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雨霽視角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精銳損失殆盡,皇帝被俘,豪不誇張的說,大明此時已經到了生死存亡關頭,朝野內外,人心惶惶,不少官員已經準備放棄北京南遷了。這個計劃一旦實行,那大明就會提早兩百年變成南明,蒙古人重新入主中原,這對漢人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幸運的是,大明有于謙,在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以兵部尚書身份主持大局,力主抗擊,最後率領軍民,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將瓦剌擊退。所以說,于謙延長了大明200年國祚,國士無雙,當之無愧。但是君子總是鬥不過小人,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定律,于謙被冤殺,終歸還是宮廷鬥爭的犧牲品。

一 先來講講殺于謙的主謀--明英宗朱祁鎮

現在網上有很多人替朱祁鎮洗白。洗白的理由不外乎兩點,第一,明英宗被俘後,即使深陷敵營,也堅決不向也先妥協,甚至憑著他的個人魅力,贏得了蒙古人的敬重。宋朝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後,顏面盡失,國格喪盡,和朱祁鎮相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土木堡之變錯不全在朱祁鎮,當時他年輕氣盛,想效仿他爺爺永樂,他父親宣宗皇帝,親征蒙古,年輕人做事衝動也無可厚非,加上受了王振的蠱惑,這才釀成大錯。第二,朱祁鎮在臨死前,廢除了大明立國以來一直實行的人殉制度,這是人道主義的一大進步,退一步講,即使朱祁鎮不是個好皇帝,但至少是個好人。

先說第一點,朱祁鎮真的在蒙古人中人緣很好嗎?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朱祁鎮被俘後,非但不像是一個囚犯,反而像是一個貴賓。也先至少表面上對他很客氣,時常去看望他,飲食供應不缺,甚至要把妹妹嫁給他。朱祁鎮壽誕時,也先甚至親自給朱祁鎮祝壽,也先的兄弟伯顏帖木兒更不必說,把朱祁鎮當大爺供著,三天兩頭找他聊天,陪他吃飯,安慰他,對他那叫一個好啊。朱祁鎮在蒙古軍營中待了一年後,臨走時,也先等人先後設宴餞別,伯顏帖木兒更是送朱祁鎮至野狐嶺,攜榼進酒,並揮淚道:“我等敬事上皇,已閱一年,但願上皇還國,福壽康強,我主人設有緩急,亦得遣人告訴,請轉達上皇,莫忘前情!”伯顏帖木兒將朱祁鎮稱為主人,一副只要主人一句話,我等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的樣子。看到這,估計你們像我一樣迷惑了,這到底是誰俘虜了誰!

那麼為什麼蒙古人對朱祁鎮這麼好呢?當然,朱祁鎮的人格魅力確實有,畢竟朱祁鎮從小在深宮長大,首先長得不說清秀,至少不糙,又接受過帝王教育,言行舉止都有帝王風範,表現得不卑不亢,這群草原上的蒙古糙漢子,肯定會另眼相看,連也先的妹妹都想嫁給他。但是光憑人格魅力是解釋不通的,宋徽宗人格魅力不大嗎?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才華橫溢,到了金國,還不是像受盡侮辱。只有用利益交換才能解釋的通,也先雖然在土木堡佔了個大便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瓦剌軍心開始渙散,加上長途行軍,糧草器械都難以供應,北京又不肯妥協,擺出一副你死我活的態勢,大明的軍心士氣被調動起來,同仇敵愾,共御外敵。說實話,也先這會也心裡沒底,他知道他沒有一口吃下大明的實力,所以沒有吧事情做絕,依然善待明英宗,用明英宗做籌碼,想跟大明談判。另外,靠著明英宗這個肉票,也先也敲詐到了不少金銀財寶,錢皇后為了救朱祁鎮,把自己的首飾都當了,嚐到了甜頭的也先,更要把朱祁鎮保護的好好的。所以,也先善待朱祁鎮,更多的是處於利益考慮。

第二點,朱祁鎮廢除人殉制度,這點是無可置疑的。朱祁鎮主要是因為錢皇后而廢除人殉的,錢皇后當初為了就朱祁鎮,把壓箱底的嫁妝都拿出來送給也先了,朱祁鎮回京被囚禁後,錢皇后依然不離不棄,至死不渝,朱祁鎮不讓錢皇后給自己陪葬,只能說明他還有做人基本的良知。但是景泰帝駕崩後,他下令把景泰帝的妃嬪賜死殉葬,如此看來,朱祁鎮不僅不是一個好皇帝,連好人也不是。

