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處在叛逆期該怎麼教育?有時我急了打罵孩子,會頂嘴該咋辦?

牡丹走鄉村


這樣下去很危險,你也失去了威嚴,拉關係,在學習方面表現的好,一有進步,就送他喜歡小禮物,他做的值得表揚的事就及時表揚,有時間帶他去玩,他開心時再和他講念好書的成破利害,不嬌慣,不打罵。


奔放684


先明白什麼叫“叛逆期”或“逆反期”,這兩個其實一回事。是指長期壓制的情緒在某一時段的集中爆發。記住!是“壓制的感情”,也就是說你們養育過程肯定交流不夠暢通,父母更願意用自己的選擇和感情來代表孩子的感情。換言之,就是你們從小很少從理性方面尊重孩子的觀點。我兒子6歲多,身邊和他差不多的孩子父母都說孩子有逆反期,可我還真沒發現我兒子有。後來我就帶兒子和他們一起玩,發現不少問題。第一,父母一直在自己定標準,而從不徵求孩子意見。第二,他們認為孩子的一切自己最明白,餓不餓,冷不冷……從不徵求孩子意見。第三,很少明白孩子內心想要的東西。結果孩子突然發脾氣,打人,情緒不穩定就被這些父母定義為叛逆期。再有,我和身邊優秀孩子父母聊過太多,孩子有6個清北,5箇中科大,一個人大,一個哥大,一個央財,一個復旦,一個南京,一個電子科大,二個西電,一個哈佛,一個佐治亞理工,一個康奈爾大學,3個第四軍醫大學,紐約大學……他們沒有一個提出孩子有叛逆期的,他們更尊重孩子,當然,尊重不是放縱不管,只是必須理性看待每個人的意見。對你的情況,孩子可能已經很難聽進你的意見,因為一直以來你沒有給他更多的自由選擇,要想改變比較難,但還是建議你真誠的聽取他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只要不違法亂紀,不影響他人),都是可以的,不然你再強行干涉,隨著時間推移,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的!


大胖二胖和小胖


人有三個叛逆期,2-3歲時、6-8歲時、12-18歲時,第三個叛逆期是青春叛逆期,貫穿整個中學生活,所以第三個叛逆期很重要,家長應對不好,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進而影響學生的一生。

特點:

頂嘴(家長說的對不對不重要,讓你不爽最重要)

吐槽(各種看不慣,看人看事兒都不順眼)

不說人話(各種網絡流行語和自造詞)

進屋關門(懶的理人,艾瑪,家裡人多亂死了)

自己買衣服(開始不相信父母眼光,衣服一定要買能突出性格的,暴醜無比卻還覺得很潮。

總之就一句話,各種不聽話,各種自作主張。家長應該怎麼引導是關鍵:

一、強烈“鎮壓”,後患無窮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能應對的敵人就只有家長,雖然他們對社會啊對現象啊對體制啊也不爽,但是因為不爽也沒用,誰也不搭理他們,社會還是照常運行,你該高考高考該中考中考,所以他們的出口只有父母。本來他們就填滿了子彈等著突突你,你的鎮壓,正中下懷,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講究方法。

二、少說話,多引導

孩子本來就煩,你越說話他越不聽,不如閉上嘴,多為他做一些事情,或者藉助跟別人說話,把道理傳遞給他。比如他天天看電腦看手機,作為父母可以在吃飯的時候跟對方說,哎!老婆,我年輕時天天打dota,搞得現在有青光眼,飛蚊症,迎風流淚真的太痛苦了,再給我一次機會,肯定不那麼霍霍自己!孩子一聽,艾瑪,以後我得跟我爸一樣啊,大瓶蓋帶著,小眼淚流著,那我看起來得多失敗啊!這樣一來,慢慢的他就會控制自己。

三、寬嚴有度,明確界限

首先,得有耐性,因為他們這個年紀犯錯誤很正常,不犯錯誤長不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紀自然也不知道很多事情是有代價的。從小事兒上你一定要多讓他自己承擔後果,少說話。比如:他不起床,上學快遲到了,作為家長可以偶爾試著不喊他,讓他遲到,學校可不是家裡,什麼都由著他,當孩子急匆匆的跑到教室,大家都坐那,老師在講課,他走進教室一定會被一群人拿斜眼來回瞟,有兩次這種經歷,自己就慢慢的約束自己了。

其次,要有原則。一開始給他講明界限。告訴他我可以少管,但哪些事兒哪些界限你心裡一定要清楚,這些是底線。再給他設定一個可做要挾的後果,比如沒收手機、減半零用錢等等吧,雖然低劣但是有效。

