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老郭,和他天生斜眼的女友流落到荒島上。

斜眼女友說,“有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你先聽哪個?”

老郭說,“先說壞的吧。”

女:“壞消息是,咱迷路了,以後只得靠吃牛糞過日子。”

“好消息呢?”

“牛糞有的是!”

這段相聲估計不少人都很熟悉。本星君想說的是,在太平洋的很多島嶼,確實是“鳥糞有的是”,而且靠鳥糞也可以過上極其富裕的生活。

本星君以前曾寫過一篇關於聖誕島的文章,提到該島上富含磷礦。其實,不僅僅是這個小島,太平洋上很多幾十平方公里大小的小島上都是絕佳的磷礦基地。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島國——瑙魯。

那麼,為什麼大洋上的小島很多都成了磷礦天堂?瑙魯靠此發家致富,一度成為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但為何短短几十年又重新返貧?現在瑙魯甚至淪為靠洗錢犯罪為生的潦倒境地,這又是怎麼回事?


1.孤懸大洋中的小島成磷礦富集地

瑙(音同“腦”字)魯,是一個孤懸在太平洋上的小島。

說他孤懸,是因為距離他最近的島嶼群也有700公里以上。在周邊140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除了一個比瑙魯還小很多的6平方公里小島外,再沒有別的陸地,全是一望無際海洋。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140萬平方公里,這可相當於整個蒙古國的面積(蒙古在世界國土面積排名第19名)。

這個小島,因此成為很大範圍內的海鳥遷徙往來時,不得不停下來歇腳的地方(特別是一些跨赤道遷徙的鳥類只能選擇這裡棲息)。

上萬年來,一代又一代往返的海鳥在這個無人島嶼上往來棲息,其糞便堆積在島上,地表形成可觀的鳥糞堆積。瑙魯地處赤道附近,氣候炎熱,加上降雨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這在中國可以評上降雨最多的地方了),鳥糞能迅速分解,保留下大量的磷酸鹽。

這些從鳥糞中釋放出的磷酸鹽,隨著枯枝落葉腐解過程中產生的腐殖酸,一起向土層下層淋溶,並與土壤中的鈣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鳥糞磷礦”

同樣的道理,例如聖誕島等其他孤懸在大洋上、又具有熱帶海洋性氣候的小島,很容易成為磷礦富集的地方。

同其他種類磷礦石相比,“鳥糞磷礦”純度高,又便於開採,是絕佳上乘的磷礦。

1968年,瑙魯獨立以後,磷礦幾乎成了瑙魯的政治、經濟、民生唯一決定因素。瑙魯的故事也就是一部磷礦歷史。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2.磷礦讓小島國變土豪國

其實,在殖民時代,統治瑙魯的殖民者就一直垂涎於這裡豐富的磷礦資源。最初採礦的德國殖民者,後來的英、澳統治者,甚至二戰時候日本也不惜為佔領此島的磷礦而派兵作戰。

二戰結束後,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劃分,南太平洋的扛把子是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曾就建議,島上全部居民(戰後一度只有數百人)放棄家園,都搬到澳大利亞沿海的一個島嶼上。瑙魯島則全部交給澳大利亞做磷礦開發。

這一提議理所當然遭到當地居民的拒絕。瑙魯這些居民大多數也都靠當採礦工人為生,現在他們想的是自己當礦主,開發磷礦賺錢。

不過這種天真的想法也很快被強權政治給壓制下去了。澳大利亞以“託管”的角色,再次入主瑙魯島,島上的磷礦資源也繼續被澳大利亞攫取。

1968年,人口達6000人的瑙魯,從澳大利亞的“託管”下獨立出來建國了。

瑙魯獨立過程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收回礦權。瑙魯人很清楚,磷礦幾乎等於這個新生國家的全部。

有自主主權的瑙魯人,採取了比之前殖民者更高強度的採礦力度。瑙魯領導人為此解釋為國家剛剛成立,需要錢來建國,所以開採力度大一些。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瑙魯的磷礦開採現場

當時瑙魯的採礦強度可不是大一些啊。收回礦權第一年,磷礦開採量就超過德國殖民時代近30年全部的磷礦開採量。

被礦產鉅額收益衝昏頭腦的瑙魯人,把本應該“邊開採、邊恢復環境”的策略拋諸腦後。

利令智昏,這個利有多少呢?七十年代初期,磷礦給瑙魯每年帶來1.2億元澳元的收入。按照澳元通脹換算率,當時這1.2億澳元相當於今天的13.8億澳元(摺合68億人民幣)。

1970年,瑙魯人口也不過8000人。換句話說,相當於每個人現在每年獲利17.25萬澳元(摺合人民幣85萬元)。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瑙魯的人均收入因此一度名列世界第一。

這些收益除去必要的政府開支外,都歸入瑙魯的一隻專門的信託基金。說該基金“專門”,是因為這隻基金專門代表瑙魯這個國家,在全世界炫富。

首先就是在眾多太平洋島國中炫富。這隻信託基金買下了斐濟、關島、薩摩亞等原來和瑙魯同為窮島的地方的標誌性建築或地產。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斐濟的大太平洋酒店作為國家象徵印在斐濟十元紙幣背後,也曾被瑙魯的信託基金買下

這大概就是暴發戶心態吧。暴富後,先在原來的窮親戚面前顯擺,再去當年的地主家面前炫富——買下窮親戚財產後的瑙魯,再去南太平洋地區的扛把子澳大利亞的中心城市墨爾本的中央商務區,建一座高樓以宣示其財富。

