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篆書《袁安碑》

《袁安碑》全稱《漢司徒袁安碑》,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立。1929年在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現,現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寬約0.74米。篆書,共10行,滿行16字,下截殘損,每行各缺 1字,故現存15行字。除第8、10兩行為不滿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現已考出),僅存139字。字體結構寬博流暢,筆畫較瘦。碑側有明萬曆二十六年題字。碑中間圓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間,正當碑中,為漢碑之所僅見。位置較低。由於該碑發現較晚,字口鋒穎如新,書法渾厚古茂,雄樸多姿,線條纖細婉轉,體態遒勁流暢,飄逸圓融中盡顯端莊方正。《袁安碑》是一件極為罕見的漢代篆書典型代表。

碑主袁安(?-92年),東漢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碑文記載袁安的生平,與《後漢書·袁安傳》基本相同,但較簡約,無讚頌銘辭。袁安少承家學,舉孝廉,任陰平長、任城令,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后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后無法加害於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里,免冠上朝力爭達10餘次。永元四年春,袁安薨。

袁安的後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袁安子袁京、袁敞最為知名。《三國演義》中大名鼎鼎的袁紹、袁術就是袁尚的五世孫。從袁安晉位三公算起(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至紹、術敗亡(公元202年)歷五世120年,是東漢著名的世家大族,所謂“五世三公”就是這個意思。

費聲騫評《袁安碑》:“此碑筆畫瘦勁,纖而能厚,結體寬博,運筆圓勻,碑字清晰,可供學篆取法善本。”

啟功先生曾評價:“字形並不寫得滾圓,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穩重的效果。這種寫法,其實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來,後來若干篆書的好作品,都具有這種特點。”

由此可知,為了增加穩重的藝術效果,《袁安碑》有著它“微微加方”的個性特徵。如“司徒公汝南”等字,除了“公”字偏方以外,其他都以方而偏長為主,這就不僅穩重,而且又著實的有點兒峻拔了。行筆的線條,篆書崇尚“婉通”。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袁安碑》上的哪一個字的哪一筆,都顯示了一種曲筆婉暢,直筆流通的美韻。值得注意的是,和以《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為代表的秦篆相比較,在用筆上,漢篆還一變秦篆的圓轉整飭為微微帶上些提按和方折的味兒,如碑中“汝”字“水”旁中間一筆偏於中上部分的略略提起,“授”字“扌”旁短橫和“受”旁“一”的轉折變方,就是很明顯的幾處。

然而不管是字的結體也好,用筆也好,它們終究是統一於整個書法文字造型中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微微加方”的字形加上婉轉流暢的線條,顯得剛健中含婀娜。而婉轉流暢的線條結合“微微加方”的字形,則又於流美中略見挺朗。由於《袁安碑》在線條上做了某些提按、方折的處理,因此就其總的藝術效果來說,筆畫圓潤,線條流暢,骨力勁拔,柔中帶剛,字體方正,結構嚴整,端莊雍容,穩重樸素,是漢代小篆書法的傑作,在漢代小篆中堪稱第一。僅從文字的線條上說,大小篆以圓柔為主,漢篆則以平方正直為主。從美學上說,前者典雅,後者雄渾,各擅其妙。在東漢時期的篆書裡面“隨形賦彩”體現得最為明顯,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印章,此外還有碑額、鏡銘磚瓦等裝飾性特強的“美術字”。

漢魏之際是秦篆的強弩之末,除用於碑銘篆額和器物款識之外,難得有獨立的篆書。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漢代篆書《袁安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