二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于謙

對於明英宗殺于謙一事,《明史》中是這樣描述的,朱祁鎮受徐有貞、石亨矇騙,才害死於謙,事後悔悟。其實,這不過是史書慣用的手法,這是後來明憲宗朱見深給於謙平反時,為其生父遮醜諱過,才做的官樣文章。那麼,為什麼明英宗寧願揹負天下罵名、千古臭名,也要殺于謙這個肱股之臣呢?這事要從皇位交接之際的儲君之危說起。

代宗景泰帝當了7年皇帝后,一病不起,眼看就要撒手人寰,而此前他的獨子“懷獻太子”朱見濟已夭折,國家沒有皇儲,一時間人心浮動。按朱元璋皇明祖訓,倫序擇立的第一繼承人,是皇侄中最年長的朱見深,正是被朱祁鈺廢去的前太子,太上皇朱祁鎮的長子。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朱見深當了皇帝,那原先擁立朱祁鈺、廢掉朱祁鎮的那些大臣還有好果子吃嗎?肯定會被新皇帝清算的。於是這些人謀劃著另外迎立藩王,而不是朱見深,這個計劃被于謙制止了。

當時于謙雖然還是兵部尚書,但憑著個人能力和威望,已經是實際上的百官之首了,所以他說的話還是相當有分量的。看到這裡你或許有疑問,當初擁立朱祁鈺于謙參與其中,並且是主要任務,拿到他就不怕遭到朱見深清算嗎?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于謙的正直坦蕩了,無論是擁立朱祁鈺,還是支持朱見深,他所思所想的都是國家的穩定,因為朱見深是當時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如果擁立其他皇子,或者藩王,那肯定又會引發新一輪的朝局動盪,到時候收益的是外敵。為了國家穩定,于謙早已把個人利益置之度外。於是于謙和商輅等內閣重臣商議,由商輅援筆《復儲疏》,準備立朱見深為儲君,而病榻之上的景泰帝也同意這個奏議,畢竟不同意也沒辦法,他已不久於人世,又無子嗣,他知道自己死後,在於謙和孫太后等的支持下,朱見深還是會繼位,與其這樣,不如順水推舟,留個好名聲。

可是其他人並不這麼想,比如石享,徐有貞、曹吉祥之流,他們或多或少的和于謙存在矛盾,又長期被于謙壓制,對於謙早已不滿,必欲除之而後快。而對於謙這樣名望甚高、主持中樞的大臣,即使朱見深繼位,也未必能扳倒于謙,這就必須換上一個對於謙有深怨而銜恨的皇帝,並栽贓以謀反罪名,太上皇朱祁鎮顯然是最佳人選。

而朱祁鎮這邊,長期被囚禁深宮,朝思暮想的是復辟,重新登上皇位。於是,兩邊一拍即合,朱祁鎮與石享,徐有貞、曹吉祥等人達成協議,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權,共同的目標是殺于謙。

就在《復儲疏》呈於禮部,還未上報給朱祁鈺的當夜,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們聽聞風聲,迫不及待打開宮門,迎接朱祁鎮,發動了 “奪門之變”。朱祁鎮終於走出這幽幽深宮,坐上了皇位。朱祁鎮當上皇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除掉于謙,下聖旨:

于謙……這廝每知罪惡深重,恐朕不容,……糾合心腹都督範廣等,要將總兵官(石亨)等擒殺,迎立外藩以樹私恩,搖動宗社……欽此.

