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你怎麼看?

竽頭


沒有多麼父母能及時退出,我是這樣看的。首先是一種愛和情的粘結,再是孩子能力和現實的無奈,其次是不信任和不捨的體現。


忘心大愚



鳳146983974


父母退出孩子的生活,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身邊就有很多這種情況,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能更好的鍛鍊孩子,早日獨當一面!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農村,不僅僅是父母退出孩子的生活,甚至是孩子幫助父母撐起生活!

在農忙的時候有多少父母能照顧的了孩子,返觀是孩子在家幫父母照料整個家,在家自己寫作業,幫著家裡餵雞,幫著做家務。

平時上學的時候,都是自己帶著鑰匙,自己走著去上學,自己汽車去上學,回家父母不在家自己做飯吃!

我一個朋友,家裡有一個孩子,現在上小學6年級,男的是開貨車的,經常不在家,我朋友是賣保險的,天天不是開會,就是活動的,照顧孩子就沒那麼及時,給了孩子一把鑰匙,中午學校管頓飯,下午放學孩子就自己走回家,要是朋友回家晚,孩子都已經自己煮完麵條吃完了!這個孩子的動手能力特別強,平時也特別懂事!

我覺得父母退出孩子的生活,並不代表著不管不問,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更能讓孩子茁壯成長。

有時候放手,早點讓孩子離開父母羽翼的保護,孩子才能更早的翱翔藍天!


老賈愛寫作


千百年以來不知為何?我們中國家庭的父母對其子女都是百般的呵護與關愛!荒野的植被生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卻能夠頑強的生存,溫室的花朵反而需要百般的呵護。先生悟道再生深,也只能給予引導。事物還需要自己去感受。我們人類是靠感受認知來認識世界的,你扶著他不放手,他永運感受不到摔倒的感覺,也更意識不到什麼是感恩!所以做父母的因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學習人生,別插手她們的生活,只給予必要引導,這才是真愛!!!該放手時不放手,是在危害我們的下一代,而不是自己認為的愛!




醒悟人生75069606541


進入老年的我們,要明智,從心裡懂得,老了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同時要自尊自愛自強,兒女孝順是我們的福氣,但不要忘了,他有自己的小家,有孩子需要培養,有老婆需要疼愛,我們要理解兒女,所以靠誰都不如靠自己,老了要有自己的老本,老屋,靠的是老伴相依相伴,自己能料理自己的生活時,在家養老,要耐得住寂寞,習慣孤獨,平靜淡然的生活,不要什麼事都要兒女為你解決,過不去的坎時,在尋求兒女的幫助,心裡要豁達,不要以為養兒防老,他們也很忙,孝順是他們的職責,但理解是我們老年人的心態,養老的問題不要太糾結兒女,你就不會煩惱你,不會傷心難過,要往前看,不要翻舊賬,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上,自己的存款不要再有生之年都贈予兒女,要放在自己養老的生活上,因為來日並不方長,餘下的可寫入遺囑,自己的生活和財產自己做主,不要讓兒女用養老來綁架你,對於不孝的兒女,心中有數,不靠他們,你自己的財產,你可以有尊嚴的活著,誰對你好,遺囑裡就給誰,死前還是放在你自己身上。再不能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就住養老院,以自己的條件選擇好一點的養老院,在自己完全不能自理了,不拖累兒女,不拖累別人,不讓自己生活毫無意義的拖累他人延長毫無意義無尊嚴的活著,不就醫不治療,坦然的平靜的離開這個世界,人固有一死,活著努力讓自己過的好一些,不要活著就散盡錢財,無錢無力,你怎麼能有尊嚴的活著。



美麗草原石平


生活文化不同,情況不同。 中國人與歐美人相比,中國人更戀孩子。中國人不同地區也大不相同。比如江浙滬地區,一般長輩是管孩子輩,不管孫子輩,甚至對照顧孫子不可思議。城市中,夫妻生活AA制、照顧孫子收費等情況不少見。這樣看來,在一些地區,父母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應該是普通事情。

北方人普遍家庭觀念頑固。過去都以大家庭幾代人不分家為生活準則,分家被人指點,離開父母被人指點,不管孩子也會被指點。現在,雖然總體觀念在不斷變化,不少人還往往是因為遇到很多不和諧的事情才意識到,應該退出孩子的生活了。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及時退出孩子生活。


