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期讀書⑫丨陳平原:借“研究學術”來解決“思想苦悶”

疫期讀書⑫丨陳平原:借“研究學術”來解決“思想苦悶”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先後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海德堡大學、倫敦大學、哈佛大學等從事研究或教學。著有《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中國散文小說史》《中國大學十講》《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大學何為》等著作三十餘種。

撰文丨陳平原

2月16日就是原定的開學時間了,可“戰疫”的硝煙遠未退去。遵照教育部指令,北大教授紛紛學習遠程教學技術,我自然也不例外。2月14日下午,中文系預告要召開全系教師視頻會議,我笨手笨腳地鼓搗了大半天,好不容易上去了,卻接到通知——會議取消了,原因是網絡會議平臺癱瘓,學校網絡中心也無能為力。就這技術水平,真不知道開學後是否真能做到“停課不停學”。

回首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實在百感交集。從沒過過如此冷清寂寥的春節——原定的聚會全部取消,師生拜年也都免了,眾人堅壁清野,各自在家刷屏或看電視,唯一的共同點是密切關注疫情進展。前期因決策失誤,加上信息不透明,謠言滿天飛,人心惶惶。經過一個月的苦戰,加上走“馬”換“蔣”,局勢總算穩定下來。

就在此時,《新京報·書評週刊》來約稿,希望我談談抗擊疫情期間的閱讀,這讓我有點為難。因為,以下這些提問我都不知如何回答,如“春節期間在讀什麼書?為什麼選擇這些書?”以及“春節期間看了什麼電影或電視劇?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部?”還有“防疫期間,有沒有值得推薦給讀者的書籍?”之所以這麼說,跟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有關:讀書是長線規劃,不太主張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遇什麼危機讀什麼書。但有一個提問我感興趣,那就是:“近期是否在寫什麼作品?此時做這項工作有何特殊感受嗎?”

每天關注疫情進展,這變成了生活的重心;此外,既沒能衝到抗擊疫情前線,又不滿足於“我在家,我驕傲,我為祖國省口罩”,面對突然空閒的變化,很想做點什麼。有關部門徵詢意見,我謝絕了——因為一不在現場,二沒有數字,三並非專業,只能憑常識談感想發空論,無力建言獻策。唯一的例外,是應國務院參事室內刊《國是諮詢》的邀請,撰寫了《官員為何不擔當》,思考決策失誤背後的制度性因素,希望探尋社會治理的經驗教訓。

經歷過SARS以及此前的諸多風浪,明白自己的侷限性,很清楚這個時段能做什麼,以及該做什麼。利用這個空當,我與“三聯中讀”合作,製作“中國人的精神及命運——品鑑20位現代名家風采”的音頻節目。

更重要的是,抓緊時間,撰寫了好幾篇原本就想寫的文章,如《學問之外的教授——〈李煒教授追思集〉序言》(1月14日)、《在邊緣處策馬揚鞭——關於黃子平的學術姿態》(1月23日)、《自將磨洗認前朝——遊俠·私學·人文——〈陳平原手稿集〉序》(1月28日)、《別有洞天的小說史著——〈水滸十講〉序》(1月31日)、《“風俗”如何“圖譜”——關於青木正兒與〈北京風俗圖譜〉》(2月10日),以及《〈中國散文小史〉韓文版序》等短文。為什麼時局這麼緊張,反而需要且能夠沉下心來寫作?因為這個時候的寫作,其實是一種自我紓解的策略。

疫期读书⑫丨陈平原:借“研究学术”来解决“思想苦闷”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在《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005/2010)

第三章“學術與政治”中,我談及胡適借“研究學術”來“解決思想苦悶”的思路。留學期間,胡適偶然讀了《歌德年譜》,深為“歌德之鎮靜工夫”所懾服,以後多次引述此例說服急於用世的友人:“德國文豪歌德自言,‘每遇政界有大事震動心目,則龜勉致力於一種絕不關係此事之學問以收吾心’。故當拿破崙戰氛最惡之時,歌德日從事於研究中國文物。”(《胡適留學日記》第484頁,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胡適用這個例子來說服女友韋蓮司以及德國魯溫斯坦親王等,據說效果很好。可中國國情不同,同一番話卻沒能讓中國學生大受感動並改弦易轍。

1925年8月,胡適在天津寫了《愛國運動與求學》,照樣引述歌德的例子,告誡學生“在一個擾攘紛亂的時期裡跟著人家亂跑亂喊,不能就算是盡了愛國的責任”,而必須“立定腳根,打定主意,救出你自己,努力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個有用的東西”

(《愛國運動與求學》,《現代評論》第2卷第39期,1925年)

在日益高漲的學潮中,胡適的勸告毫無作用,徒然提供了批判的靶子。真正接近歌德這種在政治上不愉快的情形下,選擇遠離現實的學術工作“以收斂心思”者,不是別人,正是胡適自己。比如,在兵荒馬亂中撰寫一篇篇研究《水經注》疑案的文章,除了佩服胡適的學問癖之外,還得承認這種研究對其穩定情緒起了很大作用,其心理調整功能不下於學術價值。

疫期读书⑫丨陈平原:借“研究学术”来解决“思想苦闷”

胡適(1891-1962)

面對武漢疫情這樣的大事,作為正常人,你不可能無動於衷。可我閱讀學生的微信群及朋友圈,看到太多激憤、鬱悶、惶惑乃至驚恐,又似乎有必要幫他們調整心境。2020年2月1日,我在自家師生的微信群裡貼出十七年前的舊文《生於憂患》,並寫下這麼一段話:

發去十七年前文章,供大家參閱。那時家住西三旗,北大封校但堅持上課,我戴著口罩,乘公交車到學校講課——按規定,課室前兩排不坐人。目前這個謠言滿天飛以及半隔離狀態,起碼還得持續二十天。各位關心國事,但不必整天看/傳小道消息,那樣會加劇鬱悶的。除了力所能及的公益及自保,儘快平靜心情,該做什麼做什麼

(比如讀書或撰寫博士論文)

。吸取我們這一代教訓,或三月或兩年或十年,不斷激動、惶恐與埋怨,等到事情過去了,發現自己一事無成。

學生們看了很感動,轉到自己辦的“論文衡史”公眾號,24小時後,點擊量過兩萬,這對於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公眾號來說,是個奇蹟。

那篇《生於憂患》,原刊2003年5月6日《北京晨報》,刊出時改題《真正領悟生命的意義》,其中有這麼一段:“為了控制疫情,北京市政府已經下令,暫時關閉所有娛樂場所。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何妨乘此機會多讀點書——讀點不太實用的人文方面的書,既養身,又養心。不一定親歷苦難,通過有效的閱讀,觸摸歷史,體會人世的艱難,養成慈悲情懷,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平常心,同樣十分重要。”

疫期读书⑫丨陈平原:借“研究学术”来解决“思想苦闷”

陳平原應邀參加“祈福武漢·心燈長明——抗擊疫情名家書畫義拍”而寫的書法作品。

應邀參加“祈福武漢·心燈長明——抗擊疫情名家書畫義拍”,我寫了首題為《庚子春節即景》的小詩:“濃霧蔽三江,大音起四方。風流雲散後,天地共明光。”何時“風流雲散”,不清楚。據專家稱,樂觀估計,四月份有可能基本結束。也就是說,起碼還有一個月的封閉式生活,才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對於我來說,接下來的任務是學習新技術,為因疫情而沒能返校或在校但不能聚集的研究生,講述專題課“中國現代文學文類學”。臨老學繡花,困難還是挺大的。

作者丨陳平原

校對丨危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