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曹操為什麼能迅速做大、做強,而劉備沒有?

扛大餅


其實很簡單,曹操能迅速做強做大是因為:時也命也運也!我給大家分別分析一下

第一:時也。當時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十常侍謀反,董卓挾天子令諸侯,此時造成天下大亂,這就是時勢,亂世方可出英雄,此時國家正需要平叛之人,這時候具有帶兵打仗謀略的人就成了香餑餑了,時來鐵變金了,如果在太平盛世這些大將之才的人就不會有啥作為!

所以說第一點就是得到了天時!

第二點:命也。

所謂命運,就是這個人先天所賦予的天賦和能力,曹操生來有大志,有韜略,有武略膽識,最重要的一點命裡有大福報!一出生就是在官宦之家,有資財,有關係,所以正是如此先天之命,讓他有了事業的基礎,和努力的方向!

第三點:運也!

運氣,古語有言:十年一大運!所以說曹操的八字而言,他有幾十年的鴻運當頭,正是這幾十年的大運才能成就他戰無不勝,絕處逢生的王霸之業!運氣這個東西必然要有,沒有的話即使你能破天也沒用!通過曹操的一生就知道,關鍵的幾次運氣成就了他的雄途霸業,一個是許攸投靠曹操,獻計偷襲烏巢,所以才滅了袁紹,統一了北方。而許攸之所以能投靠曹操這完全是巧合和恰到好處的事,如果晚一點或是另外出了什麼意外,那曹操就被袁紹給滅了!所以說曹操的運氣也十分好!瞭解歷史的都知道!

另外就是曹操在華容道遇到關羽,這也是曹操的一大運氣,關羽放了曹操!

另外還就是曹操差點死在漢獻帝的手裡好幾次!

還有典韋將軍單槍匹馬以死救出曹操!不是這樣曹操就因為好色,霸佔人家妻女死在張繡之手了!

另外曹操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劉備漢中大敗曹操的時候,曹軍屢戰屢敗,幾乎要被劉備乘機進取中原的時候,孫權幫了曹操的忙,偷襲荊州,殺死關羽!

所以說以上種種皆是時也命也運也!






林叢木


一是曹操個人綜合能力在劉備之上,太尉喬玄稱他是"命世之才",許子將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通曉兵略,驍勇敢戰。

二是曹操起家的家底和起點比劉備高,劉備是個破落戶,散於民間,而曹離權力中心很近,有起家的底子。

三是曹是個暴發戶,擁有較多的人才,在官渡之戰撈了很多油水,發了橫才。

劉備在三國中雖也是個幸運兒,但畢竟底子薄,實力弱,起步較為艱難,而後又因關羽失荊州,劉備一系列操作,損失極大而抱恨歸西。



醉裡看賤


並非可以如此簡單對比。漢唐時期出身很重要,曹操出生官宦家族,雖與袁紹四世三公之家不能比,但也遠不是劉備這種破落貴族織蓆販履之輩可以比擬的,此為其一;其二,缺乏基本戰略,確立不了戰略目標,直至諸葛亮隆中對後才提出了自己的天下戰略;其三,曹操堪稱雄才大略,文武兼備,治軍之能更是當世罕有,相比之下劉備孫權就遠遠不及了,而亂世之中生存發展善於領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創業初期。孫權雖也不善領軍,但孫堅孫策都是一時之選,他繼承的是父兄的遺產,基業是前人打下來的;而劉備一無遺產可以繼承,二來領兵之才平淡,與曹操孫策遠不能相提並論,不能出頭也在清理之中;


葉秋6697


三國演義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演義小說了,曹操和劉備更是為大家熟悉,二人煮酒論英雄,而後都成就偉業,都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人物,曹操為什麼能成為丞相,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有其原因的。

曹操年少成名,名滿天下

黃巾起義是曹操和劉備能翻身的基礎。

曹操19歲被舉孝廉,23歲當縣令,用五色棍打死權臣,一時傳為美談。25歲當議郎,常伴天子左右。29歲曹操被拜為騎都尉,相當於中校的職位,帶兵評判黃巾起義。戰功顯著。

曹操30歲時,董卓入京,曹操在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建立起自己的獨立武裝,正式成為軍閥,成為漢末不可小覷的一支軍事力量。

