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昆明使用公斤?

靜心亦可


雲南計量用公斤,跟法國人修的滇越鐵路無關!在雲南,也不是到處都使用公斤的。據我所知,原先還有一條米軌鐵路,也是法國人修的,是昆明到沾益的,好象叫敘永鐵路,我小時候坐過。在曲靖(以前稱地區,原轄13個縣,前幾年劃出宜良,路南,嵩明,尋甸4縣歸昆明市),曲靖,沾益六十年代前,使用老秤稱重,老秤是16兩算一斤。以後敘永鐵路米軌拆除,才改用的公斤,這符合國家發佈和規定的計量標準。八十年代,曲靖小市為供應居民糧食,曾向省內外八十多個大米產區購進大米,1985年,印刷併發行曲靖市(小市)


糧票,最大面額質量為2500千克(即2.5公斤)。在紅河州,滇越鐵路經過許多市縣,從雞街還有一條寸軌到箇舊運錫,還有一條起點為碧色寨到石屏的米軌支線,也是法國人修的。但講公斤的地方,有個分界線,開遠市以北論公斤,比如開遠,彌勒。以南的蒙自,屏邊,建水,箇舊,石屏,河口等地只講市斤。(圖片說明,這是原敘永鐵路經過的曲靖,米軌拆除後,改建為準軌。在叫大花橋的西側,還能見到米軌路基的痕跡。圖片是今天上午拍的,列車駛過大花橋的櫻花林)/現在,雖說仍然使用公斤,但一些黒心商家偷換摡念,給一些小吃食的旁的小標籤上的錢標得不算高但稱重後以克計價。購物時得瞧清望準。以免上當!!


阿鼎AD


因為雲南人非常的國際化,國際單位裡就沒有市斤這個單位,只有kg,也就是雲南人說的公斤。

在離開雲南之前,我一直以為其他地方也是如此,直到有一次聊天的時候,我問妹紙多重,她說94,我一個驚嚇的表情再配上文字,“居然比我還重!”,從此妹子再也沒理我。

對於公斤,印象比較深的一次就是,有朋友來昆明,然後她告訴我說,雲南這邊不是水果超級多嗎?怎麼比她們北方還貴,香蕉七塊一斤,她們那地方也就四五塊!當我告訴她是公斤的時候,她問我公斤和斤有什麼不一樣,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她一直以為她們當地的一斤=1kg,真不知道她數學怎麼學的。然後她吃了一個多禮拜的香蕉,走的時候還託運了一箱綠皮的,一直在誇雲南水果怎麼便宜。

其實雲南這邊老一輩,用得比較多的一個計量單位是“錢”。在這裡順便普及一下。

一斤(500g)=16兩,一兩等於十錢,一錢大概就是1.25克。說到一斤十六兩,很多人會疑惑,一斤不是等於十兩嗎?這是因為1959年計量單位改革,古時候一斤=16兩,所以才會有半斤八兩這個詞。

我是昆明阿老表,喜歡我的回答可以關注我


老昆明


當你用習慣了公斤稱的時候你就知道其中的好處了。我們這邊一般買東西說的一斤就是指一公斤,買半斤就是指一市斤。

舉個例子:我第一次去出省去了廈門,然後有一次去買菜,那是我第一次去買菜,我問了豬肉要13一斤,我說好便宜啊,我們那邊一斤要2 0左右,後面就來了一斤,當時也沒看秤,提著總感覺不對勁,想著重量不對,後面在其他秤上約了一下,才發現只有半斤,後面過去找人家才瞭解一斤是講的一市斤,鬧了烏龍。我後來問了其他的菜全是市斤秤,感覺物價真的比我們這邊還高得多啊!受不了!

那麼為什麼說公斤秤比市斤秤好呢?

1.感覺更直白,不易被坑。

2.市斤秤更容易提高物價,就像街面上按量算的那些,如果按公斤的價叫賣可能直接賣不出去。這就無形中的提高了物價。

3.好算賬,賣家賣得多,買家買得多,要麼就半斤、要麼就一公斤,完全歸避市場套路。


秋白乘風


我忘了是哪一年了,記得是上面有通知,是為了跟國際接軌,因為國外都用公斤,所以當時全國都改公斤了,我當時在上海、崑山、杭州、廈門幾地講課帶學生,實行公斤後,我在廈門、杭州和崑山就碰到有老年人為了公斤和市斤掰扯不清,經常吵架,所以很多城市只實行了幾個月,或一年多就改回市斤了。我大部分時間都住廈門、上海,我昆明、石林都有房子,我一般每年夏天都會去昆明和石林避暑,每年過來到昆明和石林去菜市場買菜,都得適應一下,昆明一直在堅持用公斤,回到廈門又得改回市斤,昆明菜市場很有意思,賣菜的都不收硬幣,寧可不賣給你都不@收硬幣,還有昆明的菜比廈門和上海的便宜,有@時候下午論堆賣,那天我兩塊錢買了一堆雲南小瓜,兩塊錢買了一堆西紅柿,吃了三天都沒吃完!😁


