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隋煬帝之前皇帝稱“帝”,唐太宗後為什麼稱為“宗”?

Gmasm


古代皇帝生前有年號尊號,死後有諡號和廟號。

很多人會發現從秦始皇稱皇帝開始,出來秦始皇和秦二世無廟號和諡號外,從漢高帝劉邦到隋煬帝楊廣,對這些皇帝的稱呼多為xxx帝,也就是用諡號稱呼。然後從唐朝開始,皇帝的稱呼畫風大變,例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聖祖、清德宗等等多是些“祖”呀和“宗”呀的,只有少數被廢或亡國之君稱呼為“帝”,這是為什麼呢?

對於廟號的評定據說起源於商朝,不過廟號的評定是非常嚴格的,商朝得廟號的只有太祖成湯、

太宗太甲、中宗祖乙、世祖盤庚、高宗武丁,這幾位對商朝都是做出巨大貢獻的;周朝時周公旦創作《諡法》,周天子多用諡號;到了秦始皇時,他以“子議父、臣議君”的大不敬而廢除諡法與廟法;漢朝又恢復了廟號和諡號制度,不過兩漢對廟號的評定製度比較嚴格,保存有廟號的皇帝只有七位: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而原本有廟號的皇帝還被取消了,光武帝劉秀取消高宗劉奭(shì)、統宗劉驁和元宗劉衎的廟號,漢獻帝取消穆宗劉肇、恭宗劉祜、敬宗劉保、威宗劉志的廟號,所以在漢朝時多稱諡號。

到了曹魏開始,廟號開始氾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連沒當過皇帝的曹操都有廟號“太祖”。自此廟號開始就不值錢了,但此時諡號的長度還是沒有妨礙對皇帝的稱呼,但是到了李淵時他的諡號變成了“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這就很難用諡號了,只能用唐高祖來簡明扼要的稱呼。

其實李淵並不是始作俑者,唐太宗給他的諡號為“太武皇帝”,其實兩字諡號在東漢、東晉就有了,在北魏時最為常見的,例如太武帝、孝文帝、獻文帝這些比比皆是,那麼李淵可以稱為唐太武帝,不過後來唐高宗改其諡為“神堯皇帝”,到了唐玄宗時則加諡字數更多了,李淵變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可見諡號字數變長的始作俑者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為了炫耀先輩的功績,開始為他們加諡號。

唐玄宗之後的皇帝則開始效仿他,不斷地給自己的祖輩和父輩加諡,以示尊崇,諡號字數變成七八個再到十個二十個都有可能,中國古代皇帝諡號最長的是滿清太祖努爾哈赤,其諡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達27字,因此為了方便稱呼自唐朝開始皇帝開始多用廟號稱呼了。

順便說一句到了明朝開始皇帝幾乎都是一世一元的制度了,所以對明清皇帝多稱呼為年號,洪武帝、永樂帝、崇禎帝、順治帝、康熙帝等等,幾乎比較少去稱呼廟號和諡號了。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稱為帝的,比如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隋文帝、隋煬帝等,是諡號。而稱為祖或宗的,比如唐高祖、唐太宗、唐中宗、唐德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明神宗等,是廟號。還有一種是年號,比如貞觀、開元、洪武等。

那為什麼隋煬帝之前皇帝多稱“帝”,之後的皇帝多稱“宗”呢?

因為稱“帝”的,比如漢文帝、隋煬帝這是諡號。諡號在古代不僅皇帝可以擁有,其他的比如皇后、諸侯大臣等一些社會地位頗高的人都可以擁有。諡號是在他們去世後,朝廷對他們生前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定,所給予的稱號。也就是對他們生前進行蓋棺定論,朝廷給予的稱號。

諡號在秦朝以前已經有了,諡號的字數長短不定,有的一兩個字,有的多達一二十個字。

在唐朝之前,諡號的評定使用非常嚴謹,特別是漢朝。本來在秦始皇時,因為他覺得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認為如此不妥,於是就不用諡號,而劉邦建立漢朝後,又開始使用諡號。那時諡號的使用非常嚴謹。


