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下場有多慘?能否舉例說明?

王先生143036821


說一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吧

第一個漢武帝

西漢建國以來,經過文帝景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寬鬆政策,多次減免徭役,文帝時把賦稅由十五稅一改成三十稅一,景帝時成為定製。到景帝后期,府庫中的糧食都陳年堆積,乃至腐爛,錢幣多的數都數不清,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灑的到處都是。國家和人民都迅速從秦末的動盪中恢復過來,達到了第一個盛世!

這種局面到了孝武皇帝劉徹即位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武帝一改建國以來“量入為出,審慎平衡”的理財觀念,轉向“量出為入,積極有為”的財政觀。

漢武帝自即位起,對南越,東越,東甌,朝鮮連續用兵二十多年,多次北伐匈奴,固然戰績輝煌,卻勞民傷財,武帝即位時,全國尚有五千餘萬人,到武帝后期,人口已經銳減到一半。難怪司馬光也說過“漢武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過。”多虧祖宗積攢的家底厚啊!漢武帝晚年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下了《輪臺罪己詔》,與民休息,國家才又慢慢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第二個隋煬帝楊廣。

楊廣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代表。經過隋文帝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楊廣即位時,隋朝國力之強,府庫之豐盈,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貞觀政要》裡提到: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可是這個閉著眼都能贏的局,楊廣卻打輸了。我們看看他即位後做了點什麼:

先是修運河,造龍舟,大修宮殿,監工的官吏逼迫太嚴,勞役死亡過半。即位後三遊揚州,兩巡塞北,一遊河右,三至涿郡,尤其大業七年開始三徵遼東,花費靡不勝數,把國家推向了深淵。

還有淫遍天下美色的金海陵王完顏亮,讀了柳永的《望海潮》:

  •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又聽聞南朝劉貴妃國色天香,就起大軍南侵,結果在瓜州發生兵變,直接就一命嗚呼了。

完顏亮

最後就是十全老人咯,十全老人引以為傲的十全武功:

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全是一刀刀砍出來的。代價就是,即位後最高達8000萬兩白銀的國庫,到嘉慶時,已經不足2000萬兩。雍正勤儉持家,好不容易攢下6000萬兩,全給他兒子敗光了。

自古以來,打仗從來都是打的國力,打的錢糧,甚至還包括道義。往往積蓄數十年,才能支持一場大戰。美國越南戰爭後,被蘇聯壓過風頭,蘇聯深陷阿富汗泥潭,一步步乃至解體。即使是超級大國,也難免在戰爭中迷失自我,乃至一步步走向瘋狂和墮落,《孫子兵法》開篇明義: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後,戰爭苦的都是黎民百姓。


煮酒放歌


歷史上窮兵黷武的皇帝有十四個,因此亡國的有十三。最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煬帝。

隋煬帝三次攻打高句麗,三次都失敗了,耗盡了財力兵力,激起兵變,最終亡國。

公元612年,隋煬帝調集四方之兵113萬餘人齊集琢郡,號200萬;運送糧秣者多一倍,全國農夫,被征服兵役徭役者3百餘萬,天下騷動。右屯衛將軍辛世雄帶領30萬5千人攻打平壤,隋軍大潰,辛世雄戰死。30餘萬隋軍,生還遼東城者僅2千7百人。隋煬帝第一次徵高麗失敗。

之後,613年四月,隋煬帝親統六十萬右路軍攻打遼東城,614年二月,隋煬帝第三次發動徵遼戰爭,都失敗了。軍隊內部士兵叛亂,農民起義席捲全國。


文史清談


答: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越滅吳,上徵上國,宋、鄭、魯、衛、陳、蔡執玉麼君皆入朝"。並遷都琅琊。

墨子曰:“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兩次出兵併吞了滕國、郯國兩小國,俘虜郯國君主鴣。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憑藉強盛的軍事實力,趁齊國執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發兵討伐齊國。越王翳發兵進逼齊國邊境,齊國大將向田和請求反攻越軍,田齊虎視越都琅琊。(齊威王)

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33年),越王無彊欲效法列國征伐中原,於是發兵向北攻打齊國。時齊威王在位,於是派遣使者勸說越王西征楚國。齊使以楚國分兵在列國爭勝,國內空虛為藉口誘引越國伐楚。越王無彊聽從齊使計策,轉頭討伐楚國。然而,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於是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彊。北邊在徐州被齊軍打敗。(楚威王)