四、以身作則

自從有了孩子,我慢慢地發現家長說什麼不重要,做什麼最重要。很多成功人士的孩子也非常出色,但他們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陪伴時間。因為他們拼搏的身影,認真的態度,不服輸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言傳身教,而一個只會嘮叨的父母,自然只能教出憤青和噴子。

我記得自己叛逆期時,就非要和老媽對著幹,為麼不是老爸呢因為害怕他,[呲牙],後來,發現老媽不再和我嘮叨,讓我自己做主,她只是勤勤懇懇工作,對我默默關心,慢慢地我覺得好沒意思,也理解了老媽的辛苦。






5歲hanson學英語


一、養成經常與孩子溝通的習慣。

1)經常溝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有助於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2)可以溝通一些孩子好奇但又不敢問的問題,比如早戀,這樣孩子會覺得你們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朋友,從正常渠道獲知自己好奇的事情會大大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3)溝通一些有正能量的政治人物和明星,通過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正能量的教育。

二、哪壺開了提哪壺。

我們的家長要做到小時“抓小不抓大”,大時“抓大不抓小”。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從小細節抓起,可是孩子長大了就不要抓刷牙洗腳這樣的生活瑣事了。家長要善於去看到孩子聖上的優點,利用優點去改變缺點,鼓勵為主,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自信。

三、儘量表揚孩子

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會肯去學習。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覺到他在學習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哪怕是改正一個缺點。

四、經常給孩子制定幾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

這樣可以使孩子感覺到能夠做到,孩子有自信心,從而有利於孩子發揮出潛能。

五、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

讓孩子學會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鋪、用具,盡到自己的那份責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要記住好家長才能教出好孩子的道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小小思維家


我一直想說的是,孩子在青春期,不要忙著貼標籤說孩子是叛逆期。

小時候的孩子,沒有太多自己的主見,大人順什麼就是什麼,十多年的時間,大人習慣了孩子“聽話”,一旦孩子開始不那麼聽話了,就輕易貼標籤叛逆期。

我們來假設,孩子到了15歲,還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可能我們覺得孩子聽話,到了25歲還這樣呢?哪個父母想要這樣的孩子?

長大了,有見識了,有思想了,孩子發現父母說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了,他當然想提出自己的觀點,這叫長大,不叫叛逆。

父母認識到這點,怎麼管教自然不是問題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思想的小大人,可能他的很多想法不切實際,也可能他說的話不是那麼圓潤合理,再加上青春期孩子身體發育帶來的性格的變化,情緒的急躁,都是和大人發生矛盾的因素。

作為父母,遇到事情,不要被孩子的“叛逆”帶入事情本身的對錯和情緒的糾纏,跳出叛逆看叛逆,尊重長大,合理引導,耐心挺孩子的想法,認真的就事論事,在不觸碰原則的前提下,儘可能讓孩子做主,哪怕有時明知道他是錯的,只要後果在可控範圍之內,讓孩子自己承擔一些做錯事的責任也未嘗不可。

不要打罵孩子,真的不好打罵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也會在潛意識讓孩子認為解決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動手。

個人觀點!


張彩雲


我不止一次看到父母留言抱怨這個時期的孩子,有多難管教。

“兒子越大越不著家,說幾句,就把房門關上,嫌我們嘮叨!”

“孩子自從上了中學,就對我們沒話了,什麼都不和我們說了。”

“今天和讀高中的孩子吵起來了,太生氣就打了他,我現在該怎麼辦?”

更嚴重的還有一些孩子不學無術,聚在一起吃喝玩樂,喝酒抽菸。

可以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起來,最讓父母困惑和無助。

這個年紀的孩子,生理到心理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更加嚮往獨立和自由。

因為當孩子到了這個階段,就會開始迎來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的一個時期,TA開始了一種生活,接觸到了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孩子慢慢覺得自己長大了。

最重要的是,TA的世界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而是自己。

具體表現為唱反調、頂嘴,而且自尊心很強,很多事情想由著自己性子來,跟父母的衝突也開始多了起來。

比如吃不吃蔬菜、能不能出去玩、什麼時候做作業......一句話不對頭,壞脾氣馬上就來了。

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的源頭在於對父母設立的規則的不滿。

----------分割線----------

給父母的建議:

1. 謹慎評價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問題很多,但也很愛面子,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父母的評價。

