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意大利都是最先投降?

洪浩江蘇南通


“一戰”中意大利投降原因: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意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這又嚴重阻礙了意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意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意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意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意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意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意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意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埃塞俄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意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意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範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意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意大利由於利害關係,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意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意大利藉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意大利磋商,宣佈“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意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意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意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二戰意大利投降原因:

準確來說,意大利在二戰結束時,是作為戰勝國出現的,自然不會投降啊!在戰爭初期,意大利是三大軸心國之一,參與戰爭的。但是後來由於墨索里尼以及意大利軍方的無能,導致了意大利在北非戰場和巴爾幹半島的節節敗退,如果沒有得過,意大利早完了。連年戰亂使得意大利人民厭戰,意大利國王也不再相信墨索里尼。終於,1943年,意大利人民推翻了墨索里尼政府,與同盟國停戰。意大利投降盟國後,迅速調轉槍口對德宣戰,同盟國陣營也同意接納意大利,所以在戰爭結束時,意大利是作為戰勝國出現的。


光明歷史科普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只是因為,意大利人參戰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這裡要破除大家一個觀念。

在二戰,墨索尼亞的法西斯政黨並沒有真正控制意大利。

可以說,意大利仍然是資本家和貴族集團控制。

只是因為一戰前國家的局勢急劇惡化,現有執政集團無法控制局面,被迫讓受到人民支持的墨索尼亞來執政。

可以這麼說,墨索尼亞充其量只是意大利的大管家而已。

就連西西里的黑手黨,也對墨索尼亞曾經嗤之以鼻。黑手黨教父領袖維託曾說:連墨索尼亞這種下三濫也能成為羅馬的合法政府,意大利真是要完蛋了。

所以,墨索尼亞其實也不敢違背國內實權集團的利益。

我們看看二戰意大利的參戰歷程。

1940年5月10日,德國開始策劃入侵法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法蘭西戰役爆發後,在幾天內德軍便以閃電戰和空降戰術成功攻下荷蘭和比利時,接著猛攻法國。

然而,意大利並沒有出兵夾擊法國,而是按兵不動。

直到英法聯軍慘敗,英軍不顧盟友法軍自敦刻爾克緊急撤離以後一週,意大利才在6月10日進軍法國。

然而法國12天后就宣佈投降,意大利沒有經過激戰就白白佔領了一塊法國領土,撿現成的便宜。

不過,面對德軍攻打英國的海獅計劃,以及準備向東入侵蘇聯的計劃,意大利都無動於衷。

反而,意大利在1940年開始在地中海和北非開始作戰,試圖擴大自己的地盤。

6月意大利開始圍攻馬耳他、8月佔領英屬索馬里,並且在1940年9月入侵埃及。

除了馬耳他以外,這些都是對德國沒有任何好處的行為。

因為德國在北非並沒有殖民地,也沒有必要分兵去作戰。這就需要跨越地中海運輸物資,而英國海軍仍然在地中海全面活動,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

如果德國人去北非作戰,其實就是為了意大利去搶地盤。

結果,果然意大利在北非慘敗。德國無可奈何下,只得派軍隊去北非作戰。

當時是1940年,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莎計劃就要開始了。

在東歐,意大利也在煽風點火。

1940年10月時意大利嘗試入侵希臘,但是在幾天內便被擊退到阿爾巴尼亞地區而陷入僵局。這又將德軍拖入東歐戰場,發動了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的戰役。

其中,僅僅一個克里特島,德軍就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尤其傘兵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德國為了意大利人做了這麼多,但後者一旦自身難保的時候,就立即考慮退出戰爭。

1943年7月9日盟軍殺入意大利西西里島,意大利內部大亂,當時就有人強烈要求意大利退出軸心國。

當時盟軍還沒有進入意大利本土,9月才開始登陸。

1943年7月26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正式取消墨索里尼總理職位,墨索里尼被立即逮捕,宣佈同盟軍合作。可以說,這次反水夠麻利的。

9月意大利投降,德國進駐了意大利在南歐、巴爾幹和法國的所有佔領地。

不過意大利政府仍然控制意大利南部,與同盟國共同對抗納粹德國。


結果二戰結束以後,意大利沒有被列為戰敗國,也沒有像德國一樣被瓜分,丟失大量領土。


薩沙


一戰中,站在協約國一方的意呆利可是付出了百萬人損失的戰勝國,戰勝國,戰勝國!

雖然讓百萬意大利子弟血灑疆場的地方也就巴掌大一塊地,但意呆利為了伊松佐河流域這塊阿爾卑斯山下鳥不拉屎的巴掌大地盤所付出的代價天人共鑑!整整十二次伊松佐河戰役,打的那是驚天地氣鬼神,沒錯,就是氣,要戰術沒戰術,要協同沒協同,就是一味地往上衝鋒填人,三年下來始終在那一小快地上死傷累累,你要是鬼神的話,不也得氣的不要不要的嗎?


石海釣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連年的戰爭使意大利經濟瀕於崩潰。全國各地食品匱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軍隊也處於“崩潰狀態”,兵源嚴重缺乏,士氣低落,意大利法西斯黨內部也出現了分裂。

意大利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於1943年7月25日發生了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垮臺,墨索里尼本人也意大利新政府經過秘密談判後,決定投降。

1943年9月3日,意、美雙方代表在西西里島錫臘庫扎附近的橄欖林中籤訂了停戰協定,並規定意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海、空軍撤往盟軍指定地點,並立即撤場作戰的軍隊,還規定盟軍有 權使用意大利的各個機場和軍 事基地。


橋喜說


因為他們是歐洲最會享受生活的民族,得留著命去享受生活談戀愛,戰鬥力最強的德國最無聊,娛樂項目就是打獵,貪圖享樂的地區的戰鬥力是最低的


雪山天門


意大利主要以步兵為主,其裝備,訓練同德軍無法同日而語,吃不飽飯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意大利在北非的某些師,不得不說其作戰素質超出了同時期的意軍,即便同隆美爾在北非的軍隊相比也毫不遜色,曾有名北非的德軍軍官如此評論這些意軍部隊:“我們經常要求他們去完成那些他們難以完成的任務,但他們都很好的完成那些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任務。”

意大利先投降不只是軍隊的問題,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統治並不穩固。法西斯統治首推德國和日本。墨索里尼本人而言缺乏希特勒那樣的演說煽動力,民眾支持度不高。

意大利沒有像希特勒那樣鋒利的牙口,卻有著不小的野心,試圖恢復當年羅馬帝國,過分的野心,卻缺乏現實的可行性。


風隨四海遊百川


民族性格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