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阿南是大家眼里里妥妥的“斜杠青年”,这个标签不是大家给他贴的,而是他的微信名称就叫作“斜杠青年不太难”。大家的朋友圈几乎快被阿南的动态刷屏了:“今天听了哪个大神的现场演讲,明天又去参加志愿者活动了,不是正在备考CFA,就是在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路上”

最近的阿南却有些抑郁,一直在家休整。因为一直习惯了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似乎只有忙起来,才显得自己努力上进,否则就是不思进取。但现实却是,阿南只剩下了忙,并没有真正完成上面的任何一件事情,更不要说从中获得什么价值了,结果把自己搞的身体和精神上都很累。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像阿南这样的人,他们在网上报了许多付费课程、每天去健身房锻炼打卡,一边忙着主业一边又在兼职干副业,看似每天都很忙碌和勤奋,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但要是细想都是在毫无目的地瞎忙,每天假装日理万机,殊不知到头来只是自己感动了自己,最终却一事无成。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也像阿南一样陷入了“伪勤奋”的怪圈,那是因为你不知道“懒蚂蚁效应”。

所谓“懒蚂蚁效应”是指:

在蚁群中,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但是却有少数蚂蚁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然而当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果断做出决策,带领众蚂蚁重新找到食物顺利度过危机。


懒”是与“勤”相对应的,所谓的“懒蚂蚁”表面上看起来整天不干活,实际上他们是在探索和研究新的食物来源,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所以,你是否也像那些“勤蚂蚁”一样每天都在重复机械的运动,却缺乏了应有的观察和思考,在危机到来的时候没有了抵挡的能力。

勤有勤的原则,懒有懒的道理,懒未必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懒蚂蚁效应”启示大家:

<strong>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毫无章法的瞎忙碌,也要像“懒蚂蚁”学习,适当地“偷下懒”,善于思考和创新比勤奋更重要,更能提高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沉迷于“虚假忙碌”的怪圈中而无法自拔呢?

1.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太过在乎他人的评价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认可欲求”,是指一味拘泥于外界对自我的评价与看法,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从而迷失自我的一种心理状态。

“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在自己的内心掀起一场风暴,久久不能平复。”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群人总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其根源是没有正确处理好“自我”和“镜我”(别人眼里的我)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自我评价不高,不能接纳自我,就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通过别人眼里的你的形象来修正自我行为。

但是如果过了度,太过渴求和满足外界对自己的认可欲望,一味地迎合他人其实等于放弃了真正的“自我”,无疑于一场慢性自杀。

2.没有目标,找不到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

网上有个段子“毁掉一个人的最佳方式,就是让他虚假的忙碌”,看似调侃,其实说出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十分“充实”,但实质却是利用“虚假的繁忙”来填充内心的空虚和乏味。

尼采曾在他的著作里写到:在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里,到处是令人眩晕的匆忙,这个时代厌弃一切“无用”之事,只做所谓“有用”的事,无时无刻不在表现着对成功和获利的渴望,这似乎已经高于一切。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许多人没有准确的人生目标,身处这个躁动的时代当中,被名利和欲望推着往前走,似乎只有通过不断的忙碌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却忘记了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这种没有目标的忙碌,其实是一种“伪勤奋”,只是在用低质量的勤奋来伪装自己的懒惰。

没有思考的勤奋,是盲目而被动的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机械性地重复,只会让我们的大脑沉迷于形式上的自我满足。

3.方法不对,只会蛮干

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就像蚁群中那些“勤劳的蚂蚁”一样看似很勤快地在工作,但是却收效甚微。这种忙碌却低效的生活方式在另一层面反而彰显了自己的愚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应有的方法做指导,只会一味地蛮干、苦干。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战略指的就是方法。因为没有掌握做事情真正的方法和规律,所以付出和回报总是不成正比。有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到其中的方法和技巧,只会蛮干不会巧干,任凭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最后徒劳无功一事无成。

那么我们该如何借鉴“懒蚂蚁效应”,帮助自己远离“伪勤奋”呢?