當然,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除了于謙,朱祁鎮大規模清洗朝堂,殺害眾多京師保衛戰的有功朝臣。包括內閣輔臣王文和于謙被一同殺害,曾於德勝門之戰擊退瓦剌首領也先的將領範廣更被凌遲處死。就連大臣商輅可沒放過。本來商輅是朱祁鎮的東宮舊臣,只是因為給於謙辯解了幾句,說于謙並沒有迎立藩王的意思,也被下獄。這一切,都是讓自己的皇位穩固,什麼國士,什麼功臣,在朱祁鎮眼裡,都是可以丟棄殺害的。

結語

于謙雖然被以謀反罪名殺害,但是天下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好誰壞他們分得清,在國家危難之際,是於少保力排眾議,帶領軍民保衛北京城,保住了大明,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為了紀念于謙,百姓在西湖邊上為于謙立了寺,于謙和岳飛,這兩位民族英雄,長眠在西湖邊,他們雖然死於小人之手,卻塑立了華夏民族的氣節與精神,“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的死,對大明的士氣臣風打擊是巨大的,忠心體國沒有好下場,阿諛諂媚之徒反倒手握大權,這讓無數士人寒了心,乾脆也放任墮落,官員不務正事,以流連於青樓酒肆為樂事,秦淮風月銷骨地,多少豪傑醉夢裡。土木堡之後,大明國勢急轉直下,開始走下坡路,這其中當然也有各種原因,但是于謙之死造成的影響也是其中之一。更荒唐的是朱祁鎮,即位後,他不僅重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宵小之輩,還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甚至給瓦剌首領也先在京城建廟,感激他放自己回國的“大恩”,何其荒謬。明末之際,流民起義遍地,關外滿清虎視眈眈,國家傾覆之際,終於有士子憤然提筆寫下: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最大的禍害就是皇帝。這句話出了他們的共同心聲,多少個文武臣僚皆視君皇如陌路,冷眼坐視其滅亡。


一卷青史


你要是瞭解了明英宗朱祁鎮的遭遇,就能曉得他為什麼要殺延長明朝200年國命的功臣于謙了!


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7歲,然而就在他這短暫的37年裡卻經歷了被敵人俘虜,被兄弟軟禁的遭遇!

明英宗朱祁鎮9歲登基,23歲這一年御駕親征蒙古瓦剌,但由於戰略上的失誤,他所率領的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圍困在了土木堡內,最後這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消滅的消滅,俘虜的俘虜,朱祁鎮作為皇帝也成為了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自此朱祁鎮在瓦剌人的手裡一呆就是一年,其間瓦剌人還不斷的以朱祁鎮的性命為要挾向大明索要錢財!


這樣的日子哪天是個頭,於是大明這邊決定捨棄朱祁鎮,在於謙為首的大臣擁護下,朱祁鈺登基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此時瓦剌人見在朱祁鎮身上撈不到好處了,於是就將他放回了大明!

朱祁鎮回到大明後處境十分尷尬,因為此時朱祁鈺才是大明皇帝,一山難容二虎,於是朱祁鎮被封為了“太上皇”,放在一邊養老了,這其實就是對他的軟禁,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朱祁鎮的人生最低谷!

就這樣朱祁鎮在被軟禁7年後迎來了人生的曙光,因為明代宗朱祁鈺遭遇了喪子之痛,自己又一病不起,這時朝臣石亨,徐有貞等人想起了被軟禁的朱祁鎮,於是他們接出了朱祁鎮,又將他迎上了皇位,此時的朱祁鎮二次稱帝!


于謙有什麼功勞能延長明朝200年國命?

這還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瓦剌軍隊乘勢打到了京城,當時大明已沒有太多的軍隊進行防守,好再有于謙率領幾千人,死守京城,並最終戰勝了瓦剌軍隊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謙當時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將徹底滅亡,哪還有後面幾代帝王的事,所以說于謙延長了明朝200年國命!

那麼,朱祁鎮再次稱帝后為何要殺于謙呢?

  • 于謙雖然對大明有功,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于謙卻罪該萬死,因為于謙當年帶頭擁護朱祁鈺上位,置身在敵營的朱祁鎮於不顧,所以朱祁鎮恨于謙!
  • 朝臣們也恨于謙,迎朱祁鎮上位的石亨,徐有貞等人都希望于謙死,因為于謙在朝中威信比他們高,所以他們希望于謙死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朱祁鎮為了這些功臣也必須要殺于謙!


綜合上述,于謙雖對大明有功但他效忠的卻是朱祁鈺,所以在朱祁鎮面前于謙就必須得死!


