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长期以来甘南被世人关注的焦点在于绝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异域风光,从而忽略了甘南的文化内涵。可如果走进临潭县,相信你所感受到的人文内涵要比自然风光多得多了。当你行走临潭街道,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临潭的大街小巷做生意的90%以上都是回族,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说来,就不得不说在古洮洲走出去的商帮“洮商”了。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想必很多人一直听说的都是晋商徽商的,对于“洮商”很多人可能知之甚少。但是到了临潭,或许你就真的有必要了解“洮商'”,因为你了解的不是一个小商会,而是共拥有总资产22亿元左右,经营着青藏高原上民营经济中,货运运输量的33%,旅游品的65%,绸缎的90%,布匹的60%,虫草的35%,帐篷生产和销售的95%、蕨麻批发量的90%的一个青藏高原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洮商”的分布范围

洮商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洮商的主体仍然集中在甘、青、川、滇、藏五省藏区;甘肃省则主要分布在兰州市、临夏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玛曲县、夏河县、碌曲县、迭部县、舟曲县、合作市和卓尼县。除临潭县之外,人数最多的是为临夏市,玛曲县次之。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洮商”发展背景

地理位置角度

临潭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地形和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早期族群的生计方式是以牧业为主的。随着历史上屯田的延续和汉、回民族的移入,将临潭已经变成为农牧兼营的地区。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可是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农作物适应性差,农业收成主要在于播种面积的大小而不在单产多少。另外和玛曲、碌曲等纯牧业区相比,临潭缺乏辽阔的草原和良好的植被,这又决定了牧业不可能成为临潭的主导产业。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这些硬性条件的限制,使临潭农牧业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临潭贫痔的土地上不可能承载更多的人口压力,于是向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或者寻觅新的生计方式势在必行,中国人历来讲究故土难离,这样,寻觅新的生计方式几乎成为洮洲民众的唯一选择了。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区域空间角度

由于临潭位于汉藏交界地带,是农耕民族(以汉族为主)和游牧民族(藏族)的过渡地带,自明代以来就是民族经济交流的通道,是中国西部汉藏贸易的旱码头,拥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加上历史上政权力量的介人,导致当地人们开始倾向依托于本地固有的地理优势,这种处于汉藏走廊的地缘优势激发出临潭回族人的商业冲动,进而造就了临潭回族人的经商传统。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这样,临潭人变地理劣势为地缘优势,农闲季节,青壮年男子大都从外面“掘金”,然后拿到家乡消费,于是,和内地许多“地方养人”的县域相比,临潭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人养地方”的县域之一。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临潭“洮商”和回族的关系

中国地域的辽阔,经济类型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给自身生存空间狭窄的回族人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使回族成为中华大地上善于经商的民族。汉藏贸易的发展,使得民族间经济的互补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在这当中,世代居住在临潭的回族穆斯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培育了临潭回商的经商头脑。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明代将领沐英来洮洲平定叛乱后,筑洮州卫城,留兵驻守,携眷定居,军民屯垦,发展经济,共建这块“汉唐以来边备要地”。自明代以来,回族商人便以县城为中心,活跃于洮州商业领域,他们深入牧区,带去内地的茶叶、丝绸、布匹、食盐、水果及各种工艺品,又将藏区的马匹、牛羊、珍贵药材和各种畜产品运销内地。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不少回族人选择旧城(也就是今天的临潭县政府所在地)为基地,开设商号,兴建清真寺,规模逐渐壮大,人口日益增多,于是全面涉足农工商等多种领域,与汉藏民族共同发展,从而使临潭县成为西北地区穆斯林文化的重要名胜地之一。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清代、民国,临潭仍然发挥着“进藏门户”的重要作用,军阀、土司都以重兵把守以防不测。经济上的相互依附带动了商业上的互动,成为连接民族关系的天然纽带,促成临潭地区以汉、回、藏共为主体的格局。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临潭回商在这样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很快带动了地方的繁荣,其鼎盛时期,远远超过当时的河州(也就是今天的临夏市)。解放以前,有来自全国十八省的商人在临潭坐地行商。区位优势带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商业贸易的发展则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经商观念,也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经商队伍的不断扩大又进一步从横向上推动商业贸易圈如水波一般不断扩大,而在纵向上经营商品的品种内容也不断丰富,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商帮——“洮商”,但又因为洮商的主力军和推动者多为回族,所以“洮商”也叫“回商”。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三个特殊”具体阐释“洮商”

一、 特殊区域

因为洮商活动在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按照国际标准,海拔超过3000米,就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海拔超过4000米,则是生命禁区,然而中国洮商中70%以上的人员至今活跃在上述区域。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二、 特殊作用

洮商在汉地与藏区经济、文化交流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说他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呢?主要因为他们是高原的“全天候”商业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的生意辛苦程度高,却获利较少。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三、特殊群体

洮商既非藏区的世居民族—藏族,却操着一口流利的藏语,也非内地的汉民族—却有着与汉民族近似的经济文化形态。他们是高原和平原,汉地与藏地两栖民族,既能适应内地的气候和文化生活方式,也能适应高原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类型。这个特殊群体之所以不容忽视,是因为这个群体掌握或者控制着国内虫草贸易的1/3,全国蕨麻销售的90%;藏区民族用品销售的2/3,人造毛销售的60%,帐篷生产与加工的90%,军用品销售的90%,垫子生产与销售的70%,藏毯生产与销售的40%;甘肃葡萄干销售的50%……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规模庞大的“”洮商”为何鲜有人知?

“洮商”既然有如此大的规模和影响,那为何却鲜为人知呢?这是因为“洮商”的经济活动集中分布在空气稀薄、海拔高等自然条件艰苦、地域辽阔、交通极为不便、信息文化传播缓慢的青藏高原地区,而不像晋商、徽商那样,经济活动主要在内地,对其历史记载很多,这与洮商有很大的不同。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洮商”一词由于很少有正式的文字记载因而不被内地人们所知,但在广大的青藏高原地区,在各民族人民中却一直口耳相传,其内涵和外延也很清晰。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如今,洮商在中印边界的亚东口岸、中尼边界的樟木口岸进行着活跃的边境贸易,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打开了边境地区的旅游品、畜产品、中药材市场,还在美国纽约、德国汉堡、阿联酋迪拜等地设有公司或办事机构。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多数新洮商已涉足房地产、水电、物流、虫草等多个领域。现在,洮商在青藏高原地区仍非常活跃,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同时由于青藏高原地域辽阔,商业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非常需要通过引导和发展民营经济来逐步完善和补充,而洮商在这一方面很明显具有特殊的优势。

青藏高原上的回族——洮商


当今国内外对晋商、徽商和浙商的研究方兴未艾,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播出,更是在国内掀起了“晋商热”,而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和《康定情歌》的播出,使得云南马帮和藏商也进入人们视野。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一定贡献的洮商研究非常薄弱可以说是空白。在此,希望大家在了解洮商之后,也让更多的人知道洮商、从而了解它、研究它,让洮商走出藏区,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