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最近在家,我看了好几本杨绛的作品。

说到杨绛,你大概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她和钱钟书的幸福婚姻。

那你知道,她的父亲杨荫杭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杨荫杭笔名老圃,曾两度留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法学家。

在《将饮茶》这本书中,杨绛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去回忆父亲。

我细读之后不禁感慨,作为父亲,杨荫杭在教育儿女这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近些年,父亲这个角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比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父亲应该和母亲共同参与养育孩子的观点显得更为理性。

父亲要如何教样孩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父亲?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Diana Baumrind提出了两个衡量家庭教养方式的指标:要求和回应,并根据这两个指标把教养方式分为了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其中“权威型”教养是“高要求”和“高回应”的有效结合,被公认为是一种理想恰当的教养方式。

学者Padilla‐Walker在研究中发现,当父亲使用“权威型”的教养方法时,很有利于培养出孩子坚韧不拔的品格。

像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身上,就体现出了很明显的“权威型”教养。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一、权威型的高要求,体现在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孩子规则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和要求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最开始,教会孩子待人处事的规则比逼着孩子去实现某些宏伟目标更重要。

杨绛16岁那年,北伐战争胜利,她被推选去上街宣传,要弄一张板凳,站上去向行人演讲。

她怕自己会被当成猴看,就借鉴了一些同学的做法,想用家里不同意的理由来拒绝这次宣传。

父亲知道后,一口否决了杨绛的做法,告诉她不肯去就别去,但别拿爸爸来挡。

杨绛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啊。”

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

为此,杨荫杭还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来向女儿说明敢于拒绝的重要性。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他当江苏省高等审批厅长的时候,张勋打败军阀胜利入京,江苏士绅们联名登报拥戴欢迎。

下属擅自报上了杨荫杭的名字,父亲知道后,怎么都不肯,于是又在报上登了一条大字启示,声明自己没有欢迎。

杨绛很苦恼,但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回到学校后坚持说自己不愿意去宣传,哪怕因此而被校长训斥。

杨荫杭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同样也会在这些事上严厉要求子女。

他没有按心情来随意做事,反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言行来教会子女规则。

多年后,杨绛回忆说:“父亲的刚正不屈,对我性格的形成和日后的为人处世都有很大影响。”

父亲这个角色,更多地代表着一种正义感和规则感,应当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行动的力量来把规则意识植入到孩子心中。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二、权威型不等于控制孩子,在高要求的同时要有高回应

“权威型”教养绝不是只有高要求,也不意味着父亲要去控制孩子的人生。

它讲究理性和严格,同时也倡导耐心和民主。

父亲在对孩子提出高要求时,也要能给出孩子高回应,即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及时对孩子的问题和疑惑作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杨荫杭学识渊博,是位留过洋的先进人士,也足以称得上是位开明家长。

当杨绛有疑惑时,他更多地都是鼓励女儿自己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但也会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帮助女儿成长。

杨绛在学校读书那会,各科成绩都比较平均,学文学理都可以,老师建议她学理。

她去问父亲,父亲告诉她:不要在意外界的评价,你应该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

杨绛说:“我喜欢文学”,父亲回答:“那你就学文学吧!”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杨荫杭很注重保护孩子的自由思想,曾经因为怕学校教会影响孩子的自由思想而让杨绛转学。

杨绛在这种开明自在的家庭氛围里长大,学会了独立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就连她后来的婚姻大事,父亲也没有怎么干涉,因为知道女儿是不肯听旁人做主的。他当时所惋惜和担心的,是钱钟书还没有大学毕业,工作前途渺茫。

但只要是杨绛本人同意了的,杨荫杭就会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

现在的一些父母,会以爱的名义来左右孩子的选择,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命令,从而形成高压型控制。

可在高要求之外,他们又不会给孩子足够的回应。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迷失掉那个独立的自我。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三、爱是根本,与孩子多留一些“品质时间”给对方

要做到高要求和高回应,其实都需要父亲和孩子保持足够的互动程度,有一定的品质时间。

品质时间,指的是在这段时间里,父亲能和孩子进行积极、健康、双向的照料和互动。

有的父亲知道陪伴孩子很重要,但他们和孩子呆在一起时,并没有什么良性互动,而是各干各的。

这样的陪伴,达不到“品质时间”的要求,也谈不上是高质量。

杨绛说父亲凝重且有威严,子女们都怕他。但怕虽怕,他们也和父亲很亲近。

从杨绛的文章里可以看出,她曾与父亲一起度过了很多“品质时间”。

小时候,杨荫杭喜欢在饭后和孩子们一起吃点甜食,常会让妻子买点好吃的东西 “放放焰口”。

“放焰口”在杨家的意思是爸爸请客,会被孩子们用来要求爸爸,无论是吃的、用的还是玩的都可以。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欢乐时光,直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还会要求爸爸“放焰口”。

有时候,杨荫杭还会和子女一起淘气,比如当看到孩子们在冬天用冰块做冰淇淋时,他不会像妻子一样阻止,而是会给孩子们出主意,最后还助兴尝了一点点。

杨绛长大后,不贪玩而贪看书了,又和父亲有了新的互动方式,会与父亲一起讨论看书,觉得自己变成了父亲的朋友。

这些“品质时间”,给了这家人很多亲情交融的温馨回忆,也提高了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质量。

在“权威型”教养中,父亲除了要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世界,还可以多留一些“品质时间”给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来自父亲的温暖和爱,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如何教养孩子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孩子在努力学习成长,父亲也是。

好好珍惜与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吧,一生一世,机会就这么一次。

而且,教养孩子和人生一样,都是不能重来的事情。

杨绛回忆父亲:其背后的“权威式教养”值得我们学习

1、《将饮茶》.杨绛著

2、《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