曹操有經濟和政治基礎

曹操父親曹嵩是東漢末年宦官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漢靈帝時,依靠買官升遷為太尉,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而曹騰,被認為是漢相曹參之後。他侍奉過東漢安帝、濟北王、順帝、衝帝、質帝和桓帝6位皇帝(安帝、濟北王時曹騰剛剛淨身,濟北王、衝帝、質帝繼位不滿一年,所以說只侍奉了四個),而桓帝的即位更是多虧了中常侍曹騰,曹騰也因此被封為費亭侯,官拜大長秋。

可見曹操是有經濟和政治基礎的。

曹操有家族支持

我們知道,曹操賬下有很多姓夏侯的人,這些人還不在少數,比如夏侯惇就是一員猛將。而曹操非但有曹家的支持,還有夏侯家的支持,只因為,曹操本就是夏侯一脈(據說)。後來又建立姻親關係。

曹家和夏侯家都是沛國譙縣(進安徽亳州)的名門望族,家資殷實。當時,地方大家族的勢力可都是不容小覷的。

劉備純白手起家,舉步維艱

反觀劉備,編草鞋的主,沒錢沒勢,一個皇叔的名聲還很大成分是忽悠來的。平叛黃巾,起兵的錢財還是三弟張翼德提供的。

沒有經濟基礎、也沒有政治實力、也沒有人脈,就靠著結拜的三兄弟和諸葛混日子,靠著自己的一點點皇叔的名聲白手起家,也確實不容易了。

曹操雖然雄才大略,但劉備的堅忍更讓人驚歎。

曹操起兵之後,戰略得當,識人認能,自然更快地崛起。


瘋哥哥l


這種情況最主要就是二人起點的不同帶來的結果。曹操本姓其實是夏侯,只不過由於其父親曹嵩做了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因為才姓曹。但無論其本家夏侯家還是過繼後的曹家都是東漢末年北方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家族。《三國志》記載曹家是西漢初年名相曹參之後。夏侯家更是人才薈萃、將星雲集。類似後來曹操募兵起事討伐董卓時加入的夏侯惇、夏侯淵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東漢嘉平三年,公元174年,不滿二十歲的曹操就舉孝廉入京城洛陽為郎,不久就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這是一個相當於首都一個區的公安局長的職位,雖然只是替朝廷緝拿盜匪,但對於一個只有二十歲的年輕人來說也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高起點的職務了。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又被拜為騎都尉。他在名將皇埔嵩麾下效力,為蕩平黃巾軍立下了戰功。中平五年,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又因為其家勢和戰功被任命為典軍校尉,成為了漢軍中的高級將領。後來他在陳留散盡家財起兵參與討伐董卓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候當上了東郡太守了又大破青州的黃巾軍,收其精銳三十萬,由此組建了自己最主要的班底部隊。從此,他便擁有了逐鹿中原的資本,為後來擊敗袁紹等豪強奠定了基礎。

相比曹操的高起點和比較順利的發展軌跡,劉備可就要坎坷許多了。雖然聲稱自己是西漢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到了劉備這一代,家勢已經很衰微了,只能算是自給自足的自耕農。雖然劉父早亡,但劉母還是靠織草鞋送劉備讀書。劉備十五歲時,拜原九江太守、同郡(涿郡)人盧植為師學習。盧植算得上是東漢末年的名將,平民出身的劉備終於第一次有機會與一些名門之後同窗。這其中就有後來為他提供過重要幫助的遼東將門之後公孫瓚。二十五歲時,劉備參與鎮壓黃金起義有功才當上了安喜縣縣尉,但很快又因為得罪了督郵而被遣散。後來雖然也屢任一些類似的小官,但都任職時間不長。他只得前往投靠自己的同學公孫瓚,擔任別部司馬。從此劉備就開始了投靠別人藉以生存、發展的營生。先是公孫瓚,後來是陶謙,再後來是袁紹、劉表。中國北方的豪強、軍閥都在竭力擴充實力,相互吞併,逐鹿中原的時候,劉備卻因為自身起點低、本錢少而四處寄人籬下以圖自保,從而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時期。

直到曹操已經完全統一北方率軍南下,劉備才在赤壁之戰中借得東吳挫敗曹操的機會在荊州這個權力的真空地帶某得了荊湘四郡作為其後來攻取益州、漢中的基地。但荊州本就是九省通衢的四戰之地,赤壁之戰出了死力的東吳又豈肯罷休?這就為後來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孫劉兩家翻臉埋下了禍根。所以說,出身的差距是曹操和劉備發展之路迥異的最大原因。劉備雖然一直很努力,但因為其出身低微,實力發展非常緩慢。又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本錢、實力小錯過了在中國北方的最佳發展時期,以至於後來只能在北方大定,江東穩固的情況下奪取益州偏遠一州之地與曹魏周旋。