比如皇帝,是根據他生前的功過是非所評定的,該是褒諡就是褒諡,該是平諡就是平諡,該是貶諡就是貶諡。那時是通過諡號就可以看出他的功過是非和能力。

比如諡號中的文武明宣等,以漢朝為例,如漢文帝、漢武帝、漢明帝、漢宣帝,這些都褒諡美諡。

而諡號中的惠諡,就是平諡。意思就是沒有大功也沒有大過,是平庸的。而貶諡比如厲、靈、煬則是貶諡。

諡號的使用也是有規定的使用原則的,比如文諡意思就是有才能、道德博厚的品德。煬諡意思是好內遠禮。厲諡是暴曼無親、殺戮無辜。

但是到了隋朝之後,因為諡號是後來的新君對之前的皇帝進行評定,多數情況下都是子繼父位,所以就對之前的皇帝所評定的諡號都是美諡褒諡,諡號出現了亂用濫用,如此就不能通過諡號看出其本人生前的功過。


所以從隋朝之後,為了方便看出功過是非,就多稱為廟號,廟號也就取代了諡號成了蓋棺定論的評定。故而隋煬帝之前多少稱“帝”,之後多少稱“祖”或“宗”。

當然廟號在隋朝之前就已經有了,在商朝的時候廟號就已經設立了。而周朝滅商後,周朝沒有延用廟號,而是用的諡號,所以周朝的君王是有諡號,而不用廟號。而秦始皇因為覺得諡號、廟號都是臣議君、子議父,所以不僅沒有使用諡號,也沒有使用廟號。

直到漢朝的時候,才有開始使用廟號,唐朝之前的皇帝多是有諡號,但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只是從唐朝時,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在漢朝,不僅諡號的使用非常嚴謹,並且廟號的使用也非常嚴謹慎重,西漢皇帝都有諡號,但是對於廟號,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擁有廟號的。


比如西漢皇帝中,只有四位皇帝是經過東漢劉秀確認後能擁有廟號的。他們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太宗漢文帝劉恆、世宗漢武帝劉徹、中宗漢宣帝劉詢。就連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東漢的皇帝中只有三人有廟號,是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兩漢其它的皇帝雖然也曾有過廟號。但因為功績不夠而取消了廟號。可見漢朝對廟號使用的慎重。

因為唐朝開始廟號取代了諡號的蓋棺定論的作為,所以唐朝開始的皇帝都有了廟號,而相對於開國皇帝而言,有的稱為高祖、有的稱為太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是因為創立基業的為太,功高的為高。還有世代祭祀的為世,中興之君為中。同時對於稱祖、稱宗的規制,是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


諡號有褒諡、平諡、貶諡,廟號同樣也有褒貶的意思。比如建立基業是太祖、高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而發揚光大的是太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而世祖、聖祖、成祖則是又打了一次天下,比如劉秀、康熙、朱棣。其它的仁宗、孝宗、睿宗則是代表仁愛孝順。聖宗是中興之主。哲宗、顯宗是守成之主。

肅宗是想中興卻沒有成功。憲宗、宣宗有功有過。寧宗懦弱。高宗是由盛到衰。

而玄宗、真宗、理宗則是喜歡玄虛。文宗文弱。武宗好武力。順宗是過度之君。穆宗、光宗則是在位時間短又沒有大的作為。熹宗昏庸。而哀宗、思宗則是悲哀的亡國之君。


中孚鑑


其實從來都沒有人說稱呼隋煬帝之前的皇帝要稱“帝”,而唐太宗之後的皇帝要稱“宗”。當然,事實上,今時今日,在中國多數人的確是習慣稱呼隋煬帝之前的皇帝為“帝”,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晉惠帝,而習慣稱呼唐太宗之後的皇帝為“宗”,如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宋仁宗、明仁宗、明武宗。



明確的說以上之所以會這麼稱呼,主要是習慣性的,也就是不成文的叫法,並不是一定要這麼叫。而且漢文帝、漢景帝、隋煬帝等這些叫法也是縮略式的叫法,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漢孝文皇帝、漢孝景皇帝、隋煬皇帝(這個是唐朝給的,隋朝給的是隋明皇帝)。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今時今日,的確大多數人都是如以上這麼叫的,就是唐之前,稱皇帝多帶“帝”,而唐之後稱皇帝多帶“宗”。



那為何會有這樣的不成文的叫法呢?

