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請聽,那些重壓下的深呼吸


協作者專欄 | 李濤:請聽,那些重壓下的深呼吸


每年春運,人潮中的農民工,都是永恆的話題,那些肩扛手提的身影,令人五味雜陳。而2020年農曆新春,突如其來的疫情使春運變得異常安靜,我們突然懷念往年喧囂的春運時刻,懷念那些肩扛手提的身影,至少,那代表著團聚,代表著生計,代表著希望……


這份安靜,令人不安。


他們回家了嗎?家人是否安好?他們瞭解疫情的變化嗎?是否做好了防護?春節結束了,在留守和返城之間,他們該如何抉擇?


或者,在兇險的病毒和沉重的生活之間,他們還有其他選擇嗎?


他們是沉默的大多數。大多數時候,只有當“流動”危及每個人的利益的時候,人們彷彿才想起他們的存在。從SARS、金融危機,到今天的新冠疫情。


他們是2.91億的農民工兄弟姐妹。其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生計;2.91億個數字,構成了支撐著這個國家發展的脊樑。


無論我們是否感知他們的存在,我們手頭的每一件工業化產品幾乎都浸潤著他們的汗水;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和他們之間的聯繫,我們大多數人的子女勢必和他們一樣:或者為了夢想,或者為了生計,或者因為無法言說的命運的安排,終有一天也會背井離鄉,成為“流動人口”的一員。


是的,他們是這個國家最早衝破城鄉藩籬流動在前的人,曾經,他們向前流動的每一步,都要付出今人難以想象的代價,他們是替我們承受苦難的人。


我們無法保持沉默。


這個春節,我們協作者的同事撥通了53個農民工兄弟姐妹的電話。其中,有46個是曾經接受我們服務的困境農民工家庭。


電話那端,我們聽到他們的聲音,以及他們在重壓下的深呼吸。


我們聽到,在南京跑滴滴的王大哥說,他已經十幾天沒有給老家的妻子打款了,因為這個春節幾乎沒有生意。他的妻子留守在家照顧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照顧孩子上學,每個星期二,都在盼著他的匯款,那是老人治病、孩子上學、全家人吃飯的救命錢。


我們聽到,在北京的劉大姐已經幾年沒有在老家過年了。2015年,她和丈夫來京邊打工邊給兒子治病。“誰都可以離開北京,我們走不了,只有北京能治孩子的病”。劉大姐說。她的丈夫積勞成疾,於2019年12月9日患肝癌去世。對於眼下的疫情,她說,即使再難也得把這個家扛起來。


我們聽到,春節回山東單縣老家過年的李大姐,正在著急怎麼儘快回到北京。她和老公都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症,老公比她嚴重,已經不能幹重活,全家靠李大姐一個人打兩份工。李大姐一天學也沒有上過,但她知道一個道理:做人得講感情。“我在北京平時給兩個快九十歲的老人做飯,這次回來原本打算待個幾天就回去,誰想到村裡把路封了,車也不通了,你說老人可咋辦啊?”李大姐說,人在一起都有感情,她最擔心的就是兩位老人。

……


我們聽著46個家庭的訴說,個案的主人年齡大多在40—50歲之間,大部分是迫於生計不得不離開鄉村進入城市謀生,從事短工、建築、拾荒和小本生意等非正規就業,缺乏社會保障,相比較於青年打工者,他們承擔著贍養老人和撫育子女的壓力,抵禦風險的能力極其脆弱,而此次疫情對他們的處境無疑雪上加霜。


我們必須有所行動。


作為2003年國內最早開展農民工非典救援行動的民間組織,時隔17年,2020年1月22日,協作者再次啟動針對困境農民工家庭的抗疫救援行動,依託分佈在北京、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和江西農村地區的服務夥伴網絡,針對當地脆弱性較高的困境農民工家庭開展需求評估/動態監測、緊急救援、能力建設和教育倡導等多元結合的災害管理服務,併為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公眾提供借鑑。


46個個案訪談是我們的救援行動中的需求評估工作之一。我們將46個個案形成報告,呈現給你,這並非一份專業意義的質性研究報告,或許有所偏頗,請你諒解。我們更希望它是一份需求報告,一份服務指引。


我們希望這46位困境農民工兄弟姐妹的聲音被聽到,希望社會各界可以關注更多像他們一樣在疫情面前迷茫無助而又奮起抗爭的困境流動家庭。


大難面前,人人皆有守護家園,庇佑弱小之責!無論何時何地,協作者永遠站在“弱者”的一邊,永遠站在行動的第一線!


即使口罩障礙了我們的呼吸,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春天即將到來的氣息;經歷了種種苦難,我們已經醒悟,春天並不意味著就是希望;真正的希望,在於無論寒暑,不失人性的溫暖;真正的希望,在於無論悲喜,不忘向善的力量。


真正的希望,是每個同胞的不離不棄,同舟共濟。


這需要你和我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