子夜羌笛


《曹操》本是是官家,本身有後臺的,當年是奉旨募兵,鎮壓黃巾軍的。曹操掌握政權以後,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



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曹操有勇有謀之人


《劉備》劉備聯姻江東假借荊州,西取川中,雖成三國鼎力,卻難逃滅國破疆.這是自取的結果..... 劉備人面善相,假慈悲作態,三國多有提及,典型的有撤軍途中攜帶老幼百姓同行,致使多半被亂軍殺戮;長坂坡趙雲捨命救幼主,劉備假甩(不是摔)劉禪攏人心;取西川張松獻地圖,和不取,戰取;其實,劉備面善心惡,且心機狡詐,肚量狹小,遇事難持輕重利害,義氣用事,造成他註定失敗的結果,還拖累親家東吳一起毀滅,



小奶粉晨夕


劉備和曹操在三國前期多次交手,劉備在面對曹操的將領的時候,每次基本上都能取勝但是在面對曹操本人的時候,劉備每次幾乎都啞火。

其實劉備之所以打不過曹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劉備能力不足,而是因為雙方每一次交戰都是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進行的。兩個人最初的起點就是不一樣的,曹操父親是朝廷裡面的太尉,家裡家財無數。而劉備的祖父才做了一個小小的縣令,父親更是找找的去世,劉備甚至還要靠著做點小生意才能養家餬口。兩個人的起點差距是非常大的,等到曹操已經擁有穩定的地盤的時候,劉備才剛剛佔領了徐州,但是徐州地區勢力錯綜複雜,所以劉備只能被迫投奔了曹操。

在劉備投奔曹操的這一期間,曹操消滅了袁術、呂布等軍閥,根據地遍佈四個州,已經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軍閥之一,而這時候的劉備除了關羽和張飛兩個親信之外,都沒有自己多少心腹部隊。劉備在偷襲徐州之後,雖然是佔領了徐州,但是劉備一方面根基不穩,另一方面兵力和地盤和曹操差距非常大,在曹操的手下進攻的時候劉備可以擊退他們,但是面對曹操傾巢而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所以劉備被曹操擊敗,如果兩個人換個角色來說,曹操可能敗得更徹底。

等到劉備和曹操第二次交戰的時候,劉備是在許昌周圍準備製造混亂,他的部隊只有幾千人左右,曹操還是派遣的先頭部隊進攻,結果又被劉備擊敗,大將蔡陽被斬殺,曹操怒了自己帶著大部隊來了,劉備沒辦法只能逃走了。雙方第三次交手的時候是劉備在南方準備騷擾曹操後方,劉備的軍隊依然不多隻有幾千人,這時候曹操的勢力更強了,他親自帶隊來攻擊劉備,劉備知道實力差距大,所以離開了。

到了第四次的時候,劉備帶著幾千兵馬和十幾萬百姓撤退,遭到了曹操的特種部隊虎豹騎的攻擊,劉備被打的大敗而歸。其實這幾次劉備戰敗都和劉備的能力的問題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是兩個人實力相差懸殊,兩個人如果換一換實力,曹操也無法擊敗劉備,而且可能敗得更加慘痛。

其實劉備能夠用這麼弱小的實力,逼迫曹操親自帶軍隊來進攻自己,可以看出來劉備有著非常強的軍事才能。雖然劉備在前期的結果都是戰敗,但是考慮到雙方實力差距和戰鬥的過程,劉備雖然敗了,但是並不能證明劉備比曹操差。

一直到漢中之戰,曹操都是和劉備打的不公平的戰役,漢中之戰劉備全民皆兵拼盡全力和曹操打,而曹操則是有穩定的後方,兵力和後勤都要比劉備強得多。但是這一次劉備打敗了曹操,雖然曹操是自己退兵的,但是如果曹操有把握擊敗劉備的話,他肯定不會退兵的。這隻能說明,因為和這個老對手劉備交手了太久太久,所以曹操太瞭解劉備的能力了,看到劉備已經有可觀的兵馬了,曹操自然也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擊敗劉備,所以曹操最後因為自己心裡沒譜,放棄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主動回去休養了。






三十八度六de暖男


三國時期,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群雄並起,爭霸天下。最終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而治。那麼,稱霸中原最終一統天下的曹操是如何迅速做強做大的呢?