在弄懂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弄清楚隋煬皇帝、唐太宗這兩種叫法有何區別。簡單的說隋煬皇帝的“煬皇帝”是諡號,而唐太宗的“太宗”卻是廟號。

那什麼是諡號?廟號又是什麼呢?

首先是“諡號”。諡號簡單的說就是後人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蹟所給予的一種價值評定,《太平御覽》載:“諡者行之跡也,累積平生所行事善惡而定其名也”,就是後人會用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字來表示對死者一生的總結性評價,如隋煬帝的“煬”,《諡法》言:“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也就是說對於後人而言,隋煬帝就是一個薄情寡義、好大喜功的暴君。



“諡號”有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等三種,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就為美諡;懷、悼、哀、閔、思、殤等就為平諡;厲、靈、煬等就為惡諡。

簡單的說,“諡號”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生前的所作所為(對於皇帝而言,多不能達到這點,皇權至高無上,皇帝是天選之子,即使他再惡,除非是亡國皇帝,不然禮官只會給予美諡或平諡,不會給惡諡,即所謂“人臣之義,莫不欲褒稱其君、掩惡揚善者也”);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三是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後由新帝宣佈,而大臣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再是“廟號”。相對於“諡號”,廟號是皇帝專用的。最初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然後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一般開國皇帝必稱祖,其餘後繼之君多稱宗。

兩漢時期,對於廟號的給予十分謹慎,兩漢數十位皇帝只有七位獲得諡號,即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漢世祖劉秀、漢顯宗劉莊和漢肅宗劉炟。但自三國時期,廟號開始逐漸氾濫,到了五代十國,無論是中原王朝,還是割據政權的君主,無論是有功,還是無功,他們皆有廟號。



“廟號”同“諡號”一樣,它也有褒貶之分,且每個廟號也都有特定的含義,如太祖、高祖是開國之君;世祖、聖祖、成祖是重新打了次天下之君;仁宗、孝宗、睿宗是仁愛孝順之君;聖宗是中興之君;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是守成之君;寧宗是懦弱之君;高宗由盛轉衰之君。

在簡單的介紹“廟號”、“諡號”之後。我們再來解釋下為何唐之前稱皇帝會用“諡號”,而之後稱皇帝會用“廟號”。



這裡我們先來看看唐之前皇帝的諡號與唐之後皇帝諡號的區別。首先唐之前的皇帝,如漢孝文皇帝,他的諡號是“孝文皇帝”、漢孝景皇帝,他的諡號是“孝景皇帝”,再是唐之後的皇帝,如唐玄宗,他的諡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宋仁宗,他的諡號是“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看到以上的區別,試問如果要稱諡號的話,那唐之後皇帝的諡號有多少人能記得到?要知道,自唐之後,隨著君主專制主義的加強,皇帝的諡號是越來越長,唐代皇帝諡號最五字或七字,宋代皇帝是十六字,明朝皇帝是十七字,清代皇帝則最多,多達二十四字。如此,試問就是這麼多個字的諡號,誰能記得住,肯定是沒有多少人吧。



由此,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何唐之後的皇帝多要稱廟號了吧!因為,唐之後皇帝的諡號實在是太難記啦!如果要繼續以“諡號”來稱呼,這恐怕會讓那些學習歷史的學生變瘋的。

同時,在明清時期,以目前我們的習慣來說,稱呼明清皇帝多以年號來稱呼,如嘉慶、嘉靖、康熙、永樂、乾隆等。而之所以此時會用年號來稱呼,那是因為自元之後,皇帝一生就只有用一個年號,而不似之前的皇帝,一生有多個年號,如武則天,她一生就有12個年號,如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聖歷、久視、大足、長安等。

總得說,當代稱呼皇帝就是什麼簡單就稱呼什麼,哪個方便就稱呼哪個,只要你自己認為這個好記,你就可以稱呼這個。


澳古說歷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隋之前,皇帝多稱“XX帝”,如隋煬帝、漢文帝、晉武帝等,而唐之後,皇帝多稱“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明英宗等。到了清朝,乾脆連“宗”都少叫了,直接叫年號,如康熙、乾隆等。



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是中國廟號和諡號發展帶來的影響。

隋之前,皇帝多稱“XX帝”,其實叫的都是諡號,而叫“XX宗”的,大多叫的是廟號。

那什麼是諡號,什麼是廟號呢?

