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經常否定自己以前認為是真理的知識,那被科學否定的科學知識是不是就變成了偽科學?

太素老道


這正是科學的本質決定的,科學永遠沒有盡頭,總是在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科學也並不等同於正確,某種意義上講甚至可以說“科學一定是錯誤的”,科學的“可證偽性”決定了這一切。

什麼是可證偽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更容易理解。烏鴉是黑的,這是我們的普遍認知。但人們如何得出“烏鴉是黑的”這樣的結論呢?

很簡單,人們通過對周圍客觀世界的觀察,發現一隻烏鴉是黑的,兩隻烏鴉是黑的......,人們觀察到的所有烏鴉都是黑的,於是人們得出“烏鴉是黑的”這個結論,這就是科學。從中看出,科學實際上就是一種假設和猜測,基於對客觀世界的不斷觀察做出的假設,然後不斷地驗證這種假設。

但無論如何,人們不可能驗證所有的烏鴉都是黑的,即使在地球上驗證了所有烏鴉都是黑的,或許其他星球上並不是這樣,可能會存在一隻“白烏鴉”。這就是科學的“可證偽性”,永遠存在這麼一隻“白烏鴉”,起碼邏輯和理論上一定存在。而人們尋找“白烏鴉”的過程就是不斷驗證修正原有科學的過程,就是讓科學更加具有普適性的過程,也是科學不斷髮展的過程。

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科學永遠是科學,永遠不會是偽科學,即使某個科學理論最終被證明是錯誤的,也仍是科學。嚴格來講,我們不應該說“被科學否定的科學知識”,而應該說“被科學修正的科學知識”,通過修正原來科學知識的侷限性做到讓科學更加具有普適性。

就像“地心說”“日心說”,如今我們知道它們是不正確的,但它們是科學,不是偽科學。人們對宇宙的認知也是從“地心說”“日心說”等侷限性認知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宇宙探索


把科學進步說成是否定過去,這個觀念是一個錯誤觀念,中國人有這個觀念,主要是受到馬哲否定之否定定律影響的,科學進步就象登山,只會越登越高,當登上一個新高度時,能說這個高度是否定過去登山付出的努力嗎?這是不可能的,馬克思儘管對科學很崇拜,所以他的社會主義理論前面加上科學兩個字,但他的確是一個科盲,他對科學的理解,在觀念上已經錯了。科學解釋還是以科學家來做才能作出準確表達,牛頓的解釋是,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高,他解釋科學站得高,是因為前人的科學成果變成了科學巨人的肩膀,後來者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就算自己個子不高,他所站的位置已經決定了他的高度是無比高的高度,牛頓的解釋才是對科學準確的解釋。有些人由於對科學瞭解不夠,同樣對科學產生誤解,很多人以為,經過實驗檢驗就完成科學檢驗了,這也是一種誤解,科學實踐證明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實驗檢驗證明,第二步是實踐時間檢驗證明,很多人不知道科學需要實踐時間證明,以為經過實驗檢驗證明就完成了,這也是對科學一種錯誤的認識,科學為什麼需要經過實踐時間證明呢?其實道理很簡單,世間有一種事情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只有經過實踐時間檢驗,才會發現敗也蕭何這種事情,所以科學理論是需要經過實踐時間檢驗的。


龍一歐


當然不是,你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完全是我國對科學哲學的普及基本上為零。

首先,什麼是偽科學? 偽科學可不是錯了的科學。在半個世紀前,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已經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非常精彩的分析。

卡爾·波普指出: 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

這就是著名的"可證偽性",現在作為判斷是科學還是偽科學的基本標誌。

什麼是可證偽性? 也就是說,任何科學理論,必須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方法來證明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如果不存在可以證明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方法,那麼就叫做不可證偽,就屬於偽科學。

比如說,大家都學過的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都保持靜止或迅速直線運動。"

那麼,如何證明牛頓第一定律是錯的呢? 你只需要做實驗,找出一個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做加速運動。這就可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是錯的。那麼就說明,牛頓第一定律是具備可證偽的。

同理,我們只要找到"光速隨著光源運動而變化"的現象,就能證明狹義相對論是錯誤的。說明狹義相對論也具備可證偽性。

那麼,假設我現在對外宣佈,"我發現了一隻會噴火的隱形龍,只有我們看見,感覺到它,其他任何人都看不見"。

那麼,你如何證明我是在胡說八道呢? 很顯然,你找不到任何方法來證明我在說謊。那麼,我說的這句話就是偽科學,因為根本不具備可證偽性。

所以,對於一個理論,一般有四種情況:

一 這個理論可以被證明,並且有方法去證明這個理論是錯的,最終證偽的方法得到否定的結論。 這個就叫做科學理論。

二 這個理論可以被證明,也可以被證偽,最終通過證偽方法證明不正確。這個叫做錯誤的科學理論。 比如《地心說》,《以太假說》

三 這個理論存在證明的方法,也存在證偽的方法,但是還沒有條件去證明或者證偽(技術限制),這個叫做科學假說。 比如宇宙大爆炸理論。

四 這個理論可以被證明,但是不存在證偽的方法,這個就叫做偽科學。

一般來說,科學家對科學理論還是非常謹慎的,對於提出的理論,一般在數年之內就能證明理論和真偽。被證偽的理論,會很快被拋棄。

而一些證明非常困難的理論,會被列為假說,等待未來去證明。


shawn25


萬有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請仔細閱讀下面這篇文章。

                      《 萬有引力的來源》

摘要:艾薩克•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然後又發現了運動三定律,亨利•卡文迪許用 扭秤 證明了萬有引力 定律正確性,並算出了地球的“質量”,但都沒對引力的來源給出明確的解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更是玄之又玄的把引力的來源解釋為物質對空間造成的凹陷。本文將根據一些小實驗和理論推導對以上的某些觀點進行糾正與反駁。

關鍵詞:內能(熱力學能),引力,地球質量,扭秤,重力加速度,。

引言:耳熟能詳的定律,質量越大,引力越大,但還有一個被人類忽視的數據,那就是內能。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越大,內能越大(此文的內能是拋開 所有化學反應,核反應的 熱力學能)。那麼引力的來源是不是高能量體與低能量體的溫差效應呢?看下面的實驗。

三個質量相同鋁球,用液氮把兩個鋁球分別散熱到零下150℃與零下50℃,還有一個與室溫溫度相同20℃。觀測三個鋁球近距離的水氣有什麼反應。觀察到的結果是零下150℃的鋁球對附近水氣有很大的吸引力,有明顯的重力加速度現象,末端水氣落體速度大約是零下50℃鋁球的三倍。而與室溫相同的鋁球對水氣毫無反應。5分鐘後終止實驗,零下150℃鋁球結霜質量大約是零下50℃鋁球的三倍。

我們用這個實驗是不是能說明兩物體的引力大小與兩物體溫度的大小相關呢?溫度差越大,引力越大,與質量無絕對關係。那麼在地球上為什麼質量越大的物質,引力越大呢?這麼說吧,地球是個巨大的能量體,她對所有的低能量體都有 熱平衡 需求,她會根據 低能量體所能承載的熱量產生引力,直至達到熱平衡引力為0,但是地球有溫度階梯,從地殼約14℃至地心約6000℃,所以一個物體從14℃至6000℃其重力可以說是穩定不變的。假設一個鉿合金球,從14℃加熱到4000℃,其與地心引力最大轉移到與地殼引力最大,其重力保持不變。14℃至零下273℃,溫度越低,重力越大。(這段是理論推導,沒做實驗)。

根據此實驗說明兩個物體沒有 熱平衡需求就沒有引力,那麼亨利•卡文迪許的扭秤又是怎麼算出“地球質量”的呢?他的扭秤為什麼出現扭力呢?還準確推導出引力常量。5.965*10^24到底是地球的內能還是地球的質量?我們根據 F=GM m/r^2計算出了太陽系的大部分行星的 軌道與速度,衛星的均速圓周運動,這足以說明F=GMm/r^2正確性,那麼一個天體的內能值與質量值一定很接近。為什麼會很接近呢?是根據質量有了內能?還是根據內能的大小有了質量?看下面的實驗與理論推理。

亨利•卡文迪許的扭秤為什麼使兩個沒有熱平衡需求的兩對鉛球出現引力呢?

