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顏丶顏


朱棣的繼位和李世民的繼位一樣,有著歷史的特殊性,這非常手段總被史家們口誅筆伐。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這個說法來自於《明太宗實錄》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齎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太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

這個說法給人的想象空間很大啊,老皇帝臨終前到底喊朱棣到身邊來有什麼目的呢?

是想傳位給他呢?

還是要警告他,不要謀反,要安分守已。

漢制度下,王朝傳位歷來是“有嫡傳嫡,無嫡傳長”。朱元璋本來準備傳位給長子朱標,但是朱標早逝,為了保證傳位制度,於是傳位給長孫朱允炆。

朱元璋在建國初期,為了保證江山的穩固,便將地方的軍政大權都收歸自己手中,啟用了“分封制”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到各地去做藩王,讓自己的兒子們去做門戶屏障,當然這也給了藩王們造反的機會。

根據《皇明史竊》的記載,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是非常決絕的,絲毫沒有猶豫的。

太祖語太孫曰:' 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太孫曰:' 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默然,良久曰:' 汝意如何?' 太孫曰:' 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皇明史竊》 (明)尹守衡撰

明朝法律規定,分封藩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不得諸王結伴入京。

在《明史。太祖本紀》中寫道: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臨三日,勿防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這話的意思很明確啊,朱元璋死前並沒有讓任何藩王回京奔喪。那這死前的三聲從何而來,自己下的詔書不讓自己的兒子回來,知道回不來,又為什麼還要臨終呼喚自己的兒子呢?

如果朱元璋真的在臨終前有打算將皇位傳位朱棣的想法,而朱棣本人當時真的到了南京,那麼到底是誰攔住了他呢?

朱元璋臨終前身邊留有的是皇太孫和眾大臣們,自己呼喚朱棣,大臣們都忌憚朱允炆這個未來新君,無一人敢回應。

而朱允炆也怕他四叔回來,搶位置,於是派人將朱棣攔在南京城門外。

假如這一切都是成立的。

說明此時的朱棣已經在南京城外了,父親死後,他至少應該進城奔喪,南京是朱允炆的地盤,還懼怕他造反不成。

《明史。惠帝紀》記載:“恭閩惠皇帝諱允蚊,大祖孫,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於孝陵,詔行三年喪。

《國榷》記載:“燕王入臨,將至淮安”。朱棣對此事很是憤怒,他父親死了僅僅7天就匆匆下葬了,他要找朱允炆討說法。

這說明朱棣當時根本就沒有在南京,顯然朱元璋臨終前的遺言也都存在不可信的地方。而關於“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這一說法出現在《明太宗實錄》中,這書是是朱高熾繼位後,對朱棣在位時期的為政舉措登記在案的一部當代史書,這是赤裸裸的為父親正名啊,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朱元璋的《皇明祖訓》 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而且還規定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

如果 朱棣的發動“靖難之役”的目地真的是清君側,那麼為什麼自己最後卻做了皇帝呢?

朱棣也知道自己得位不正,會受歷史的筆伐,所以他又無法否認朱允炆的合法性,畢竟這個慌太大,自己圓不了,於是就只能否認遺召的合法性,留下一個朱元璋可能臨終準備傳位於他的想象空間了。


雨霽視角


朱元璋臨死前,特囑所有的孩子都不要來京城。 卻又單獨傳旨,讓朱棣來見自己!朱棣自然快馬加鞭,風雨兼程,很快到了淮安地界,

其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

但還沒到南京城,有人偽造了皇上的聖旨,讓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聖旨”,只好調轉馬頭一言不發地趕回了燕地。如果他以“千里投京,為何不讓進城”相問,並堅持要見皇帝的話,很可能會“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關押或殺掉。

朱棣是聰明人,可以說,他一看“聖旨”就知道是假的,但他懂得偽造這份聖旨的人,是不希望自己接近皇帝,而當時朱棣驟然南下,身邊又無武裝力量,如果不打道回府,很可能會一命嗚呼的!

