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結局,可從來沒有絕對完美


《想見你》——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結局,可從來沒有絕對完美


2月14日。寫在大結局之前


落筆時還帶著些意難平,不知道是因為故事馬上要結束,還是關於故事中人物的走向。我猜測這個2019年的李子維與黃雨萱或許只能留在某一個消逝的時空裡了,當他們再相遇會帶著全新的記憶。這些是走到24集時的心情。


如果


黃雨萱:如果再回到1998年,我會試著不打亂陳韻如的生活,扮演好陳韻如的人生,找到屬於她的幸福。如果能成功回到1999年的小年夜或許陳韻如就不會出事,那莫俊傑依然陽光溫暖,李子維不必再經歷苦難,後來一切的悲劇都不會發生吧。


李子維:如果再回到2008年,我要成功阻止莫俊傑自殺,我會一直守護著他陪著他。他怎麼可以忘記,這場人生裡除了陳韻如、奶奶,還有我。如果再回到2017年,我要勸說固執的王詮勝搭下一班飛機,去追趕黃雨萱吧,那是你能抓住的幸福啊。


王詮勝:嗨,李子維,可是如果我沒有搭上這班飛機現在的你會怎樣?如果我沒有離開這裡,黃雨萱怎麼回到過去,我又怎麼愛上她?有些事在做出選擇的剎那就註定結果,有些事不是你一個人可以阻止得了。


陳韻如:如果我只是我,如果黃雨萱並不存在,還會有人喜歡我嗎?知道嗎,做一顆無法被看到的星,很冷很孤單。這個世界有些討厭。


莫俊傑:陳韻如,我喜歡你。我很想成為那個能懂你的人,那個能在乎你心裡在想什麼的人。陳韻如,其實我一直在你身邊,你的聲音我一直聽得見。



如果愛情弄丟了


《想見你》——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結局,可從來沒有絕對完美


在中國文化裡,有一個稱為“緣份”的東西。有時候我會不由的想,在這顆漂浮於無限宇宙的藍色星球上,有接近80億的人口,為什麼我就落在了這片土地上,開啟了這樣的人生。


我的家人,愛人,朋友,曾經與我擦肩而過的,或者在彼此生命裡稍作停留的過客,還有那些喜歡或者我討厭我的人,怎麼偏偏我們就相遇了。


“愛情”是專屬於人類最美的情感,美妙又毫無道理,月老的紅線早早就牽到了愛人們的手上,只等到有一天,兩個人從各自的方向穿越千山萬水趕來彼此身邊。


所以莫俊傑那隻失聰的會耳朵聽見陳韻如藏於心底的孤獨,所以不管陳韻如偽裝得多熟練李子維還是察覺到黃雨萱的消失。所以不管時間如何變幻,在每一個時空裡,李子維和黃雨萱註定要開始他們的故事。


李子維給了黃雨萱最好的愛情。黃雨萱為尋找消失的李子維拼盡全力。莫俊傑為拯救渺小的陳韻如寧願犧牲自己。陳韻如為靠近愛情不惜弄丟了自己。


這是一個掉落在混亂時空裡的故事,看似每個人都有自己執著前行的方向,但最外面那層依然是被無垠的時間包裡著,故事裡的人在核心裡試著衝破。



2月17日。最完美的結局在你心裡


如果愛情丟在了時間裡


《想見你》——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結局,可從來沒有絕對完美


現實的人生中總有許多遺憾,那些求而不得的,那些擦肩而過的,那些因誤會各自天涯的,那些來不及說的對不起,或者我愛你。有人說人生因為遺憾而多了些特別的意外,回憶也更飽滿了。可是如果可以,我們寧願少些“意外”,寧願失去那所謂的“飽滿”吧。人生如此短暫,而用來遺憾的時光又太過漫長。


這部劇中編劇憑一已之力彌補了眾多的“如果”,我們終於在那個不現實的世界裡得到一個圓滿的結局,被感動也好,依然不滿足也好,這就是戲劇的魅力所在。


關於結局,編劇之一林欣慧說:

其實我們很早就放下“結局能不能讓觀眾滿意”這個心結了。世界上也許有一天會出現完美又毫無破綻的劇本,但也未必能讓全世界觀眾都滿意喜歡。身為編劇,只要覺得自己在寫作的當下,有好好面對人物,寫出自己認為的最適合的結局,無愧於心就好,剩下的是掌聲還是刀片,由觀眾決定吧。

一本書一首曲,因一百個讀者各自不同的經歷與理解能力,傳達出的信息與反饋到的感悟也會有偏差。《舞蹈風暴》中,胡沈員的一支獨舞《兒時》讓多少人熱淚盈眶,下臺後何老師與他交流了自己的解讀,其實與胡沈員創作過程中傾注於內的表達也並不相同,但何老師看到的“面具”與創作者構建的“時間快進”哪個更合理?可貴的是在那美妙的幾分鐘我們都感受到共鳴,因為在這個作品裡我們都是孩子,都有可想念的家人。


討論多年的名著,那些最後留在書本上印刷成字的結論,看來最合理,但果真和作者的初衷完全契合嗎?也許並沒有。後來人賦予文字的只是處於當下這個時代的理解,好在每一個揣摩都不會左右作品原本的意境,我們看到了,心裡某處被狠狠戳到,並得以借之宣洩自己那些私密的情緒,這就是這個作品的意義。