看實驗,準備兩個磁力不同的磁鐵,一根鐵絲,一些細鐵砂,釋放靜電,先用鐵絲吸鐵砂,肉眼觀察下是毫無吸引力。然後把強磁鐵放到鐵絲底端,整根鐵絲會吸住很多鐵砂,距離磁鐵越近吸住鐵砂越多,換上弱磁鐵,鐵絲吸引的鐵砂要少的多。根據這個小實驗去理論推導下個實驗,我們把引力看作成弱磁現象,扭秤的兩對鉛球之所以會互相吸引,完全是因為在地球的引力磁場上。小實驗裡我們可以輕鬆的把磁鐵放到一旁,以現在的科技我們也可以輕鬆的把扭秤送到太空,送到月球,那時你會發現扭力與此區域 重力加速度 值成正比。引力越小,扭秤的扭力越小。月球上表面的扭力只剩下地球上的1/6。

我做了個簡陋的扭秤,在只有4個質球實驗下,加大兩對質球的溫度差,會得到不同的扭矩。我也猜測是不是空氣對流加劇造成的,但一直沒有找到真空實驗室而擱置。(具體的溫度差與扭矩比例,由於扭秤的簡陋,就不一一敘寫了)。實驗過程:四個相同質量的實心鋁球,一根木棒,先把兩個鋁球固定在木棒兩端,一根細銅絲拴在木棒正中間,懸掛在一個橫架中間,保持平衡。銅絲底端固定一個小鏡子,再用一個激光燈射照鏡子,射線與折線最好調到90度左右,光點會射在牆上,牆上固定個尺子。依銅絲正下方為點用圓規畫個圓圈,邊是兩個球的球心,再用兩個支架把另外兩個球託平,分別放在秤砣的左右側,球心對準圓線。不同溫度的球放到托架上,光點會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說溫度差越大,扭力越大,兩物體之間的引力越大)。

此理論的最有力的證據還是需要把扭秤送到太空,送到月球。

那麼太陽系天體的質量值與內能值為什麼如此相近呢?太陽除外。因為太陽是中心,在太陽系中是懸浮不動的,即使內能值與質量值差距很大也測不出來,又點燃了核聚變。理論上來講,內能值遠高於質量值。所以我們現在根據引力算出的太陽質量(其實是內能)遠遠大於真實質量。大家都知道太陽是氣態的,而密度竟然是地球的0.26倍,這是荒謬可笑的,他的意思也就是說一立方氫氣與一立方土的質量比是0.26 : 1,就算把氫氣壓縮到液態,這個比值也相差甚遠。太陽的平均密度1.4克每立方厘米,氫液態才0.07克每立方厘米,矛盾嗎????(別害怕,目前太陽質量不可測,看下面實驗)。

每個天體都有一個心核,太陽的心核最大,我們根據心核大小比例,做出九個鋁球,分別代表太陽與八大行星。全部冷卻到零下200℃,把太陽放到實驗室中心,按照距離比把八大行星擺好,懸浮運轉,2個小時後結束實驗,冰球質量比與太陽系天體質量比一致。水氣代表分子云,心核是宇宙所有天體的種子。遇到肥沃土壤(分子云)就會根據大小演變成恆星或行星,沒有心核的分子云是一團死雲,不會孕育出任何天體,否則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段是邏輯推理,猜測)。

在此理論正確的前提下,F=GMm/r^2還能繼續使用嗎?當然可以,只不過要稍微修改一下,首先就是其中的一個M改成U。那麼以引力計算的1熱值等於多少焦耳?這就需要廣大科學家的共同計算了。

母式:F=GUm(1-u/U)/r^2

此公式也不是適用於任何引力場,(只有兩物體質量與半徑相同的情況下才能做到誤差為0,比如冰球實驗,你可以理解為把鋁球切割成與水氣大小相等顆粒,然後每顆粒與水氣產生的引力全部相加)。就如F=GmM/r^2無法解釋水星近日點進動,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與量子力學格格不入。可以說很難有一個引力公式通用於宏觀與微觀等多種引力場,只有根據不同的引力場拿出不同的公式給予計算。


陳轉運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作為局部是不可能絕對地認識整體的。因此,人類的認識只具有相對性。

科學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二維的。所謂偽科學是指一維的認識,人與自然界相互作用的面積等於零。比如,單純地收集資料或只憑心靈的臆想,都屬於偽科學的範疇。

此外,當有限的實驗🧪,面對無限潛在的實驗🧫,理論獲得證實的概率等於零。因而,任何理論都不具有可證實性。

然而,由於理論可以無限地修正或增加輔助條款使自己免於被實驗否定,所以任何理論也同樣不具備可否證性。

所以,理論沒有對錯,只有認識效率的高低。如果只有一個理論,那麼這個理論就是好理論,有總比沒有強。然而,相對於未來無數個新的理論,現有的理論總是壞的,因為理論的認識效率總是在不斷地提高。