其實,朱棣本人也不想去見太祖,因為朱標大哥英年早逝後,太子的位置沒輪到自己身上。所以,這時朱棣肯定已經動了謀反的心思了,“伴君如伴虎”呢!如果太祖在臨終前會見自己,發現自己有了反意,十條命也不夠賠的!

事過境遷,朱元璋為何臨終要見四兒子呢?猜想:朱棣能征慣戰,所有兒子裡面他能力最強,太祖肯定有了他將來會謀反的擔心,所以叫朱老四在自己沒死前白紙黑字地立下永遠不反的承諾。試想:如果朱棣簽了承諾,那麼後來的靖難之役就師出無名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元璋為了能讓自己的寶貝孫兒朱允炆安安穩穩地繼承皇帝寶座,確實是操碎了心。

不過,朱允炆也確實夠廢,好好的一手牌竟然被他打的稀巴爛。

朱元璋為了讓自己放心,曾經試探過朱允炆,他對自己的寶貝孫兒說:你的叔叔們被我打發去了邊地,將來即便會有外敵來犯,也是你的叔叔們擋在前線,讓他們給你抵禦外敵,如此你便可以安安心心地當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聽了,心中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兒,想了想後,說:叔叔們抵禦了打上門來的胡虜,可是,如果打上門來的是我的叔叔們呢?他們如果造反,誰去抵禦他們?

朱元璋也不是沒有想過這事,只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總不能讓他為了讓朱允炆安安穩穩當皇帝,或將自己的兒子們貶為庶民,或砍了自己兒子們的頭吧?

他看著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夠想出一個更為完美的辦法,問到:對此,你可有什麼好的辦法?

對此,朱允炆也沒什麼高見,畢竟他也沒真正處理過什麼政事,只是聽了幾節所謂“帝師”講的課,所以他也只能給朱元璋一個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的答案:我會用道德去感化我的叔叔們,我會用禮法去約束我的叔叔們,可是,如果道德和禮法起不了作用的話,我便削奪他們的封地;還不行的話,我也可以廢了他們的爵位;再不行的話,我發兵滅了他們!

這顯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除了先禮後兵,也只能先禮後兵了。

朱標一死,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擺明了是在告訴所有人,將來他死了,皇位便是朱允炆的。

可是,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裡,誰不想坐到那個位置上去?不管別人想不想,總之朱棣很想。

後來,朱元璋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在幾年時間裡先後死去,朱棣這個老四便成了朱元璋的兒子中的“老大”,同時他在北方立了不少軍功,手裡也握著不小的軍權,在軍中頗有威望,所以儼然成為了“藩王之首”。

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允炆繼位當皇帝這條路上最難邁過的一道坎,邁過去了,自然坐穩了皇位,邁不過去的話也只能從皇位上摔下來了。

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臨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為了讓朱允炆能夠在自己死後順利登基,朱元璋臨終前下了一道聖旨,要求“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兒子們呀,你們好好地在自己的封地上乖乖待著,不用赴京奔喪了!

朱元璋的這份旨意,實際上說白了是發給朱棣的,他以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在南京,便沒辦法趁機奪位,只要朱允炆順利即位,朱棣便會乖乖臣服,只可惜,他終究沒有那麼的瞭解自己的四兒子。

當時,朱棣原本已經從北平出發,在趕來北京的路上,卻突然接到了這個聖旨,所以只好停了下來。

所以,朱棣根本不在南京城外,他更不敢獨自一人前往南京。

可是,朱元璋為什麼這邊下了“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的命令,那邊卻又在嘴裡唸叨了三遍:老四來了沒有?

難道,朱元璋臨死之前,突然改變主意了,要廢了朱允炆,改立朱棣?又或者他是要想趁著朱棣來京之後,將他軟禁?

朱元璋憋足了氣,問了三遍之後,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敢回答他這個問題,然後他便一命嗚呼了。

實際上,朱元璋所下的“藩王不許來奔喪”的聖旨和他臨死前嘴裡唸叨著的“老四來了沒”是矛盾的,既然已經說了不讓藩王來京,為什麼又要問朱棣來了沒有?