廟號始於殷代,是指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的名號。一般開國的帝王都稱祖,其後稱宗,不過也有例外,功業卓著的二代帝王也可能被稱為祖,比如“明成祖”和康熙“清聖祖”。


諡號則比較普遍,除了皇帝,一般的王公大臣都可以有,比如古代文人死後能被諡為“文正”是無上的榮耀,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等,都得過這個諡號。

漢代皇帝諡號比較短,比如漢文帝諡號為“孝文”、漢武帝諡號是“孝武”,所以我們一般稱他們為漢文帝和漢武帝。

所以,我們稱的“XX帝”,就是在叫他們的諡號,而稱“XX宗”的,就是在叫這個皇帝的廟號。那麼為什麼隋之前都叫諡號,唐之後都叫廟號呢?


這個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之前不是每個帝王都有廟號

如在漢代,被承認的有廟號的皇帝只有劉邦、文帝劉恆、武帝劉徹及宣帝劉詢等幾個人,像漢景帝都沒有廟號。所以要叫廟號,難免有些會叫不上來。而諡號每個皇帝都有,所以叫諡號比較方便。

這裡順便一提,其實劉邦我們後世都稱之為漢高祖,其實這是誤讀,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他的諡號是高,所以,正確的叫法應該是漢太祖或漢高帝,而叫他為漢高祖,這其實是《史記》上的誤讀,司馬遷把劉邦的諡號和廟號一混,把太祖高皇帝簡化成了高祖,就有了高祖這個稱呼,後世也就隨他錯了。

而後世的王朝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叫廟號也就不會有人叫不上來了。


第二,唐代之後,諡號變長,稱呼不方便

隋煬帝楊廣及其之前,諡號都還是比較短,但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這裡,諡號就開始變長了,開始李世民的諡號是文皇帝,後來是文武聖皇帝,再後來是文武大聖皇帝,最後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我們總不能叫李世民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帝吧?所以後世一般只叫他廟號太宗,也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之後皇帝的諡號都很長,像清太祖努爾哈赤,他的諡號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除了最強大腦,估計也沒幾個人記得住。

其實叫廟號一般也只到明朝,清朝皇帝一般也不叫他們廟號,而是叫年號。

這是因為,以前的皇帝經常變更年號,發生了什麼大事就變一次年號。到了後來,年號逐漸穩定,明朝大多數皇帝只有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因為他兩次登基,


