:三國鼎立。


即使後來,劉備取了益州,蜀國進入鼎盛時期,這個時候從綜合國力而言,三國之中還是最差的一位。這時,孫權開始發難,欲討回荊州。

蜀的盛極必衰的過程

一方面當時劉備也承諾了取得了益州就歸還荊州。

另一方面,駐守荊州的關羽經常與東吳搞摩擦,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

所以,在關羽進攻樊城,劉備在漢中與曹操打仗,讓曹操感到了威協。所以,魏吳開始聯手,東吳本來也咽不下這口氣,很快就達成共識,東吳趁關羽攻打樊城時,偷襲了荊州,斷了關羽後路,並且誅殺關羽成功。不僅把劉備所佔的所有荊州地盤全部收回,而且上庸的蜀將也被 近投了曹操。此消彼長,蜀的國力更弱了。

加上兩年後,劉備伐吳,夷陵一戰,損失大半兵力,整個有生力量更加被削弱。在劉備死後,蜀國已經開始走向衰弱。

實力不夠,諸葛亮也無力迴天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掌管大局。採取了種種修生養息的措施,平定民少數民族的叛亂,讓國力逐漸恢復,但短期內無法達到強盛時期的國力。


最強大的是魏,其次是吳,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領土來比較的話,

魏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洛陽一帶)、雍州(關中和隴右)、涼州以上十個州;

吳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和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和荊州與魏分割所有);

蜀的領土只有益州這一個州。

拿人口來比較的話,蜀當時的人口有28萬戶、94萬人(《蜀書·後主傳》裴注引王隱《蜀記》);

吳當時的人口有52.3萬戶、230萬人(《吳書·三嗣主傳》裴注引《晉陽秋》);

與蜀吳相比,魏的人口有66萬戶、443萬人(此數字是從《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中記載的魏滅蜀時的總人口中減去前述蜀的人口得來的)。吳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吳的一半。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在實現了與吳重修舊好和完成了南方平定之後,於建興六年(228)正月,終於開始了他消滅曹魏恢復中原的北伐。對於以漢王朝正統繼承者自居的蜀來說,國家的至高使命就是消滅篡權者魏,為達到這個目的,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也在所不辭。

諸葛亮從前一年起就率軍進駐漢中,開始進行周到細緻的準備。想當年漢高祖劉邦也正是從漢中進軍中原,消滅了項羽取得了天下。對繼承了劉備遺志的諸葛亮來說,最大的心願就是再現漢王朝的輝煌歷史。在與吳的同盟關係上諸葛亮不惜做出讓步,也正是為了北伐的成功。臨行前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疏的《出師表》裡,明確記述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要“興復漢室,遷於舊都”。

很可惜,街亭失守,前功盡棄, 一切努力都白費了。斬了一個馬謖不了了之。

此外,沿漢水東下雖然可以到達荊州,但是途中要經過上庸,駐守上庸的孟達已經投靠了魏。諸葛亮這時寫信給孟達,勸說他再次歸順於蜀。曹丕死後,孟達對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安,對諸葛亮的話很動心。可是,這些都被司馬懿覺察到了,他派人殺了孟達,使諸葛亮的計劃還沒開始就受到了挫折。


一方面,魏國有了司馬懿這位軍事天才在與之抗衡,諸葛亮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局部戰爭各有勝負。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上邽對峙,大破魏軍,獲首級三千。六月,諸葛亮糧盡退軍,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戰死。張郃的死也算是替馬謖報了仇。


再次回到綜合國力,從成都到漢中,路途遙遠,糧草運輸不方便,而且蜀國老百姓經過連年的戰爭,已經不堪重負。所以才出現李嚴籌糧不利,諸葛亮最後的努力付之東流,即使這一次李嚴籌糧成功,諸葛亮也未必能成功。

實在是沒錢,耗不起,這是北伐失敗是了重要的原因。

鑑於前面幾次北伐都因糧草供給不足而失敗,諸葛亮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勸農講武,積極備戰。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調集十萬大軍,由褒斜道再次北伐。諸葛亮到達郿縣後,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設營。這次諸葛亮不僅使用了木牛、流馬運送兵糧,還在五丈原一帶分兵屯田,作長久之計。

