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為什麼一定要殺掉岳飛?有人說其實是趙構一手提拔了岳飛,對嗎?

奇葩歷史大觀


岳飛功高蓋主手握重兵,因為宋朝開國皇帝就是武將篡位,皇帝忌憚,而岳飛雖然忠於國家,但並非忠於趙構,岳飛志在收復疆土,迎回二聖,倘若迎回二聖,當朝三個皇帝,誰才是真正的皇帝?


一支穿甲箭


岳飛從軍起家於兩宋之間。最早在宗澤的部隊。早期由於戰鬥能力獲得提拔,這個時候和趙構沒什麼關係。後來隨著他軍隊內部地位的提升,自然和新成立的南宋中央政府產生了關係。由於作戰能力強,獲得了趙構的支持。因為新政權要想獲得穩定的政治形式和合法性,必須獲得戰場上的勝利和主力軍隊支持。宋朝立國重文抑武,壓制武將。兩宋之間,由於戰爭形勢緊迫,中央權威一度衰落,各地將領紛紛自己籌糧籌餉募兵,權力大增,獲得所在地區的軍事財政甚至一部分行政權力。岳飛就是比較突出的一個。隨著中央在杭州的穩定,急需上收地方財政權力保證南宋中央的運轉和領導權威。自然和地方上的這些軍事力量形成了衝突。而且,他們的部隊名義上是南宋的軍隊,但朝廷是無法直接指揮的,都是某某家軍,除了將領本人其他人指揮不動。所以上收兵權財權就成了當務之急。由於苗劉兵變,趙構十分不信任獨自帶兵的將領。也是改革收權的一個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其他人都比較好的交了權。岳飛性格掘強,在與皇帝趙構的關係上比較強硬。而且他的地盤大實力強,從兩淮到江漢,樹大招風。


得勝影視開拓者


南宋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趙構在大理寺的奏摺上做出批示:“岳飛特賜死。”當日一代名將岳飛時年39歲。就英年早逝了。

  其實岳飛之死有著非常複雜的歷史原因,宋朝是通過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的,因此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策略,對武將的防範十分嚴格。

  雖然岳飛對朝廷,對皇帝忠心耿耿,但是他本人性格剛直不阿,而且不會見風使舵,更別說那些官場的潛規則了,

  通過大量史料,我們發現岳飛雖然死於紹興十一年,但其實他的命運早在紹興七年就已經註定了。

  咱們先說第一件,紹興七年春岳飛擅離職守,私自離開軍隊。這一年,宋高宗解除了劉光世的兵權,想讓岳飛節制劉光世的軍隊,但中途變卦,引起了岳飛的不滿。沒想到岳飛直接不幹了。

  宋高宗趙構聞訊後,非常生氣,因為岳飛所為明顯有要挾皇帝的嫌疑。但此時正值用人之際,趙構幾次派人傳旨,但岳飛不予理睬。後來岳飛雖然前往臨安,向皇帝請罪,但兩人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

  第二件事發生在紹興七年八月,這時候為了金國為了對付南宋朝廷,準備立宋欽宗的兒子趙諶為傀儡皇帝,因此南宋面臨著很尷尬的局面。這時候岳飛站了出來,給皇帝提了一個建議。讓他立收養的孩子當皇儲。

宋高宗沉著臉說道:“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岳飛雖然考慮的是軍國大事,但卻觸犯了宋朝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

第二天,趙構在接見宰相趙鼎時談到此事:“飛不循分守,乃至於此!”顯然在宋高宗的心中,岳飛不安分守己,加上前面的擅離職守之事,顯然在宋高宗心中,岳飛是個驕橫跋扈、干預朝政的不安分將領,豈能容之?

岳飛所做的事情,可能說他是不懂政治,但是干預了皇家自己的事情,這是犯了皇帝的忌諱,於是岳飛自然會被趙構誅殺,這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岳飛自然也是趙構一手提拔的,但是岳飛在兵權越來越大,而且掌握著最精銳的部隊,現在又來干涉自己的家事,就讓趙構怎麼能信任他呢?於是找藉口殺掉岳飛也是必然的一件事情了,再加上金國人對於岳飛非常的害怕,如果要和金國和好的話,他們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殺掉岳飛,趙構也只能照辦了。