我不愛吃發麵餅


古代皇帝一生之中其實是有很多稱號的。
總結來看,有廟號、諡號、年號、尊號
如隋煬帝,其實是諡號,隋煬帝的諡號就是“煬”,因此才叫隋煬帝,比如隋文帝其實也是一個意思
如唐太宗,太宗其實是廟號,而自唐代以後,稱呼皇帝多半都用廟號了。
中國歷史上如果要追尋皇帝的一般叫法,也分為幾個時期。
周以前,一般用干支發表示帝王稱號,比如紂王就被稱為帝辛。
周朝才建立考諡法,也就是對去世的前人用一個字來概括他們的生平,尤其是用在帝王身上。
比如周文王、周武王,這裡的文、武都是諡號,諡號也並不一定用於帝王,而是一般后妃、臣子身上也用。
請記住,廟號是漢代以後才有的,漢以前只有諡號,而秦始皇曾經短暫的廢除過諡號,他認為後人評價祖先功績的行為非常的不禮貌,因此廢掉。
漢代以後,廟號和諡號共用,但也有區別。
每個帝王去世以後,都會有諡號,表示一個帝王的生命,但是廟號並不是誰都能有,比如賈誼在《過秦論》中層寫這“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也就是說無論王朝帝王有多少個,一開始只能由七個人放在太廟中,這些人是有廟號的。
但這七個人並不是固定的,一旦後世子孫認定,此人功績蓋過祖先,想要把他加入進去,那就會將最前面或者是稍微功績小一些的人移出去,自漢以來,有廟號的也有不少,但是被移出去的也有不少。
唐代以後,形成一種制度,那就是太廟仍然只放七個人,但大家誰都有廟號,但不一定牌位會放在太廟。
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清代以後。
所以能夠看到其實在唐以前,帝王稱呼習慣都用諡號,比如隋煬帝、隋文帝。
另外劉邦漢高祖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正確應該叫做漢高帝,廟號太祖,如果算廟號的話,應該是漢太祖。之所以用諡號,是因為廟號每個人都不一定有,所以形成較諡號的習慣。
唐以後,大家都有了廟號,也就無所謂了,如唐太宗、唐高宗都是按照廟號稱呼的,而唐代帝王的諡號,就很複雜了,比如唐太宗諡號是文武聖皇帝,再比如唐高祖,廟號是高祖,而諡號是太武皇帝。
後來慢慢的帝王諡號也越來越複雜。
清代的時候,諡號多達20多個字,比如順治皇帝,廟號世祖,諡號是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一口氣可能都讀不下來的那種。
所以清代我們習慣稱呼皇帝,都用年號,因為自明代以後,帝王更換年號的次數就不多了,清代皇帝年號每人只有一個,表示起來方便。

漫步史書


這是對中國皇帝的兩種常見稱呼方式,分別是諡號、廟號。

XX帝是皇帝諡號,如漢武帝、漢獻帝、漢光武帝等。諡號是皇帝死後,臣子對他的評價,這種做法古而有之,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晉文公等都是諡號。一般皇帝都有諡號,哪怕是身死國滅亡國之君,只要繼承者不太野蠻,都會給他一個諡號。

例外的是秦朝,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屬於大不敬,予以禁止,所以秦朝兩任皇帝沒有諡號。秦始皇的正式稱呼是始皇帝,秦始皇是後人簡略的叫法,始皇帝二世皇帝稱號在皇帝生前死後都可以用的,和諡號廟號只用於去世帝王不同。

諡號有美諡、平諡、惡諡之分。先秦時期君權還不夠強大,諡號的評價作用還比較明顯,厲王、蕩公、靈公、躁公之類惡諡時不時會出現。但隨著君主專制日益完善,臣僚地位下降,他們往往明哲保身,連平諡都很少用,那些得到惡諡的幾乎都是亡國之君。

由於美諡的濫用,帝王諡號越來越長,造成稱呼的極大不便,於是廟號便取代了諡號作為帝王常用稱呼。

廟號是皇帝宗廟中供奉祖宗牌位上的稱呼,只有一字,XX祖、XX宗都是廟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開國皇帝稱祖,繼任者稱宗,明清才出現一朝有兩個三個“祖”的情況。廟號和諡號作用相近,都代表了一種評價。不同的是,最初廟號不是每個帝王都能享有的,要建立大家比較認同的功業才能得到廟號,如漢景帝這樣頗有作為的皇帝都沒資格擁有廟號。但正如美諡容易被濫用,在君主專制高壓下,廟號很快也變得隨意,到唐朝以後就無帝不宗了。於是後人便改用廟號稱呼皇帝。

但是不管是諡號還是廟號,都是皇帝死後才能擁有的,那麼皇帝活著的的時候該怎麼稱呼呢?有聖人、大家、官家、聖上之類稱呼,但這些都沒有專一性,用起來不太方便。到明清時期,臣僚們終於找到了合適稱呼方式,那就是年號。

年號並不是新事物,從漢武帝便開始使用的,但早期皇帝經常隨意改變年號,一個皇帝擁有多個年號的情況很常見,如漢武帝就有超過十個年號,顯然不適合用於指代皇帝。而到明清時期,皇帝基本上是一個年號用到死,於是臣僚們就可以用年號作為專一性稱呼;之前也有這種情況,比如不改年號的李世民就被成為貞觀天子,不過沒有形成慣例。當然,這是背後稱呼,不可能當皇帝面前這麼叫,上朝或者上奏時還是要稱呼皇上之類,提到過世皇帝,一般也還是稱廟號。