然而,這種是是非非的意思卻是朱棣所需要營造的假象,他讓朱元璋臨死前唸叨“老四來了沒”是在說朱元璋最後真正想傳位的是他朱棣,不是朱允炆。如此一來,朱元璋臨死前所下的不許藩王赴京奔喪的聖旨便可以推翻了,因為那是朱允炆的陰謀,是朱允炆矯詔!

同時,朱棣又說自己當時正在奔喪的路上,如此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聲,不是自己不孝,實在是他朱允炆騙了我呀!

如此,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發起“靖難之役”了,也可以為自己的“造反”正名了。

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便著手修改了部分史實,包括朱元璋的聖旨下達之時他的行蹤,以及朱元璋臨死之前所喊的三聲“老四來了沒”。

所以,朱棣當時很可能一直躲在北平靜待消息,沒有動身前往南京奔喪,更不用說什麼已經到了南京城外了。

朱允炆這個廢柴也夠傻,用了幾個自詡讀了幾本破書便能夠安邦治國的文人,結果挖了坑埋了自己,將好好的一個皇帝寶座讓給了朱棣。

朱棣對朱允炆的狠也很徹底,他根本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畢竟如果承認了朱允炆是皇帝的話,便是在說自己確實造了反,所以他連諡號廟號也沒給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得扇朱棣好幾個耳光,叔叔竟然造了侄兒的反!


寧糊塗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不是傳給任何一個兒子,所以,臨終之時會想到所有兒子,但是,不能讓所有兒子都進京,只能讓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兒子進京,這個兒子最合適的就是朱棣。

朱棣是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上面三個哥哥都已經不在了,按照大小順序,朱棣應該繼承皇位。

在朱元璋消滅所有反對派、尤其是消滅元朝殘餘勢力的過程中,朱棣建功最多、最大。這是其他兒子、孫子沒法相比的。

因此,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朱棣。

既然沒讓朱棣繼承皇位,臨終之時,朱元璋還是希望見一見朱棣。於是,《明太祖實錄》中有如下兩段記載:

“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仔細琢磨這兩段文字,可以發現,朱元璋只要見朱棣,其他兒子都不許進京。

朱元璋的想法其實還是能夠理解的。朱棣排行最大、功勞最大,是所有兒子們的榜樣。

朱元璋自信,自己的威望是有的,教育兒子會起作用的。

朱元璋把朱棣召進皇宮,當面親口告誡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國、維護大明王朝的穩定。

如果朱棣能夠做到這幾點,其他各位藩王斷然不會謀反、也不會再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擔心孫子坐不穩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見到朱棣、當面交代他一定要維護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見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靜的。

所以,朱元璋臨終之時,十分迫切地連喊三遍:朱棣來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見朱棣,朱棣確實來到淮安,離南京已經很近了,為什麼又不進城、親自面見皇父呢?

從史料中可以看見:用事者矯詔即還。就是主持大事的人假傳聖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聖旨後,必須立即趕回北京、而不是繼續進入南京,無論聖旨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聖旨是真的,朱棣不進南京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如果聖旨是假的,朱棣更不能進入南京城。進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條,因為矯詔的人一定已經做好準備,等待朱棣進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誅殺朱棣。此時的朱棣根本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

退一步想想,即使矯詔的人不殺朱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皇父不可能臨終改變主意,把皇位傳給朱棣的。

這時候的朱棣,如果沒有篡位之心,應該回到北京,守好國土;

如果已經有了篡位之心,更應該立即回到北京,秣馬厲兵、尋找適當的理由、等待合適的機會,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

朱棣當然不能進入南京城!


