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劍來》裡儒家四聖的原型


論《劍來》裡儒家四聖的原型

周公旦

上期論了文聖及其幾位嫡傳弟子,今天一起來論下《劍來》裡儒家四聖。很多讀者都說至聖先師是孔子,但我認為至聖先師應當是周公旦。他比孔子早生一個朝代,創作儒家十三經中的《周禮》,而孔子推崇嚮往周公的事業才德,讚歎“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後起的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


論《劍來》裡儒家四聖的原型

孔子

禮聖應當為孔子,其一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彙集儒道百家之長,對後世影響極大,都稱其孔聖人,大家都認為孔子是至聖先師可以理解。從孟子的角度看,孔子和周公並列,但畢竟是先周公後孔子,孔子對周公的思想有繼承發揚的淵源。亞聖則為孟子,這點都是毋庸置疑的。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


論《劍來》裡儒家四聖的原型

荀子

最後來說文聖,他就是荀子了。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人們常常把荀子的“性惡論”和孟子的“性善論”來對比,這就是小說裡“三四之爭”的由來。其實大家是冤枉荀子了,荀子是認為人有善惡兩面,惡要用善去同化,不過其弟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更進一步,認為人本性就是惡,沒有改造的可能性,只能防範。所有說荀子是替法家背鍋咯!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