唐古看今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23歲;奪門之變時,朱祁鎮31歲。朱祁鎮駕崩時38歲。放在現在就是一個容易犯錯誤的年輕人,他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本來他坐擁明帝國最繁華最安定的時代,但是由於聽信了身邊人的話,親自出徵漠北瓦剌,使得明帝國差一點陷入了萬劫不復。

朱祁鎮一生為人寬容,身上有著明朝皇帝們難有的貴族氣質。但是也有著致命缺陷,那就是耳根子軟,容易被人利用。

他先是被王振利用;後被瓦剌也先利用,當“敲門天子”;然後又被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利用。

對於于謙,朱祁鎮實際上是有評價的。

于謙實有功。于謙始終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無餘貲。——朱祁鎮

但這裡面其實體現出來一個問題,明英宗朱祁鎮的確認為于謙是個大功臣,但是他不可能站在今人的高度去評價于謙。

他做為一個皇帝不可能看到,于謙擁立景泰此舉是避免了中原遭受“靖康之亂”,生靈塗炭。一個被放回來的時候,還問接自己的人為什麼不從宣堡把自己被俘前留在那裡的衣服給帶來的人。他只在乎一點,那就是丟掉了皇位。他認為于謙是景泰朝的大功臣而已,是哪個奪走自己寶座的那個人的大功臣而已。

因為此前他在大漠一年受過的苦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皇帝這個寶座的重要。此後被放歸,又被幽禁在南宮整整7年。這使得他對景泰朱祁鈺的恨實際上是無以復加的。朱祁鎮甚至可以不恨也先,不恨王振,唯獨恨景泰。事實也證明如此,朱祁鎮復辟之後,很多瓦剌人最後成了從龍之臣;又開始懷念王振,並要給他修廟;唯獨對朱祁鈺上諡號曰“戾”。

其實即便對朱祁鈺恨入骨髓,最終也不過就是給上了惡諡而已,仍然是以親王禮下葬罷了。朱祁鎮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只是一個軟弱的人,他臨終前還廢除了人殉制度。

總體上他是一個寬容的人。但是他還是對於謙下了毒手,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恨于謙,而是被人利用了。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奪門之變”在很多人眼裡或許是個偽命題。朱祁鈺死了,又沒有兒子,所以他死後必然是朱祁鎮繼續當皇帝。是這樣嗎?其實還未必,因為可能是朱見深當皇帝,他繼續當太上皇。雖然朱見深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自己的親兒子未必能掌握在自己手裡。雖然最後他在李賢提醒下,誅殺了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

但是當初徐有貞等人給於謙安的罪名恰恰是扎朱祁鎮心的話。

于謙等人“欲迎立外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于謙等人寧肯到其他藩王裡面再去挑一個來做大明朝的皇帝,也不願意讓朱祁鎮復位。可見徐有貞才是真正掌握了朱祁鎮的內心啊!所以朱祁鎮或許也曾後悔過殺于謙,但是到朱祁鎮臨終前,都未曾給於謙平反。而明憲宗一即位便給於謙平了反,以此收復天下人心。



炒米視角


導語: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提出要他御駕親征瓦剌,他聽了,結果朱棣留下的50萬大軍全軍覆沒,跟隨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戰死,明英宗被俘虜。



北平門戶被打開,面對洶湧如潮的瓦剌騎兵,于謙鎮定自諾主持國家大局,他否決了眾人遷都南京的建議,帶領明軍和百姓擊退瓦剌軍,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斷要挾明朝索要財物,又企圖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謙等人果斷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最終粉碎了瓦剌的圖謀,讓明朝平安度過滅亡的危險。但是明英宗復位後卻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明朝的軍政又一次受到嚴重影響。

于謙為官清廉,對挽救大明功不可沒,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聽說于謙要被處死,百姓都紛紛嘆息,他們夾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認為于謙是被冤枉的。于謙死那天,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祭奠于謙,表示于謙死的冤。曹吉祥發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舊如此。


那麼在眾百姓反對的情況下明英宗為什麼還要殺于謙?