愛好歷史的人


岳飛是抗金英雄,但是沒有趙構的賞識他不可能有這麼大成就的,就衝他私人擁有岳家軍就足夠讓他死一百回了。歷史上白起,衛青,霍去病等這些名人武將哪個不是靠皇帝賞識才提拔起來的。至於趙構殺不殺岳飛都一樣會死掉,而且是必須死。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1.岳飛手握精兵,岳家軍的戰鬥力想必知道歷史的人都應該很清楚的了吧,宋朝重文輕武,以文治國,只有皇帝指派才能領兵,統治者是非常忌憚擁兵的將領的,更何況是擁有一支實力超群的私人軍隊,而且軍隊只聽岳飛的,哪個人當皇帝也不敢三個這樣的人任由發展做大,這是趙構的心頭大患,即使不在風波亭殺他,抗金成功也一樣會殺他。清朝的年羹堯不就是很好的例子麼!

2岳飛和文官集團的關係並不和睦,岳飛是武將,以戰功聞名,屬於主戰派,而趙構那一群人是主和派甚至投降派,岳飛得做法肯定會讓主和派利益受損,是他們的絆腳石,肯定早被先處之而後快的,他們能不想方設法慫恿皇帝殺他麼。從岳飛被殺都沒有文臣為他開言就可以看出他和文臣們的關係不咋的,換句話說,文臣們討厭他,甚至恨他,想他死。

3岳飛抗金功高蓋主卻不知自重。皇帝屢次下金牌招回他都置之不理,要知道這個是封建社會,皇權大於人權的,你換任何一個朝代的皇帝或者今天的任何一個人誰能不生氣,誰能不生疑。就是自己的兒子不聽話,說上三五遍不聽也要給他胖揍了,何況是皇帝。

4岳飛政治頭腦太差,抗金於國於民都是好事,喊幾個口號激勵一下鬥志,博取一下民意支持是好的,你這迎回二帝是什麼鬼。二帝回來了趙構哪裡擺,難道要新帝退位?這不是作死麼。歷史結果很明顯,不管是舊帝還是新帝岳飛都會死。擁立新帝岳飛肯定有份,舊帝復辟岳飛也活不了。迎會二帝,趙構那一班子人為了保住利益也要弄死她!


抱在懷裡的溫柔


1、趙構不想收復被金人侵佔的北方領土,只想議和,偏安於江南。但岳飛卻一直主張北伐。

2、趙構在金兵突然入侵揚州市被驚嚇得陽萎了,沒有的生育能力。岳飛卻上疏讓趙構早立太子,這可是大忌!觸了趙構的龍鱗!


跪射俑


眾所周知,岳飛是被冤死的,而害死岳飛的幫兇是大奸臣秦檜,主謀自然就是宋高宗趙構,他為什麼要殺死岳飛?

1,岳飛一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每打一次戰都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且戰打的越多功勞越多,功高蓋主,這是趙構不願意看到的。

2,秦檜是個聰明人,本就想殺掉岳飛,瞭解趙構的想法,於是陷害岳飛,導致岳飛被害。

3,歷史上很多將軍殺敵無數,卻名氣沒有岳飛那麼響亮,原因還是因為岳飛是冤死的,讓人印象深刻,歷史沒有對錯也許這樣才是完美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


會木工的廚子


岳飛從軍起家於兩宋之間。最早在宗澤的部隊。早期由於戰鬥能力獲得提拔,這個時候和趙構沒什麼關係。後來隨著他軍隊內部地位的提升,自然和新成立的南宋中央政府產生了關係。由於作戰能力強,獲得了趙構的支持。因為新政權要想獲得穩定的政治形式和合法性,必須獲得戰場上的勝利和主力軍隊支持。宋朝立國重文抑武,壓制武將。兩宋之間,由於戰爭形勢緊迫,中央權威一度衰落,各地將領紛紛自己籌糧籌餉募兵,權力大增,獲得所在地區的軍事財政甚至一部分行政權力。岳飛就是比較突出的一個。隨著中央在杭州的穩定,急需上收地方財政權力保證南宋中央的運轉和領導權威。自然和地方上的這些軍事力量形成了衝突。而且,他們的部隊名義上是南宋的軍隊,但朝廷是無法直接指揮的,都是某某家軍,除了將領本人其他人指揮不動。所以上收兵權財權就成了當務之急。由於苗劉兵變,趙構十分不信任獨自帶兵的將領。也是改革收權的一個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其他人都比較好的交了權。岳飛性格掘強,在與皇帝趙構的關係上比較強硬。而且他的地盤大實力強,從兩淮到江漢,樹大招風。


范陽節度使


岳飛確認是忠臣,也是民族英雄!

