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消費主張—“節用”

墨子提出“備者,國之重也”,認為:

“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兩千年前的消費主張—“節用”

消費品的積累、各項物資的儲備,是治國的要務,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積累、儲備,一旦發生戰亂,出現災荒,那麼國家將面臨滅亡的危機。

當然,墨子並不是主張從普通百姓那裡省去“口中食”,來實現這種長遠消費,而是要國君、大夫等整個統治集團限制鼎中甘肥、盤中珍饈的奢侈靡費,以增加百姓所消費的生產必需品,進而維護下層百姓的長遠消費。

墨子還主張把生產上層人物的奢侈品所用的人力、物力轉用於生產民生必需品,這樣就可以積累國家財富,為災荒之年做儲備,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長遠消費。

崇儉和節用是先秦時期各學派都比較認同的主張,但各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

墨子“節用”的消費主張,是在當時百姓連基本生活都滿足不了,而統治階級卻奢靡無度的情況下提出的。從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現實考慮,墨子的“節用”思想,在當時有積極意義。

墨子平等的消費觀念,對消費的兩極分化現象有所遏制。

墨子提出打破等級界限的消費標準,本意是為了實現社會多數人的消費需求,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保持穩定和發展。

“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

在一個社會中,貧富差別懸殊,富人揮金如土,而貧者衣食無著,社會秩序怎能安定?

兩千年前的消費主張—“節用”

我們的社會制度根本上是要實現所有人的消費需求,因而,就應該在社會倫理道德中加入“節用”的思想,以便遏制富有者的奢華消費,消除兩極分化所帶來的社會不公平。

消費水平應該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一致。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早在兩幹年前,墨子就認識到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以發展生產為基礎提高消費水平,消費水平應該和生產發展相一致。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生產和消費是對立統一的,二者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因此,消費水平必須與生產發展狀況相適應。

雖然說鼓勵消費、激活消費,提高消費率,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但這只是針對合理正常的消費而言,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合理、節約使用能源、資源,確保可持續發展。

因此,應該把墨子的“節用”觀念用在遏制這些“高消費”的行動上,這樣才能保證社會政治、經濟和道德的穩健發展。

節儉應該自上而下地實行。

兩千年前的消費主張—“節用”

墨子節用論的鋒芒主要是針對上層統治階級的,他認為,統治者是奢靡無度、暴殄資財等社會風氣的始作俑者,驕奢淫逸是由上層統治者一手造成的。俗話說: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昔者楚王好細腰、文公好紫衣的故事就說明了上行下效的問題。

因此,墨子要求天子、諸侯、王公大人“節於身,誨於民”以身作則來教育民眾,以便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富國利民。

應該從上層就倡導勤儉節約的良好作風,這樣整個社會才能把勤儉節約作為一種美好的道德操守來遵循。只有做到這些,百姓才能夠真正的安居樂業,我們的社會才能實現健康全面的發展。

墨子說“儉節則昌,淫佚則亡”,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兩千年前的消費主張—“節用”

因為時代和階級的侷限,墨子“節用”的消費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不足和錯誤。但其中的許多深刻的觀點,不但在當時有益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就是現在看來,也具有難能可貴的進步性,值得我們繼承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