  • 一、從明英宗個人考慮。

朱祁鎮的一生經歷頗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軟禁→復辟重登帝位。當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遭受到有生以來的苦楚,提倡了蘇武在漠北的苦寒與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來為他贖身,可是等來的結果卻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寶座的正是于謙,這等於是于謙幫助弟弟朱祁鈺搶了朱祁鎮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盡頭,朱祁鎮卻迎來了另一種囚徒生活,在南宮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說一下,在接朱祁鎮回國前,代宗是不願意的。他不高興地說:

“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明史》

于謙向他保證說: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明史》

于謙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繼續當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願意的。而朱祁鎮心裡是不願放棄帝位的,自從自己被俘朱祁鈺登基後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傷殘了一條腿。所以朱祁鎮對於謙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讓他痛恨的是于謙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謙對景泰帝的支持保護,景泰帝更加認為他必須要為保證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於是南宮大門被景泰帝上鎖灌鉛,每日派錦衣衛的嚴密監視,為防備有人藏在南宮周圍的樹林中聯絡朱祁鎮,景泰帝把周邊的樹木都砍光,朱祁鎮復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毀!

朱祁鎮吃食極差且都是通過小洞遞入,食不果腹,衣不禦寒,這裡的待遇遠不如漠北。據當時朱祁鎮身邊的侍奉人袁彬記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鎮以禮相待,每二日進羊一隻,七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

而南宮這邊,朱祁鎮過是如此悲慘的生活,他最愛的錢皇后不得不支撐著殘缺的身體做些女紅以補家用。

而此時沒有任何一位大臣來看望過他,包括于謙。甚至於景泰三年朱祁鈺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也沒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這個能力的于謙。


對朱祁鎮來說,這是驚恐不安的7年,這是度日如年的7年,這是讓他刻骨銘心的7年!

英宗恨于謙,應該是恨到骨髓裡!怎能不想著去殺于謙。

  • 二、殺于謙是明英宗再次稱帝的需要。

景宗雖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強很多,但他的獨子朱見濟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鎮復辟的人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袁彬……

(南宮復辟)

而這些人多為于謙的死敵,他們早就想著要整死於謙。因於謙耿直清廉,違反了他們的官場規則,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另外于謙的功績和威望讓他們妒忌,于謙對這幫人來說就是絆腳石,他們早就預謀著要踢開他了,這是個絕佳的機會。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明史》

英宗的復辟成功,離不開這些人的支持,對於這些人的要求他怎會拒絕呢?

  • 三、英宗殺于謙是為了證明他當皇帝“正統”性,證明他這個皇帝的威嚴。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于謙是忠於明朝的天下皆知,沒有于謙頂著,大明在土木堡之變後就得亡國,但是于謙是支持朱祁鈺的,是沒有在得到朱祁鎮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做主擁立新帝,而且這個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間乾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認可,而於謙是景泰帝繼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鎮心裡,他反而認為自己復辟得來的皇帝位並不合法,所以他必須殺掉于謙,證明皇位本來是自己的,表明他對於謙當年的做法不贊成。

  • 四、殺于謙是他鞏固地位的需要。

于謙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對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儘管他很有能力,也忠於大明,但他並不是忠於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對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難讓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謙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最終,于謙及當初擁立朱祁鈺的諸臣,太監被殺,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把朱祁鈺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稱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為天順元年。這位明朝歷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敗筆:土木堡之變和殺于謙,這兩件事是怎麼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稱讚的是他廢除了殉葬制度。


小姐姐講史


明英宗這個人是一個可憐人,因為他有一個強勢的奶奶,他的爸爸多年生病,36歲就死了,他的媽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徒掛一個皇太后之名而已。

明英宗坐上皇帝位子的時候才區區九歲,一個孩子而已,他的爸爸並沒有機會教育他如何去做一個皇帝。

明英宗落入了他的奶奶手中,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是有名的能力強盛,不垂簾而垂簾聽政,常常把王振叫到眼前臭罵一頓。

但是呢,這個強勢的奶奶就是認識不到王振這個王八蛋是個王八蛋,反而因為王振可以忍受她的臭罵而得到了“教育明英宗”的權力。

明英宗這個孩子多可憐呀!回家有一個強勢的奶奶每天教育他,上學去有一個不學無術的王八蛋老師教育他。

強勢的母性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有一個大缺點——孩子會變的沒有主見!

明英宗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他為什麼沒有主見呢?因為他從小的環境只有沒有主見才不會被嚴厲強勢的祖母“臭罵”呀!,一切都聽奶奶的,日月就會安靜好過也!

