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大市招工大戰:湖州、義烏招1人最多補貼千元

新招1人,補貼1000元。浙江省湖州市出臺的《關於企業復工復產補助獎勵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點針對企業復工進行了獎勵。

無獨有偶。浙江義烏表示,對2月22日前通過高鐵、客運汽車方式來義的企業員工,車票費用全額補貼;對2月23日至2月29日來義的企業員工,減半補貼。

此外,對於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義烏非公企業引進職工並依法繳納社會保險的,一次引進5人以上的,義烏將給每人補貼500元;一次引進20人以上的,每人補貼1000元。

在積極補貼的背後,製造業大市對農民工的渴求,已經非常明顯。

製造業大市急招工

“缺人,缺工人。”一位在東莞製造醫療物資的企業工作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年後人陸續回來了,但還是不夠,東莞市政府召集了不少志願者來頂班。”

急缺農民工的並非一廠、一地,而是普遍現象。從百度遷徙數據上看,熱門遷入地的遷入人數還遠遠沒有達到去年同期的水平。根據交通部的數據,農民工返程客運量約為3億人次,目前已返程約8000萬人次。

“農民工返崗的人數相對較少,主要還是受疫情的影響。一方面,交通還沒有完全恢復通暢,有些地方車輛的通行還是偏少。第二個是有些農民工有顧慮,過來擔心被隔離,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持有觀望態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但是,很多企業,尤其是製造業企業亟待復產,怎麼辦?發放補貼成為重要的手段。

比如,《意見》明確,湖州市將設立不少於1億元的企業復工復產補助獎勵資金,專項用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對企業新招員工,給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補助;對介紹20人以上(含20人)市外人員來湖就業的主體(包括企業、行業協會、社區、村及其他各類組織),給予200元/人的一次性獎勵。

浙江寧波表示,通過全市各級公共就業人才網站線上招聘後來甬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和中級以上技能人才,按浙江省內寧波市外200元/人、華東地區500元/人、其他地區800元/人的標準給予交通補助。

此外,鼓勵企業多途徑擴大招工規模,疫情解除後當月企業參加社會保險人數較上年同期每新增1人按500元標準補助企業,每家企業補助總額最高不超過30萬元。人力資源機構向該市企業輸送員工50人及以上並就業超過3個月的,按每人500元標準補助,每家機構補助總額最高不超過50萬元。

福建莆田表示,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職工返崗需隔離觀察的,在縣(區、管委會)做好服務保障基礎上,市級再按照100-200人、200-300人、300人以上的,分別給予10萬元、20萬元和30萬元一次性費用補貼。

福建福州表示,凡是被福建省、福州市工信部門認定為口罩、防護服等疫情防控、醫用物資及配套材料生產企業,自行招聘或由企業老員工“以工引工”招聘急需生產人員,就業滿三個月的,按招聘勞動力人數每人2000元標準給予企業招聘補助。

其他支持措施紛紛出臺

“復工是一個兩難抉擇,最基本的就是口罩夠不夠的問題,要是口罩不夠,寫字樓保安都不讓你進。”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很多地方針對復工企業,提供口罩或者口罩補貼。

比如,面對部分復工企業口罩等防控物資存在短缺情況,山東棲霞市為該市22家復工企業爭取臨時調撥口罩5400個,並第一時間發放到位。

成都青白江區表示,對自行採購口罩的規上(限上)復工復業企業和重點項目,給予口罩貨值5%、最高不超過10萬元的補貼。

另一個問題是資金問題,孫不熟指出,一旦企業面臨問題,要恢復是很難的,一方面是人才流失,一方面是訂單流失。“因此,我認為一方面要給企業更多的一些貸款,讓他們撐多幾個月。再一個就是要想辦法降低公眾恐慌,科學防控,而不是防控過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不少地方為企業提供了其他的補貼和貸款。

福建莆田市表示,對2月底前復工的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按企業2月份當月用電量給予每千瓦時0.05元補助,單家企業補助不超過30萬元。

蘭州市表示,市就業局對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個人可給予最高不超過15萬元、小微企業可給予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扶持。此外,市社保中心對復工復產的企業可緩交養老、工傷、失業保險費,緩繳期限最長6個月。

設立保險,也是一些地方針對復工的一個重點選項。

福建莆田市在市級設立500萬元投保專項資金,為全市2019年納稅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購買復工復產綜合險。若企業復工後發生疫情產生的隔離人員工資、隔離食宿費用以及企業生產經營損失,由保險公司給予理賠,保險期限半年。

2月16日,海南銀保監局宣佈“海南省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險”,重點保障企業因政府疫情防控要求進行封閉或隔離所導致的在產品損失、員工工資及隔離費用的支出。


盤和林指出,面對復工的需求,地方的人社部門需要做好激勵措施。此外,一些企業也要加強智能化、數字化的改造升級,減少對勞動力的依賴。“勞動力本身是一個市場調節的過程,如果缺乏勞動力自然會加工資,因此地方政府也要採取多種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