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结局,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


《想见你》——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结局,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


2月14日。写在大结局之前


落笔时还带着些意难平,不知道是因为故事马上要结束,还是关于故事中人物的走向。我猜测这个2019年的李子维与黄雨萱或许只能留在某一个消逝的时空里了,当他们再相遇会带着全新的记忆。这些是走到24集时的心情。


如果


黄雨萱:如果再回到1998年,我会试着不打乱陈韵如的生活,扮演好陈韵如的人生,找到属于她的幸福。如果能成功回到1999年的小年夜或许陈韵如就不会出事,那莫俊杰依然阳光温暖,李子维不必再经历苦难,后来一切的悲剧都不会发生吧。


李子维:如果再回到2008年,我要成功阻止莫俊杰自杀,我会一直守护着他陪着他。他怎么可以忘记,这场人生里除了陈韵如、奶奶,还有我。如果再回到2017年,我要劝说固执的王诠胜搭下一班飞机,去追赶黄雨萱吧,那是你能抓住的幸福啊。


王诠胜:嗨,李子维,可是如果我没有搭上这班飞机现在的你会怎样?如果我没有离开这里,黄雨萱怎么回到过去,我又怎么爱上她?有些事在做出选择的刹那就注定结果,有些事不是你一个人可以阻止得了。


陈韵如:如果我只是我,如果黄雨萱并不存在,还会有人喜欢我吗?知道吗,做一颗无法被看到的星,很冷很孤单。这个世界有些讨厌。


莫俊杰:陈韵如,我喜欢你。我很想成为那个能懂你的人,那个能在乎你心里在想什么的人。陈韵如,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你的声音我一直听得见。



如果爱情弄丢了


《想见你》——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结局,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


在中国文化里,有一个称为“缘份”的东西。有时候我会不由的想,在这颗漂浮于无限宇宙的蓝色星球上,有接近80亿的人口,为什么我就落在了这片土地上,开启了这样的人生。


我的家人,爱人,朋友,曾经与我擦肩而过的,或者在彼此生命里稍作停留的过客,还有那些喜欢或者我讨厌我的人,怎么偏偏我们就相遇了。


“爱情”是专属于人类最美的情感,美妙又毫无道理,月老的红线早早就牵到了爱人们的手上,只等到有一天,两个人从各自的方向穿越千山万水赶来彼此身边。


所以莫俊杰那只失聪的会耳朵听见陈韵如藏于心底的孤独,所以不管陈韵如伪装得多熟练李子维还是察觉到黄雨萱的消失。所以不管时间如何变幻,在每一个时空里,李子维和黄雨萱注定要开始他们的故事。


李子维给了黄雨萱最好的爱情。黄雨萱为寻找消失的李子维拼尽全力。莫俊杰为拯救渺小的陈韵如宁愿牺牲自己。陈韵如为靠近爱情不惜弄丢了自己。


这是一个掉落在混乱时空里的故事,看似每个人都有自己执着前行的方向,但最外面那层依然是被无垠的时间包裏着,故事里的人在核心里试着冲破。



2月17日。最完美的结局在你心里


如果爱情丢在了时间里


《想见你》——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结局,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


现实的人生中总有许多遗憾,那些求而不得的,那些擦肩而过的,那些因误会各自天涯的,那些来不及说的对不起,或者我爱你。有人说人生因为遗憾而多了些特别的意外,回忆也更饱满了。可是如果可以,我们宁愿少些“意外”,宁愿失去那所谓的“饱满”吧。人生如此短暂,而用来遗憾的时光又太过漫长。


这部剧中编剧凭一已之力弥补了众多的“如果”,我们终于在那个不现实的世界里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被感动也好,依然不满足也好,这就是戏剧的魅力所在。


关于结局,编剧之一林欣慧说:

其实我们很早就放下“结局能不能让观众满意”这个心结了。世界上也许有一天会出现完美又毫无破绽的剧本,但也未必能让全世界观众都满意喜欢。身为编剧,只要觉得自己在写作的当下,有好好面对人物,写出自己认为的最适合的结局,无愧于心就好,剩下的是掌声还是刀片,由观众决定吧。

一本书一首曲,因一百个读者各自不同的经历与理解能力,传达出的信息与反馈到的感悟也会有偏差。《舞蹈风暴》中,胡沈员的一支独舞《儿时》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下台后何老师与他交流了自己的解读,其实与胡沈员创作过程中倾注于内的表达也并不相同,但何老师看到的“面具”与创作者构建的“时间快进”哪个更合理?可贵的是在那美妙的几分钟我们都感受到共鸣,因为在这个作品里我们都是孩子,都有可想念的家人。


讨论多年的名著,那些最后留在书本上印刷成字的结论,看来最合理,但果真和作者的初衷完全契合吗?也许并没有。后来人赋予文字的只是处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理解,好在每一个揣摩都不会左右作品原本的意境,我们看到了,心里某处被狠狠戳到,并得以借之宣泄自己那些私密的情绪,这就是这个作品的意义。


