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青城山下陳半仙


什麼是道呢?從老子說的“道法自然”得知,道,是一種能使系統整體向好向前發展的自動自發起作用的機制。然,是動詞;自然,是自己然,不是指自然界。大家不要把道想得太複雜、太玄妙,很多人說道不可言說,那我們還怎麼遵循道?

什麼是德呢?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德,是人在處理自我與系統內各因素的關係時所採取的合於道的原則。用老子的話來說,如不有、不恃、不宰、不爭、處下、柔弱等等。


我不想說太多的理論,就只舉一些簡單的例子,容易理解,可能還有用呢?

比如,種豆得豆,就是道在“豆的系統”裡起作用的結果。豆的系統包括:種植者、豆種及其生物生理機制、地理環境、陽光、氣候、土壤、水、營養物等等。當我們清楚和堅信“豆之道”的作用時,不主宰,不控制,不影響,順從於“豆之道”,我們是可以“無為而無不為”的。相反,有人就想反季節栽種、基因改良、大施化肥農藥等,就是與“豆之道”對著幹,想人為干擾豆的生長機制,主宰豆的生長進程,這樣就是“不德”了。結果是現代科技種出來的果蔬,品相雖好,產量也高,卻不好吃,甚至有害。

還有,比如“家庭之道”,由各成員組成的家庭系統,各居其位,各司其職,父母盡其仁慈,孩子順其天性,良好互動,和諧和睦。如果你聽到有人說他家裡有叛逆的孩子,就知道他的“家庭之道”出了問題。請注意,孩子“叛逆”是果,那他叛什麼?逆的是誰?就要從家庭系統裡的主導者即家長身上找原因了。如果沒有過高的期望、要求和控制,怎麼會強力的反彈呢?家長如果能夠靜下心來仔細檢視自己的話,就會看到自己“不德”的地方了。父母依道有德了,孩子也就不叛逆了。


至於道和德連起來的“道德”,查一下詞典就知道了,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郭三滿


兩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老子寫出了五千餘言的《道德經》流傳後世。這一本中華文明的智慧聖典分為《道經》與《德經》兩部分,原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後來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故而合稱為《道德經》。

那麼“道”與“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從這兩個字的原意說起:

道是什麼?道就是道路,我們今天依然這麼說。不過《道德經》中說的“道”,可不是我們日常所走的道路,而是萬事萬物所必走的道路。這個道路是什麼?就是事物的規律,而且不是每個事物的特殊規律,而是所有事物的最普遍的規律!
任何事物都要遵循“道”這一規律,所以道是萬物的根本,萬物都是從道中創生的。那麼“道”這一規律具體是什麼呢?老子說,道的作用廣大無邊,能夠生成萬物,萬物生成後就離開了道,走得越來越遠,但是物極必反,最終萬物都會回到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所以,道的運動規律就是返回起點:“反者道之動。”萬物從道產生,離開道,返回道這一過程本身就是道的運動規律,換言之,道就是一個循環不斷的圓圈,就像太極圖一樣。

對於萬物而言,道無處不在,它不是外在的主宰,而是內在的規律。所以萬物遵循道的規律而運動,其實是一件自然而然之事。這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道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

那麼什麼是德呢?“德”字其實就是“得”字,德就是人從道中得到的東西。正如《管子》中所說的:“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道是萬物的普遍規律,而德是專屬於人的特殊規律。如果人對於道有所體悟,能夠遵守道的規律去做事,那他就是有德之人。

那麼德具體有哪些內容呢?《道德經》中說了很多,比如:

“無為”。無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不強作妄為,要順應萬物的內在規律去做事,要自然而然的去做事,因為道的規律就是自然而然。

“歸根覆命”。道的規律就是返回自身,是一個不循環的圓圈。所以有德之人也要復歸其根,而人的根就是嬰兒,所以人要返回嬰兒狀態,像嬰兒一樣柔弱,像嬰兒一樣純真。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是什麼?這個問題,老子《道德經》中說得非常清楚。為此需要正解,那就將問題“道”與“德”分開來論述,“道德”的含義就一目瞭然。

首先來論述何為“道”。

老子的“道”其實是人生處世哲理,但是還講到宇宙間的根本問題。為此這個“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就是明天道以推人事,明人道以應天地。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的內涵,用一個字解釋就是“無”。也就是無為才自化,清靜才自正,具體說就是無為自然,無慾不爭,無形自化,無動清靜,無強柔弱。“道”並不是指人,也不是指一件東西,而是世界的本真,自然規律。

