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持續發燒

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持續發燒


疫情期間,復工艱難,不少企業盤算著如何裁員,生鮮電商卻逆勢而行,加大招聘力度,甚至開啟了「人才共享」新玩法。


例如盒馬宣佈開啟新一輪招聘,開放3萬個崗位;蘇寧物流發佈「人才共享」計劃,向工作受到短暫影響無法開工的人群提供工作崗位;京東7FRESH發佈了「人才共享」計劃,面向全國招募臨時員工。


垂直生鮮電商也紛紛出手招募共享員工,包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菜網等。


一時間,「人才共享」成了解決生鮮電商行業疫情期間人手短缺的有力方案,折射出其背後業務量大增的客觀事實。


難怪有人把疫情比作生鮮電商行業的「強心針」。


但一針下去,生鮮電商行業的病,就好了嗎?


疫情之下,生鮮電商行業一掃頹勢


疫情爆發前,生鮮電商行業,可謂艱難過冬。


2019年,生鮮電商迎來了一波關店潮,最後一個季度,更是每月都有行業負面:10月,迷你生鮮因長期虧損暫停運營;11月,呆蘿蔔燒完6.3億元融資後,陷入資金鍊斷裂,上千家門店關閉;12月,易果生鮮拖欠上千萬元債務,進入法院黑名單……


此外成都本地涉足生鮮電商業務的新經濟企業尚作農業,也在這一年裡經歷了閉店風波,將大半精力轉移至線上。


疫情爆發後,整個行業一掃頹勢。


從訂單增量來看,叮咚買菜日訂單量增長3-4倍,客單價增長70%;每日優鮮的交易額實現3-4倍的增長,客單價由之前的85-90元,攀升到120-125元。美團買菜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四地的銷售量均有明顯上漲,其中北京地區的日銷售量最高為節前的2-3倍。


從資本市場來看,2月3日,A股鼠年首個交易日,3000多個股票跌停,永輝超市上漲1.7%,其後更是走出了六日連漲的行情,一度漲到9.65元/股,相比2月3日的開盤價大漲36.3%。


從企業行動來看,有不少中小企業想快速佈局,從中分一杯羹。上週就有企業主動找到雨前顧問的同事,請求以業主身份幫忙對接物業資源,看能否為小區提供生鮮配送服務,由此可見一斑。


行情看上去一片大好。這種時候,創業者該不該入場,機構該不該投資呢?


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持續發燒


既是機會,更是大考


該不該入場,頭部生鮮電商從業者的意見很值得參考。


叮咚買菜CEO梁昌霖認為,除了倉儲等固定成本沒有上漲外,叮咚買菜的採購、物流、人員等成本確實都在上漲。這次疫情一定會過去。疫情過後決定一個生鮮電商平臺的生死,其實就是看在疫情期間是否能鍛煉出自己的供應鏈能力。如果鍛鍊不出來,反而會變得更弱。


在梁昌霖看來,與其說這次疫情救活了生鮮電商,不如說疫情會成為一個分水嶺,會讓供應鏈能力更強的生鮮電商優勢更加明顯。疫情既是機會,更是大考。


每日優鮮CFO王珺也持有相似觀點。他認為,疫情本質上是對生鮮到家供給側能力的挑戰。供給能力越強,這個時候就會滿足增加的用戶需求,從而抓住商業機會;如果如果供給側能力不足,終究會無法承受這個生意。


原本正逐漸關閉、趨於平靜的風口,被疫情這隻黑天鵝啄開了口子,生鮮電商行業將再起波瀾。


至於是壯闊波瀾,還是狂風暴雨,不好判斷。只能建議大家保持警惕,理智入場,步子最好不要邁得那麼大。


畢竟2019年曾一度倒下的呆蘿蔔創始人李陽,在總結敗因時就說過:


低估了生鮮的燒錢速度。


國資入局,行業格局存變數


同樣被低估的,還有競爭對手。


過去一年,生鮮電商行業洗牌加劇,而具備供應鏈優勢的品牌,強者恆強。


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持續發燒


前不久,移動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佈了《2019年Q4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在生鮮電商部分,報告指出,部分區域性玩家和小規模玩家出現了負增長,而頭部玩家則增長強勁,流量進一步集中。


根據報告數據,每日優鮮、盒馬鮮生的增幅分別達到了43.9%和17.3%,其中每日優鮮在2019年用戶規模持續增長,12月MAU已經達到了1152萬,再創月活新高。


但疫情的爆發,一方面令線上生鮮需求大增,另一方面,或讓生鮮電商行業經年累月形成的頭部格局發生改變。


雨前顧問認為,改變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方面,一是低線城市消費習慣的被迫養成,二是尾部玩家彎道超車,三是新玩家入局帶來的衝擊。


一、二方面的動力,都很好理解,至於第三方面,新入局的玩家,說的莫不是那些投機者?


並非如此。


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持續發燒


上週末有則新聞,說的是成都最大的「菜籃子」——成都益民集團旗下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緊急推出的「惠民白家」線上採購平臺,已於2月14日正式上線,目前,該平臺已覆蓋成都市武侯、青羊、錦江、金牛、成華、高新、天府新區(華陽)以及雙流區,下一步還將持續擴大範圍。


這家企業的背景是什麼?據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益民集團由成都國資委全資控股。


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持續發燒


試問,既然成都有成都的益民集團,其它城市就沒有當地的益民集團了嗎?


各地國資高調進場,一夜冒出許多家底雄厚的競爭對手,就問老玩家怕不怕吧。


對於行業中的某些玩家來說,疫情並非救命稻草,其引發的種種,或許只能算是迴光返照。


掩蓋在疫情之下的挑戰


疫情令線上生鮮需求急增,但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這種時候,更應理性看待。


經過研判,雨前顧問總結出生鮮電商行業的四點潛在挑戰。


首先疫情之下,困擾行業多時的挑戰也沒有得到解決。供應鏈不穩定、產品損耗率高、冷鏈物流建設落後、末端配送困難是生鮮領域一直面臨的難題,疫情導致的供需失衡,放大了這些老問題。


其次,在訂單爆增的背後,各大生鮮電商平臺一直面臨著供應鏈緊張和運力不足問題。特殊時期生鮮採購成本、物流配送成本、員工薪資的提升,都會給企業現金流造成極大壓力。


再次,待疫情過去,這些擴招的員工、鋪開的攤子,又該如何處置?


最後,增量需求不如預期。


表現之一是,即便在疫情發生期間,對生鮮產品的採買需求,也沒有完全轉移到線上。雨前顧問在萊蒙都會成都盒馬鮮生首店觀察到,儘管受疫情影響,顧客都帶上口罩,但店內人流依舊,自助結賬區甚至大排長龍。這說明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


疫情之下,生鮮電商持續發燒


表現之二是,疫情結束後,線上購物需求極可能發生強烈反彈。在家憋屈好幾個月的生鮮電商用戶,難說不會冒險走出家門,擁抱線下門店,生鮮電商行業或將陷入短暫蕭條。


總的來說,國資的入局,需求的不定,人力的冗餘,諸多變量,都將加劇生鮮電商行業的競爭。


再次強調,生鮮有風險,入場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