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茅臺到底值錢在哪裡呢?

茅臺的輝煌,離不開季克良一生的奉獻。季克良接受《第一財經》的專訪,講述了茅臺從國營小廠到全球第一蒸餾酒品牌的故事。他還作為嚮導,深入一線車間,解密茅臺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季克良在茅臺的半個世紀,做了很多事,但是這兩件大事最值得一提。

一件是把茅臺帶上了規範化、科學化的道路。以前主要靠經驗主導,通過季克良等人的努力,分析清楚了茅臺工藝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究竟在哪裡。他們認為茅臺的堆積發酵工藝是科學的,季節性生產是合理的,酒度是合理的,3種典型體分香型也是合理的,但是操作規範、工藝條件要加強,要縮小個人操作的尺度。比如堆積發酵,開始的標準是40-50攝氏度,後來要求是46-50攝氏度,48-50攝氏度,變化區間小了。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穩定性。

季克良曾說,很多時候智慧來自基層,工人偶然的一句話可能就有重要的道理,讓我發現了其中理論上的問題。比如冬天二次酒產量很低,請了很多專家來研究,收效甚微,甚至有人想求神拜佛。“後來我們把工人集中起來分析,提出了影響二次出酒的二十幾個因素。一個工人說,某個班組二次酒烤得還不錯,但總挨領導批評,說他們做的慢,其他班組都完了,他們還有兩甑沒做,還要給他們單獨燒鍋爐。就是這段話給了我一個提醒。由於二次酒的生產在冬天,天氣冷,微生物數量就少,微生物之間的接力賽沒做好,不平衡。我說大家都慢下來,原先一星期工作6天,現在幹5天搞兩個發酵堆就行了,實際上是增加了微生物,這樣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一定要問計於民。”

在長期科研中,季克良以科學方法總結提煉了茅臺酒的10大獨特工藝,如高溫堆積、高溫發酵等等,使茅臺酒在1995年後實現了質量、產量的恆久如一。在他任內,茅臺酒才真正定型了,具備規模化生產而品質不變的可能性。

季克良:茅臺到底值錢在哪裡呢?


季克良的第二大貢獻是守住了茅臺的文化,並將茅臺文化發揚光大。茅臺是有一股真氣的,但在幾十年裡,茅臺的地位遠遠並不像今天這麼高,五糧液,酒鬼,甚至“標王”秦池,一度都曾讓茅臺酒顯得不那麼時髦,比較老土,茅臺的味道也一度被認為是不正宗。

季克良則堅持認為,茅臺酒的生產工藝保存了幾百年前當地農民的原始工藝,是一個活化石。茅臺酒裡的香氣物質,包括不揮發的有1200多種,這還是不全面的結果。從香氣成分看,酒體比較協調細膩,微生物種類比較多。這似乎有點神秘主義,但季克良認為“神秘”是有道理的,是和傳統工藝分不開的。比如茅臺是季節性生產,講究“重陽投料、端午踩曲”。為什麼在端午呢?因為麥子熟了,富裕的家庭多餘的糧食吃不完,商品經濟又不發達,很可能就用多餘的糧食來做酒。為什麼重陽投料,還要投兩次?因為這裡是山區,山上高粱要比山下的晚熟,山下的成熟了先投一部分,上面又成熟了,再投另一部分。

另外,茅臺的制曲溫度很高,堆積發酵溫度很高,制好的曲要放半年,然後再做酒。如果按照濃香型酒的釀造方法,省掉堆積發酵環節,就出不了什麼酒。只有堆積發酵,補充一些微生物進去,讓它生長繁殖,然後再下窖,才能出酒。要是用一般白酒的要求增加產量,提高出酒率,一定要對傳統工業進行調整,那就要出大問題了。

季克良為茅臺量產奠定了基礎,又守住了獨特的文化和工藝,最終茅臺酒脫穎而出,大放異彩,經久不衰。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