一、經濟因素

自董卓死後,天下群雄並起,各地諸相互為爭奪地盤而戰。連年的戰火騷擾、無休止的徭役及賦稅,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無法安心耕作,大片耕地荒蕪。而頻繁的戰爭同樣使得許多諸侯都被軍糧短缺所困擾,甚至很多長遠的軍事規劃皆因軍糧問題而被迫取消。曹操在征討陶謙和呂布時,就曾因軍糧不足而放棄征討。《三國演義》中曹操與袁紹大戰前夕,謀士許攸投降曹操之後,與曹操的那段關於軍糧的對話,大家應該不會陌生。而曹操能戰勝袁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在於曹操偷襲了袁紹位於烏巢的糧倉,並一把火將袁紹的糧倉燒得一乾二淨。從而引起袁紹軍心不穩,最終導致袁軍慘敗。因此曹操對於軍糧短缺的切膚之痛真正達到了刻骨銘心。當曹操征服兗州把天子搶到手中,具備一定的政治優勢後,便開始集中精力想辦法解決軍糧的問題。

初平三年,曹操在青州誘降了當地的黃巾軍。建安元年又俘虜了依附於袁術的黃巾軍,並繳獲了大量的農耕工具和勞動人口。當時起義的黃巾軍大部分由農民組成。因此曹操在部下棗祗的建議下,在許昌附近開始實行屯田。任命專門的田官管理屯田工作,規定如果自帶生產工具,則地租只收取收成的50%,如果租用官府的農具,地租則收取收成的60%,所有參與農耕的人不用服徭役。這在當時的流民及俘虜看來,無疑是非常好的政策。屯田的方法非常奏效,曹操償到有糧食可收的甜頭後,迅速將屯田制推廣到各個所屬的州郡。這樣一來,“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聞”,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通過屯田制度,曹操不但有效地解決了軍糧短缺問題,同時也使更多的流民歸心,曹操所領導的地方,甚至成了流民們心目中的一方淨土。對曹操來講,所領導的州郡迅速穩定了下來,似乎達到了局部的萬明歸心、人心思魏感。甚至在後來,在司馬懿的建議下,實行了“軍屯”。而此時的劉備還居無定所東奔西跑,等到後來蜀國建立,諸葛亮狠抓生產之時,曹操已經統治了北方,國力非常強盛了。

二、政治因素

所謂的政治因素便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關於這一點,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是人盡皆知。曹操挾天子的重大政治舉措為其帶來了至少兩點實質性的利益。

  • 籠絡人心,牽制諸侯

有了天子當擋箭牌,曹操想打誰,就以天子名義先把對方臭罵一頓,再亂加一個罪名,然後高舉義旗、高喊滅賊的口號,正大光明地去攻打了。所以攜天子期間,曹操只要出兵便是正義之師,所行之事便是正義之事。而其他諸侯如果找不到充分的理由,還不能輕易進攻曹操,否則就成了攻打天子,還未出戰自己就先成了叛逆了。古人打仗是很在乎師出有名的,因為這關係到軍心穩不穩,士氣高不高,民心向不向。而曹操無疑手中拿著一對“王炸”,爽得一塌糊塗。因此,當時很多謀臣武將甚至以投降曹操為榮,以與曹操對抗為恥,這完全關乎到人心向背問題了。

  • 招募人才

在諸侯亂戰的時期,很多有識之士即便希望出仕,但究竟跟誰混卻成了問題。跟張三吧,說不定過幾天就敗了;跟李四吧,說不定過幾天就垮了。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曹操站出來了,以大漢天子之名為大漢朝廷招募人才。在當時很多仕人內心依然是有漢朝情節的,在他們心目中只有天子才是正統,只有進大漢朝廷任職才是正道。所以,以天子作為金字招牌,曹操招募到了許多人才。再加上曹操本身愛才,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幾乎都能人盡其才,致使他手下的人才能一波一波延續下去。不似劉備到了蜀後期人才匱乏,以致“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三、性格為人因素

曹操被稱為一代梟雄。是易中天口中的“真小人”。行事無所顧忌,“我要我認為,不要你認為”。只要認為對自己有利的事就會努力去做,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不像劉備那樣”偽君子”行事遮遮掩掩。從其詩《觀滄海》也可以看出曹操一統天下的帝王胸襟和氣魄。