但因司馬懿採取固守不出的戰術,就一個字“耗”。無論諸葛亮用什麼手段都不濟於事。

雙方對峙百餘日沒有結果。到了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於軍中。終年五十四歲。

民心散、知識份子對恢復漢室不再熱情

對於蜀來說,更為不幸的是不僅來自北方的名士不盡力配合,就連蜀本地的知識分子也對蜀的前途持冷淡態度,甚至對魏更有好感。

蜀的學問中心在位於成都東北部的廣漢郡。其特徵是盛行讖緯,也就是預言之學。

廣漢是近年發現的一種獨特的青銅器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所在地,可以想象,這種古代獨特的文化在這一地區被中國化,儒教廣泛普及之後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得到繼承,形成了重視預言的風氣。

到了後漢時代,廣漢的讖緯學者也一直層出不窮。對劉璋之父劉焉說蜀地有皇帝之氣的,也是廣漢學者董扶。另外,名聲稍次於董扶的還有周舒。

周舒在解釋“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春秋緯》中的預言時說,“當塗高”就是指魏,他的話在鄉黨學者裡引起反響。與董扶齊名的還有任安,任安的弟子杜瓊也說:“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現在日語中還有“法曹”一詞)。吏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他們不惜牽強附會,認為這都是曹氏要取代天下的預兆。

當時蜀國學問最高的大學者譙周就是杜瓊的弟子。譙周效仿老師杜瓊解釋說:“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思就是說劉備和劉禪,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就是“準備禪讓”,暗示蜀將被魏所取代。

最後勸後主投降的人正這位知識份子譙周。所以內部不和諧,也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另一個原因。


國內ERP專題


1三國之中,原本就是曹魏比較強。蜀國丟失荊州之後,國力更是弱於吳國

2那時候5虎上將已經死掉了,蜀中並無大將。

3劉備一死,朝野大事全由諸葛亮做主,根本無法做到善全,而曹丕那邊不僅曹性祂們都在,也有司馬懿這樣旳謀士。

4那是諸葛亮在五丈原已經死掉了。蜀國群龍無首。

5諸葛亮執意六出祁山,蜀國內部早已經不堪重負

一個政權旳存亡也不僅僅依賴於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諸葛亮有智慧卻由於性格多疑,沒有辦法運用新的謀士,從街亭失守也可以看出,他不善用人


小趣作品


原因有三個,就是諸葛亮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在不利於己方的情況下,發動了對魏國的戰爭,而且最重要的是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發動了一次次的戰鬥,使人民限於水生火熱中,因為沒有人規定天下只能姓劉,不能姓曹,不能姓孫,這個沒有道理,只要人民的生活是幸福的皇帝誰家做,關鳥事。有了這個思路我們就能解答為何諸葛亮會輸。①講天時諸葛亮在伐魏的時候,魏國已經建立了有10年有餘,人民安居樂業,蜀國還是剛建立,人民剛從戰亂中拜託出來,又陷入另一個戰亂,是人心不所向。②地利,當時蜀國的國土已經佔領了大半個中國,而蜀國只有一巴蜀彈丸之地,能贏嗎,戰爭是要死人的,有以少勝多的戰役,那也是要有正常比例的,10個人打一個人,還要戰術嗎?③人和,一句楷闊,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但魏國是兵強,有鄧艾這樣的武將,,司馬懿這樣的軍師,還有強有力的後勤裝備,蜀國要是贏了那還真是稀奇。蜀國即便不攻打魏國,他也要被滅亡,可能會在東吳的後面亡國。


二俵哥


《三國演義》裡有一句話很有名: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臥龍先生諸葛亮27歲時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到54歲時隕落於五丈原,奮鬥了27年,幫助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始終無法更進一步,統一天下。或許真的是應了那句話吧——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來通過韓信與諸葛亮的對比,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沒能興復漢室。

先說說韓信。韓信剛出道時,默默無聞,在戰神項羽的帳下做執戟郎中,就是一個保安大隊長。但韓信就是韓信,不甘心一直做個跑龍套的,就多次給項羽建言獻策,希望得到重用,結果項羽言不聽計不從。韓信棄暗投明,加盟到劉邦陣營,並在夏侯嬰和蕭何的幫助下,被劉邦拜為大將軍。韓信就是韓信,出手就是不同凡響,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就帶著漢軍還定三秦,並逼得名將章邯自殺,接著又打敗魏、趙、代、韓、燕、齊和楚國龍且將軍,相當於把戰國七雄重新吊打了一遍。最後設十面埋伏之計,逼得老東家項羽陷入四面楚歌的淒涼境地,最後在烏江邊自刎。韓信只用四年時間,便幫助劉邦收服群雄,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

同樣是在巴蜀之地起家,諸葛亮為什麼沒能成功複製韓信的成功呢?