由於越國的繼承人憑藉“強盛”的軍事實力,滅掉繒國後,直接叫板齊國。而齊國也是春秋霸主,當然要對越國說“不”!面對齊國、楚國的軍事威脅,體量並不太大的越國首先在中原難以維持霸權。敗相顯出: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為了繼承王位,連續謀害三個王子。隨後,豫又挑唆越王,企圖除掉太子諸咎,遭到越王拒絕。七月,諸咎擔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領軍隊趕走了豫,又包圍王宮,發動宮廷政動。越王翳被諸咎殺害。十月,越國人殺死太子諸咎,越國陷入內亂。在吳地的越國人擁立諸咎之子錯枝為王。目睹多次宮廷政變和殺戮的錯枝不願意繼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隨而來的大臣,久勸不出,就以煙薰的方法迫使他出來。錯枝被推舉為越王,之後他似乎也在力求逃離此王位。越人不甘讓吳人操縱越國政治,越王錯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國故地的卿大夫寺區率兵平叛,殺死禍首豫,又進入吳地,打擊了吳國舊貴族並廢黜錯枝,擁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無餘)為越王,號稱莽安。

越王無餘十年(前363年),寺區的弟弟思又弒殺了之侯,擁立無顓為越王。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髮生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中行偃1


成功了就是千古一帝,開疆拓土,成為秦皇漢武。失敗了就是身死國滅,徒留後人笑爾,成為隋煬帝。

所謂的窮兵黷武,你會發現基本上不會發生在沒有大的志向,或是中人之資的皇帝身上。很難想象,宋徽宗或是咸豐或是劉盈司馬衷等人窮兵黷武。

窮兵黷武是一個貶義詞,其實這個行為和一個褒義詞雄才大略所表達的意思,所做出的行為在歷史上有時候是相似的。

比如秦始皇,在歷史上很長時間就留下的是暴秦的名聲。但現在回想一下,他第一次給中國留下了大一統的文化和傳統。作為後來者,我們享受甚至崇拜這樣的人。但要是你是秦始皇治下的一個平頭百姓,也許有一天你也會像陳勝吳廣劉邦帶著的那一批戍卒一樣不得不揭竿而起。

同樣的道理,我們後世仰視千古一帝漢武帝劉徹的豐功偉績:北擊匈奴、獨尊儒術、開拓西南夷、重新統一南越王朝,讓強漢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但生在那個時代的底層呢?可令無定河邊骨,尤是春閨夢裡人。整個國家人口損失一半、帝國積累70年的財富損耗一空。

秦皇和漢武,國家沒有滅亡在他們的手裡,所以最終還是正面評價居多。

其實楊廣的內心,又何嘗想要身死國滅呢?要是在大業五年,楊廣就死去了。留下就有新都、開拓大運河、混一南北、征服青海等一系列功績。又沒有壓垮民力承受的極限。他何嘗又不是另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呢。

結語:所謂窮兵黷武,其實大多數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統治者,他的追求必然要窮盡全國力量,如果成功了就是秦皇漢武,如果最終失敗了就是窮兵黷武罷了。

而無論他們成也不成,元人張楊浩早有詩云:興、百姓苦,汪,百姓苦。


丁強888


第一個想到的是日本。

要說下場大家有目共睹。

首先,兩個原子彈,死了幾十萬人。

接著,被美國攻佔,差點把天皇處死。

稍後,被蘇聯胖揍,北方四島被蘇吞併。

然後,東京大審判,全國被美國接管。

再後,瘋狂搞經濟,被美國割韭菜。

又後,被割韭菜後,經濟崩潰停滯二十年。

最後,不承認錯誤,被驅逐洲籍。

到現在都不算是個完整主權的國家,必須要看美爹臉色行事。本土被迫接受美軍基地,還要給美軍保護費。經濟不敢大喘氣,一旦有任何苗頭超美爹,馬上給整個協定,按得死死的。年輕一代價值觀空虛,自殺率穩居全球第一。

這些都是日本當年自以為是、窮兵黷武的惡果,當然即使這樣也無法磨平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


赫連一航


首先來說一說窮兵黷武的來歷,《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窮兵黷武的意思是,竭盡所有的兵力,任意發動戰爭。

歷史上窮兵黷武的帝王有不少,但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也不多。今天說一個我熟悉的人物—諸葛亮(可能有爭議)