總結:曹操能迅速做強做大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認為最主要就是以上三點,即政治、經濟、人格等。或許是受演義故事的影響,所以我不認為曹操在軍事方面有過人之處,所以未談及軍事問題。當然我還是希望聽一聽其他朋友對此的看法。

題外話:看到“屯田”、“軍屯”等字眼,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此時大家有沒有聯想到“南泥灣”、“生產建設兵團”、“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等?不錯,軍墾這一舉措,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也實行過,並且同樣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成效。


小天品歷史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如何一步步做大佔據北方天下,他有沒有類似“隆中對”的大戰略?

隆中對這樣目標明確,綱領、次序清晰的戰略規劃,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可參考同一時代沮授的鄴中對,後周王樸的《平天下策》,元末葉兌給朱元璋的《一綱三目》)。隆中對規劃的目標分兩步:成就霸業,興復漢室。實現目標也分兩步:第一步跨有荊益成就霸業,第二步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興復漢室。總綱領就是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南撫夷越,北伐中原。比照其它戰略規劃的模糊性,隆中對的清晰性可以說千古無出其右者。

曹操是沒有這樣明確的戰略規劃的,但是,曹操是有一個總綱領的,這就是191年毛玠最先給他提出的:“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這個綱領的主旨在天下形勢變化不確定情況下,先把握關鍵因素,實際上也是所有不確定情況下做戰略決策遵守的基本原則。此時曹操並沒有條件實現這兩點,能做的就是想方設法和漢獻帝聯繫。在此之前,是反董聯盟崩潰後袁紹迫使冀州牧韓馥讓出冀州後鮑信提到的:“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這也是一個模糊但可行、積聚實力待天下大變的方針,談不上是全面的戰略規劃。曹操有的,就是根據形勢變化而確定的階段性規劃。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被迎入兗州,做了兗州牧【興平二年(195年)得到朝廷確認。】,兗州期間的曹操和袁紹夾河而戰,相互配合,雙方是戰略盟友,曹操相對於袁紹是半獨立關係。經過一年多的經營,兗州基本穩定,此時徐州牧陶謙好心辦了壞事,在令部將護送曹操父親等一家人到兗州的路上,部將貪圖錢財殺了曹操父親和弟弟。曹操藉機想吞併徐州,但是沒有成功,反而發生了創業期最嚴重的兗州之變,幾乎失去立足之地。

兗州之變後,195年,荀彧諫阻曹操欲趁陶謙病亡取徐州的想法,順帶做了一個規劃:“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範、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裡。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將軍熟慮之。”也就是說,荀彧認為,袁術才是曹操最主要的敵人,徐州應該處於次要地位,而且,在提出規劃的同時,荀彧還提出了做戰略決策應該遵守的三個原則。

這個規劃在當年實際上沒有全面執行,而且此時劉繇已經敗於孫策了,不是一個獨立的勢力了。雖然沒有全面執行,但這個規劃提出的基本方針和思路還是得到了遵守,建安二年(197年)開始曹操的一系列決策、佈局(下邊會談到)實際上就是這個規劃的升級版。

兗州之變對曹操有三個影響:

第一是經荀彧確立了初步的階段性規劃,確立了以袁術為主要打擊目標的戰略方針。

第二是在兗州之變後較為艱難的時刻,經程昱提醒,確立了獨立經略天下的角色意識和志向。

太祖與呂布戰於濮陽,數不利。蝗蟲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紹使人說太祖連和,欲使太祖遷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時昱使適還,引見,因言曰:“竊聞將軍欲遣家,與袁紹連和,誠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太祖乃止。

第三是他在掃滅呂布勢力和黃巾軍殘餘的過程中將勢力範圍從兗州擴展到了豫州,為奉迎天子創造了便利條件。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天子之後,開始實行屯田,到此算是實現了毛玠提出的目標。而後和戰略盟友袁紹產生了矛盾,197年初,被張繡襲擊後,袁紹給曹操的書信言辭驕慢,此時,曹操認識到:和袁紹的決裂已經不可避免,主要敵人已經確認是袁紹了。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