再來論述何為“德”。

何為“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個人的天性,稟性,就是正直的本心,本性。老子《道德經》中把“德”分為“上德”與“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現出德性,也無心去表現出來。是自然而然的。“上德”之人越無意識,不刻意表現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

“下德”卻有意地表現出來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是勉強的,炒作的,這種表現還容易產生虛偽,作假行為。“下德”之人越有意識,刻意去表現德,追求德,反而越沒有德。

綜上所述的“上德”與“下德”,就是“上德無為而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意思是上德的人是不妄為,而且無以為。“無以”就是無意,沒有主觀地去作為,是無意地去作為。下德是“為之而有以為”意思是有所作為,而且是有意去作為,帶有主觀意念。這就是“上德”與“下德”有著本質上的根本區別。

最後來論述“道德”的含義。

從以上論述的何為“道”何為“德”的理解,由此“道德”的含義就迎刃而解了。“德”就是遵循正道而行,“德”與“道”關糸就是,“德”是“道”的俱體體現,“道”是“德”的實際內涵。“道”是無形的,不可見的,“德”是有形的,外顯的。隱含在內的就是“道”,顯現出來的就是“德”。為此,“道”為體,“德”為用,兩者合為一體,不可分割而形成“道德”,這也就是“道德”的真正含義。

總之,在現實社會中,我們講道德觀念,就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很自覺的行為表現出來,是仁和義內在的一種自律。法律是強制性的,而禮是倫理道德,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就是有道德。懂道德,行道德人士的表現,應值得全社會提倡,尊重!稱讚!


劉夢輝1445414400581


道是由道德經沿續而來的稱謂。道即是天道,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固有的宇宙規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然規律或自然法則。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所承載的內含不斷演變,內容更加豐富多彩。現在由道而來又有了道義。那麼現在的道不僅僅是老子所講的道,還包括有社會制度及法律體系。社會制度及法律體系雖然並非自然界固有的,但是對於自然人來講,社會制度,法律體系就是你的自然界,是不可逾越,必須照辦的規律。這就是現在的道。

德,是指個人的修養,人品。包括對道的尊循,淵博的學識,高尚的情操以及能在眾人中起率先垂範的作用。德高才能眾望。一個人的人品好壞,集中體現在德行上。所以德是做人的第一要素。德好,人就好,德不行,人必差。

所以說道德就是走正道,行大道。尊紀守法,嚴以律己,發奮努力,為社會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高尚的人。


微觀之間


道德,本質上是一種精神體驗,它只接受信仰的驅動,只配合心靈的測試。簡單的說,道德就是能夠遏制自身本能的衝動,勇於去幹涉他人的衝動。

道德的運行,遵循的是自身體內法則。心,既是道德的策源地和棲息地,也是它最大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鬥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因為,支撐道德的唯有高尚的人格,但世俗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少有,所以,多隻是在滑頭的道德水平上做著偽君子。

道德可分為兩種,其一是宣揚卻不施行的道德,其二是施行卻極少宣揚的道德。現實社會中,由於對道德行為的逆向鼓勵,使得時下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低下,讓所有的不道德,大都得以在道德的名義下進行。

痛定思痛,願國人都能促成對道德之題的思考並付諸實行,別再愧對華夏千年文明。


犢心老牛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道德經》這本書並不是告訴我們“道”是什麼,而是詮釋“道”在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正因為萬事萬物都因遵循“道”,所以統治者以此治國安邦,兵家以此行軍佈陣。“道”以各種形式存在在宇宙之間,包括宇宙本身也是按照“道”來運行的。(《淮南子》所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

老子創造的“道”是先與一切,高於一切的。《道德經》說: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說: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認為“道”存在與宇宙混沌未開之前,天地都要按照道來運行。也許談到宇宙太大,我們很難確切地去感受,不如從生活中尋找例子。好比說汽車和飛機,在汽車沒有發明之前,發明汽車的“道”已經存在了,在飛機沒有發明之前,生產飛機的“道”就已經存在了。我們不能看到道,但是我們隨處可見道在萬事萬物上的體現。

《道德經》第21章裡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這種體現如道本身一樣,都是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的。