三原色184686966


不光昆明,新疆也用公斤,低於一公斤都是說多少克,是不是驚呆啦!昆明用公斤跟一條鐵路有關,這套鐵路就叫滇越鐵路,

滇越鐵路是在法國殖民雲南時,建設於1903—1910年間,為米軌軌道,較現今標準軌道要窄,這條鐵路記載著法國殖民壓迫與中國人民反壓迫的歷史,這條鐵路的建成也讓雲南人見到了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曙光,促進了雲南現代文明的進程。“公斤”這個概念就是當時從滇越鐵路傳過來的:人們逐漸接受火車後,火車也帶來了許多香檳酒、咖啡等人們沒見過的東西。從服裝至禮節也受到了國外的影響, 巴黎流行的服裝時尚在昆明出現,比上海還早;西餐豐富了雲南傳統的“八大碗”飲食文化;小時分鐘取代了時辰、一炷香的時間觀念;千“公斤”最早在昆明至河口附近的鐵路沿線城市普及使用,取代了半斤八兩的傳統計量單位。

去過新疆的烏魯木齊,那裡也是用公斤,低於一公斤全部是說多少克,比如說我要買一斤半的水果,那我說,給我來750克的,就可以了。比如買二兩瓜子,就說100克。新疆本地人應該沒有兩的概念吧,我們買東西還要換算下,哈哈,他們張口就來。

祖國疆域大,各地的習慣還真是千差萬別!


麥小君


有許多外省的朋友,第一次帶他們逛昆明的菜市,他們就感慨:“你們昆明物價腫麼那麼高啊?菠蘿蜜你們這邊產,腫麼買的比我們北方還貴出好多去啊?”後來才明白,原來朋友那邊是按市斤計價,昆明是按照公斤計價;並且,中國許多地方都是用市斤計價。那為什麼昆明是用公斤來計價呢?這個又要從那條歷史悠久的滇越鐵路說起了:

滇越鐵路是中國修建的第一條國際鐵路,又稱昆河鐵路。路程由越南海防至雲南昆明,全長854公里,分為越南段和雲南段,1958年鐵道部電令:滇段改稱昆河鐵路。

滇越鐵路是在法國殖民雲南時,建設於1903—1910年間,為米軌軌道,較現今標準軌道要窄,這條鐵路記載著法國殖民壓迫與中國人民反壓迫的歷史,記載著革命先驅在走向共和之路上艱苦卓絕的鬥爭,與此同時,這條鐵路的建成也讓雲南人見到了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曙光,促進了雲南現代文明的進程。

“公斤”這個概念就是當時從滇越鐵路傳過來的:人們逐漸接受火車後,火車也帶來了許多香檳酒、咖啡等人們沒見過的東西。從服裝至禮節也受到了國外的影響, 巴黎流行的服裝時尚在昆明出現,比上海還早;西餐豐富了雲南傳統的“八大碗”飲食文化;小時分鐘取代了時辰、一炷香的時間觀念;千“公斤”最早在昆明至河口附近的鐵路沿線城市普及使用,取代了半斤八兩的傳統計量單位。

現今的滇越鐵路雖仍在運營,但已關閉了許多站點,並且只作為貨運;現在米軌所過的車站仍有當年法國殖民時期留下的印記,而這條鐵路的存在,更多的是讓我們回顧過去的那些時光。“公斤”作為通用的計量單位,也一直沿用下來。


記憶風匜愛妳79256889


作為一個昆明人來說,如果說是因為滇越鐵路的原因用公斤似乎說不過去

為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滇越鐵路經過的最長的距離是雲南的紅河州境內。

從雞街還有一條寸軌到箇舊運錫,還有一條起點為碧色寨到石屏的米軌支線。

碧色寨火車站位於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地處滇越鐵路的中心地段。

碧色寨成為了滇越鐵路上中國國內唯一一個特等小站。

一時間,國內外的商人們蜂擁而至,先後有法、英、美、德、日、希臘、意大利等13個國家的商人在這裡開辦了儲運公司、洋行、酒樓、水火油公司、材料廠、郵政局、商場等等,經營項目應有盡有。

因此,當時的碧色寨被稱為“東方的小巴黎”。


但講公斤的地方,有個分界線,開遠市以北論公斤,比如開遠,彌勒。

以南的除了河口使用公斤,個人覺得是河口和越南兩國在這裡以紅河相隔,這邊是紅河州河口縣,那邊是越南老街省會老街。

而東南亞國家現在一般都用公斤(也就是千克)來作為質量的計量單位。

越南也是大部分區域使用公斤,小部分用市斤,所以雙方邊民自古以來就相互交流,交易......互相影響的結果吧!