目標一旦明確,接下來的佈置就清晰了:以鍾繇鎮長安,安撫關西諸將(馬騰韓遂等);拉攏劉備對付呂布,又拉攏呂布對付袁術;再以陳登為廣陵太守,主要對付呂布,順帶對付袁術;拉攏孫策,牽制袁術。接下來,迅速擊敗張繡劉表聯軍,然後以李通鎮守汝南二縣,防備張繡劉表。然後,趁袁術侵陳時迅速出擊,擊斬其四將,遭受了呂布和曹操的打擊後,袁術一蹶不振,嗣後在北上投靠袁紹的途中病死。這時候,曹操開始東征呂布,擒殺呂布後,籠絡臧霸等泰山諸將,使其入青州牽制袁紹勢力。之後在官渡之戰前夕出兵徐州擊敗了劉備,解除側翼隱患,開始全力對付袁紹。

可以看出,這一系列的佈置就是在195年荀彧提出的規劃的基礎上加以細化的。

事後來看,從建安二年(197)開始,曹操的一切佈置都是為了對付袁紹,其中,鍾繇、李通、臧霸、陳登是四個支柱,他們牽制各個勢力,讓曹操得以率主力從容掃滅一個個次要對手。打擊張繡劉表聯軍穩定後方、打擊袁術、消滅呂布、劉備、平定徐州是次序。

官渡之戰後,曹操在戰略方向上又犯了迷糊,他想把力量轉移到南線對付荊州劉表,但是,先是荀彧後是荀攸、辛毗都說服他繼續把冀州為中心的袁氏勢力作為主要目標,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初平定烏桓。

回過頭看,曹操對付袁紹的一系列佈置和行動實際上都是以195年荀彧規劃的基礎上逐漸擴充的,它們環環相扣,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以說,荀彧195年的規劃和後來的補充,奠定了曹操的戰略方向、次序和重點,對曹操決勝其它勢力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從195年~~208年南下荊州,曹操的戰略都是由荀彧主導的,曹操在與荀彧相遇之初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也”,而事實證明,荀彧對曹操的貢獻要遠遠超過“子房”。

北方底定後,曹操開始將目標轉到南線,赤壁之戰後,除了西征關中外,到217年為止共南下四次(分別是209年,213年,214年,217年),從戰役角度,這四次都沒有什麼收穫。但是,戰略上的收益非常巨大,這就是迫使孫權放棄了北線進攻的方針,轉而和曹操結好,而把目標轉向了荊州的劉備勢力。

其中,建安二十年是個轉折點,這一年三月,曹操徵漢中張魯,為防備孫權在南線動手,他給鎮守合肥的張遼、樂進和李典發了手令指示作戰方針。孫權則趁北線沒有壓力之際攻取劉備佔據的荊州南三郡,孫劉首次兵戎相見,最終劉備因曹操底定漢中,益州安全受到威脅,遂主動割地與孫權求和,南三郡戰事結束。而後八月份,孫權又想趁曹軍主力在漢中而合肥兵力薄弱來撈一把,卻意外地遭受大敗,差點自己還做了俘虜。合肥之戰規模不大,但對孫權的刺激非常大,他親身體會到在北線已經沒有了機會,轉而以奪取荊州為主要目標。

217年,曹操第四次南征時孫權投降,同一年,主張孫劉盟好的魯肅去世,孫權的戰略方針徹底發生了改變,把荊州作為攻取的目標。也是在這一年,劉備開始對北線發起進攻,目標是攻取已經被曹操佔領的漢中,安定北線。

可以說,曹操在建安二十年開始對外的總方針就是想方設法分化本來就不鞏固的孫劉聯盟,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投降算是取得了第一階段的勝利。

為了應對劉備對漢中的進攻,在逼降了孫權之後,曹操為對付已經對襄樊蠢蠢欲動的關羽,把在濡須前線的曹仁調到樊城討伐關羽,安定南線。建安二十四年初,主持西線漢中戰事的大將夏侯淵戰死,曹操急忙親征漢中,目標已經不是打敗劉備而是如何撤退了。在成功地撤退了漢中軍隊後,襄樊前線也處於關羽的強大攻勢之下,此時曹操繼續率大軍駐守長安,目的是既防備劉備繼續北進,同時也給劉備施加壓力,使其無法支援荊州。但是曹操此時的重點是如何解樊城危機。在於禁七軍覆滅後,曹操做了全面的佈置:內部,以徐晃率殷署等主力為一路,同時調兗州的裴潛、合肥的張遼等解救樊城。外部,利用孫劉矛盾,挑動孫權襲擊荊州,斷絕關羽後方。在孫權得手、徐晃也取勝,關羽南撤之後,迅速停止進軍,一方面防備大軍南進刺激孫權轉而攻擊曹軍,另一方面是假手孫權擒殺關羽,徹底分化孫劉關係。