講一個故事,根據豐子愷老先生的記載。

弘一法師李叔同,經常和弟子們一起靜坐,學生們圍著老師坐在一起,一句話也不說,就這麼安靜地坐一天,這就是德行的體現。

我們有時候接觸一個人,總覺得這個人很舒服,但是你卻說不上來,這大概也是德的表現了。

《道德經》第38章裡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可作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表現德行,沒有德行的人總是刻意表現。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越缺少,越炫耀。

“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德”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

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於“道”,這個“道”就是規律、真理。“德畜之”是說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道尊德貴”,“道”本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於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於世,“德”存在於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繫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繫辭傳》裡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上個世紀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對《道德經》做出了這樣一句評價:人具有兩種意志,創造的意志和佔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發揮創造的動力而收斂佔有的衝動。

道家所說得《道德經》,便是教學認識天道的玄妙與莫測,進而讓我們學著遵從天道,尊重自然。眼界放得越大,心底就變得越平靜。孫思邈所謂:志愈大而心愈小。

當今世人所說的“道德”,僅僅侷限於“人倫”而並非“天理”,與真正的、原始意義上道德相去甚遠。可以這麼說:口口聲聲呼籲“道德”的人,其實並不知何謂“道”,何謂“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觀點的推演而已。








任0懷0玉


在現實生活中,我去做了十四天物業巡邏保安,負責生活區的衛生,安全,小車的停放,一天12小時,工資1500元,最不好管理的是輸通小區交通,車輛亂停亂放的人是:教書先生,富二代灬物業保安有退休的鎮長,書記,我是一名土監理員。


質樸元帥


何為道,何為德?估計很多人都往道德經上扯。但弄明白的不多,頂多是道可道非常道等等。使人如墜霧中。咱們如果從俗語中來理解呢?俗話說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各有各的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道,可以理解為辦法,或方法,行為等。德,我們小時都調皮過,都被人罵過太缺德,那德的意義是什麼,個人頃向於良心,不知你定義是啥?一個國家如果它治理的方法違背了眾人的意願,是沒有良心的施政,是不道德的,一個人的行為對別人造成傷害也是不道德的。至少個人對道,德是這樣理解。不知你是怎樣理解的?能說一說嗎?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何為“道",“何為德",“道德"的含義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合乎道德的。

例句:他滿口的仁義道德卻專幹壞事

。近義:品德,德行,德性。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

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

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

以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內江黃大姐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部《道德經》,一者道,一者德。

閒的時候,我總愛讀幾句《道德經》,也有幾年了。老子的思想太精妙,加上古代人與現代人的語言區別,到了今天,也不敢說真的看懂了老子的思想。

個人覺得“道”和“德”用語句來解釋,是很難做到百分百準確的,更多的意思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你如果可以體悟到那種思想,相對來說你已經明白了。

如果一定要用語言來解釋,那最好的解釋就是“道”就是道,“德”就是德,老子所用的字一定是最精妙,最適合的詞,除此以外,所有的解釋都是要遜色一些。

但是我說只可意會,各位看官肯定不會答應。所以我還是要盡力的解釋一下,出自個人見解,歡迎不同意見,交流切磋。

先言“道”,道法自然,道就是大千世界,萬變不離其宗的規律,趨勢,是不隨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道”永遠都存在,永遠都不會變。這就是“道”。

再所謂“德”,道以德養之。道是無形的,雖無處不在卻沒有具象。德就是將道具象化的工具,德承載著道。將道執行的好的,便是“有德”,反之便是“無德”。

其實相對來說,“道”比較簡單,難的是“德”,很多人都能多多少少體會到一些“道”,卻往往沒有什麼“德”去踐行“道”。

舉個通俗的例子,水往低處流,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這就是“道”,如果你利用水往低處流的特性,來從上游往下游運輸物資,這樣你就是“有德”,如果你還把這個特性延伸到思想領域,運用到人生的哲學上,那你就是“有大德”了。

話不多說,就此打住。越是精妙的思想其實越是簡單,沒有必要長篇大論。難的是如何將簡單的思想貫徹到行動中。知易行難,道理人人都懂,做得到的能有幾個?做的好的更是鳳毛麟角。

我是無月,空閒時候喜歡研究文化歷史,如果你喜歡我,可以關注我,謝謝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