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如果一个女人,在怀孕期间,被出轨的丈夫逼着堕胎,强迫离婚,你还会原谅甚至帮助这个男人嘛?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咬牙切齿地说:“不会”,不仅不会,甚至会老死不相往来。

然而这个女人不仅没有痛恨,相反多次在经济上接济前夫,照顾前夫的父母,甚至在前夫死后,给前夫的遗孀寄抚养费。

这个人就是民国四大弃妇之一的张幼仪,在民国所有弃妇中,她也是唯一一个最终把人生活成圆满模样的女子。

1、 她是小脚,他是西服,注定不相配

张幼仪生于1900年,出生名门,秀外慧中。张家是上海宝山县的巨富,张父是名医,投资了不少房地产。

最了得的是张幼仪的两个哥哥:二哥张君劢,后来是中国民主社会党的领袖,被誉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四哥张嘉璈,江浙财团的核心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之父”。

15岁这年,由四哥做媒,她的照片被以未婚妻的名义送到了18岁的徐志摩手中。徐志摩看到后,头一偏,鼻子哼唧着吐出“乡下土包子”五个字。

张幼仪虽然读过师范学校,但她自幼却也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之下受着传统教育,她小时候还曾被缠过足,只不过后来因为实在疼痛难忍而作罢。

徐志摩所受过的教育自然非张幼仪所能比,这也是他们二人之间的思想冲突越来越难以调和的原因,当徐志摩想要追求更多的知识,想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的时候,他对张幼仪自然也就多了几分反感。

那时候很多文人总喜欢打着追求自由、打破思想束缚的旗号而将家中的妻儿弃之不顾,徐志摩也不例外。

对于张幼仪而言,这样的鄙夷无疑是深深的伤害,但诗人徐志摩似乎并不觉得。或许,在他眼里张幼仪本是个没有喜怒哀乐的木头女人。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1921年,在家里替徐志摩照顾父母、抚养小孩多年后,在哥哥张君劢的提醒下,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将她送到了丈夫身边。

张幼仪抵达国外后,徐志摩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带张幼仪去“换装”:买衣服、买鞋子。至于张幼仪千挑万选从家里带过来的服装,通通被徐志摩用“土气”做了概述。

后来,在一次坐飞机时,张幼仪因晕机呕吐,徐志摩鼻子里哼唧着吐出了那句“乡下土包子”。头晕呕吐中的张幼仪听到这样的话,不心寒是假的。

但相比接下来徐志摩对张幼仪做出的种种伤害,“乡下土包子”这类事,顶多只能算是蒙蒙细雨了。

1921年,就在徐志摩陷入对16岁才女林徽因的热恋时,张幼仪怀孕了。

妻子怀孕本是好事,但对于已经出轨的徐志摩而言,妻子张幼仪肚子里的孩子只会是个巨大的障碍。

“打掉,打掉!”徐志摩对着张幼仪声嘶力竭地喊!“我听说有人打胎死掉了!”张幼仪心一阵阵地痛。

“还有人坐火车死掉了,难道就不坐火车了!”徐志摩的声音丝毫未因他牵强的诡辩而有任何发虚。徐志摩的声嘶力竭,让张幼仪错觉自己肚子里的真的是障碍,而不是生命。

为了追求自己的浪漫爱情,徐志摩不管不顾地逼着张幼仪打胎并离婚。张幼仪不答应,徐志摩一走了之!这一走,他便再也没回来。

起先,张幼仪以为丈夫是有情绪出外散心或者上课去了,可当几天后传话人过来告诉她“徐志摩不要你了”时,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已经被无情抛弃了。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此时的张幼仪身在英国沙世顿,不会英语,没有钱。摆在张幼仪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条是回国,一条是留在沙世顿,一条是求助德国的哥哥张君劢。

这三条路里,第一条和第二条基本都属于死路。所以张幼仪最终只剩下了投靠德国哥哥一条路,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张君劢很快回信说:

“孩子要生下来,我来收养。”

之后,张幼仪冒着流产的风险一个人揣着地址摸到了德国哥哥处。这一路的跌沛流离,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没有工作,没有朋友,连基本的生活也无法保障,其中艰辛非笔墨所能叙述。

1922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产下幼子彼得,彼得出生后,徐志摩大喜过望。但他的“大喜”是因为:这意味着他可以前往离婚了,毕竟跟孕妇离婚多少有损他“正人君子”的形象,可跟产妇离婚就不一样了啊。