所有由心而發的感受都不會像考卷裡的閱讀理解試題,需要有一個滿分的標準答案。所以關於這部劇,大家的每一個討論都成立。



如果對創作者再多一些尊重


《想見你》——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結局,可從來沒有絕對完美


整理過一次關於這部劇中三組人物穿越時空的時間線,一邊理著一邊收集細節,最後推了一個最有感覺的結局。


其實故事最終指向在片子裡已經有伏筆,主創們一直把懸念留到最後的操作難度極大,要鋪陳眾多細節,要在故事裡穿針引線真真假假設多重障眼法,彷彿建造了一個精巧的迷宮,觀眾們憑著蛛絲馬跡一集一集分析下來也是難得的樂趣。做為觀眾,能不設防地沉浸在故事中,是一件幸福的事,如今這樣幸福的時刻也並不多得。


《想見你》——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結局,可從來沒有絕對完美


《想見你》有優秀的班底,但促成這部劇成功的重要一環是:劇本。拍攝過程中編劇簡奇峰和林欣慧對劇本有極大的主導權以及充分的創作空間,公司不會為某種目的強制他們製造衝突打亂他們的節奏,而是以作品為大,以劇本為根。


反觀我們現在的一些影視劇所謂的“製作精良”,其實完全放棄了“講好故事”這個根,錯用了力氣,在捨本逐末的路上漸行漸遠。影視圈不乏勇於砸錢的大製作與大爆款,但那些“爆點”是不是對戲劇事業有了推動作用。我們有時候面對一些現實中發生的魔幻事件,會吐槽說“生活比戲劇還要魔幻”,但戲劇真要發起瘋來,豈是“魔幻”能形容的?


有些劇,哪怕集合一班頂尖的10分演員也帶不起只傎2分的劇情;有些劇,乾脆沒有劇情,完全是某些所謂演員的長篇動態寫真;有些劇,可以當作折磨你仇家的工具推薦給他,恨他就讓他看《XXX》;有些劇,會莫名其妙到令人懷疑人生,懷疑自己和那些人是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同一個次元。有些劇,直接把錢捐掉,做做慈善不好嗎?


抄襲,爆改,無腦,以賣傻為榮,為炒作不惜一切,大局當前金錢利益為重,當大眾慢慢接受並習慣,那這些觀眾也就被“馴化”成功。好在總有一些不想被馴化的,於是跑到其他片種求慰藉,其實不是他們放棄國劇,而是這些人被國劇拋棄了。可也是這些人,每遇到一部智商在線的好片子又都會歡欣雀躍地回過頭來狠狠推薦,敲鑼打鼓的急切心情快趕上自家娶媳婦。就像劇尾陳韻如對自己的反省“曾經我會那麼希望從世界上消失,不是因為對世界太多失望,而是因為我對世界有太多的期望。”所以,帶著太多“期望”的觀眾們何嘗不是“怒其不爭”?


風向總是在變化中,創作者也會一直揣測大眾喜好,只簡單地投其所好太容易了,支一個框架,請來最有受眾群的面孔,把流行元素放進去揉一揉攪一攪,幾分糖幾分鹽能收穫幾分熱度,當這些流水線一樣的操作越來越駕輕就熟,也是對這個行業傷害越來越大的時候。


幸運的是終究還是有一些“處女座”劇組在運作著,他們用“理科生”的思維去打磨細節,在意的是服化、劇本、角色是否精良,重心只放在出優秀作品上,創作過程是以給自己出難題為樂,以解出難題為已任。


來數一數2019年火爆的劇,有哪些真的有一個立得住的好故事,又有哪些在故事好看的同時,同樣帶火了流量,達到收視目的,比如:


《都挺好》《小歡喜》《破冰行動》《我們與惡的距離》《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關於家庭,關於成長,關於社會問題,還有極愛的腦洞。看了愛了,很開心都沒有錯過。


短時間來看,“成功”與“成功”的區別似乎不大,但觀眾總是會長大的。喧囂過後,沉澱下來,在聚光燈關掉的時候,所有星星都回歸於“創作者”這個最本真的名字,對他們來說,每一次的創作終究會記到自己履歷下的一條條目錄裡。名字後面緊跟的過往,再過幾年提起那些作品時,自已是恨不得它們消失,還是能驕傲地提起,並大寫加粗呢?



如果所有人都能等到2月16日


《想見你》——如果這不是你想要的結局,可從來沒有絕對完美


還是繞不開這個讓人難過又無奈的討論。有人做了壞事卻在沾沾自喜,並因沒有受到懲罰洋洋得意。


《想見你》不是第一個被這個事件衝擊的劇組,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也知道為什麼發生。這個世界總有填不滿的慾望,但是當大眾的底線下移時,如果,所有的個體都能守住自己的那個小小的標準,或許事情就會向越來越好的一面發展。


劇組第一時間知道事情發生了,並統一發聲,可能我們之前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意外對主創的打擊,但當我們知道之後怎麼做,也是幫助止損的關鍵。


尊重每一個用心的創作,珍惜每一個可愛的創作者,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並執行。


不要以為自己只是一個看客,要知道每個人,都不會永遠處在旁觀者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