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對決,同寫廬山:李白寫出唐朝的風格,蘇軾寫出宋朝的性格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唐宋兩朝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而李白和蘇軾,則分別代表了唐詩和宋詞的最高水平。

天才對決,同寫廬山:李白寫出唐朝的風格,蘇軾寫出宋朝的性格

(李白VS蘇軾)



有人更愛李白,愛他“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霸氣;愛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邁;愛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豁達。

有人更愛蘇軾,愛他“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愛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慨嘆,愛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

李白和蘇軾,究竟誰更堪當“千古第一才子”的美譽?這是一個被爭論近千年而至今沒有定論的話題。

天才對決,同寫廬山:李白寫出唐朝的風格,蘇軾寫出宋朝的性格

(李白劇照)

李白的妙筆生花,蘇軾的蓋世才華,曾有過一次正面交鋒,那就是同寫廬山。

古往今來,在所有描寫廬山的詩中,最著名的兩首正是分別出自李白與蘇軾之手。那麼,到底誰更勝一籌?我們不妨鑑賞一番。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後,畢生酷愛遊歷四方的李白出遊金陵,途徑廬山,寫下《望廬山瀑布二首》,一為五言古詩,一為七言絕句,其中第二首更廣為流傳,驚豔千古,其詩云: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不愧為詩仙,憑藉極度誇張的藝術手法和極富浪漫色彩的大膽想象,他僅用短短28個字,就已經將廬山之壯美和瀑布之險絕寫到淋漓盡致。

天才對決,同寫廬山:李白寫出唐朝的風格,蘇軾寫出宋朝的性格

(《望廬山瀑布》配圖)

李白筆下的廬山,美到極致,奇到終點,以至於李白之後,人們一度認為不會再有一個人、一首詩,能將廬山寫出新高度,直到蘇軾與他的《題西林壁》橫空出世。

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蘇軾由黃州謫遷汝州,赴任途中經過九江,與好友參寥同遊廬山,寫下了那首名震古今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李白不僅是前朝的詩壇泰斗,同時也是蘇軾追捧的心中偶像,但蘇軾並沒有被前輩李白的廬山大作震懾住,當他親臨廬山,終不負美景與盛名,大筆一揮,遂成千古名篇。

天才對決,同寫廬山:李白寫出唐朝的風格,蘇軾寫出宋朝的性格

(《題西林壁》配圖)

平心而論,如若是單純寫景,沒有人能超越李白,而蘇軾的成功在於,他跳出了李白《望廬山瀑布》的思維定式,另闢蹊徑,將寫景詩躍升為哲理詩。

前兩句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似在寫景,實則是為後兩句的言理做鋪墊。蘇軾通過觀察思考,得出如是感悟: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正是因為身處於廬山之中。若要看清事物本質,還需跳脫事物本身的遮蔽。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若論寫景, 李白更勝一籌,若論言理,蘇軾技高一等。更絕的是,李白與蘇軾,恰恰代表了唐朝和宋朝,寫出了兩個時代風格與性格的不同。

天才對決,同寫廬山:李白寫出唐朝的風格,蘇軾寫出宋朝的性格

(蘇軾劇照)

唐朝是一個經濟昌盛、青春勃發、樂於表達的時代,作為唐朝最偉大的詩人,李白的詩有令人心潮澎湃的力量,李白筆下,是名山大川,是良辰美景, 是盛唐的縮影。

而宋朝是一個文化繁榮、成熟沉穩、善於思考的時代,作為宋朝最偉大的詩人,蘇軾的詩有令人陷入沉思的力量,蘇軾筆下,是人生感悟,是深刻的哲理,是富宋的寫照。

那麼,在各位讀者心中,李白和蘇軾誰才是“千古第一才子”呢?在寫廬山的兩首名詩中,《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你更喜歡的是哪一首呢?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