數學張教員


朱元璋、朱棣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實力最強的一對父子皇帝,都雄才大略殘暴好殺。在朱元璋臨終的時候,曾經連問三遍朱棣有沒有來,可見朱棣這個兒子在朱元璋心目中非常重要,但耐人尋味的是,朱棣已經離南京很近了,卻沒有進南京看自己即將離世的父親,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明太祖實錄》有這樣的記載:

“上崩於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即遣中侍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於色,遂崩”。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由此可見,朱元璋只要見朱棣,其他兒子都不許進京。

朱元璋的想法也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大皇太子朱標與老二老三都已經去世,老四朱棣排行最大、威望最高,是朱元璋兒子的代表。

朱元璋臨終要見朱棣,絕不可能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樣是為了殺掉朱棣,朱元璋雖然屠殺功臣,但朱元璋一生沒有殺害一個兒子,在朱元璋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絕對沒有可能自毀長城,對性格能力最像自己的兒子朱棣痛下殺手。

雖然朱元璋立嫡孫朱允炆為儲君,但並不代表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的皇位而殺兒子朱棣,畢竟從血緣關係上說,兒子朱棣比孫子朱允炆對朱元璋來說更親。何況朱元璋即將去世,明朝天下最終落在兒子還是孫子手裡,他並不是特別關心,從朱元璋詢問朱棣三遍有沒有來,但沒有見到朱棣,朱元璋並沒有任何失望甚至喜形於色就可以看出,他完全沒有想殺朱棣的想法,對自己死後抱一種超然樂觀的態度。

因此有人說朱元璋臨終想見朱棣是為了殺掉朱棣是完全不成立的。

朱元璋之所以臨終想把朱棣召進皇宮,最大可能是為了當面親口告誡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國、守衛好北方的邊疆,維護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 如果朱棣能夠做到這幾點,其他各位藩王斷然不會謀反、也不會再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擔心孫子朱允炆坐不穩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見到朱棣、當面交代他一定要維護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

見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靜的。 所以,朱元璋臨終之時,十分迫切地連喊三遍:第四子朱棣來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見朱棣,朱棣確實來到淮安,離南京已經很近了,為什麼又不進城、親自面見彌留之際的父皇朱元璋呢?

根據史書記載:用事者矯詔即還。就是主持大事的大臣假傳聖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這些主持大事的大臣應該是朱元璋留下來輔佐新皇帝朱允炆的顧命大臣,這些大臣當然不希望實力強大的燕王朱棣進南京節外生枝,威脅儲君朱允炆的順利接班,因此這些顧命大臣假傳聖旨讓朱棣不必進南京而回北京。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朱元璋的聖旨後,必須立即趕回北京、而不是繼續進入南京,無論聖旨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聖旨是真的,朱棣不進南京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畢竟朱棣不能違背父皇朱元璋的命令;

如果聖旨是假的,朱棣也不能進入南京城。進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條,因為矯詔的大臣一定已經做好準備,等待朱棣進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誅殺朱棣。

此時風塵僕僕的朱棣根本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畢竟此時南京朝廷裡面支持儲君朱允炆的勢力遠遠要大於支持燕王朱棣的勢力。

何況即使矯詔的大臣不謀殺朱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父皇朱元璋不大可能臨終突然改變主意,廢掉儲君朱允炆,把皇位改傳給朱棣的,那樣很可能會造成一場血腥的宮廷政變。

朱元璋臨終召見朱棣,最多是讓朱棣作為顧命大臣輔佐朱允炆,這必然會讓朱棣與現有的一些顧命大臣發生矛盾,而此時的朱棣還沒有做好奪取最高權力的準備,因此為了保險起見,只能先回到自己的大本營北京積蓄力量。

這時候的朱棣,如果沒有篡位的想法,應該回到北京,防禦蒙古的騷擾,守好北方邊疆; 如果朱棣已經有了篡位的想法,進南京城非常危險,有自投羅網的可能,而朱棣決不會為了希望渺茫的皇位,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下,冒險進南京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穩妥的做法只能是立即回到北京,招兵買馬、積蓄力量,等待造反的最佳時機,發動一場驚天動地的靖難之役。

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 朱棣都不能冒險進入南京城!