张幼仪刚刚产下彼得后不久,孩子尚在医院时,徐志摩带着几个压场子的证人出现了,他还带着一份《离婚协议》。被逼签字时,张幼仪用近乎低到自己都听不到的声音道:

“这么大的事,该问爸妈的意见。”

徐志摩一听立马着了急,他近乎喊着道:

“不行,我等不了了,林徽因要回(国了)......”。

张幼仪听到后心滴着血,他这么迫切地赶来和刚刚为他生下孩子的自己离婚,竟然只是为了去追那个女人。

张幼仪签下离婚协议后,徐志摩和众证人握手互相祝贺。全然不顾妻儿的处境,甚至离婚时,徐志摩只给了5000块的赡养费给张幼仪和孩子。

5000块要在国外独自养育自己和孩子彼得,显然是不够的。

绝望中挣扎的张幼仪,不得不奋发自强,在德国,她重新拿起课本,积极学习外语,攻读幼儿教育,谋生的艰辛,让可怜的孩子在颠沛流离中不幸感染腹膜炎离世了。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2、离婚丧子,人间最痛莫过于此

彼得死后,张幼仪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未能走出阴影。

彼得过世后不久,浑身是伤的张幼仪回到了国内。公公徐申如第一时间将她叫了回来,公公召她回来的目的是想要挽回他们的婚姻,他并不赞同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事。为此,徐申如明确地对张幼仪说:

“只要你说不同意他们结婚,有我在这婚他们绝对成不了,之前你们的离婚也不作数。”

听到这话,徐志摩紧张极了,这意味着只有前妻成全他和陆小曼才有可能成婚。张幼仪感觉到了徐志摩哀求的眼神,她看向公公一字一句地道:

“我同意他们结婚。”

徐志摩听完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他深情地喊道“幼仪,谢谢你”。然后他走到窗边将双手举起做了“欢呼”的姿势,全然不顾张幼仪的怅然若失。

而在徐志摩的笔下,这次离婚被写成了反抗旧道德和旧伦理,他自己则是一个为了信念,不惜离经叛道、敢作敢为的真勇士。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此时,林徽因已经回国,在北京和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林徽因后来说,徐志摩也是一个会欢喜穿粉红绣花鞋女子的那种人。估计她已看透了徐志摩风流背后不负责任的本质。

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林徽因说:“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

徐志摩追问:“就为了成就那虚无飘渺的道德?”林徽因答道:“道德,不是枷锁,而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

爱而不得,徐志摩迅速遇到了同样为婚姻所困的陆小曼,1924年,陆小曼前夫王赓出任哈尔滨警厅厅长。赴任前,托徐志摩代为照料陆小曼。

这一照料,就照料到了爱河里。

郁达夫说:“忠厚柔艳如小曼,热情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哪里顾得到纲常伦教,哪里顾得到宗法家风?”

3、绝望中清醒,破茧成蝶

陆小曼婚后恋上了鸦片,加之她喜欢出入舞厅等高级场所且生活奢侈,即便同时做几份兼职徐志摩也经常入不敷出。

这边,徐志摩和陆小曼因为钱财问题屡生口角。

而那边,张幼仪凭借努力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服装公司走上了正轨。后来,她又出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当时的云裳,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其独特的立体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装扁平的状貌,在上海滩风靡一时!这个曾经被前夫百般嘲笑的乡下土包,却在最时尚的上海,引领着时尚!

她后来甚至还成为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行长,使濒临破产的银行扭亏为盈!成为了第一个以女人身居银行高层的人。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1931 年4月,徐志摩母亲病逝,终年57岁。按照徐志摩家乡浙江海宁的传统,治丧需要有女人操办丧事。这事儿,陆小曼是绝对办不来的,一来身子弱二来她对这些也一无所知且没兴趣。

徐志摩和徐申如经商议后决定请张幼仪主持,最初她是拒绝的,但因禁不起他们的请求她最终应允了。

回到硖石后,张幼仪在徐母的口中塞块布, 为她穿丧服,把她移入棺材,请和尚到家里给她诵经超度。

每一桩每一件,她都按照礼节一一办妥了。

为了缓解徐志摩的经济负担,在看到徐志摩经常穿旧衣且衣服有破洞时,她为他做了几身高级西装。后来,她还一次次以徐志摩父亲的名义转钱给他,之所以这样做,全是为了顾及前夫的面子。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搭乘中航免费班机北上时因遭遇飞机失事辞世了。这一年,徐志摩年仅34岁。