所有由心而发的感受都不会像考卷里的阅读理解试题,需要有一个满分的标准答案。所以关于这部剧,大家的每一个讨论都成立。



如果对创作者再多一些尊重


《想见你》——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结局,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


整理过一次关于这部剧中三组人物穿越时空的时间线,一边理着一边收集细节,最后推了一个最有感觉的结局。


其实故事最终指向在片子里已经有伏笔,主创们一直把悬念留到最后的操作难度极大,要铺陈众多细节,要在故事里穿针引线真真假假设多重障眼法,仿佛建造了一个精巧的迷宫,观众们凭着蛛丝马迹一集一集分析下来也是难得的乐趣。做为观众,能不设防地沉浸在故事中,是一件幸福的事,如今这样幸福的时刻也并不多得。


《想见你》——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结局,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


《想见你》有优秀的班底,但促成这部剧成功的重要一环是:剧本。拍摄过程中编剧简奇峰和林欣慧对剧本有极大的主导权以及充分的创作空间,公司不会为某种目的强制他们制造冲突打乱他们的节奏,而是以作品为大,以剧本为根。


反观我们现在的一些影视剧所谓的“制作精良”,其实完全放弃了“讲好故事”这个根,错用了力气,在舍本逐末的路上渐行渐远。影视圈不乏勇于砸钱的大制作与大爆款,但那些“爆点”是不是对戏剧事业有了推动作用。我们有时候面对一些现实中发生的魔幻事件,会吐槽说“生活比戏剧还要魔幻”,但戏剧真要发起疯来,岂是“魔幻”能形容的?


有些剧,哪怕集合一班顶尖的10分演员也带不起只傎2分的剧情;有些剧,干脆没有剧情,完全是某些所谓演员的长篇动态写真;有些剧,可以当作折磨你仇家的工具推荐给他,恨他就让他看《XXX》;有些剧,会莫名其妙到令人怀疑人生,怀疑自己和那些人是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次元。有些剧,直接把钱捐掉,做做慈善不好吗?


抄袭,爆改,无脑,以卖傻为荣,为炒作不惜一切,大局当前金钱利益为重,当大众慢慢接受并习惯,那这些观众也就被“驯化”成功。好在总有一些不想被驯化的,于是跑到其他片种求慰藉,其实不是他们放弃国剧,而是这些人被国剧抛弃了。可也是这些人,每遇到一部智商在线的好片子又都会欢欣雀跃地回过头来狠狠推荐,敲锣打鼓的急切心情快赶上自家娶媳妇。就像剧尾陈韵如对自己的反省“曾经我会那么希望从世界上消失,不是因为对世界太多失望,而是因为我对世界有太多的期望。”所以,带着太多“期望”的观众们何尝不是“怒其不争”?


风向总是在变化中,创作者也会一直揣测大众喜好,只简单地投其所好太容易了,支一个框架,请来最有受众群的面孔,把流行元素放进去揉一揉搅一搅,几分糖几分盐能收获几分热度,当这些流水线一样的操作越来越驾轻就熟,也是对这个行业伤害越来越大的时候。


幸运的是终究还是有一些“处女座”剧组在运作着,他们用“理科生”的思维去打磨细节,在意的是服化、剧本、角色是否精良,重心只放在出优秀作品上,创作过程是以给自己出难题为乐,以解出难题为已任。


来数一数2019年火爆的剧,有哪些真的有一个立得住的好故事,又有哪些在故事好看的同时,同样带火了流量,达到收视目的,比如:


《都挺好》《小欢喜》《破冰行动》《我们与恶的距离》《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关于家庭,关于成长,关于社会问题,还有极爱的脑洞。看了爱了,很开心都没有错过。


短时间来看,“成功”与“成功”的区别似乎不大,但观众总是会长大的。喧嚣过后,沉淀下来,在聚光灯关掉的时候,所有星星都回归于“创作者”这个最本真的名字,对他们来说,每一次的创作终究会记到自己履历下的一条条目录里。名字后面紧跟的过往,再过几年提起那些作品时,自已是恨不得它们消失,还是能骄傲地提起,并大写加粗呢?



如果所有人都能等到2月16日


《想见你》——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结局,可从来没有绝对完美


还是绕不开这个让人难过又无奈的讨论。有人做了坏事却在沾沾自喜,并因没有受到惩罚洋洋得意。


《想见你》不是第一个被这个事件冲击的剧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也知道为什么发生。这个世界总有填不满的欲望,但是当大众的底线下移时,如果,所有的个体都能守住自己的那个小小的标准,或许事情就会向越来越好的一面发展。


剧组第一时间知道事情发生了,并统一发声,可能我们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意外对主创的打击,但当我们知道之后怎么做,也是帮助止损的关键。


尊重每一个用心的创作,珍惜每一个可爱的创作者,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执行。


不要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看客,要知道每个人,都不会永远处在旁观者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