可以說,從建安二十年開始到二十四年底關羽被擒殺,在曹劉孫三方利益錯縱交織、衝突全面化的形勢下,曹操統籌全局,目標清晰,措施連貫,除了失掉了漢中,全局方面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化了孫劉聯盟,解除了樊城危機和中原的潛在危機,給試圖在荊襄擴張勢力的劉備以重大打擊,使隆中對的規劃成為鏡中之花)。如果不是二十五年正月病死,在其後劉備東征時,他一定會有更出色的應對,可惜的是,曹操在生命最後幾年確立的戰略方針沒有被曹丕繼承下去。

曹操沒有自始至終貫通一氣的戰略規劃,但是其戰略綱領清晰,關鍵決策都沒犯大錯,特別果斷,善於把握機會,這是他能底定北方的關鍵因素之一。





天一影視圈


先說觀點,曹操之所以能比劉備更快速地做大做強,是因為在個人聲望、文武班底和穩固根據地三方面比初期的劉備更有優勢。

一、討董與奉迎天子,曹操名望天下皆知

在演義中,曹操參加平定黃巾的戰鬥,後來又負責洛陽城內的治安,用五色大棒打死了中常侍蹇碩的叔叔,已經是小有名氣。在董卓亂政的時候,曹操拿著寶刀去行刺董卓,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逃出洛陽之後,曹操牽頭組織了十八路諸侯討董,並且在董卓逃離洛陽,其他諸侯躊躇不前的時候,獨自率軍追擊董卓。而且在後來奉迎天子,將漢獻帝迎到許昌,維護了漢室的尊嚴。這一連串事蹟,成功樹立了曹操忠於漢室的形象,獲得大批人才和百姓的認可。

劉備真正意義上在天下人面前露臉,是在虎牢關的“三英戰呂布”,雖然也自稱漢室宗親,但並不被大多數諸侯認可。直到後來經過漢獻帝的認可和冊封,“劉皇叔”的名頭才開始響徹天下,但那已經是數年之後的事情,初期的劉備論聲望比不上曹操。

二、人才紛至沓來,曹操班底迅速成型

曹操的班底成型速度是比較快的,最初因為背靠曹氏和夏侯氏兩大家族,眾多可靠的宗親嫡系將領聚攏在曹操身邊,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還有慕名而來的外姓大將,如李典、樂進等。在討董戰役結束後,隨著荀彧、荀攸的加入,又推薦了郭嘉、程昱、劉曄、滿寵、毛玠等,武將也有于禁、典韋等來投效。這使得曹操的班底迅速得到擴充,而且文武均衡,讓曹操在初期充滿競爭力。

劉備這時候人才就薄弱許多,武將只有關、張二人,文臣數得出名號的基本沒有,帳下大小貓兩三隻。而且沒有大家族的支持,錢糧緊缺,士兵不多,只能算得上是一個草臺班子。

三、有固定地盤,曹操實力不斷積累

曹操自從討董歸來,就在兗州東郡落腳,有了一片穩定的地盤。後來由於黃巾軍的進攻,兗州刺史劉岱陣亡,曹操被推舉為新的刺史,將整個兗州納入治下。

有了穩定的根據地,曹操和帳下文武的才華就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對內,曹操推行屯田政策,吸納流民,讓由於戰亂變得殘破的經濟開始恢復,社會秩序變得穩定。對外,曹操積極應對青州黃巾軍的進攻,利用計謀擊潰黃巾,收納百萬流民人口,並且挑選其中的精銳,組成赫赫有名的“青州兵”。

穩固的地盤,讓曹操治下的人口、糧草、士兵不斷增多,實力的積累讓曹操更好地對外擴張,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迅速做大、做強,擁有整個中原。

劉備在整個生涯的前期都沒有一片自己的地盤,不停地在公孫瓚、陶謙、呂布、袁紹這些諸侯帳下輾轉,實力得不到穩定發展。直到後來三顧茅廬,佔據荊州之後,劉備才逐漸走上人生巔峰。

結論,曹操的起步條件確實比劉備要好得多,擁有良好的聲望、頂尖的人才和穩固的地盤,讓曹操有足夠的實力一步步做大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