蒙自,屏邊,建水,箇舊,石屏,等地只講市斤。

也就是說當時的“東方小巴黎”的碧色寨,箇舊都還在使用市斤,

故而,滇越鐵路通車,法國人帶來的千克概念一說站不住腳,經不住推敲。

記得小時候交通還不太發達,人們出趟遠門不容易。

好多人出去一趟回來,給親戚朋友講述最多的最深刻的出門經歷就是:

到了某某地方放,看到水果,蔬菜.....不管什麼想買就去問問,老闆多少錢一斤?

因為在昆明使用公斤,但是口頭上大家還是說斤,這是一個當地約定俗成的規矩了,反正問多少錢一斤就是指公斤!
反正我是沒見過誰張口問多少一公斤的。

然後一聽,哇~好便宜。

老闆來兩斤,稱了一看就這麼點,你稱沒問題吧?

後來解釋半天才知道人家都是講單斤O(∩_∩)O哈哈~

當然,也有不少外地遊客初來昆明的時候鬧笑話,雲南是水果之鄉,一般都比較便宜,來了問問價格多少一斤?

然後叫雲南老闆:給我來上五斤!

稱下來一看:天,這麼多,怎麼能吃得完......

好了,言歸正傳!

那麼為什麼昆明使用公斤呢?

事實上,上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和國際接軌,搞了度量衡改革,使用國際單位制,

同時為了照顧傳統習慣,把傳統的計量單位稱作市制,為了換算簡便,市制單位其實是以國際單位制單位反推的,比如一公斤等於兩市斤,一公里等於兩裡,一米也就是一公尺等於三尺。

這樣做,保留了傳統習慣,而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歷史上我們的計量標準一直統一得不好的問題。

使用斤,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

使用公斤是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學習了西方外來文化;

使用千克是放棄了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學習了西方外來文化。

昆明使用公斤是最好的,應該大家褒獎和推廣!


四知先生


不管你是在土味的菜市場,還是在現代化的超市裡,只要你在昆明,那就得講“公斤”。

“公斤”也就是千克,是計量方面的國際單位制;

小朋友們在學校學的釐米(cm)、米(m也是國際單位制。

外省說的“斤”和我們昆明說的“斤”不是一個斤。外省和地州說的“斤”是市斤;昆明用的“斤”是公斤。

所以昆明的一斤等於其他地方的兩斤。

那麼“市斤”是如何被“公斤”從昆明趕出去的呢?

這跟法國有關,還要從一條鐵路講起。

100年前,雲南修建了一條從昆明到越南的火車鐵路——滇越鐵路,也就是昆明人說的“米軌”。

於是乎,這條“不通國內通國外”的鐵路便由此誕生。

鐵路正式通車後,雲貴高原將近百分之八十的物資交流都是通過這條鐵路。這條鐵路帶來了歐洲生產的水泥、火柴,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法國的文化。

現在這些東西我們都不稀罕了,但當時法國人留下的梧桐樹經過百年的洗禮,依然矗立在翠湖邊,成為了一道別樣的風景。

法國文化給昆明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些老輩昆明人雖然從來沒有去過法國,但他們的生活習慣卻和法國人很相似;

英法等歐洲國家,他們用的都是國際單位制,也就是昆明人的公斤。國際單位制——“公斤”也就是在這時在昆明埋下了種子。

當時在昆明和滇越鐵路沿線做生意的外國人很多,久而久之昆明人受他們的影響也就將公斤沿用至今。

那時候國內其他地方都還在用著老式的計量方法,也就是“16兩等於1公斤”

所以我們昆明可以說是國內最早在計量方面同國際標準接軌的城市了!


驕傲雲南


據朋友風之末端考證,關於昆明公斤的計量單位使用,這是因為1910年滇越鐵路開通後,法國人大量來到昆明進行貿易採購,公斤這個計量單位也就是那個時候帶來的。在雲南。


朱仁嚴的盤玉筆記


昆明市計量使用公斤與滇越鐵路無關、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政務院(後稱國務院)曾通知廢除十六兩為一斤的重量單位(現計量法統稱質量單位)、改為十兩為一斤、為便於與國際上的公制統一、以利於交往、規定二市斤為一公斤,現在我國計量法規定統稱千克(公斤)、雲南昆明、楚雄等地政府曾於七十年代發文貫徹我國計量法強制推行實行法定計量單位、規定所有稱重必須使用公斤(現稱千克)、所以一直延續到現在。有些地方還使用市斤、只能說貫徹我國計量法和推廣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