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七位“園丁”接力紮根鄉校

言傳身教,撒下教師的種子

徐素蘭和丈夫佟貴林都是遼寧省撫順市哈達鎮中的鄉村教師。上個世紀50年代,高中學歷的夫妻倆就當了民辦學校的臨時教師,教村裡的孩子讀書識字。後來學校整改,不再聘用民辦教師,無奈之下夫妻二人先後退出了三尺講臺。但他們當老師的夢想並沒有因此完結,像血液中的基因一樣,傳承到了子女身上。在他們的影響下,五個子女先後成為了光榮的人民教師,紮根鄉村教學一線。

一家七位“园丁”接力扎根乡校

生活中是相親相愛的家人,工作中是互幫互愛的夥伴

“我們夫妻都看重勤儉持家,崇尚文化,摒棄繁瑣虛榮。”因此,佟家五個孩子分別取名為“克勤、克儉、克繁、克榮、克武”。

父親雖然已經去世,但大姐克勤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事兒就是每學期開學前的全家總動員——製作本子。父親把上學期沒有用完的本子拆開,把空白的紙張重新裝訂成一個個新作業本,分別寫上每個孩子名字,克勤和弟弟妹妹們也有樣學樣幫爸爸一起做。1983年,克勤順利考入當地的中職師範學校,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又考取了正式教師資格,成為哈達鎮的初中歷史老師,兢兢業業37年,明年退休。

作為家裡唯一的男孩子,克儉15歲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撫順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雖然考上了大學,克儉卻很不高興,還大哭了一場。他對媽媽說:“同學們都笑話我,家有五斗糧,男丁不當小孩王。”徐素蘭勸導兒子:“教師雖說不是金飯碗,也數得上鐵飯碗了,不管哪行哪業,都是教育先行,無論到什麼時候都要把孩子送到學校去唸書。”聽了母親的話,克儉才安下心來進師院學習。1985年,成績優異的克儉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獲取了“優分”的機會。“當時在師範學校畢業都是哪兒來回哪兒去,‘優分’就能優先選擇留在條件較好的市裡當老師,收入也比農村好一些。”克儉興沖沖地將好消息告訴父親,父親卻說:“你是農村孩子,要回到農村來,是金子在哪裡報效祖國都是一樣的。”聽了父親的話,克儉靜下心來一頭扎進了家鄉的學校,一路骨幹教師,24歲就當選為年級主任,今年已是他任校長的第12個年頭了。35年堅守教學一線,克儉說:“最需要教育的人,往往是鄉村中‘被忽視’的孩子們,那我就守在這裡。”

每天早上六點,在哈達鎮九年一貫制學校門口,總能看到克儉校長迎接師生井然有序地入校;下午四點,看著師生平安離校。在他的帶領下,學校各項建設穩步提升,獲得大家一致好評。

有樣學樣,兄弟姐妹爭做好老師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決定未來。哥哥姐姐開了好頭,妹妹們自然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別樣的嚮往。小學期間,小姐妹們一放學就會把鄰居家的小孩子“召集”到自家的院牆邊上,牆作黑板,磚當粉筆,從“a、o、e”開始,教孩子們拼音識字讀詩。久而久之,一到晚飯過後,村裡的小孩子們都會搬著小板凳來“小佟”老師家學習,“模擬”授課也讓姐妹三人過足了教師癮。

三姐克範是一個倔強的人。哥哥姐姐先後成為了老師,她也立志從教,要幹出自己的一番事業。克範13歲那年,村裡人口普查,她把名字由“克繁”改成了“克範”:“考師範、當模範,為人師表就是我的初心。”那一年的小升初,克範以全鄉第一的成績考入了哈達鎮初中,成了全鄉的模範,正如她改的名字一樣,“範”就要有個“模範”的樣子。

考慮到家裡條件不好,克範沒有念高中,初中畢業後報考了中職師範學校。1990年,她回到家鄉當了一名全科小學老師。“那個時候在農村教小學生,不分科目,除了英語,語文數學品德樣樣都教。”不上課的時候,克範就扎進房間備課,一待就是一天。

