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位擡高175米,白帝城成為江中小島,成為網紅打卡首選地


在重慶奉節縣三峽的著名遊覽勝地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有個白帝城,白帝城裡有個白帝廟,白帝廟原本是為紀念西漢末年的自號為“白帝”的公孫述而建,但到過白帝廟的人都會發現,如今的白帝廟內卻絲毫找不到“白帝”的印跡和蹤影。這又是咋回事呢?我們不妨慢慢道來。

西漢末年,當王莽篡位時,他手下大將公孫述割據了四川,自稱蜀王,並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在天府之國裡,勢力漸漸膨脹,野心勃勃,有帝王之心。他騎馬來到瞿塘峽口,見地勢險要,難攻易守,便擴修城壘,屯兵嚴防。後來公孫述聽說城中有口白鶴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霧氣,其形狀宛如一條白龍。公孫述故弄玄虛,說這是”白龍出井",是他日後必然登基成龍的徵兆。於是,他自稱“白帝”,遂於此建都,並把子陽城改名為"白帝城"。

東漢建武十二年,劉秀入川,公孫述戰死,白帝城毀於戰火。如今,城牆遺蹟仍清晰可見。在公孫述稱帝的12年間,各地戰亂頻繁,而白帝城一帶卻比較安寧。後人為懷念他,在白帝山上建廟,立其像祭祀,故稱“白帝廟”。白帝廟坐落在瞿塘峽口的白帝山上,遠遠望去,紅牆顯影,樹木蔥鬱,樓臺亭閣點綴其問。朝霞如錦、彩雲繚繞之時,更有仙山瓊閣之美。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川巡撫林浚毀掉了公孫述像,另祭祀江神、土地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這樣,“白帝”從白帝廟徹底消失,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的窘況。到了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川安撫司副使張儉又將“三功祠”毀掉,改塑劉備、諸葛亮像,更名"義正祠",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清同治十年(1871年),奉節知縣呂輝重修白帝廟,形成如今的格局。

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兵敗白帝城,憂傷成疾,臨終前在白帝城永安宮向丞相諸葛亮託孤。白帝廟內至今仍陳列有"劉備託孤"大型泥塑。

如今的白帝城,廣義上即指白帝廟,內有明良殿、武侯祠、觀星亭等明清建築。明良殿為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系廟內主要建築。武侯祠內供諸葛亮祖孫三代像,祠前的觀星亭,傳說是諸葛亮夜觀星象的地方。

隨著後世人們對三國故事、三國文化的喜愛和推崇,很少有人再提白帝城的真正主角公孫述,無數文人墨客遊覽憑弔,除了山水景觀描寫,無一例外都稱頌劉備、諸葛亮的君臣契合,以至於今天白帝廟內集中主打“劉備託孤”的三國人物塑像。如今景區內除了介紹白帝廟由來的基本文字,整個景區完全看不到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任何文物古蹟留存,實在讓人疑惑。

白帝廟內,歷代的詩文碑刻和文物甚多。其中有著名的東周時期巴蜀柳葉銅劍、漢 晉時期的瞿塘峽懸棺遺物和隋唐以來73塊書畫碑刻,其中“竹葉字碑”詩畫合一,風格獨特;“三王碑”鐫鳳凰、牡丹、梧桐,精美華麗,堪稱瑰寶。東、西兩處碑林,陳列著70多塊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在東碑林,《鳳凰碑》和《竹葉碑》最引人注目。同時,這裡也是觀看夔門風光的最佳地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隨著長江三峽工程建設,長江的水位抬高了175多米,原來三面環水的白帝城變成江中心的一個小島,風景更加好看,成為網紅打卡的熱門景點。歡迎關注“瘦馬視角”,分享更多精彩圖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