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你贊同嗎?為什麼?

老孫遁世無悶


生活中與到固執己見的人,不爭個你死我活,不恥於長短是非之爭,一笑而過,再有見面絕口不談容易爭論的話題,一聲問寒虛曖彼此舒心。

生活中與到有違自己人生底線的話題,不會投機所好圖個你好我好的面子,不會因不同而去委屈自已的思想,委屈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志同道合,是生命過程極為重要的互助,彼此在共嗚中分享人生,分享愛與被愛,分享彷徨與失落之惑,分享挫折與苦難之痛,它無高尚與卑賤之分,生命取要相同的溫度共生。


月牙痕1


不完全贊同,我本善良,以前,與人相處,凡事都是優先為別人著想。由於總是一直忍讓別人無底線,最後導致有些人得過進尺肆無忌憚。記得女兒在懂事時,曾經對我說過:"

媽媽,希望你以後做事,也要為自己考慮一點,你這樣子,我心裡真的是肉疼"。

別人是感到舒服了,而我卻是"雪上加霜"。所以我認為這不能算是最大的教養,只能算是懦弱。

回答完畢,謝謝。


不鏽鋼3599038085281


一個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這是一種人生態度的重要境界。與人相處,能讓人感覺舒服的個體,應該具有善良的品質,與人相處能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言語表達溫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君子如玉,觸手可溫!不過也要給自己的教養設防,原則問題,不可謙讓!


曦陽Zzz


一個人高貴與否,不是看身份和地位,而是看其品格操守。所以我認為:善待弱者,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因為這是人性向善的力量。善良做好了做恰當了,自然讓人舒服了。


吳文琴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我不贊同這種說法。那麼為什麼呢?答案如下:首先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問的不夠嚴謹!如果一個有教養的人,和一個沒有教養的人在一起,這個沒有教養的人覺得這個有教養的很不舒服!那麼對於這個沒有教養的人來說,這個有教養的是有教養還是沒有教養?又假如說兩個都是有教養,教養等級都為A等的人在一起,一個性格開朗一個性格保守,性格保守的說性格開朗的有點太過,而性格開朗的說性格保守的太呆板!彼此都覺得對方不舒服!那他們倆的教養如何分辨?那麼又該如何確定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呢?首先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屬於他律教化顯現。 禮貌是指言語動作謙虛恭敬的表現;教養一般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養。所以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讓人舒服的除了關係好之外,還有性格、舉止和愛好!




隴小柒


人的最大教養。從本質上說,就是讓別人感到有一種非常好的認可。教養是出自家庭父母的教育和自身的休養,稱為教養。比方說:一個人在外見到認識的人,用應該的稱呼主動打招呼。在人多的時候,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說話又很禮貌。會有人稱讚說:你看人家這孩子多有教養。反之會說:有娘養無娘教的。其實,一個人的教養是給外人看而又顯露個人修養和自身價值的一個天平。這個砝碼是由眾人來添加的,就是眾人對你的評價。有教養的人,永遠受人尊重。缺少教養的人,永遠是被人謾罵的噴子。


尋你25


問:“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你贊同嗎?為什麼?

答:我不贊同!因為:

一,人的教養,一直在路上,在發展變化過程中。活到老,學到老,修身到老,生命不息,修煉不止。只有提高,沒有“最大”。

二,“讓人感到舒服”,不是教養展示的主要陣地,只是膽小怕事之人圓滑的為人處事方式,是老好人自保的盾牌。與善於討好別人馬屁投機動機關係大,與人的教養關係小。

三,一個人的綜合教養,是由善良、慈悲、誠信、公平、正義、忠仁等正能量理念組成。“讓人感到舒服”只是人性善良項目部中的一個環節,這還是從積極一面的解釋,如果從消極的一面看,並不排除“別有用心”的解釋。退一步說,就算我們贊同教養跟“讓人舒服”有很大關係,那也是我們對教養狹義的認識。廣義的教養,絕非僅僅“讓人舒服”這點績效!

四,綜上所述,“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這個觀點,是以偏概全的謬論,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歪理,我不贊同!


0老三兩0


這和老師教過我們的助人為樂差不多,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經常幫助比自己困難的人,福報會很大的,經常行善,福未到,但禍以遠離。經常作惡,禍未到,但福以遠離。有因必有果。


任幫全


讓所有人舒服者,不是教養多優越,而是十足奴性的體現。見到邪惡的人和事,必須制止,這便是正義。做個善良的人行,但不論善惡、不辯真假、事事忍讓的老好人主義,雖然不是惡人,但不自覺地會變成了對邪惡的放縱、或者說因性格懦弱的原因,變相的成為他們的同盟者。


午夜夢醒18


一般來說,有教養就是對人有禮貌做事有事理,恰當得體。“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的確,在中國人的文化圈裡是這樣,有一定的道理。

中國人講究由內到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易”。好的總是讓人愉悅快樂和舒服的,但是對什麼是好,怎麼做到好,有講究。

好,就是首先得自己好,自己滿意。如果自己都認為不好,還要拿出去推銷,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認為不好也做不到好,不如“獨善其身”,不是不要外界的幫助,而且要善於學習和借鑑,在自主獨立的基礎下把自己搞好。也因此,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好,不是一個人說好,而是大家都說好。如果一個人自我陶醉在假象幻境裡,如同中了邪,就不能稱為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同於不好,好的總是可以分享的。如果拿出來被人稱道,不僅是有分享的喜悅,還有驗證的功效。也因此,“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不僅是提倡向善,也是實踐總結出來的道理。當然,驗證後不好,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學習交流提高,還是不變之道。

因此,“人最大的教養,就是讓人感到舒服”有些道理。道理在於社會所提倡的“獨立自主開放包容”,而且既然是“道理”,就會有顛簸不破的客觀性。不同於“偽”,如果是隻為取悅他人,那就會有假象,不能稱為“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