遼寧的冬天尤其冷,需要生煤爐子取暖,學校也不例外。如果取暖季煤能按時按質按量送來,師生們就會有個暖和的冬天。2009年冬季,克範和孩子們過的格外艱辛。“第一期送來的煤質量不好,生著爐子教室也不暖和。下雪天,學生們腳下沾的雪常常在地上踩成冰,在室外穿的衣服和室內一樣多。”克範向校領導反映後,第二天跟幾個老師一合計,帶著孩子們上山砍柴取暖,熬過了第一期的取暖季。第二期送來的煤質量好了,克範帶著學生們卸煤,“孩子開心著呢,誰都沒喊一聲累。”

十年班主任,七年年級主任,四年小學校長,到2011年全鎮的17所中小學合併成哈達鎮九年一貫制學校,克範轉崗幼教,擔任幼兒園園長至今,獲得過撫順市師德先進個人、優秀園長等稱號。四妹克榮和小妹克武也當上了老師,在學校裡經常搭班,一個教數學一個教語文。克榮初中畢業那年考中職師範沒能考上,她在家裡悶頭想了一整天,晚飯後跟母親講:“哥哥姐姐都是老師,我必須考上。今年我復課一年,來年再戰。”第二年,克榮如願考上了師範學校,成為她夢寐以求的教師。課堂上,克榮創新運用“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探索引思考、以啟迪促理解、以互教強鞏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知識。她的課多次在教學評價中榮獲優秀課等榮譽稱號,帶的班多次獲評“三好班級”。正如她所言,授課唯有“新新”,學生才能“向榮”。

老么克武的名字由於太男性化,上學時經常遭到頑皮孩子的調侃,她還找母親要求改名,如今她卻說:“教書育人如同苦練武功,偷不得一絲的懶,現在成為好教師可不就是我的一身武藝,跟我名字‘絕配’。”

一家七位“园丁”接力扎根乡校

老么佟克武正在給孩子們指導習題

家庭會議,有困難坐下談談

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徐素蘭和丈夫就經常在家裡開“家庭會議”,孩子們一人一個小馬紮圍坐在一起。五個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家庭會議”上公佈“儲蓄排行榜”。“讓孩子們有計劃和規劃,從小就得培養。”徐素蘭說。

夫妻倆每年給每個孩子30元零用錢,自由支配,不允許超過,全部存在丈夫那裡。丈夫則在本子上給孩子們一人預留一頁賬單,一角錢的冰棍、兩角錢的鉛筆、三角錢的瓜子……買了什麼都記在自己那頁的賬單上,三個月左右開家庭會議時公佈一次。如果是不合理的支出,徐素蘭和丈夫就會給出提示和建議,到了開家庭會議時,也會讓孩子們一起討論支出的必要性。“最害怕自己的儲蓄是‘0’,因為如果遇到必要的支出是不能賒賬和透支的。父親用這件小事告訴我們,從小要有計劃地行事,更要為自己做的事負責。”克範回憶說。

當年,成為城裡人幾乎是每個農村人的夢想,但克範卻說:“留在農村、留在教書一線的選擇,對我們兄弟姐妹來說全是好處。”因為住的不遠,五個人常常能聚在一起,像兒時開家庭會議一樣,討論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有一次,克範接到校領導下達的任務,要她去省裡講品德與社會的公開課。只有一週的準備時間,那時農村網絡還不發達,所有的備課和課件都要自己準備。時間緊任務重,她深感一個人的力量微薄,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哥哥克儉。克儉一句“好辦!”兄弟姐妹們就一起利用一個週末的時間張羅了起來。大姐教初中歷史,擅長收集材料;哥哥擅長總結,負責統籌規劃,查漏補缺;四妹和小五則繪製幻燈片。五個人集思廣益一起備課,設計什麼問題,如何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將公開課完善。正式開講時,充分的準備加上出色的臨場表現,克範的公開課大獲成功,被評為“省優秀課教師”。

以後,再上公開課、評優課、模範師範課時,五人都會在自己備課的基礎上,找兄弟姐妹們集體備課一回。彼此充當老師、評委、學生,把每堂課都以最佳狀態展現。

進行一次高質量的備課,準備一堂精品式的授課,耐心輔導一次落後的學生,如果只是一次,固然不難,難在數十年如一日的高質量教學。如今這個教師之家不僅是鎮裡縣裡的模範,更是全國模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