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中國的文物品種眾多,各大博物館收藏的很多文物至今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比如製作精美的四羊方尊;繪圖精細的清明和上圖;琳琅滿目的瓷器,金銀器;氣勢宏偉的後母戊鼎;雖然現在的人們能巧奪天工,然而要製作成與這些文物一模一樣,恐怕現在還不能做到。

之所以有這麼多形酷體美的文物,無一不是專家們的功勞,他們從世界各地收集各種各樣的文物,為文物的保存盡了一己之力。

而在天津的博物館裡,有一件文物就是當時以8塊錢徵集到的,聽到這裡,你可能會睜大眼睛說怎麼可能。但事實的確是如此,那隻用8塊錢徵集到且被當成水瓢用了10年的文物後卻因22字銘文成為無價之寶。

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被錯用只因人民意識淺薄

六七十年代時,農民開始大量開採器物,而開採的東西大多都被當成生活用具,在生活中發揮著各自的功能。

那時的農工因為文化意識淺薄,根本不會知道有些用具就是後來的文物,而且具有不菲的價值。生活水平不高的他們,只要挖到的東西可以用,他們就會把它們當成用具用於各個方面。因為那時的他們在乎的只是實用,而不是它的價值有多麼的不菲。

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大名鼎鼎的兵馬俑就是農民在地裡挖井時發現的,那時的人們也並沒有覺得什麼,而如今的兵馬俑已成為中國人的驕傲,全世界的共同財富,還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稀世珍寶的陶鷹鼎,起初被農民發現時它只是被用來餵雞,純粹被當成一個雞食盆;而被當成水瓢使用了十多年的文物,後也成為了中國的文化瑰寶。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因為當時的老百姓不惜物不惜財嗎?當然不是,因為那時人們的文化意識還沒那麼深,更是因為當時的經濟條件不好,所以那時的他們只是覺得挖到的東西有實際用處就可以,根本沒必要考慮那麼多。

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被重視只因宣傳力度加大

隨著社會的巨輪不斷地向前,經濟的不斷髮展,國家也逐漸重視對文物的保護。在七八十年代,隨著出土的文物越來越多,國家加大了文物保護宣傳力度,相關負責的組織也開始忙於在各個地方調查,只為搜尋更多的文物,保留更多的遺產。那時人民的文化意識也開始覺醒,逐漸意識到文物這種東西的貴重。

當文物專家在一個河北某個村莊進行調查時,聽說有一家有一個長得似水瓢的東西,好奇心濃烈的專家馬上就去拜訪了這一家人,這個家的主人姓李,人們習慣稱他為李老;李老聽聞專家的到來,開心得不得了,連忙拿了他家那隻似是水瓢的用具給專家掌眼,專家翻來覆去地看也察覺不到有什麼特別之處。

不甘心的專家以8元的低價收購了這隻水瓢,打算拿回家仔細琢磨,最後他發現了水瓢上有22個模模糊糊的銘文。整隻水瓢也因年代的久遠,字不容易看清,

所以專家看清一個字就在紙上寫下一個字,以便清楚完整的知道這22個字究竟是什麼。

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22字道盡所有的經歷,成為國家的一級文物

這隻水瓢上的字寫著這22個字: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邪;容一升,重斤二兩,工師駿造。言簡意駭,卻道盡所有重要的信息,使人得懂其起源,知其大。

“上林苑”是由漢武帝劉徹修建的;“共府”就是供府,指的是供應物質的機構;“初元”是漢武帝劉奭的第一個年號,按此推算下來,初元三年就是公元前46年;“受”就是送往的意思;“琅琊”即琅琊郡,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臨近的諸城。

所以這22個字的大概意思是說在公元前46年,有一個叫做駿的技師籌造了這隻水瓢,然後再將這隻水瓢由琅邪郡送往上林的共府。它的容積為一升,本身的重量為一斤二兩,當然這裡使用的是秦制算得的容積與體重。而秦時的一升就是相當於現在的200毫升。

你可能會不解,為什麼量具上要標自己的重量呢?其實在古時候,古人考慮要稱溶液的重量時,首先要標明“毛重”,然後在這個水瓢上一起測量,兩項相減就可以得到淨重了。

我們可能也會很疑惑,為什麼這樣一隻文物上要留下建造人的名字呢?難道是為了楊功立名,名垂史青,為了人們能夠記住曾經有這樣的一個他來過這世界?其實不是,這只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制度,而這個制度叫做物勒工名,而這其實是他們的一種管理制度,大到輝煌宮室的修繕,小到平凡民屋的一磚一瓦,都要標註名字,因若往後有事,則易追其責。可見,古人的工作態度也很嚴謹。

因其珍貴,所以收藏。如今的它已經被收藏於天津市博物館內,是國家的一級文物之一,並被命為“西漢上林共府銅升”。

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珍貴只因你無法替代的作用

其實,在短短的22個字中能夠承載這麼多的歷史信息,就夠珍貴了。然而這些銘文還有一個令人稱道的地方,那就是器物上的字清新典雅,古樸優美,這在西漢那個時期是比較罕見的。

雖然文物上的書法不錯,但最重要還是它承載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屬性對於西漢早期文化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物不僅珍貴,而且還記錄著我們的點滴生活。一件文物,記錄的是過去的一段故事;一段故事,講述的是過去的點點滴滴;點點滴滴,竄起的是過去的日常生活;而論文物的重要,文物不僅印證了一個國家的過去,也將見證一個國家的未來。所以無論因何珍貴重要,我們都應珍惜,珍惜中國的每一件文物。

被當成水瓢使用了10年的文物,因22字銘文,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人不可貌相,事不可擅自主張,任何一個人,一件事,一件物,我們都不可以以貌取人,以相取物,設想一下,如果當初李老因它其貌不揚,就隨意丟棄,現在的它又不知身處何地。是否還完好無損無從談起,更不要說因22字銘文而成為無價之寶。

雖然我們有時渺小得像一隻螞蟻,但每個人都必有其存在的意義。這個世界也會因我們的存在而有一點點的改變,所以不要低估你做的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