如果出現一些小毛病,闖一些小禍,父母就開始指責抱怨,甚至給孩子貼各種各樣的標籤,如:淘氣包、調皮鬼、闖禍精......孩子的表現也會隨著這些負面標籤變得越來越差。

所以這個時期,父母要懂得給孩子留面子,即使做錯了事情,批評也應該對事不對人。

2. 信任孩子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格外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也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價值。

所以爸爸媽媽要懂得適度放權給孩子。

讓孩子參與家中他能理解的事情的決策,比如出去玩,徵求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買文具,讓孩子自己挑選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和信任。

3. 客觀看待孩子頂嘴

TA會和大人頂嘴,很多大人覺得這是很不應該的,其實頂嘴的孩子並不完全是壞事,反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

這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父母要懂得從孩子的反駁中看到他的需求和感受。

4. 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最容易和父母關係變得僵化,他們常常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電視劇《小別離》中朵朵一直聽話乖巧,卻在某天也開始對父母大喊大叫:

“你們尊重過我嗎?在你們眼裡,除了成績還有什麼!出去!出去!”

其實,不是父母的愛錯了,而是父母表達上出了錯。過多的關注孩子的學業,很少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於是他們漸漸關上心門,自然會拒絕管教。

所以孩子在叛逆期,更要與TA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其中,聽比說重要得多,放棄居高臨下的互動模式,多問問孩子怎麼想的。一定讓孩子明白,不管多大,爸爸媽媽永遠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5. 尊重孩子,減少控制

在TA小的時候,你可以打,可以罵,用盡父母的權威,但當孩子大了,你會發現你打不哭TA,嚇不到TA,怎麼罵,TA都低著頭不說話,然後用TA最叛逆的方式去反抗你。

這個時期,越高壓,反而反彈得越厲害。

有一個爸爸給我私信留言,他的兒子16歲那年說要和同學去旅行,這是兒子第一次遠行,妻子很擔心,怎麼都不同意,甚至和孩子吵起來。

但是這位爸爸聽完孩子的要求卻意外地答應了,甚至主動和孩子一起做攻略。

我問他是否會擔心孩子在外的安全問題。

這位爸爸說:

“擔心啊,不過我都打聽過了,路線和酒店都安全得很。這是他自己的決定,也沒什麼錯,孩子大了,父母能做的是支持,總是擋在他前面,他得不到成長,也會怨恨我們管得太多。”

是啊,叛逆期的孩子,你越管,孩子越反感。不妨在大原則下,多聽孩子怎麼說,發自內心地尊重、理解和支持孩子,減少對孩子的控制。

正如我曾看過的一段話所說:

我愛你

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卻執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訴你不能去

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

備好雨傘

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

第五條街道有小偷

去吧

回來家裡有飯






夢想不只是夢和想


首先明確一個觀點,孩子初中叛逆期是成長過程的一個必要階段。小學的時候孩子經常聽話,觀察世界的生活,慢慢的有了新鮮的事物,有了自己的主見,對世界有了認識與自己的看法,原來父母說的正確的事情,現在也會思考到底對不對,應該做不做,其實這樣才是好事情,叛逆說明他們對世界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許多家長就覺得這樣的孩子可咋辦呢,不聽話了,,,,我就想問下如果孩子一直聽你的話,你說什麼就做什麼,要麼不聽就打,孩子還有思想嗎,還有腦子嗎,哪和機器人有什麼區別,按照給定指令操作,不管對錯!?

遇到這種孩子叛逆期的時候不聽家長的話,急了打罵孩子,難道這個是孩子的錯嗎,孩子開始有了自己對生活的認識,不聽家長的安排,為何不聽下孩子意見,萬一孩子的做法還不錯呢,現在孩子初中,大多數孩子家長80後,想一想他們那時候的初中教育大多數都是認識學習,乖乖做事情,做好獎勵,做不好懲罰,一本正經的教育模式,現在21世紀了,世界一直在變化,家長還在用原來的教育觀念來教育,殊不知這種方式已經不能與時俱進了,讓孩子得到成長了!

那我們何不聽聽孩子聲音與他們交流一下,就算孩子做錯了又能怎樣,生活不就是一點一滴的經歷與磨難中成長嗎!