  1. 也不知道在他幼小的眼睛裡,看見了多少次王振被他奶奶臭罵。

  2. 也不知道從他記事開始,有多少身邊人被他奶奶臭罵處罰。

明英宗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上邊兩點,他一般都是懷著愧疚之心去對身邊人好的。是真心的好,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皇帝對人施捨的好。

所以,他走到哪裡人緣都好的出奇,包括他在北國的囚禁歲月裡面,人緣也好的出奇,然後也先竟然把他放回國了。

不要錢,不割地,不和親,就無條件的放回國了。

以明英宗的性格,回國就回國,不做皇帝就不做皇帝,沒什麼大不了的,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對身邊的人好,尊重身邊人,聽從身邊人的意見,照顧身邊人的情緒。

儘管他身邊七年之久並沒有什麼身邊人,他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囚徒”,當時,在他的心裡,一定會認為“人生大概就如此了吧!”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他的囚禁地之外的鬥爭颶風颳到明英宗的眼前,他的皇帝弟弟死了,也沒有留下法定繼承人,按說他什麼也不做,皇帝也輪的到他做的。

然而,這時候野心家出來了,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出來了,他們聯合奮勇衝到了明英宗的面前,表明一定要做明英宗的“身邊人”,明英宗的性格嘛!無可無不可的人,你們要做就做唄!

然後,徐有貞們發動了“奪門之變”,他們竟然成了“擁戴功臣”了。

上面三個人,尤其徐有貞這個人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發動“奪門之變”呢?

說起來話長。

八年之前,“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大軍圍逼北京城,多數大臣的意見是逃跑算球,南京也是現成的都城呀!也有六部百官的架構在哪裡,很容易另起爐灶的,然而,誰也不好意思先說出來呀!逃跑的名聲好說不好聽。

徐有貞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科舉考了個進士及第,出身庶吉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曾經成功治理過黃河。

他也曾經嚮明英宗上過條陳——注意瓦刺也先,哪裡會大事,然而王振和明英宗不聽。

這時候,明英宗被俘,王振死。

徐有貞就站了出來:“列位,咱們南遷都城吧!到南京聚兵招將再打回北京來。”

很多人符合道:“好呀!好呀!就這麼辦。”

卻跳出來了個于謙:“言南遷者當斬!膽小鬼也。”

總而言之,連罵帶辱,話說的很不好聽,原來同意“南遷保命”的很多人看到有人竟然敢於衝上去戰鬥,當然也要支持了,能有人替他們保住北京城的房子財產,又不用他們上前線,他們都是文臣來的,這不用跑向南京,當然好了。

於是,這些人轉回身來一起罵徐有貞是“奸臣,膽小鬼,逃跑分子”,把個徐有貞的弄的呀,人不人鬼不鬼,簡直沒法混了。

問題是,于謙還真有本事,他竟然守住了北京城,打跑了也先,還擁立了新皇帝。

于謙成了大明朝的最大功臣,風頭一時無兩,呼風喚雨,眾官膜拜,徐有貞成了人人鄙視的“膽小鬼,滑頭奸臣。”

本來,于謙是君子人,不會去主動怎麼的徐有貞的,于謙也真的沒有怎樣他徐有貞,但是很多趨炎附勢的其他大臣沒有于謙的胸懷呀!大家都故意涼著徐有貞。

于謙是“君子坦蕩蕩”,每天忙的很,並沒有想著去消滅“潛在的敵人”,一直也讓徐有貞在朝中為官領工資,沒有去主動害他。

但是,徐有貞“小人長慼慼”呀!他認為百官不搭理他是于謙教唆的,他恨上了于謙。

上面說過了,徐有貞這個人很有本事的,他也能忍!

一忍忍了七年之久,終於被他逮著了機會,他策劃了一個“奪門之變”。成了明英宗的身邊人。

上面說過了,明英宗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一個非常尊重身邊人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照顧身邊人情緒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聽從身邊人意見的人。

而,于謙那種“坦蕩蕩的君子”從來是就事論事,正經盡忠,不會去做什麼人的“身邊人”的。

于謙沒有去明英宗面前去做“身邊人”。

於是,徐有貞就開始蠱惑明英宗了,“殺了于謙吧!當年皇上您完全不用在北國‘狩獵’一年之久的,也不用做太上皇七年之久的,都是于謙使得壞。”

於明英宗呢,做太上皇也罷,北上“狩獵”也罷,于謙有罪也罷,于謙無罪也罷,無可無不可的。

明英宗也不是一個蠢笨的糊塗人,他知道王振害了他,于謙救了大明朝。

但是,他性格里就愛做身邊人的好人呀!