自然界就好比是一個無法打開的黑箱子📦,已知的現象和實驗是該黑箱子的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理論就是相對於已知的現象和實驗關於自然界的同構系統。

相對於已知的現象和實驗,理論與自然界是不可分辨的。然而,相對於新的現象和實驗,原有的理論與自然界又是有差異的。於是,面對新的現象和新的實驗,又需要人類構建新的理論,來作為自然界新的同構系統。

所以,舊的理論是因為認識效率的低下而被放棄的。雖然,作為舊的同構系統,總是可以通過提出修正以保持其與自然界的同構。但是,當修補工作使理論變得越來越繁瑣,降低了認識效率時,人類就更願意創造出一個新的理論來作為自然界新的同構系統,以實現其認識的進步。


淡漠乾坤


一、科學不承認存在絕對真理,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否定以前認為是真理的知識”。

二、科學只承認存在“目前認知條件下最好的理論”。關於一個現象還常存在不同的解釋和理論。在沒有新的證據出現之前,不同的理論可以共存,科學家們可以交流探討。

三、科學的進步,新的理論有時會推翻之前的理論,但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新的理論只是擴展和修正了之前的理論。比如牛頓力學,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仍是適用的,只是延伸到微觀世界和宏觀宇宙才變成“不適用”。那麼我們有量子力學去擴展,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去擴展,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的範圍,牛頓力學仍是適用或者說近似準確的。達爾文開創的進化論和當前的現代進化論,也有了很大差別。達爾文理論裡很多錯誤和不足被修正,但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最基本闡述仍是正確的。因此我們只能說達爾文進化論在發展完善,而不說“達爾文的進化論被推翻了”。

被推翻了的錯誤理論,也不能說是偽科學,只是被證實為錯誤的理論而已。偽科學的“偽”指的主要是方法之偽,他是建築在非科學的研究方法之上的。而被推翻的錯誤理論,很多是方法正確,只是限於以前觀察的侷限性甚至錯誤的觀察資料而得到錯誤的理論。這種情況,我們不稱之為偽科學。


耳機俱樂部小白


科學是一種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論,以及遵循這種方法論所積累的知識體系。這個方法論的基本特徵,就是用技術手段採集真實數據、用邏輯思維歸納其中的規律並形成概念、再用真實數據進行反覆驗證這個概念的自洽性。科學範疇內的所有知識都能夠被重複、證偽、邏輯。

因此,科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徵,就是不盲從現有理論學說,而是不斷用真實數據去驗證現有理論學說。當現有理論學說與真實數據相矛盾時,被放棄的是理論學說而不是真實數據。而舊的被放棄的科學理論學說仍然屬於科學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因為其基本特徵就是可被證偽。我們學習科學發展史總是會說到這類被放棄的科學理論學說。

有幾種原因會導致科學的理論學說存在錯誤:1)數據採集手段/技術的限制,比如黑洞學說目前仍然只能被間接推測,無人能夠身臨其境,因此未來技術進步後如果數據矛盾就會有新理論。2)偽造數據以誤導理論學說,比如2018年底美國揭露哈佛大學教授偽造幹細胞實驗數據和理論,但這種偽造很快就被他人的重複驗證揭穿。

我們今天看到科學在持續進步,就是原有的理論學說被新理論學說不斷取代的結果。還有一些理論學說,雖然有眾多人在懷疑其真實性,並且也能列舉出無法說明的數據,卻仍然在科學界沿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HealthBAR


科學是什麼?最宏觀的講,科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人類迄今為止的對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最有正確指導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所以,科學最重要的核心是科學精神,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得到的就是科學的結論,也就是科學知識。

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認識,是一個不斷髮展、拓展和深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思想和科學規律,那就是不斷的通過自我否定來獲得相對正確的結論,那麼這些結論或者說是科學知識就會必然的存在時代的和認識上和方法上的侷限性,在一個時期被認為是正確的科學知識就不可避免的有著侷限性甚至是錯誤的認識,這也是科學精神的體現。

我們的認識,尤其是科學的認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證偽性”的方法論當中不斷的拓展和深入。

被證偽的科學,並不是偽科學,只是過時的科學結論,是見證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痕跡,能夠被“證偽”,恰恰反應了其科學性。