1972年,瑙魯的這隻信託基金就在墨爾本最中心的位置買下了一塊地,開始修建“瑙魯大廈”。1977年完工的時候,成為墨爾本最高的建築,傲視曾經的澳洲白人地主們。

瑙魯大廈落成典禮甚至持續了整整10天。小國瑙魯在曾經長期殖民統治自己的澳大利亞,大操大辦、風風光光了一把。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中央商務區的瑙魯大廈

當然,還有美國的夏威夷、華盛頓特區、英國倫敦的許多房產,新西蘭、菲律賓等地的許多奢侈酒店,也都被瑙魯買下。

光買地產當然還不夠土豪,瑙魯人還用磷礦收益在倫敦西區編排了一部音樂劇,內容當然不能再是挖礦這樣的體力活動,而是高雅的達·芬奇主題的音樂劇。

瑙魯精英的土豪示範,引來百姓效仿。

瑙魯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奢靡成風。70年代,瑙魯每個家庭平均有兩部汽車,在這個只有21平方公里(北京市西城區都有50平方公里)的孤島上來回兜圈子玩兒。

好逸還要惡勞。當時瑙魯8000人口中,只有兩千人在工作,其餘都在家裡等著磷礦分紅拿錢去消費。就算這兩千在工作的人,也絕大多數在政府當公務員(一個總人口8000人的國家,公務員就有1500人,這也是政府機構極度膨脹啊)。

因為好逸惡勞、缺乏體力活動(小島上走幾步路都要開車),瑙魯全國肥胖發生率非常高,一半以上人口患有糖尿病。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瑙魯街頭的路人,瑙魯人口的超重比例達到94%。


3.竭澤而漁之後的瑙魯

瑙魯繁華的磷礦經濟背後,其實早已暗藏危機。

這個小島除了磷礦其實真沒別的資源了。建國之初,來瑙魯拉磷礦的輪船,抵達時要帶一整船的淡水,走的時候淡水換成磷礦。可見這裡連淡水都是稀缺資源。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瑙魯岸邊運送磷礦的設備

數十年的磷礦開採,且不注重生態環境修復,造成了這裡環境被根本性破壞。磷礦開採地變成月球表面一般亂石嶙峋的樣子。現在,瑙魯人只能沿著海岸線居住,小島內陸部分因為過度開採早已無法居住了。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磷礦開採後的瑙魯島內腹地

前面提到的過度膨脹的官僚機構,大肆花費磷礦換來的資源。官員公款出國毫無節制,更有人形容瑙魯官員將飛機當小轎車在開。

20世紀開採磷礦之前,這裡的島民以捕魚為生。然而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捕魚這項島民數百年來的生存技能也都失傳了。瑙魯人守著廣闊的海域不去捕魚,吃的卻是進口魚罐頭。

世界上靠資源起家的國家,稍微有點遠見的,都會把賣資源所得的錢用來發展教育、建設基礎設施、發展環保業。因為資源有枯竭的一天,教育、基建、環保則可以讓這種繁榮持續一代又一代。

然而,瑙魯人似乎沒有這樣的意識。瑙魯賣礦所得被揮霍,竭澤而漁的瑙魯面臨國運大轉變。

聯合國早在五十年代就提醒澳大利亞託管瑙魯的當局,這裡磷礦只能開採70年。然而實際上僅僅四十年不到的時間,磷礦就幾近枯竭。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磷礦頻頻告急。然而,臃腫又費錢的官僚機構、遍及全球的地產卻不停地需要現金流來支持。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瑙魯百姓的奢靡生活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財富進賬方可持續。

財政慌亂之中,瑙魯政府不得不向美國通用電氣的財務公司借了2.4億澳元的高息貸款。美國的金融巨鱷們可不是慈善家,他們不是要救瑙魯,只是想吸乾瑙魯最後一滴血。

21世紀開始後,瑙魯全國幾乎唯一的收入,磷礦業宣告枯竭。20世紀80年代還能達到年產200萬噸磷酸鹽的水平,到了2001年年產量只有80年代的十分之一了。加之國際磷礦價格下跌,瑙魯一夜間重返窮島生活。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瑙魯巔峰時代全球撒錢購買的財產,被瑙魯的債主國們紛紛收走抵債。正所謂,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高樓被債主收走。

瑙魯:從“鳥糞有的是”到“不差錢”,再到貧窮潦倒

▲2005年初,位於墨爾本的瑙魯大廈被賣出抵債,大廈前象徵瑙魯的磷礦石也被移走了

罪惡總是源於貪慾。瑙魯這個國家出於經濟所迫,走上了國家犯罪的道路。

沒有礦產賣了,咱們就利用經濟主權賺錢吧。首先就是出售銀行執照。只要給錢,就可以在瑙魯註冊成立自己的銀行。這就讓瑙魯成了全球犯罪分子洗錢的天堂。

美國務院一份報告說,瑙魯因允許設立沒有實際存在的離岸銀行而臭名昭著,這裡也已成了金融犯罪和洗錢的最好場所。其實,為犯罪活動提供便利,這本身就是一種犯罪。

經濟主權可以拿來賺錢,還有外交主權呢。瑙魯明裡暗裡地在全球售賣自己的護照。只要給夠價格,就可以擁有瑙魯護照,對很多想要外逃的國際犯罪分子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

據西方媒體稱,甚至連自帶外交豁免權、代表國家形象的“瑙魯外交護照”,都可以買得到。

一個曾經的富豪國,就這樣淪為靠出賣經濟和外交主權度日的政體,也被國際社會深深的瞧不起。真是令人唏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