特別說明一下,唐明皇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而是後人起的別號。他的廟號是玄宗,因為要清康熙名“玄燁”,需要避諱,如果改稱明宗,歷史上又有一個後唐明宗,容易混淆,所以就有個不倫不類的唐明皇。


真正鱷魚不哭


隋煬帝和唐太宗的稱呼,一個是諡號,一個是廟號。在唐朝之前,對皇帝的稱呼以諡號為主,唐朝及其以後的朝代,以廟號為主。說起這其中 廟號,當然要從諡號和廟號的區分說起。

諡號

皇帝的諡號,一般認為是從周朝開始的。前任皇帝死後,繼任皇帝要和大臣一起,用一兩個字來評價前任皇帝,對他的人生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上諡,如文、武、景、宣、莊、明等;

平諡,如惠、質、衝、平等;

下諡,如煬、厲、幽、靈、桓、荒等。

每個王朝的開國之君,為了感恩祖上,一般會追封自己的祖父、父親或其他親人為皇帝,給他一個皇帝的名號。

什麼樣的皇帝會被給予“文”的諡號呢?《諡法解》裡有明確答案: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

歷史上有名的文帝,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晉文帝司馬昭(追封),宋文帝劉義隆、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文帝楊堅;

什麼樣的皇帝會被給予“武”的諡號呢?《諡法解》裡有明確答案:

威強敵德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歷史上有名的武帝,如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追封)、晉武帝司馬炎、宋武帝劉裕、梁武帝蕭衍、陳武帝陳霸先、北周武帝宇文邕;

這裡只列舉“文”和“武”,其它諡號就不列舉了。相信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吧,某某帝是以諡號稱呼皇帝。

諡號叫得得好好的,但是在唐朝出現了轉折,問題出在武則天身上。李世民死後,他兒子李治給他上的諡號的文皇帝,也就是唐文帝。不過武則天上臺後,硬生生把李世民的諡號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從唐朝再往後,一直到清朝,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李隆基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趙匡胤諡號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朱棣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很顯然再用諡號稱呼皇帝,不僅拗口,而且費勁。那麼要換一種稱呼了,如對於李世民,我們最常聽到的稱呼是唐太宗,也就是李世民的廟號。下面就來說說皇帝的廟號。

廟號

一般認為廟號是從商朝開始的,皇帝為了紀念先王或先帝,會為先祖立廟祭祀,以示不忘先祖的恩德。既然是供奉太廟,自然要給先帝取個廟號。這就是廟號的由來。

廟號總體上分為兩類,“祖”或“宗”。後人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來確定是廟號是“祖”還是“宗”。相信大家也都看明白了吧,某某祖和某某宗是以廟號稱呼皇帝。

在唐朝之前,雖然每個皇帝都有諡號,但不一定有廟號。因為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供奉太廟,自然有些皇帝就沒有他們的廟號了。如漢朝24個皇帝,獲得廟號的皇帝只有7個。

漢高帝劉邦,廟號太祖;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漢光武帝劉秀,廟號世祖;漢明帝劉莊,廟號顯宗;漢章帝劉劉炟,廟號肅宗。

這裡特別插一句,劉邦的諡號和廟號問題,雖然我們通常稱他為漢高祖,但實際上是不準確的,應該叫他漢高帝或漢太祖。司馬遷寫《史記》上,並沒有弄清楚諡號和廟號,劉邦是太祖高皇帝,被司馬遷寫成了漢高祖,後人也就將錯就錯,沒有改這個稱呼。

常見的廟號有高祖、太祖、世祖、太宗、宣宗、世宗、仁宗、孝宗、神宗等等。

從唐朝開始,廟號開始氾濫,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會供奉太廟,所以每個皇帝也都有廟號。短暫當過皇帝或亡國之君除外。

一般來說,只有開國皇帝才會叫“祖”,往後的皇帝叫“宗”。不過也有例外,如曹魏開國皇帝曹丕,廟號世祖;他兒子曹睿,廟號烈祖;元朝(大蒙古國)開國皇帝鐵木真,廟號太祖;正式建立元朝的忽必烈,廟號世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太祖,他兒子朱棣,廟號成祖;清朝(後金時期)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廟號太祖;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愛新覺羅·福臨,廟號世祖;他兒子愛新覺羅·玄燁,廟號聖祖。