偽科學的特點,恰恰是它的“不可證偽性”,因為它不是客觀的認識,而是主觀的臆斷,這種臆斷既不具備“可複製性”,也不具備“證偽性”,因此上它和科學和科學精神都是格格不入的。

被“證偽”的科學,可以稱之為“謬誤”,“謬誤”本身,也是科學的一部分,科學的結論既有“什麼是對的”,也必然包含“什麼是錯的”,還應該有“什麼是發展的”。


步武堂


科學知識,之所以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是因為它是被嚴格的科學實驗證實了的科學理論。 偽科學,是指假說沒有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或者說已經被證明是錯的,仍然把論當做科學予以推廣的,就稱為偽科學。

因此,這裡的科學知識是指被科學實驗證明為正確的東西。範圍論認為任何科學知識,都僅僅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才是正確的,都有它沒有觀察到的現象和無法解決的問題,因而都是可證偽。科學知識的基本特證在於,它必須是證實的,但必然是被證偽的。科學知識,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範圍性。

因此,那些被科學否定的科學知識並不是因為證偽就變成了偽科學,恰恰相反,正是由於被證偽才證明它是科學理論,具有一定的真理性。證偽只是指出以前的科學知識適用的範圍而已,在一定的範圍內仍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相對論否定證偽了經典力學,僅僅只是指出它不適用於微觀世界,在宏觀世界中,它仍然散發著真理的光芒。


天使之翼22143


首先,物理新視野不認可卡爾·波普爾的“科學命題的可證偽性”的一套陳詞濫調。

究竟什麼是科學命題的判斷準則呢?筆者認為,歸根結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裡的實踐或實驗,是科學認證而絕無反例的實踐,其內涵有兩大實踐準則:

第一實踐標準:對實驗/現象/效應進行反覆驗證(revaluation)與資格認證(dentification),以確保在現有科技條件下絕無反例,尤其排除權威性牽強附會的偽解釋。

反覆驗證,是很複雜的,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樣本的統計分析、集思廣益與科學民主,僅憑科學共同體幾個學霸說了不算。

資格認證,也是複雜的,涉及命題背景與動機的調查審核,例如:涉及水軍做假證、沽名釣譽、骯髒利益鏈、科學霸權作祟。

例如:把水變油魔術現象誤解為水可變油,把熵增紅移誤解為退行性紅移與宇宙學紅移,把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誤解為真空虛無,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誤解為宇宙大爆炸的餘暉,把延遲選擇效應與自干涉效應誤解為時光倒流。

第二實踐標準:基於第一實踐的不可證偽的公理與原理,諸如邏輯思維法則、對立統一法則、數理公理集、基礎科學原理與定律。

而人類正是依據這些可信可靠可操作的基本法則,去判斷一個命題的真偽性。如果按波普爾的可證偽性,那麼就失去辨別真偽的依據。

通用法則,在任何場合皆無反例,例如:牛頓三定律:質/能/動三守恆、開普勒第二定律(橢圓定律)、最小作用量原理、光速不變定律、圓周率定理、自然常數定理、伯努利大數法則、直線距離最短公理、平行線公理、因果鏈法則、量變質變法則、同一律法則、窪地效應、蝴蝶效應、低溫效應、自旋磁偶極矩效應、色空亦空四大皆空、聚則成器散則成氣、生命短暫藝術永恆。

專用法則,在專用場合皆無反例,例如:兵不厭詐法則、物競生存法則、萬有引力定律(只適合亞原子以上的實體)、熱力學第二定律(只適合孤立系統)。

偽命題的定義與典型案例

通常,我們把符合第二實踐準則,也叫邏輯自洽,或邏輯協變,即:

科學命題至少不能違背邏輯法則與科學原理,這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還得需要第一實踐標準,拿出足夠多的實證依據。

偽命題的定義:凡是邏輯不自洽或違背科學原理的任何命題都是偽命題,此命題下的所有演繹,即便有高大上的數學工具,皆為偽科學。

科學命題容不得任何瑕疵,在接受第一實踐的長期檢驗過程中,不允許有一個反例,否則就可以宣判該命題的死刑,它就是偽命題。

遺憾的是,現在科學界,流行一個為偽命題唱歌的唯心主義的反動思潮:說科學命題可以不完備到可以違背邏輯法則與現有科學原理。

這就是被反偽科學人士廣為詬病的神邏輯。由於這些神邏輯的主張者,多為科學界大咖,牛逼哄哄,干擾並打壓良心科學家的論文發表。

以下列出典型的十大偽命題,請科學愛好者、理科男、工科男、乃至吃瓜群眾們予以警惕:

①洛倫茲變換變換因子之純數學構造函數。

在其前提條件中,錯誤認為“光子是被光源發射出來”,此命題早就被經典電動力學證偽。

②狹義相對論的鐘慢尺縮質增效應。

揚言“相對靜止不存在”是偽命題,其質能方程的推導涉及將質量積分,而構造質量的費米子之間有很大空間,不具備可微可積性。

③廣義相對論之否定宇宙真空場的引力場方程。

其致命瑕疵是:否定真空場的客觀物質性。

④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其根本不知道:光是光源激發真空介質的場效應,任何力/能/熱/波/動量/壓強的傳播,都必須藉助真空場來傳播。

⑤哈勃退行性紅移與宇宙學空間膨脹紅移。違背光速不變原理,違背熵增加紅移原理。

⑥奇點宇宙大爆炸理論。

違背質量守恆、能量守恆、動量守恆三大守恆定律,而且為了修補96%質量能量的巨大漏洞,還臆造所謂的暗物質與暗能量。

更為荒謬的是,竟然揚言:奇點之內所有科學原理全部失效,換言之,奇點可以違背一切邏輯法則與科學原理。

⑦暗物質與暗能量理論。這是宇宙爆脹論為了掩蓋其自相矛盾而捏造的又一個特大謊言。其實,暗物質與暗能量,就是被廣義相對論否定的宇宙真空場,而且其佔比也絕非96%。

而真空場也絕不是不可測量。諸如引力場、電磁場、電磁波、地磁場等真空場都是可測量的。

⑧海森堡不確定原理。揚言微觀粒子的運動不遵循時序因果律。基本粒子都是零維質點,密度都是無窮大,都有異地分身術,都可以時光倒流。

⑨量子不可克隆原理。

這是哥派量子論最典型的自相矛盾的偽命題。既然光量子是不確定的又是全同化粒子,又何來量子是唯一獨特的不可克隆之命題。其實,空間充滿了無法計數的同頻率或同波長光子。

⑩量子糾纏超距論。

揚言相距無限遠的甲乙兩地的兩個同頻光子,具有瞬時心靈感應般的神奇糾纏。

事實上,甲地光子到達對方時,必然會衰減降頻紅移。

光子只能按照大量光子波陣面梯次推湧模式最終與乙地光子互動,不存在甲光子之間超光速突然作用到乙光子。

錯科學與偽科學並無二致

有人說“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這本身就是偽命題,僅在邏輯上就站不住腳。

就算該命題成立,那麼命題本身是不是絕對的?顯然,這個邏輯就是一個死循環!

事實上,人類幾千年來的文化發展、思想革命與科技進步,嫣然積澱了大量的通用真理與專用真理,它們都是絕對真理。

如果還不能叫絕對真理的,那麼只是那些依然需要反覆驗證與審查的疑似性命題,它們本來就沒有被公認,不是那些選邊站的吹鼓手所能決定的。

例如就是不給愛氏相對論發諾獎。當然得諾獎的也未必就可信。真理不取決於權威與信眾,而且,早期的真理絕對由極少數人掌握。

有人說,經典論是相對論的特例,又說,經典論是不完善的,到了相對論就完善了。這是最典型是牽強附會與胡說八道。

一方面,經典論主張絕對參照系,而相對論否定絕對參照系;另一方面,經典論主張三大守恆,而相對論否定三大守恆。二者的基本邏輯理念是截然不同的。

小結

1. 實踐是判斷科學命題的唯一標準。

第一實踐標準,即直接的反覆驗證,要求絕對無反例。第二實踐標準是三大邏輯法則 (形式/辯證/數理) 與基礎科學原理,要求邏輯自洽。

2. 要麼是真命題,要麼是偽命題。不存在什麼不完善或有待完善的科學命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既會繼承而不變更既有科學原理,例如對立統一法則與能量守恆原理;也會另外增補全新的科學原理,例如空間動力學原理。

3. 卡爾·波普爾的科學命題可證偽性,似乎有點道理,但邏輯力太弱,此論的致命瑕疵是:

特別容易把——①毋容置疑的科學真理、②尚待求證的理論假說、③違背基本原理的神邏輯——混為一談。

Stop here。物理新視野與您共商物理前沿與中英雙語有關的疑難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