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青山乡“1234”模式筑牢疫情防控“钢铁防线”

自全县开展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以来,青山乡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安排部署,全面落实责任,践行担当使命,全力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面对盐池已被疫情扩散地区“包围”的现状,乡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阻击疫情新形势,采取“1234”模式筑牢疫情防控“钢铁防线”,全力确保全乡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坚持“一个核心”,抓住防控关键点。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住“党建”这个核心,把党员作用发挥在阻击疫情全过程,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第一时间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党支部、党小组为单元,构筑了自上而下、衔接有序的工作体系。深入一线的各级党员、干部300余人,党员请战100余人次,义务奉献468人次,体现了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以各村精神文明实践所为依托,建立党员服务点,由党员服务队人员负责登记群众信息、办理事项、采购物品及价格等,明确专人、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对群众所需物品严格实行“三统一”制度,即统一登记、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物资供应有保障、群众生活更便利。

创新“两项措施”,掌握防疫主动权。创新并不是要搞许多新花样,而是将已有措施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乡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把握防控方向,坚决杜绝疫情防控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建立“党建+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以此实现群防群治,做到重心下移,实现人盯人、人包人的六级责任制,使每一名网格员都成为防控一线的信息员、宣传员、战斗员,切实打通了防疫联控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前移疫情防控关口。积极配合县政法委、卫健局做好人员信息系统录入工作,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等手段,前移疫情防控关口,做到在乡人员疫情源头把控,坚持应查尽查、全面登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从源头上切断疫情输入渠道和传染途径。

抓住“三个重点”,落实工作薄弱点。青山乡结合实际精准施测,“以人为本”织密疫情防控大网。抓重点人员摸排。在做好自身防护措施的同时,深入村组严密摸排外来人员,全面摸清返乡人员情况,并建立动态数据库,持续摸排,及时更新。所有返乡人员都有1-2名村干部或党员24小时实时监督,确保居家不外出、外来人员不进入、异常情况随时报告。抓疫情知识宣传。针对农村“亲缘聚居”的现状,采取现实“朋友圈”的形式强化宣传力度,从党员抓起,让大家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并按照亲缘关系脉络,采取“串亲戚”的手段对自家亲属进行宣传,以点带面,使群众主动参与联防联控工作。抓流动人员管控。

及时认清疫情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根据实际在全乡主干道路设立检查点53处,成立检查卡点党员先锋队,设置党员先锋岗。在检查外来人员或车辆的同时对当地人员或车辆进出严格登记消毒,做到每个卡点有党员、每支队伍有先锋、每条战线有模范,以实际行动支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筑起疫情防护“安全线”。

落实“四个方面”,打好疫情突围战。乡党委、政府及时研究防控形势,调整防控策略,坚持“宣防结合,两面并重”的原则,吸纳武汉周边地区好的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四个方面”,直击防控工作“难点”,因地制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全乡上下形成全域排查、全域宣传、全域管控的立体格局。一是强化境内企业管控。要求境内油气、风电、农业等企业上报值班人员并在近期不得更换,所有检查点对来往企业人员进行严格排查,非值班人员不能通过,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督促其及时上报疫情排查情况,监督所有企业暂缓开工,安排专人全天候监督,有力解决了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二是消毒措施做实入微。

对各主干道路及道路沿线边的小卖部、文化广场,人口密集地,所有农户的院落、圈舍、厕所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并用消毒水将草帘浸湿铺设于境内主干线,以便过往的车辆能够全面性消毒,确保做到消毒防疫全方位、无死角;全面开展群众消毒药品发放,为行政村、企业、驻乡单位发放20—30公斤消毒液,每户群众发放5片消毒片,消毒防疫工作全面铺开。三是实行“软隔离”。针对部分村庄位于主干道路两侧,点多线长、设置检查点难度较大的现状,采取“一条龙,软隔离”模式(即,采取隔离带封闭主干道路两侧),共设置“软隔离”7800多米(其中彩带5800米,废旧横幅改造2000米),既不影响群众出行,更能通过扩大隔离面的举措告诉群众疫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和保护能力。四是建立疫情防控“夜巡队”。面对盐池已被疫情扩散地区“包围”的情况,青山乡主动出击,要求各村建立由党员、小组长、志愿者组成的夜间联防巡逻队,封住关键道路和重要省界,确保白天黑夜24小时值班,不留任何盲点和死角,同时流动宣传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回应群众对疫情的相关疑问,杜绝各类聚集行为,告诫大家疫情防控期间注意事项,起到了良好的联防联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