事故发生几个小时后, 沉迷鸦片的陆小曼因不肯接受事实而赶走了报信人,而张幼仪则在电报上得知前夫死讯后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告诉了徐申如。

随即,张幼仪安排自己哥哥和儿子徐积错,去坠机地点同已到达现场的几个文人一起为徐志摩收尸。

为前夫收尸后,张幼仪还在徐申如的请求下主持了徐志摩的葬礼。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4、最后的仁义

按理,徐志摩既然已死,张幼仪对他的付出应该也就可以停止了。然而真相却是: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她又为徐志摩完成了几件大事。

徐志摩死后,徐申如在胡适等的斡旋下答应给陆小曼相应的补助。但在眼见她与翁瑞午同居后,徐申如在寄出一笔钱后宣布从此将不再资助陆小曼。

见到陆小曼生活陷入困境,张幼仪开始按月给陆小曼银行账户汇钱,这一做便是多年。后来,在《小脚与西服》这本自传里,张幼仪对作者张邦梅说:

“我觉得,赡养她(陆小曼)也是我儿子的义务。”

这种资助直到后来时局动荡张幼仪搬迁后才被迫终止,相比对徐志摩遗孀陆小曼的照顾,她还在徐志摩死后替他照顾了老父。

早在徐志摩婚后不久,徐申如和妻子便因陆小曼不和搬到了张幼仪处与她比邻而居,后来张幼仪囤积货物等方式挣了钱后便给徐申如买了一套房安顿他们。

1958年,年58岁的张幼仪为前夫徐志摩做了最后一件事:帮助出版了《徐志摩全集》。出版徐志摩的全集一直是她心里的一件大事,因为她的坚持,最后在她和徐志摩生前好友蒋复璁和梁实秋的合力下,全集终得以在台湾出版。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张幼仪和儿子孙子在一起


5、种因得果,一生圆满

回头看,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的天平始终是完全倾斜的状态。这样失衡的天平看似是因爱的多少导致,实际却似乎并非如此。

多年后,张幼仪的子孙突然问向她:“你为他做那么多,那你很爱他吧”!张幼仪低头想了想反问道:

“那你先回答我,什么是爱呢”?

在一次采访中,张幼仪在面对关于“她爱不爱徐志摩的追问”时,说道:

“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

实际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爱是断然不会迷惑的,因为真正的爱从来坚定。张幼仪对徐志摩或许曾有爱,但这爱后来更多的则是责任、担当等等。

裹挟着激情的爱消失后,能支撑一个人去不断付出的,绝对只有责任和担当。而责任和担当是否去承担,又承担到何种地步,全由一个人的良知决定。

后半生里,支撑张幼仪为徐志摩照顾老父、为他赡养遗孀、为他出全集甚至为他去了却情敌心结等等,都只因为“良知”二字。

在王阳明的学说里:良知是知道为善,致良知是极致善大。良知是悟,致良知是知行合一。

每一次选择里,张幼仪的选择从来无一例外地是以善为先,也正因此:她才会在被他伤害无数次后,依然为他完成人生最重大的事件。


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是最大的误解


她没有把不幸当作借口,她原谅了徐志摩给她带来的不幸,以比天空更大、比海更阔的胸怀宽容了徐志摩。退一步是情,让一步是心;她一直等待徐志摩、接济徐志摩。

之所以张幼仪被人尊重,正是因为她既有情,又有心。她简单快乐的活在当下,没有把怨气积郁在心底。凭借对生活的自信,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失败,坚持读完学业、出任银行的副总裁,以实际行动演绎了人生的精彩。

尼采说: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张幼仪最是会释怀的那个人。她遵从儒家生气不如争气,抱怨不如改变的法理,从理解别人、接受别人、改变自己开始,为自己的好运人生铺路。而不像徐志摩那样,追求不可能的理想,在不可实现的理想的痛苦面前,还不回头寻找现实,却沉溺“游戏”人生,迷途不返。

相比民国史上其他被抛弃后陷入抑郁情绪,并最终草草了结一生的弃妇,张幼仪是极致的圆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