這裡再插一句,朱棣的廟號問題,他死後,本來廟號一直是明太宗。過了一百年後,到了明世宗朝時,因為大禮儀事件,朱棣的廟號從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

而且,廟號是皇帝死後,後人給他定的。不過也有皇帝玩刺激,還健在的時候,自己給自己定廟號,如魏明帝曹睿,他很喜歡“烈”這個廟號,於是下詔自己死後,廟號為烈祖。

如果我沒記錯,曹睿應該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生前就知道自己廟號的皇帝。當時群臣議論紛紛,都覺得曹睿荒唐,哪有皇帝給自己定廟號的事情?這事也成為曹睿的笑柄。

結語

隋煬帝之前皇帝稱“帝”,因為隋朝及其以前的朝代,對皇帝的諡號只有一兩個字,叫起來非常方便,如漢武帝、漢光武帝、魏文帝、晉武帝、梁武帝。而從唐朝開始,因為武則天改變了諡號只有一兩個字的慣例,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動輒十幾個字甚至幾十個字,再以諡號稱呼皇帝,很不方便,只能換一個稱呼,就是廟號,即某某祖或者某某宗,如唐太宗、宋太祖、宋太宗、明太祖。

所以從某某帝到某某宗(祖),就是諡號向廟號的過度,主要原因是叫起來方便,為了方便後人對皇帝的稱呼。


袁衛宇


隋唐是一個分界點,唐之前的皇帝我們一般稱呼其為某帝,這是諡號稱呼,而唐太宗及往後的某宗則是廟號稱呼法

我們先來解釋一下,諡號和廟號的區別

諡號

指古代帝王(一些王公大臣帝后也有)死後,由朝廷或者後人按其生前所做所為給予褒貶評價的稱號。它始於周朝,秦始皇時廢除不用,漢朝重新使用。諡號的選定要依據諡法,諡法始於西周經過歷代修補、至宋明蘇詢奉詔將前人劉熙、沈約等人編修的諡書,經過考訂編成《諡法》一書,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尊從。該法共168諡311條,按其益號的性質可分為三類:一是頌揚的,如神聖賢德明、文武等:二是批評的如靈、厲、醜,煬,戾、慧,梁等,三是同情的,如悼,傷、哀,懷,幽,殤,愍等。《溢法》中對每種諡號都有明確規定,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之才;“賢”表示“仁義合道”之君;“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殺戮無辜”;“表示“愍”表示“”在國遭憂”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由於諡號具有“褒貶死者,勸勉生者”的作用,故選用諡號時一般要根據統治者的需要去議定,所以就有一些名不副實的諡號 ,如漢獻帝劉協乃東漢亡國之君死後卻被曹魏諡以表示聰明睿智的“獻”字。帝王的諡號基本上是一個字,偶你的也有二三個字的特別是漢代以後,用兩個字的較多,如漢朝的孝文帝、孝武帝等等。諡號一般皇帝都有。

廟號

皇帝在其諡號前面還有廟號。所謂廟號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裡立室不祀時追尊的名號。廟號始於商代,周朝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諡號而無廟號,秦朝廢除,漢代重新使用。在古代,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最初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祖甲)、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說祖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

帝王把祭祀祖先的宗廟叫太廟。按照周制在京師官門左側置太廟。一般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周七廟。漢代的京師和各郡國都要立廟,總數達176所之多。魏晉以後的廟制由每廟一主變為一廟多室到唐代定為一廟九室。 明清除一唐九室外 ,還要另立祧廟,以奉祀遠祖。皇帝駕崩後,升拊太廟,冊立名號,便是廟號。從漢代開始,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位之君稱為太宗,世宗等。漢景帝即位時,丞相申屠嘉等人奏日:“功莫大幹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漢代對於追尊廟號一事是極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沒有廟號。西漢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經過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重新確認。東漢有廟號的也只有三人: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