諸葛亮的一生主要事蹟就是北伐了。之所以說諸葛亮窮兵黷武,是因為在歷史上當時的蜀國相對於魏國來說地理位置荒涼,國力積貧積弱。

劉備在臨終之際,將劉禪與蜀國託付給了諸葛亮,蜀國的軍事和政治大權也落到了諸葛亮的手中。

一出祁山:諸葛亮命令趙雲率領一支疑兵進行佯攻。自己帶著主力出祁山進軍,一時間魏國朝野震動,曹丕嚇得睡不著覺。可惜諸葛亮用錯馬謖,導致蜀軍大敗而走。諸葛亮不得不退回。

二出祁山:諸葛亮趁魏國被東吳拖住,想趁機撈好處。正是這個時候,他給劉禪上書《出師表》,兵出散關,包圍了陳倉。陳倉易守難攻,諸葛亮打不下來,不得不無功而返。

三出祁山:諸葛亮進攻武都和陰平並取得勝利,第二年,魏國主動出擊,進攻漢中,諸葛亮派兵支援,可是連月大雨,道路不通,只能撤退。

四出祁山:諸葛亮率軍包圍了岐山,司馬懿知道蜀軍行軍太遠,糧草供給不上,便想拖垮諸葛亮,並和他玩起了“宮心計”。使得劉禪下詔書命諸葛亮撤軍。

五出祁山:諸葛亮和孫權約定好了一起伐魏,親率大軍駐紮五丈原。司馬懿仍然抓住蜀軍缺糧的弱點,此時諸葛亮年紀也大了,日夜操勞,積勞成疾,最終病死在第五次北伐的過程中。






歷史系小怪


歷史上構成窮兵黷武的大都是一國之君皇帝,戰爭的機器一旦運轉,整個國家的財力,人力,物力都在圍這她轉,窮兵黷武的意思是不管國計民生,竭盡所有兵力,發動戰爭。那後果重則國破家亡而且居多我感覺多達90%,輕則兵敗身亡。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例子很多啊。第一:遠則商紂王,帝辛繼位之初商朝的國力就下降了,東夷叛亂商紂王派兵征討,平叛之後又派兵10萬繼續東征擴大版圖,結果造成國家更是民不聊生,周武王得知商朝內部腐敗,起兵伐商很多到達都城朝歌附近,10萬精銳盡出,臨時以奴隸和犯人、戰俘拼湊了一支部隊在牧野應戰,結果奴隸戰俘倒戈,很快失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如果不是10萬精銳遠在東夷遠水解不了近渴,商朝不一定能亡,即使亡也不會這麼快,商紂王是暴君,但是並不昏暈有一定才能的。

再如三國時期的劉備,急切為關於報仇不顧大局,起兵10萬伐吳,陸遜火燒連營打敗劉備,造成劉備白帝城託孤,蜀國再無力伐魏,諸葛亮強硬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都是身死的故事。

再如隋煬帝,這是正兒八經的用戰爭自毀了一個國家,隋煬帝的老爸楊堅創國,還有開皇之治的盛世,但是隋朝三徵高麗,發動百萬大軍,隋朝是典型的國富民弱,連年征戰人民苦不堪言,各地貧民起義,本應該開倉放糧救濟災民,但是還是不斷徵招民夫發動戰爭,大興土木,人民苦不堪言導致農民起義,最後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被貴族李淵竊國,唐朝建立後隋朝的糧食還可以吃幾十年。這是是典型的窮兵黷武滅國的例子。

國外也有,法國拿破崙,德國希特勒,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尼古拉一世等等,都是要不國破,要麼身亡!


tp小籮卜頭tp


“窮兵黷武”的意思是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略戰爭。也就是最高權力者通過對外的殺伐,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往往都是身敗名裂乃至國破家亡。

國外的主要有希特勒,墨索里尼這樣的二戰元兇,國內的隋煬帝楊廣更是個明顯的例子,但是要說的是另一位亡國之君,就是不該亡國而亡國的明思宗朱由檢,並不是因為他窮兵黷武,而是他的生不逢時。

內亂:17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處於天災、內亂、外患之中,整個明帝國可謂風雨飄搖。首先當時吏治腐敗貪腐嚴重,當時朝政被宦官把持,這些人幾乎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僅憑在皇帝面前溜鬚拍馬討得皇帝歡心,同時買官賣官現象十分普遍,各級官位明碼標價。權貴統治階層對民眾搜刮至極,都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一個王爺的財產都何止百萬。

