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張天志(中國的界外藝術發起人、中國的原生藝術主要推動者)


2月11日受邀參加巴黎ART CAPITAL大皇宮藝術沙龍展的中國的界外藝術發起人張天志回到國內,第一時間接受了藝術熱搜新媒體的專訪。
談及本次大皇宮藝術沙龍界外藝術展的標準,“作品的創新追求是首先參加此展的核心要素”。作為本屆沙龍界外展中唯一一位來自亞洲的參展藝術家張天志認為:“界外藝術強調藝術家本能的、潛意識的作品,一切已有的定式在這都不存在了。”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現場

針對界外藝術在國內不受重視的原因,張天志認為,“國人在藝術創作上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已經習慣了,再這樣下去是不敢想象的,所以說目前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張天志在2012年的時候就結識了法國界外藝術雙年展的組織者,並被界外藝術作品深深地震撼了,於是張天志把這種藝術理念帶回中國。同時他也是策劃出版國內第一本外國人著的界外藝術圖書《當代邊緣藝術20家》。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對比展中的界外展部分藝術家

張天志是中國的界外藝術發起人、中國的原生藝術主要推動者、上海大學的教授。這次是他第二次受邀參展。界外藝術展的策展人Joël Crespin說 :“這是一次美好而意外的偶遇——我們相遇在界外藝術雙年展上,當時張(天志)把中國原生藝術家的作品帶來里昂展出。幾年之後,2016年我們初次去中國交流訪問併到他家中拜訪,我看到他本人的藝術作品,他(筆下)的宇宙是如此另類而富於詩意。這讓我不禁想起列維-斯特勞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的文明最大的弊端之一,是將理性與詩性兩大範疇截然分開’,而在所有那些被我們稱為原始文明的古老文明中,這兩者從來都是緊密結合的。”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現場

作為對比沙龍的重要展覽單元之一,Expression Hors Normes界外表達展體現了法國當代界外藝術理念,強調作品中自由、真實、無禁忌的藝術表達,而並不以藝術家的出身作為評判標準。本屆界外表達展共有18位藝術家參展,其中很多參展藝術家都是自學成才者。策展人Joël Crespin介紹到:“他們的共同之處,或許是這些人都無法滿足於生活在條條框框和刻板規則之下、他們的生命意義就在於打破界限、追求自由。”
據悉,2020年ART CAPITAL有兩千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參展,Art Capital每年接待40000多名參觀者,是法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作品展。本屆活動由法國文化部(Ministère de la culture)、大皇宮博物館(Grand Palais)、美術巨人協會(Le Géant des Beaux-arts)等機構共同主辦。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作品(左下為張天志作品)


張天志訪談


藝術熱搜:本屆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中的界外藝術展單元有哪些特色?

張天志:界外藝術展單元是巴黎大皇宮藝術沙龍對比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該單元組織的藝術家在過去主要是歐洲的藝術家。近幾年,組辦方邀請了幾位亞洲有藝術創造力的藝術家參加展覽。
今年,這個單元有18位藝術家參展,我是亞洲唯一的藝術家。在組辦方看來,這個單元的藝術家作品更強調藝術家的創造力!藝術作品的創新追求是首先參加此展的基本要素。界外藝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在這個展覽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是這個單元展區別於其他單元的地方。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作品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作品


藝術熱搜:中國的界外藝術家本次-大皇宮藝術沙龍的情況,與往屆比有什麼不同?

張天志:國內正處在疫情中,藝術家的心裡壓力很大。包括這次坐飛機到法國,一路上提心吊膽。到法國後,感覺這裡還好。見法國的朋友,他們也很友好地接納你,並邀請你到他們家中座客。談到這次展覽與往屆的不同,我感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作品在視覺衝擊力方面總體而言在加強。有思想、有藝術創造力的作品數量在增加。
二是部分展中的商業氣息也在增強。有些作品明顯帶有譁眾取寵的感覺。
三是參觀和收藏者均以中老年人的數量在增加。法國的中老年人的收入和藝術鑑賞力還是很高的。
法國的文化和價值觀與中國是有較大的差異。他們中很多人對藝術的各大流派很熟悉。不象中國的中老年人接受的傳統藝術教育居多。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作品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作品