我舉個例子說一下吧,我們大多數人可能聽說過高曉松,他在上學期間很厲害,最後清華大學畢業,一路上風光無限,可是她的家庭是怎樣的,家裡給了他怎樣的環境他才成長為這樣的。有一次看採訪高曉松母親,他說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做,如果需要我們會幫助一下,我們不強求孩子,在這樣環境下孩子舒適成長,有問題家裡能幫就幫,大多數孩子自己解決,這樣家長省心,孩子自己也鍛鍊了能力,何樂不為呢。現在我們大多數家長拔苗助長,怕孩子不聽話走歪路,我們何時相信過他們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可以給點建議和幫助,不要一遇到問題就用我們曾經原始的思維對待,時代在進步,希望在孩子成長的同時家長也一起成長,接受學習,虛心聽取。

最後我在說一句,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和有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沒有經驗,給孩子點時間,給自己點時間,讓彼此一起成長。





武哥愛物理


叛逆期是每個人都會存在的一段特殊時期,即身心的快速發展,使學生心理存在假象成熟,對於家長或者教師等長輩一些教育存在抵抗逆反心理,如何平穩的度過叛逆期非常關鍵,甚至影響今後一些事情處理的態度。

首先:學會聆聽。

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更多的需要認同,需要來自家長的尊重,而不是過去的居高臨下。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待事情的標準不是依靠家長去設立的客觀標準。而是想要通過自身的經驗而主觀發現的。這個時候的學生渴望得到認同,渴望家長能夠換位思考,體驗自己的感受。所以此階段的學生如果願意打開心扉,那麼家長求之不得。

再次,積極引導。

正如題主所說的用體罰來震懾學生,不進不能夠幫助孩子度過逆反期,反而對學生的性格養成起到極壞的影響,會使學生變得更加的懦弱,簡單粗暴的體罰反而更加主張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學生內心形成對於權威的崩塌。所以家長最合適的辦法用說服教育法,明是非,辯真偽。讓學生平穩額的度過。

最後提醒家長,逆反期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體貼、不關心孩子,冷漠對待,反而使學生更容易沾上惡習,誤入歧途。



茶歇話古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般會經歷三個所謂的叛逆期:第一次3-5歲左右、第二次7-9歲左右、第三次12-15歲左右、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青春期,而青春期也是問題發生最多的一個時期,家長最為難以管控的階段。

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叛逆期?其實這只是我們家長因為覺得孩子不再聽話了、難管理了而下的定義。他們不是叛逆,而是他們長大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主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有自己的思想、觀點,渴望得到尊重、渴望擁有成人的權利、自由。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大家知道他們已經長大了呢?那就是“叛逆”!

怎麼和叛逆期孩子相處?(特指青春期)最關鍵的是少嘮叨,特別是少嘮叨學習!給予他們一定的尊重和隱私空間。家裡一些事和他們商量、給他們一些決策權,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成員的重要性。同時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酸甜苦辣,讓孩子瞭解父母的生活,時間久了孩子也會主動和父母傾訴,建立良好互動模式。在親子關係不和諧、溝通不暢時,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進行交流,言詞必須誠懇。

最後想說的是,如果在第一第二個叛逆期階段時過度壓制孩子,孩子必會在第三階段青春期爆發,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引導孩子長大。

任何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時間過程,家長做好長期準備,不能因為短期沒有看見效果就放棄!加油吧!


珺主說說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成長所必經的階段。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其心理尚不成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喜歡探索新鮮事物,喜歡跟風和網絡流行語,喜歡我行我素,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喜歡頂撞家長,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在日常的教育上就為家長增加了額外的心理壓力。家長常常會捫心自問,我打罵孩子究竟有沒有效果,什麼樣的教育方式適合我的孩子,很多家長因此陷入了困惑和煩惱之中。遇到孩子處於叛逆期的情況,家長要多嘗試與孩子進行溝通,儘量採取緩和的語氣與孩子進行交流,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比方說孩子放學時想玩手機遊戲,大部分家長可能會告訴孩子不許玩遊戲,並且態度會很生硬,這樣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頂嘴爭吵是在所難免的事情。這時家長就不妨順著孩子,讓孩子去玩手機,但是告訴他玩可以,但是要有時間限制,比如20分鐘或者半個小時,玩完遊戲後再讓孩子學習,這樣效果就比較好。遇到同孩子產生觀念衝突的時候,不要急於駁斥孩子的觀點,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觀點,給孩子充分的尊重,讓孩子產生信賴的感覺,然後再以合適的方式慢慢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逐漸對家長的想法產生認同。總之在對叛逆期的孩子進行教育時家長切忌要放下身段,將自己擺在與孩子同等的位置進行交流,多肯定孩子的想法,逐漸對孩子加以引導,幫助孩子順利走出叛逆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