首先應該是對手不一樣。韓信面對的主要對手只有項羽,其他的名將章邯、陳餘、田橫、龍且都只有被吊打的份。而項羽又是隻逞匹夫之勇、剛愎自用的人——用兵比不上韓信,收買人心比不上劉邦,搞陰謀詭計比不上張良、陳平,失敗在所難免。

諸葛亮的對手則難搞很多,且不說東吳方面的周瑜、陸遜,光是曹魏這邊就讓人受不了。一是曹操,一個被譽為“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一聽就不是善茬。曹操手下文有荀彧、郭嘉等謀臣,武有五子上將,足與蜀漢五虎上將分庭抗禮。好不容易把曹操熬到掛了,曹魏裡又出來個司馬懿。司馬懿有一副讓人忌憚的狼顧之相,江湖人稱“冢虎”,這外號一聽好像也沒比“臥龍”“鳳雛”差多少。雖然司馬懿智謀、用兵均不如諸葛亮,但其極善隱忍,一直都用堅壁清野的防禦策略對付諸葛亮的火力全開,諸葛亮每次重拳出擊都打在棉花上,無功而返,也是很惱火卻無可奈何。

由此觀之,諸葛亮所遇到的對手要比韓信的對手高上幾個水平,統一天下的難度也高上幾個級別。

還有一點,就是時機。劉邦登壇拜將,封韓信做大將軍時,雖然名義上是項羽收服了各路諸侯,但其內部並非鐵板一塊。陳餘、田橫、彭越等都在造項羽的反,項羽這邊忙著撲火,韓信可以從容淡定地帶著漢軍一路從西到東,分而殲之;而諸葛亮剛出山時,曹操已經滅了袁紹、呂布等各路群雄,統一了長江以北的中國,正帶著大軍殺往荊州而來。諸葛亮剛跟著劉備混,就得先跟著他抱頭鼠竄,一頓逃跑。

當然,諸葛亮沒能實現興復漢室的原因還有很多,但盡人事、聽天命,六出祁山已是儘自己所能,至於出師未捷身先死,那或許真的是天命不可違,上天助曹不助劉吶!即使是諸葛孔明這樣的大神,也只能徒呼奈何!





追逐孔方兄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動亂最嚴重的時代,但也是中國最絢麗多彩的時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美周郎周公瑾,又如亂世奸雄的曹操,但最讓人們佩服的還是有智聖之稱的諸葛孔明,但諸葛亮的結局是悲劇的。

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最後落得個身死五丈原的結局,至死也沒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宏偉理想,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諸葛亮的失敗呢?後人多有評說,有千古一完人之稱的曾國藩看的透徹,三點原因點出原因。

其一,起步時的準備不足,曾國藩一直是個謹慎的人,他講究凡事都應該先思而後行,準備應該充分。然而諸葛亮出山之前的隆中對,其實先天就存在不足,隆中對提出佔據荊州在和孫權聯合對抗曹操,但荊州本是孫權的門戶,你佔了別人的地方還想要讓別人幫忙,顯然很矛盾。

其二,用人不當。眾所周知曾國藩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人,有曾國藩會識人的說法,他覺得在用人方面諸葛孔明存在不足。先是用了驕狂的關羽守荊州,導致荊州失守。後又用馬謖失街亭,這些都是決策的失誤導致失敗,最重要的還是蜀國除了五虎將之外並沒有特別出名的人物支持。

其三,用人唯親。在曾國藩的一生中其實對於用人並沒有特定的要求,只要有能力就提拔,就像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他提拔上來的。而蜀國當時可能是受劉備的影響,導致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傾向於用自己人,才有了諸葛亮的諸多失敗。

其實曾國藩對於諸葛孔明的失敗原因更多的是從用人方面出發的,可見曾國藩對於用人非常看重,畢竟你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需要人幫助,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還是曾國藩看的透徹,三句話點出原因。


梅姑姑318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 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公元234年,為蜀漢的建立、發展、壯大奉獻了一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耗盡了最後一點精力,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他一生淡泊名利,只因報效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一直兢兢業業為蜀漢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志》記載,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可見諸葛亮六出祁山,最終敗給自己的死對手司馬懿,也最終未能實現匡扶漢室。從上述記載,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諸葛亮的供給線太長