藝術熱搜:這些年您經常在法國,除了今年參加巴黎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之前也多次參加里昂的界外藝術雙年展,對中國界外藝術的推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談談目前國內外的界外藝術的狀況與趨勢有哪些?
張天志:我參加過多屆里昂的界外藝術雙年展,大皇宮展我只參加了兩次。“界外”一詞是根據法語“Art Hors-les-Normes”翻譯而來的。這個詞是由法國建築師阿蘭·布爾保奈邀請杜布菲提出的,布爾保奈同時也是一位想象力極其豐富的藝術家。他想將其收藏品納入到讓·杜布菲所提出的“原生藝術”中,但其收藏品與杜布菲的定義有所差異,因為其收藏品並非出自於原生藝術所定義的三類人群(精神障礙患者、通靈者、自學繪畫者)。出於西方著作權的保護,他在徵詢杜布菲意見後,提出了幾個方案,由杜布菲選用了“Art Hors-les-Normes”一詞來作為基本概念。界外藝術徹底解放了藝術,令人人都享有參與藝術創作的理由和權利
因為有一些原生藝術家也參與到了界外藝術展,而且原生藝術這個概念進入中國較早,所以大家對界外藝術和原生藝術的理解可能有一些模糊和交叉。但實際上,前者是按作者類型劃分的,後者是按作品性質劃分的。


界外藝術進入中國的時間相對比較晚。2012年10月,張天志帶著周惠明的作品到法國參加“中韓原生藝術展”時,結識了法國界外藝術雙年展的組織者,並被界外藝術作品深深地震撼了,於是張天志把這種藝術理念帶回中國。
2013年,張天志策劃了第一本外國人著的界外藝術圖書《當代邊緣藝術20家》,並在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之所以取這個書名,是因為“Art Hors-les-Normes”這個詞也可以翻譯成“邊緣藝術”。
2013年,張天志與周惠明參加了法國第五屆界外藝術雙年展。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參加此類展覽。
2016年6月,“界外藝術:法中藝術家作品交流展”在上海新華中心 新空間舉辦。法國界外藝術作品第一次在中國展出。策展人張天志、李山。
2017年,由張天志編著的《中國界外藝術家》出版。這是中國人編寫的第一本界外藝術圖書。
2018年4月,由張天志策劃的“獨白:界外藝術展”在上海朵雲軒開幕。
2018年10月,由嚴虹策劃、張天志任學術主持的“界外藝術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幕。
2018年12月,由張天志、李山策劃的“2018年上海界外藝術雙年展”在上海朵雲軒開幕。界外藝術雙年展首次落戶中國,國內藝術雙年展大家庭中新添特殊一員。

2019年10月,中國藝術家李山、張天志、鳳英、李昌勝、黃藥、孫樂石、方衛國、何雁、張奇峰、李俊、胡琪琪、三毛、李放參加法國第八屆界外藝術雙年展。張天志獲得優秀藝術家獎盃,這是中國藝術家第一次在法國界外藝術雙年展上獲此殊榮。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作品

藝術熱搜:在您看來,中國的界外藝術如何能夠持續發展起來?
張天志:中國的藝術界很怪異,體制內的領導都已經嚐到了甜頭。他們所接受的藝術教育已經是近百年前的藝術觀念,但是他們不能放棄,放棄了,自己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他們在堅持已經過時了的理念。界外藝術要打破這種落後的平衡,就要調動藝術家的積極性把他們鼓勵起來進行藝術的創新革命。
還有,就是界外藝術要順時而為。整個社會在強調的“創新”,界外藝術就是在創新,藝術如果不再創新,那就回歸到技術階段,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界外藝術強調藝術家本能的、潛意識的作品,一切已有的定式在這都不存在了。

張天志: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大皇宮藝術沙龍展作品


藝術熱搜:界外藝術在中國發展的意義在哪裡?


張天志:
我們的社會注重“傳承”,這是件積極有意義的事,但是在藝術界,如果只重視“傳承”,不注重創造力,那藝術必定會沉淪,社會沒有生機!沒有創造力的社會是極可怕的!
國人在藝術上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已經習慣了,再這樣下去是不敢想象的,所以說目前中國極需要界外藝術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