他實在不忍讓徐有貞這個天天侍候他,在他面前鞍前馬後幹活的人失望,於是就準了,“你們說怎麼就怎麼吧!我們別傷了和氣!”

於是,于謙死。

這種事,夫復何言?


葭明通半瓶歷史


明英宗在奪門之變後殺掉了于謙,但依然延續了大明朝二百年的命運。如果不殺掉于謙,大明朝最好的結果,不過也就如此,明朝未必會有更好的結果。

就史實看來,殺掉于謙,對於明英宗和大明朝,並沒有帶來致命的問題。

正如題主所言,是于謙挽救了大明朝,沒有于謙很可能就沒有以後大明朝二百年的命運;殺掉于謙,不僅是天下百姓,就是朝中有點良心的大臣都是堅決反對的。

殺掉于謙的確也不仗義,但哪個帝王是仗義的呢?哪個帝王首先會考慮朝臣和天下百姓的感受呢?

他們只有自己的利益,明英宗也不例外。

土木之變後,于謙力主孫太后以郕王朱祁鈺為君,置明英宗朱祁鎮死活於不顧。瓦剌太師也先企圖以朱祁鎮為砝碼與大明朝討價還價,但于謙置之不理。

出於大明朝的利益考慮,于謙不僅沒有過錯,保住了大明朝,反而是居功至偉。

但站在朱祁鎮的角度,看待于謙的行為,會做啥感想呢?

朱祁鎮恐怕抽于謙的筋、扒于謙皮的心思都會有的。

在迎回朱祁鎮這件事上,朱祁鈺猶豫不決,得到了于謙的保證,不會讓朱祁鎮再做皇帝才答應讓他回來。朱祁鎮能夠活著回來,于謙是有功勞的。

但朱祁鎮回來之後,朱祁鈺就把他囚禁在南宮,提心吊膽渡過了整整七年生不如死的生活。朱祁鎮恐怕會認為還不如不回來,死在瓦剌營中算了。

此時,朱祁鎮對於謙那一點點感激之情,早就化為烏有,剩下的只有忌恨。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重新獲得了帝位,此時,他有兩種選擇:

第一,翻臉不認人,並不信任和重用石亨、徐有貞等復辟功臣,展現出英明君主的大度,繼續信任和重用於謙。

既能繼續利用於謙與瓦剌對抗,又能籠絡、安撫天下人之心。

第二,就是殺掉于謙,重用石亨等復辟有功大臣。

這是一般人的心態,明英宗之所以有土木之變,就說明他不是非凡的君主;奪門之變後,在對待于謙這件事上,他也不可能表現出非凡之處。

因此,殺掉于謙就是基本、常規的做法。

當石亨等人提出殺掉于謙時,朱祁鎮也假惺惺地說:“于謙是有功勞的。”

這可以理解為兩點:一是迎回朱祁鎮,于謙是有功勞的;二是擊敗瓦剌,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

但朱祁鎮為了繼續能夠坐穩帝位,對他來說,這些都微不足道。

此時,朝中勢力分為兩派,以于謙為首的一派,以石亨等人為一派。石亨等人能夠在奪門之變中成功,讓朱祁鎮順利復辟,足以說明他們具備很強的實力。

如果朱祁鎮不殺掉于謙,能不能得到于謙一派的支持不好說,起碼令石亨一派大失所望。他們都是見風使舵、唯利是圖的權臣,更沒有啥底線可言。

站在朱祁鎮的角度,按照石亨等人的建言殺掉于謙,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殺掉于謙之後,對大明朝有啥危害,能不能抵禦瓦剌,不是朱祁鎮首要考慮的問題。

事實證明,殺掉了于謙,朱祁鎮儘管遭受了詬病,但大明朝並沒有因此滅亡。從這一點看來,朱祁鎮的選擇是正確的。

如果不殺于謙,很可能導致于謙跟石亨兩派的爭鬥,最終的結果還很難說,朱祁鎮能不能保得住帝位不說,大明朝也會出現內亂的情況。

土木之變後,于謙一言九鼎,所有大臣都看他的臉色行事,那是因為有明代宗朱祁鈺的支持。朱祁鎮復辟之後,不可能像朱祁鈺一樣再支持他,以前所有反對於謙的人都會跳出來與之作對。