厚德載物49847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十七,朱元璋在和大臣們議政之後,感覺非常疲憊,便躺在後宮的床上休息,沒想到,這一趟,朱元璋再也沒有醒來,時年71歲。

在彌留之際,皇太孫朱允玟呼喚著爺爺,朱元璋連喊三聲“燕王來否?”身邊的太監回答“燕王未到。”朱元璋一命嗚呼。

朱元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為何如此關心四子朱棣?關心自己的兒子,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傳皇位與他、二是除掉他。

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在皇位的繼承上,選擇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位制度,他選了自己和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朱標做為皇位繼承人。

如果論能力而言,四子朱棣文治武功、軍隊的威望都是最高的。那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為繼承人?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自建立至以後的三十年中,一直是重典治國,刑罰太重,為了統治的長治久安,接下來需要一位仁慈的皇帝以文治國、以德治國。以後再也不需要殺戮性太重的人繼承皇位。而朱棣殺性太重,顯然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不同。


再一點,朱標是自己與馬皇后所生,在1355年,自己做吳王時,朱元璋就把朱標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繼帝位,便把朱標立為皇太子,他當時才13歲。

而朱棣是朱元璋和高麗李姓女人所生,後來冊封碩妃。在《明史.成祖本紀》裡面記載,朱棣生母乃馬皇后,這裡面本身就有篡改的嫌疑。

據《南京太常寺志》記載,朱棣奪得天下之後,在南京的天禧寺舊址重建了報恩寺,宣稱裡面供奉著馬皇后,平時大殿門緊閉,只有朱棣祭拜的時候才可以開門,據目擊者的太監稱,裡面供奉的金像像不是馬皇后,倒是和碩妃長的挺像。

朱棣是不是馬皇后所生已經成為一件疑案。但是朱元璋心裡有數。他採取“諸王靖邊”的政策,把二十四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守邊。其中有九個守在北方防禦北元殘餘勢力的侵襲,這裡面實力最強的要數燕王朱棣。朱棣曾經兩次北伐,並且活捉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


朱元璋在選定了朱標後,教導朱標施行仁政、洞察秋毫,不被奸佞迷惑、勤勤懇懇而又果斷行事,他希望朱標能成為漢文帝那樣的聖君。無奈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標患傷寒病逝,朱元璋極度悲痛,以至於頭髮鬍子全部變白。

愛屋及烏,朱元璋又選了朱允玟為皇太孫,把朱棣晾在了一邊。也就是在確立了朱允玟為皇位繼承人之後,朱元璋突然發現皇孫太過仁慈,無法抗衡跟隨自己出生入死多年的弟兄們。留給朱標的文臣武將必須大換血,於是朱元璋開始了大殺功臣的舉動。歷時十年的“胡藍之獄”,朱元璋清洗了五萬五千多人。



在為朱允玟搭建領導班子的同時,朱元璋也在密切監視著一個人——燕王朱棣。朱元璋很清楚朱棣想要什麼。

洪武二十六年,朝鮮的國王,進獻了一批寶馬,國王李成桂派他的第五個兒子李方遠來完成這次任務。但是李方遠在經過北京時,與燕王朱棣徹夜長談,並且把良馬留下了一部分送給朱棣。而李方遠處處以唐太宗李世民自居。李世民如何上位?兩人徹夜暢談了什麼?細思極恐。

在洪武二十八年,次子朱樉病逝、洪武三十一年三子朱棡去世,在北方邊境線上,再也沒有任何藩王可以制衡朱棣,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決定除掉朱棣了。

無奈,還沒去來得及付諸行動,朱元璋就進入了倒計時,所以臨死之前,朱元璋無比掛念的就是朱棣。

既然朱棣沒來,就立下遺囑吧,“諸王臨國中,勿至京師。”就是說,各位藩王在我死後不必來京城奔喪,以免發生禍亂。

所以說,假如當時朱棣進入南京城看望朱元璋,結局必死無疑。


品讀春秋001


朱元璋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後來朱元璋忙不過來了,只能把軍權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在各地立藩王,所以朱元璋無疑是給朱允炆埋下了定時炸彈。

朱元璋臨終前喊了三遍朱棣來否?原意是放不下這個四兒子,因為朱棣非常像自己,希望他不要造反,好好輔佐自己的侄子。但是因為身體虛弱終究是沒能等到朱棣的到來駕崩了。

朱元璋在立儲這方面很注重長幼有序,只能立嫡子,很可惜他的嫡子朱標終究是沒活過朱元璋。最後無奈只能立長孫。朱允炆很像他父親比較仁愛,這點朱元璋希望下一任皇帝不要像他那樣殺虐,壞人他做,希望後世的皇帝以仁治天下。可以說朱元璋用心良苦,但是朱允炆真的能鎮得住他的這位四叔麼?

