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懂“德西效應”,給孩子的獎勵,不僅沒效反而有害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習慣使用“獎勵機制”去激發孩子的行動力,這樣做是不是真的能激勵孩子呢?答案是不能的。很多人可能對這個結論感到非常的詫異,但事實的情況確實如此,實施獎勵給孩子非但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還很有可能抹殺掉孩子想做事情的慾望。

舉給生活中最簡單不過的例子,常常有小朋友不喜歡學習寫作業,這時候就常常有家長採用“獎勵機制”,只要孩子完成了,就會獎勵一些零花錢。剛開始孩子可能因為得到家長的零花錢,去硬著頭皮去把作業完成好。我們以為這是激勵孩子有效的方式,然而到最後,我們會發現,孩子可能還會接著不愛寫作業,並且寫作業的正確率逐漸降低。原因是孩子零花錢也夠用了,並且只要寫作業變成了一件應付的事,一旦獎勵不稱心意,他們就不會再按照原來的要求寫作業了。

到底哪裡出錯了呢?其實是家長採用了錯誤的獎勵手段,盲目的獎勵孩子,不小心走進了“德西效應”誤區裡。看似很正常的獎勵行為,有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完全負面的影響作用。


父母不懂“德西效應”,給孩子的獎勵,不僅沒效反而有害

所謂德西效應,其實是心理學家德西做的一個實驗,其實驗證明的結果就是,他們發現,在孩子本身對一件事情很感興趣時,如果我們加以獎勵機制去刺激孩子,反而會破壞孩子的本身興趣,轉而是為了獎勵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這樣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家長剛開始獎勵孩子去做某件事,可是最後的結果卻都是不了了之收場了。

錯誤的“獎勵機制”會給給孩子帶來那些反作用?

1.引起孩子的認知失調

假設我們做一個實驗,實驗的內容是,讓孩子去完成一個手工DIY的玩具。我們將孩子分成兩組,一組是隻要去完成就會獎勵10元,一組是沒有獎勵。做好的孩子接下來就可以自由活動了,可以繼續選擇創作,或者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也許很多人認為,有獎勵的孩子還會繼續創作,完成的更好。但是事實情況是,沒有獎勵的孩子,接著去創作的孩子反倒更多。這其實就跟孩子的認知失調有關係。因為獎勵的10塊錢,改變了孩子做事的看法,他們認為完成作品拿到錢,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一旦沒有錢再給孩子,他們可能就不會創作了,因為認知已經失調了。


父母不懂“德西效應”,給孩子的獎勵,不僅沒效反而有害


2.失去對事物本身的興趣,目標錯位

假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本身是熱愛學習,也願意做家務的,如果我們採取了不適當的獎勵機制,孩子會怎麼樣?孩子可能就目標錯位失去本身對這件事的熱愛了,因為他會認為,我做這件事,是為了得到獎勵。沒有獎勵不去做。孩子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可能恰恰就是因為家長的盲目獎勵產生的。

3.孩子為了目的更加貪婪,削弱了孩子的內心動力

鄰居家的小孩就是被盲目獎勵”摧殘“的案例之一,因為鄰居總是拿零花錢、買新玩具,去獎勵孩子能多做一些家務,少看一些手機。但還有一天,鄰居爸爸跟孩子說,讓他去拖個地,孩子問那是不是可以買他喜歡的玩具,爸爸說沒有。孩子當時就說不去做了。

這也是盲目的獎勵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孩子長時間收到獎勵的誘惑,在日後若說沒有獎勵,自然會產生心理落差和反感,恰恰這樣,助長了孩子貪婪的特性。


父母不懂“德西效應”,給孩子的獎勵,不僅沒效反而有害


如何實施正確的“獎勵機制”?

首先在實施任何獎勵前,我們都應該去培養孩子發自本心的去喜愛這件事,這也是從孩子的內心出發,培養內在動力。家長的獎勵,只是外在的激勵,只能是暫時性的。但是如果一個人真正的從內心去接受,甚至是去喜愛,那麼孩子哪怕不用外在的獎勵,也可以朝著一件事不斷努力。

那麼我們家長就不應該給孩子獎勵嗎?當然也不是的,我們在獎勵的時候要講究方式方法。

1.獎勵制度原則

在獎勵孩子的時候,我們要量力而行,根據自身的家庭條件去給孩子獎勵。除了經濟狀況,我們還要根據孩子完成某件事的大小,程度,去匹配相當的獎勵。比如孩子要是做了一件小小的家務,就獎勵買很貴重的東西,是非常不適當的,在獎勵的時候樹立原則,也能讓孩子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做對事情的程度。


父母不懂“德西效應”,給孩子的獎勵,不僅沒效反而有害


2.注重驚喜比開始獎勵重要

在教育孩子時,如果開始就實施獎勵,很可能就破壞了孩子的本身行動力。所以我們可以轉換一下獎勵方式。比如,我們把開始獎勵,換成結束的驚喜。

我的鄰居當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在獎勵後毫無作用甚至與其相反時,就改變了教育孩子的策略。他們就是在孩子做好一件事情之後,給孩子一份意想不到的小驚喜,有時候是給孩子做一頓好吃的晚餐,有時候會帶孩子去一趟動物園。在這樣的轉換獎勵下,孩子竟然慢慢改變了原來做一件事就提要要獎勵的換習慣,

所以家長也根據這種方法轉換下思路,孩子考的成績不錯,我們準備一份小驚喜,雖然禮物不大,但是可以刺激孩子想要下次更加努力的心。並且驚喜帶有隨機和不可選擇性,所以沒有事先準備好的禮物,才是最能帶給孩子驚喜的,孩子會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做的棒的事,轉變了因為得到某樣東西麻木去做的心態。


父母不懂“德西效應”,給孩子的獎勵,不僅沒效反而有害


每一個家長,在教育的途中不免會碰壁,因為我們也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心理學家,每一位家長,都是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不斷的摸索前進,尋找新的正確的方法。所以在選擇教育方式的時候,也不用非常的自責,發現問題後能及時的調整過來,一樣可以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