2.諸葛亮因疾病去世,給漢室造成重大危害

3.對手實力也比較強

4.劉禪的無能,聽信讒言





青峰酒史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我們經過後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諸葛亮有本事一統天下的,只不過以下幾點原因致使諸葛亮最終不能北伐成功,回覆漢室。

蜀國的內因:

一、失去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著急奪荊州大敗,蜀軍由盛轉衰,也失去了隆中對策時兩路北伐的先天條件。

二、戰爭勞命傷財:蜀國失去荊州後,經濟只靠益州一地,而連年的戰爭,東伐孫權、南征孟獲、數次北伐,導致國庫空虛,百姓困苦。

三、用人錯誤:諸葛亮一開始選錯人才,用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守街亭,相反沒有任用魏延之策,偷襲魏國後方長安,錯過了第一次北伐攻克魏國的機會。

四、內部政權分裂:

蜀國內部看似風平浪靜,但是荊州派(諸葛亮)、東州派(法正、李嚴)、益州派(李恢、黃權)幾個派系明爭暗鬥,又有孟達反叛、南王叛亂等事令諸葛亮首尾難顧。

五、人才缺少:諸葛亮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培養蜀國的人才梯隊,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死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華作先鋒。

外部環境的原因:

一、魏國經濟雄厚:三國時期,北方經濟本來就比南方好,雖久經戰亂,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曹操統一北方後,又推行一系列政策,經濟迅速恢復,實力壯大。

二、魏主三代明君:諸葛亮在隆中對策提出來的時候,萬萬沒想到曹家三代明君,自曹操去世後,曹丕、曹睿也把北方治理得當,民心所順。

三、對手太強:大家都知道蜀道難,糧草難以供應,而司馬懿用兵謹慎,數次以持久戰拖耗蜀軍,屢試不爽。

四、東吳韜光養晦:東吳每次和蜀國答應一起北伐,而聰明的吳國都是,蜀國勝則出兵,蜀國敗則退兵,沒能給魏國造成兩頭不顧的危險。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原因,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歷史TOP榜


劉備在世階段,諸葛亮是輔助,行參謀之職,無決策之權。這個階段就不說了。

劉備去世,諸葛亮主政蜀漢,大權在握。然時勢已變,天下格局初穩,雖強力為之,但已迴天無力了!

一、諸葛亮自身的情況

1.“興復漢室”是他一直的志願。這也是他和劉備根本上的不同之處。

劉備是拿“興復漢室”當“幌子”,時機一到就自己當了皇帝。

諸葛亮卻始終“不忘初心”,蜀漢政權並不是他的終點。這也是為什麼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

2.諸葛亮一生謹慎,事必躬親,不能放權。勞累不說,關鍵是一不利人才發現和培養,二挫傷了一些人的積極性。可以說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責任很大。

3.沒有解決好國內的派系紛爭,也沒有做好國內的思想動員,整合力量統一方向。以致整個“北伐”成了自己的“獨角戲”。尤其是沒有真正獲得劉禪的支持!

二、蜀漢政權內部。

1.蜀漢政權系外來政權,且立國尚短,又經“失荊州”、“敗夷陵”兩次重挫,國力嚴重受損。

2.派系紛爭嚴重,“荊州派”、“本土派”、還有劉備的老班底一派。劉備在世尚能鎮住,劉備死後立時顯現。

3.劉禪,守成之主,非開拓之君。對於“興復漢室”並不感冒!相比而言,他更關心現有政權的穩定!自己位置的穩定!

對於諸葛亮所為,劉禪肯定是不滿意的,限於種種考慮,只能聽之任之罷了!

4.蜀中自古天府之國,物產豐富,自給自足,人心思安,根本就沒有徵戰天下之慾望。遑論“興復漢室”?因此,群臣、軍隊、百姓,均無戰心!

且越到後來,由於連續的“北伐”導致民生凋敝,國力越發不濟,國內怨聲載道……

三、外部形勢

1.曹魏已統一北方,地廣人眾,實力雄厚;曹氏征戰多年,兵多將廣,樹大根深,素有一統天下之雄心。

2.東吳三代經營,人心歸附,根基穩固,且主明臣賢,人才輩出,時時虎視天下,伺機待動。

由上分析可知,諸葛亮如此內外交困之境,豈能成功!“興復漢室”豈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