朱棣在從南京趕來的路上,然而朱元璋的叫喚引起了朱允炆的猜疑,他臨時假傳聖旨讓燕王朱棣不得踏足南京。朱允炆覺得朱元璋有可能是要變卦想要傳皇位給朱棣,很可惜,朱允炆也為自己後面埋下了炸彈,他們爺孫倆也是真夠做的,這個誤會也讓朱棣誤解了,他覺得本來是要傳位給他的,是朱允炆從中作梗,導致他不能見父親最後一面還錯過了皇帝寶座。怎麼說呢,不愧是叔侄,臆想的功夫都是如此同步!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率軍十萬直逼皇城,南京城燃起了熊熊大火,然而燕王趕到時只有被燒焦的屍體,朱允炆是不是葬身火海至今仍是個迷。不出朱元璋所料的事情,朱棣繼位後,殺戮更勝於他的父親。朱棣將一批忠於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活人下油鍋,他們的女眷淪為官奴,被軍隊裡面的士兵輪著侮辱直至死亡。

所以朱元璋這三聲叫喚改變了歷史,他本意無人能理會,當初要是直接將朱棣滅了也不會有靖難之役,曾經朱元璋就對朱棣起過殺心,但是馬皇后不忍父子相殘,朱棣是馬皇后撫養長大,馬皇后失去了長子把朱棣視為己出,所以說婦人之仁有時候真的是影響頗廣。

朱允炆在位時期,實行仁政,在法律上就取消了祖父的嚴刑苛律。當然朱棣繼位後又恢復了。減少稅賦,將土地還給百姓。百姓生活改善,但是建文帝還是太天真了,他動了僧侶和當官的蛋糕,還被朱棣造反落下了口實。說他的侄子違犯了《祖訓錄》;為他提供了對皇帝進行“懲戒行動”的理由。

由此可見,朱棣就算不造反,朱允炆的執政生涯也會遇到困難,畢竟是封建王朝,官僚階級不可能以人民的利益至上,朱允炆不得不說是在自挖墳墓。


尼采廣寒宮中坐


朱元璋召朱棣進京,這個肯定是假的,不能簡單地想著說朱元璋為確保朱允炆順利登基就對諸王之首的朱棣(此時朱元璋前三個兒子已經去世)痛下殺手,更不可能是臨終突然腦抽改立朱棣,因為朱元璋的遺詔說的很清楚,“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

那麼之所以會出現朱元璋三召朱棣這樣的說法,源頭在《明太宗實錄》記載,“即遣中使持符,召今上還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甚至還說“太祖崩,是夜即斂,七日而葬,皇太孫遂矯詔嗣位”,這樣的記述令人費解,因為遺詔和《明太宗實錄》出入很大,到底誰說的更接近事實?

看一看《明太宗實錄》的成書時間便知,該書於洪熙元年開始修訂,監修官張輔、蹇義、夏原吉,總裁官楊士奇、楊榮、楊溥等人,要麼是跟隨朱棣靖難的功臣,要麼是朱棣篡權後歸附的重臣,他們在朱棣的兒子明仁宗的授意下修訂《明太宗實錄》,對洪武、建文,以及永樂前期的記載,勢必會偏向朱棣,這是政治正確。尤其“矯詔”一詞最為突出,朱元璋一直堅持由朱允炆即位,並且有遺詔佐證,朱允炆即便什麼都不做,即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之所以會出現朱元璋臨終召燕王進京一事,是為了掩蓋朱元璋駕崩後,朱棣無視遺詔“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立即離開封地到南京奔喪,走到淮安才返回,按照明朝節制藩王制度,藩王不能離開封地,更不允許兩個藩王同時到達京師,朱棣此舉已然給了朱允炆及其臣僚削藩的口實,只不過朱棣的心腹大臣巧妙地用一個“矯詔”給圓了過去,不僅不能責怪朱棣擅自奔喪,還將離間叔侄親情的責任推到方孝孺、齊泰等人身上,由此便有了靖難之役的口號“清君側,靖國難”,把朱棣謀權篡位的事實美化成年輕的建文帝受奸臣蠱惑,而好心的叔叔只不過是按照《皇明祖訓》舉兵誅討奸臣。