趙構也不算昏君。

但是他為啥死尼?!

岳飛作為臣子,趙構作為皇帝就好比今天的經理和老闆。

首先:他和老闆的目標不一致,老闆的目標是和平,不想打仗,主要想搞經濟。哪怕花點錢都行,就是別老打仗,打仗趙老闆覺得經濟上不合適。岳飛帶兵,就想打仗,跟老闆目標不一致,甚至老唱反調,趙老闆不願意了,覺得這經理也管不了啊!

其次:岳飛效忠的是宋朝,原來的兩個皇帝被金國虜走了,岳飛要給救回來。趙老闆你聽岳飛經理,你啥意思啊?

我說啥你也不聽,天天吵吵喊著要把我爹和我哥整回來。他倆回來,我幹啥去啊!

岳飛你到底啥意思吧?!

岳飛說我就想把你爹和你爹整回來,我就聽他倆的,不聽你的,你當老闆我不服,你無能,你個不孝子。

整整倆人就吵吵起來了,但是老闆權利大呀,面上過得去,私下裡找人把岳飛辦了。

再次:岳飛是武將,骨子裡的思想是精忠報國。軍人得好出一翻轟轟烈烈的事業。

趙構本來是官二代,特殊原因接班了,他哥強項是畫畫寫字兒,他的強項是搞好人際關係,搞經濟。往大了說岳飛打仗光復大宋,往小說多少有點自己好戰,為了自己一世英名的意思。

趙老闆也看明白這一點了,前期也挺支持他。後來岳飛總打總打的,老闆多少有點看不慣,不願意了。

同時趙老闆身邊的臣,像蔡晶總經理啥都就懂老闆意思,也會來事兒,再加上岳飛平時自恃清高,跟總部其他部門經理關係都一般。

就這樣一來二去的,大家一研究就給岳飛收拾了!

所以說啊,在任何企業工作首先你得認同領導,尊重領導。

你要真覺得老闆不行那,要不你就別在這幹。

你要在這幹,還跟老闆思想不統一,就研究自己喜歡的,私下說老闆壞話,在哪也不能有好結果啊!



敬恩里仁為美


這要從宋朝的建國說起,宋朝的創建者趙匡胤是一個篡位武將。在部屬的擁戴下,發生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採取重文輕武的措施,打壓武官勢力,而岳飛在南宋時期,其麾下的岳家軍令敵人聞風喪膽,岳飛在軍中的威望過高,高宗不得不心存疑慮。

其次,是岳飛一再要求的北伐。客觀的說,岳飛要求北伐確實是為了國家,為了大宋朝。但是當時趙構也有自己的難處,當時南宋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100萬貫,而岳飛的軍隊每年要花700多萬貫。政府無力承擔這些鉅額開支,若是連年征戰,則百姓生活又要受苦。

第三個原因,也是高宗要殺岳飛的主要原因,這件事是什麼呢?這件事就是岳飛逼高宗立太子,趙構在逃避金軍追擊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趙構唯一的兒子夭折之後,繼承人的問題成為趙構最大的忌諱。而岳飛建議趙構從宗室之中選擇一位立太子,這讓趙構十分惱火。作為一個男人,這是最大的諷刺。何況他還是一個皇帝,所以趙構決定對岳飛下手。還有如果岳飛建議擁立的人成功繼位,那岳飛就有了擁戴之功。擁戴之功加上赫赫戰功,這就使得岳飛處於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位置上。岳飛曾經還在下屬面前說過:“本朝不到30歲被封為節度使者只有兩個人,一位是太祖皇帝,另一位就是我。”岳飛曾在29歲被封為節度使,當年趙匡胤在成為了節度使之後,發動了陳橋驛兵變,從而黃袍加身。現在岳飛這樣的舉動,誰也不敢保證歷史會不會重演。

在《精忠岳飛》電視劇中,趙構用這三句話做了最好的解釋:“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橋喜說


兩個原因,一是岳飛一直想打敗金國,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如果岳飛成功了,趙構就要下臺了。二是岳飛確實有不聽從君命的情況,讓趙構下不了臺。在專制主義的中國封建社會,忤逆皇權就是死罪,十惡不赦這個成語就是來形容侵犯皇權的十條重罪的。每一種侵犯皇權的行為都是要殺頭並且要株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