一、利用SMART原则,做好目标管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我们一定要避免“活动陷阱”(Activity Trap),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标。

他在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SMART(聪明)原则”将目标一共分为五个维度,即:

1.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 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

5.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1.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

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和清晰,不能太模糊和笼统。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才能对我们接下来的行动有指导意义。

比如我们想要通过CPA的考试,那么官方要求必须6门专业课都达到60分才算合格,所以这个60分的标准就是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

2.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

目标的衡量标准应该遵循“能量化的质化,不能量化的感化”。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从数量、质量、成本、时间等方面进行目标细分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

还拿考试来举例,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除了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也要具体到每天看多少页书、听几个小时的课件以及做多少章节的练习,只有通过具体的量化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达成目标。

3.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

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思考目标实现的可行性有多大?是否具有可实现性,既不能制定的过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也不要制定的过低,最终失去了制定目标的意义。

比如王健林曾经在节目中说过“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先挣它一个亿”,这个目标对他自身来说很容易,但是对于普通却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应该制定的目标是“通过努力,三年后我想成为中层领导,年薪达到XX万”或者“我想攒够多少钱出国旅游”。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4.SMART原则四 R(Relevant)——相关性

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和自己的现实条件相关,这些条件包括人力资源、硬件条件、技术条件、系统信息条件、团队环境因素等等,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的制定计划和目标。

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即将高考的学生,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一年之后成为百万富翁,那这个目标就很不切实际了。因为你现在的身份是高中生,主要的职责是学习,现在并没有什么挣钱的能力,除非买彩票撞大运才能实现这个“白日梦”。

5.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

目标特性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有了时间限制,目标才会更可控,这也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Deadline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提醒督促我们按时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就拿考试来说,最后总会有一个确切的考试日期,比如高考是在每年的6月进行,所以你制定的目标就要细化在6月之前,否则拖延超时这个目标也就失败了。

二、勤于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模式

如今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和信息,我们只有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日本作家平井孝志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一书中提出:我们要勤于思考,培养发散性的思维模式。

1.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一词来源于美国英语词汇"brainstorming",有点类似于中国成语“集思广益”的意思,是一种构建观点的有效工具。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简单来说有两个层面一是由一个观点不断联想生成到另一个观点,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二是不同背景下的群体对同一个问题发出自己的看法,从而集思广益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来帮助自己发散思维,找到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实用性图形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因此,我们平常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我们发散思维。比如想举办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中央关键词,然后围绕中央关键词利用树状图把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会议内容、会议流程等因素构建进去,帮助我们系统地思考从而进行知识建构决策。

3.练习质疑

质疑思维法是指对于各种问题要秉持怀疑、好奇的态度从而进行思考的一种方法。

我国宋代思想家朱熹曾经提出过关于思考问题的公式:“无疑—有疑—解疑”。他认为在发现问题后,要敢于质疑,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最终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启示我们要敢于在生活中询问“为什么”,因为问题才是思维的起点,没有任何问题的思考都是肤浅的思维;同时也要勇敢地怀疑一切,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出现创造性的思维。

三、利用“二八原理”,做正确的事

史蒂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写到:我们每天的忙碌,大部分都是处于“正确地做事”的状态中,实际上很多时候,做的事情未必正确,比起“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则更为重要。

“二八原理”又名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但是这20%却决定着整个事情的发展。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只有正确区分哪些是重要的事情,才能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从而确保效率。

根据“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按照轻重缓急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分成四类: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重要紧急四象限法则

A类:重要且紧迫的事情,比如重大的谈判会议。

B类: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比如健身跑步,长远来看对自己的健康有好处。

C类:不重要但紧迫的事情。比如:突然接到电话有临时的工作等。

D类: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这种比较常见,如上网、闲聊、购物等。

1.优先处理A类事情

也就是说,根据分类我们先要处理那些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只有把这类事情优先处理好了,才不会影响我们接下来做事情的节奏,留出时间和精力去做剩下的事情。

2.善于区分A、C两类

C类事情经常在生活中迷惑我们,因为看似很紧急所以导致我们以为它很重要,因此这类“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反而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精力。

3.学会投资B类事情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真正有投资价值的是B类,就是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因为不紧急,所以我们忽视了这类事情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比如说:读书、健身、作息健康、饮食合理等好的习惯,这类事情可能当下不紧急,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4.摆脱D类事情的干扰

大多人都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D类事情上,去做那些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比如我们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上购物、社交平台、打游戏中,总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而D类事情其实对自身的发展往往没有太大的益处,反而会阻拦我们的成长。

了解“懒蚂蚁效应”,帮你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远离“伪勤奋”

最后小结一下:“懒蚂蚁效应”告诉我们低质量的勤奋是另一种形式上的懒惰,只有善于思考和创新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总有。想要摆脱“虚假忙碌”的怪圈,需要做到以下三步:1.利用SMART原则,做好目标管理;2.通过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练习质疑真正发散思维;3.利用“二八原理”,做正确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