從後來朱棣攻克南京,立即標榜自己是“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連自己的生母貢妃都可以改變的人,改個太宗實錄算什麼。因此綜合朱棣的前後動作和目的,所謂朱元璋臨終召朱棣進京的說法是造假無疑。


春秋正義


這裡逃不開四個字“篡改歷史”,如果非要說朱元璋在臨終前喊了三遍“朱棣來否”,那也是朱棣的兒子明宣宗朱高熾“替”朱元璋喊的,其目的很明顯,為自己的父親朱棣正名,也在為自己正名。



關於“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這一說法出自《明太宗實錄》。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齎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太漸,問左右:“燕王來否,凡三問,無敢對者。

不得不說,這個記載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朱元璋臨終前為何要問左右“燕王來否”,難道是想在最後時刻傳位給朱棣麼?顯然不可能。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臨三日,勿防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元璋臨終前就已下令,禁止藩王回京奔喪。顯然,此時的朱棣並不在南京,那這臨終前的三聲從何而來?自己親自下的聖旨不讓自己的兒子們回來,明知道回不來,朱元璋又為何要在臨終之際連問三聲“燕王來否”呢?

也就是說,這個朱元璋的臨終遺言存在不可信的地方。且這一說法出自《明太宗實錄》,太宗實錄是朱高熾繼位後對朱棣在位時期的為政舉措記錄起來的一部當代史書,很明顯這是為自己的父親朱棣正名,其可信度值得商榷。



其次《皇明祖訓》 中規定,“清君側”須先經皇帝召喚,藩王才能起兵,且在將奸臣剷除後,五日內必須離京。而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的“靖難之役”,最終卻是自己做了皇帝。

顯然朱高熾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父親朱棣得位不正,必將受歷史“筆伐”,且他又無法否認朱允炆的合法性,既然自己圓不了這個謊,那就在《明太宗實錄》中留下一個朱元璋在臨終之際準備傳位於朱棣的想象空間了,來為朱棣正名。


像素說


朱元璋臨終根本不存在連喊三聲朱棣來否,朱棣要是知道老爹喊他回京,他還不開心壞了,怎麼可能在南京城外不進城。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死前下遺詔:朕當了三十一年的皇帝,心繫百姓,憂國憂民,做了不少益民之事。奈何朕出身不好,沒有那麼大博學多識,比不上古人。現在懂得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也沒什麼哀唸的了。天下百姓都歸順皇太孫,當皇帝是最適合的。你們這些文武百官都聽好了,好好輔佐皇孫來安定我的百姓。祭品也別用金石寶玉之類的,陵寢這樣挺好不用改動。各位藩王就在自己的封國哭一下就行了,不用來都城了。凡不在這個召令的,按這個召令行事。

從這個遺詔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說了讓藩王原地不動,朱棣當時肯定不會跑到南京城外,就算他吃了熊心豹子膽也不敢。

如果他敢在這敏感時刻亂溜達,腦袋絕對不保。

另外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四子朱棣是和他最像的,但是朱元璋還是最中意朱標,而出於朱標早逝的遺憾,朱元璋就將寵愛都給了孫子朱允炆。

而且朱允炆這個孫子挺能裝的,在朱元璋表現的也是一個明白事理的大孝子。所以朱元璋從此就一直將孫子朱允炆當皇帝來培養。

後來朱元璋寧可揹負罵名也要集中殺那麼多的開國元老也是為了給孫子朱允炆清路,怕他們功高震主,所以幾乎沒可能臨死了反而想起四子朱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