真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如此社會壓力下人民難免心生怨氣,既而揭竿而起。李自成、張獻忠的人就是其中代表。軍事上其實當時的國家軍隊還有些戰鬥力,對付早期的農民軍也是綽綽有餘,但是後來隨著失地農民不斷加入,起義軍之間又進行有效聯繫,最終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而不可阻擋,等到再次對戰時,農民軍已經變得非常強大。而在起義軍圍困部分城池期間,城內的王爺貴族們都不肯拿出錢來分發給守城官兵,以提高士氣,試想這樣誰還會繼續給他們賣命。

天災:從萬曆後期開始,明朝就開始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天氣的異常導致極端天氣頻繁出現,降雨量也創下歷史新低,南方則開始出現大量降雨。南澇北旱的情況伴隨著寒流、鼠疫、瘟疫和蝗災肆虐整個明朝,極大的影響了明朝的農業收入,並增加了相應的賑災支出,國家收入更加入不敷出。

外患:關外滿人日益強大,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沒有直接進攻明朝,而是逐步解決明朝的外援。首先進攻朝鮮國,迫使朝鮮國王稱臣。然後由連續進攻蒙古,征討蒙古各部中親明的勢力。然後就通過多次戰爭將明軍接連擊敗,兵抵山海關,在各種內部與外部巧合下,最終定鼎中原。

崇禎可以說是個生不逢時的人,其實他跟清朝光緒皇帝一樣都想有一番作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但是畢竟當時的國家根子已經爛透了,雖然本人勤勉,但也學識有限,再加上他自己一些決策上的失誤,輔佐大臣間相互拆臺,手下將領的倒戈一擊,綜合一切因素最終只能是國破家也亡,可悲的是死到臨頭只有一個太監陪他走完最後一程。


屬馬姓楊


諸葛亮姜維窮兵黷武。三國的綜合國力差距非常大,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200多萬,而蜀國卻只有90多萬。

軍隊魏國65萬兵,雍涼10萬,荊豫10萬,徐揚10萬,防禦北方遊牧民族20萬,洛陽15萬。吳國25萬,20萬防禦魏國;5萬防禦蜀國。蜀國10萬。

面對魏國巨大的優勢,諸葛亮依然執意北伐,無異於以卵擊石,空耗國力,國疲民乏。

諸葛亮死後繼任者蔣琬費禕都廢除了北伐的策略使蜀國安穩了幾年,等到姜維時期又開始窮兵黷武北伐,結果蜀國很快滅亡。



路路通4588


我是沒事閒拉呱,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問題歷史上窮兵黷武的下場,我的回答是大多數都很慘,政亡人息。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第一個都要說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公元215年,第四次從渤海巡遊歸來,曾對北方邊境作了一次巡視,對盧敖的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極其警惕,他想到了北方胡人對帝國的威脅,想到整好藉機開疆擴土,因此引發了徵匈奴,築長城。西漢晁錯曾說,秦始皇對匈奴大動干戈,“非以衛邊地耳救民也,貪戾而欲廣大也”,即是在膨脹的私慾的支配下,強加於本已疲憊不堪的民眾的一次窮兵黷武之舉。

在萬餘里的邊境線上,“死者不可勝數,殭屍滿野,流血千里”,以致秦帝國二世而亡,強大帝國轟然倒塌,贏氏一族盡數被誅。

第二個就要說漢武帝,漢武帝可以說是是一位最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開疆拓土,出擊匈奴,打出了漢人這一直沿用至今的威名。但是晚年窮兵黷武,命李廣利率十萬大軍為汗血寶馬攻打大宛,取得慘勝。後來三次出擊匈奴,全部失利,最後一次連李廣利也投降匈奴。連年征戰損耗了大漢的有生力量,也掏空了國庫。

導致天下民心打亂,當時無業遊民已達二三百萬之眾,集中在關東一帶,暴動頻發,巍巍大漢坐在了火山口上,幸而在大漢王朝生死存亡關頭幡然悔悟,頒佈《輪臺罪己詔》,才使王朝得以延續。

最慘的一位就是隋煬帝了。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斷徵發百姓掘長塹,筑西苑,營洛陽繕離宮,伐木造船,開鑿運河,修築長城。大的工程要每年要役使一二百萬人,小的工程也要徵發一二十萬人。數次遠征高麗,轉運兵甲軍糧的數十萬民夫往返於道,晝夜不息,“死者相枕,臭穢盈路。”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百姓忍無可忍,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領導農民在長白山起義,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六年之後,在各路起義軍的嚴重打擊下,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隋煬帝也被宇文化及用白綾縊死,死後連個像樣的棺材也沒有,只是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