此後的朝代並不是那麼認真,特別是從唐朝以後,基本上都是什麼宗帝了。如唐玄宗唐武宗宋仁宗、宋徽宗、明光宗明思宗、清世宗、清德宗等等,可謂無帝不宗。

廟號一般都放在諡號前面,同諡號一起構成去世帝王的全稱。如漢武帝劉徹的全號是“世宗孝武皇帝”其中世宗是廟號,孝武是諡號。而隋煬帝只有諡號煬而沒有廟號。

尊號,年號

從唐朝開始皇帝還有了尊號又稱徽號,尊號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既有生前上尊號的,也有死後上的。此外對皇帝的稱呼還有年號等。

由於後世皇帝的諡號越來越長,不便後世人的稱呼,因而唐以前的去世皇帝簡稱諡號不稱廟號,如漢武帝,隋煬帝等。從唐朝開始,對皇帝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等而明清時又大多以年號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柘4011


要討論“帝”和“宗”,就要了解諡號和廟號這兩種稱謂,除過以上兩種,還有稱年號的。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父親是隋文帝楊堅,在唐朝之前,並不是每位帝王駕崩之後都有廟號,但是諡號一般都是有的,像隋煬帝,這就是諡號。

自唐朝開始,廟號逐漸氾濫,舉個例子,李顯,李顯的廟號為中宗,是為唐中宗,“中宗”是給中興之君上的廟號,李顯嘛……昏聵無能,明顯不夠格。西漢也有一位“中宗”,他叫劉詢,對比一下……所以說自唐朝開始,廟號逐漸氾濫和貶值。

明朝皇帝稱廟號或者年號。譬如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武宗等。稱年號的有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和崇禎皇帝等。

清朝稱年號。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宣統


代貞


為什麼稱呼唐朝之前的皇帝都是某某帝,而到了唐朝之後稱呼皇帝就變成了某某宗了?下面來說說。

瞭解一些古代的稱呼。

諡號:古代上至皇帝下到大臣,他們死後朝廷會根據他們身前的得失給予一個稱號來評價,這就是諡號。為了這個諡號,還編寫了專門的諡法來“對號入座”,比如“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等等。諡號是每個皇帝都有的。

廟號:從漢朝開始,在諡號前面還會加一個廟號。開創王朝者一般廟號為太祖、高祖、世祖,之後的皇帝就是太宗、世宗等等這些。

尊號:到了唐朝之後,又有了上尊號的習慣,像是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一般是生前就有的,但是有些到了死後還被上尊號。

年號:古代的紀年可不是今天的公元某某年,而是會想兩個有吉祥寓意或者其他內涵的字來作為紀年的名稱,比如漢武帝時期的元朔、太初之類的。用元朔這個年號的第一年就是元朔元年,然後就是元朔二年以此類推直至改元結束。


對古代皇帝的稱呼

正因為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而對帝王直呼其名更是犯諱,但後世總得稱呼帝王,於是就先用諡號來稱呼居多,比如漢文帝、漢武帝之類。但是到了唐朝有死後上尊號的行為,這也算是一種諡號,這些尊號多褒揚之意且字數頗長,再來用這個稱呼是很麻煩的。漢朝搞廟號的時候,並不是每個皇帝皆有,只有少數皇帝才有,但是到了之後就每個皇帝都有廟號了,於是就改用廟號來稱呼,所以有了唐太宗、唐玄宗這些稱呼等等。

到了明朝之後,皇帝在位都不再改年號,一生就只用一個年號,比如明太祖只有洪武一個年號,明世宗只有嘉靖一個年號。這時候有些人稱呼這些皇帝又不用廟號而用年號來稱呼了。當然還是有很多人稱呼嘉靖皇帝為明世宗,算是兩種稱呼並行,清朝的皇帝也是這種情況。



須知在禮制化之後,古人在稱呼上面的門道是很講究的。不像我們如今這樣都是直呼其名。古人對同輩之間都只能稱呼其字,只有長輩對晚輩才能直呼其名。而且古代對稱呼帝王是有避諱的,不能直接像我們今天一樣直接叫李世民,所以就有了諡號、廟號、年號來稱呼這些皇帝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