白頭髮黑頭髮


對於父母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能做到的不多,同時也存在一個退出程度,及時退出是一個層面,完全退出又是另一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處於孩子沒出息,事事不出頭,缺乏努力進取精神,這種情形就是父母處於一種被動的不能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另一種是孩子具有獨立生活能力,對父母的各種嘮叨和管束感到很厭惡和無奈,這種父母一種是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情緒,二一種是缺乏自知之明,總之還是把家庭大小財務丶事務親力親為,凡事持不放心態度,總覺得自己管家比較保險,對兒子有太多的不放心,怕這怕那,怕孩子外出閱歷淺上當受騙吃了虧,怕孩子大手大腳敗了家,怕自己的孫子捱了打,總之是牽腸掛肚放不下。

要說徹底退出孩子的生活,我覺得除非父母百年之後,去了另外一個世界。

幾千年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以孝道維繫家庭親關係的傳統觀念,體現了父子情深丶親情難以割捨的文化情愫與情感內涵,這或許就是孩子成熟晚和自立 能力低下的原因吧,甚或是造成啃老族曾出不窮的緣故吧,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長不大,造成父母任勞任怨負重前行,孩子啃老惡性循環的悲哀。要使這種惡性循環的悲哀不再重演,作為二十一世紀的父母應該明智的、及時地退出孩子的生活,並且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


別無選擇260246656



不老的酒


看到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很自然地想到唐代詩人孟郊寫的一首詩:慈母手中線,遊子手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這首詩則深刻表達了母親對兒子遠遊依依不捨,難以分離的戀兒情結。兒子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遠隔天涯,也會時刻掛在心上。兒子遠遊,唯恐兒子衣破凍著,就多多縫幾針。雖然母親知道,針腳再密,兒子長年在外,衣服總要穿破,就是千針萬線,也有斷時,兒在外受苦,娘也無能無力,這只是娘對兒的一片心意。中國本是一個倫理大國,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特別是人到了老年,更是對家人,對親人,對孩子有一種濃濃的依賴之情,對這種依賴之情,我們國人有一種美好的說辭,叫天倫之樂。

母慈子孝,其樂融融,是我們傳統中國人對幸福家庭的嚮往。我們中國社會也曾以孝行天下向世人炫耀而引以為豪。但隨著很多家庭一孩化的普及,孩子變得異常金貴,個個成為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全家都以孩子為中心,唯恐疼得不切,愛得不及,捧在手裡怕摔著,噙到嘴裡怕化了,要啥給啥,要天許一個,要月亮只恨沒天梯。因此,現代家庭不當的溺愛教育,把孩子寵得任性,固執乃至偏執。孩子一天天長大,十六七,一二十,有的上了高中,上了大學,還唯恐孩子在外吃虧受屈,啥時都要管著。卻不知孩子大了,有了思想,有了自己的主張,孩子要獨立,當家長的還是不放心,整天喋諜不休,勢必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造成孩子的牴觸情緒。因此,當孩子大了的時候,做家長的就不要事事都要給孩子規劃,更不要每事必要按家長的要求去辦。孩子大了,要尊重孩子,該放手處則放手,有些事情,你可給孩子提些建議,噹噹參謀,具體怎麼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培養孩子的處事能力,決斷能力。畢竟,父母都有老的一天,誰也不能陪孩子一輩子。

具體說要完全退出孩子的生活,我想每個父母都難做到。因為人越老,就會越依賴親人,作為人子,父母老了,就要儘可能的多陪陪父母。羊羔尚跪奶,烏鴉還反哺。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況且一孩家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漸入壯年,從小嬌生慣養,以我為核心慣了,加之又組成了家庭,又有了自己的下一代。諸多因素疊加到一起,就只顧自己,只顧自己的小家庭的多,而對於辛苦把自己辛苦養大的父母,則無暇顧,或者也可以說無心顧,而讓漸漸老去的父母獨守空巢,長年思兒,暗夜難熬。城市裡的情況不大熟悉,我們農村有很多例子,盼兒上了大學,兒在城市有了工作,組成了小家庭,而忘了舊家,長年在外不歸,好多連電話也懶得打。正是小瑪嘎,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不是父母要退出孩子的生活,而是父母根本融入不到兒子的生活之中去。拜拜,中國孝!


愚人1954


謝謝樓主,很高興回覆你的問題。其實很多父母都懂這個道理:父母是不能陪孩子一輩子的,應該教會他們獨立,教會他們自力更生。但事實上,只要孩子在身邊,都會心生疼愛之情,孩子再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所以,父母們總是幫著孩子做這做那,給孩子謀劃,給孩子做選擇做決定,嘴邊也會不停地叨叨,好像很難退出孩子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