加之於謙性格剛烈,與群臣的關係很不融洽,于謙被殺也在必然之中。

如果當政的帝王會顧惜大臣的功勞,考慮百姓的感受,哪裡還會有屈死的鬼魂。


豹眼看歷史


李敖曾經說過一句話:政治和女人的下體一樣,是這個世界上最骯髒的東西。

為了政治或者是皇位,可以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明英宗被囚禁8年,一旦復辟,第一件事兒就是殺了于謙。朱祁鎮不知道于謙是冤枉的嗎?他知道!但他有不得不殺的理由:

小人陷害

朱祁鎮被朱祁鈺關在南宮,處境淒涼。他能夠成功復辟,離不開一幫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叫石亨的。這個石亨本來和于謙的關係很好,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升恆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本意是想討好他。但于謙為人太過正直,不僅不領情還因此彈劾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從此以後石亨就對於謙懷恨在心。

還有個叫徐有貞的,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因為力主南遷,被于謙當著眾人面前大聲呵斥。人家也是要臉的,兩人因為這件事就結了仇。

英宗復辟以後,兩人就上疏彈劾于謙,並誣陷他想要立藩王為帝,而不是要把皇位還給朱祁鎮。朱祁鎮聽信讒言,就把于謙殺了。

師出有名,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

朱祁鈺繼位全靠于謙的擁戴,並且得到了大臣的認可。對於主導者,于謙只有死路一條。殺了于謙就可以否定朱祁鈺繼位的正統性,自己復辟才會師出有名。

總歸一句話,都是“權力”在作祟,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


歷史小跟班


政治鬥爭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冤殺不冤殺,有時候,死並不是你做錯了什麼大事,只是站錯了隊。

雖然對於於閣老的死,讓人很遺憾,但卻又無可奈何。

那麼,于謙是必死不可嗎?難道沒有一點回旋餘地?

沒有。

徐有貞說:于謙不除,此舉無名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二次當了皇帝,重登九五之尊。

接下來,就到了清算的時刻了,那些明代宗朱祁鈺的親信,大多仕途慘淡,再無出頭之日了。

有個人的處理,讓徐有貞、石亨等復辟臣子很難看,那就是于謙的存在。

于謙是明代宗朱祁鈺最認可的人,其人能力出眾,才華橫溢。當徐有貞等人提出把于謙咔嚓了的時候,朱祁鎮不同意,只說了五個字:于謙實有功。

是的,殺于謙非常不容易,為人清廉,一心為國為民,個人作風清白。總之,于謙是一個很能幹,而且很乾淨的人。殺之不易。

怎麼辦?徐有貞拿出了拿個殺手鐧,《明史》記載如下:

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為什麼徐有貞說了這麼幾個字,朱祁鎮就下了決定了呢?

因為“奪門之變”其實是一種造反,如果沒有任何原因就造反,皇位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為了讓奪門之變更合理,就把“于謙等人慾迎藩王進京當接班人”當成了造反的理由,如此一來,朱祁鎮就有了被迫性。如果沒有聖旨,“迎藩進京”就是大逆不道之罪。

其實,于謙等人卻有此意,只是等著第二天啟奏皇帝,但被徐有貞、石亨奪了先。

在殺于謙等人時,又有人提出“沒有證據啊!”確實,人家還沒有行動啊!

對於這一點,政治老流氓徐有貞不慌不忙,說出了幾個字“雖無顯跡,意有之。”這話是不是很熟悉?和殺岳飛的罪名何其相似。

真的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徐有貞等人為何必須除去于謙

徐有貞等人要除去于謙,理由自然很紮實,一是有過節。

徐有貞和于謙的過節就在北京保衛戰時,當時的徐有貞還叫徐珵,他是建議南遷的,結果被朱祁鈺不喜,而堅守北京的于謙受到了重用。此後,徐珵就成了大家嘲笑的對象。

後來,于謙也推薦過徐珵,但皇帝對他印象不好,所以一直未同意。但徐珵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影響了自己的前程。所以,對於謙恨之入骨。

而石亨和于謙的過節,是因為石亨溜鬚拍馬,舉薦于謙的兒子當官,被于謙直接呵斥。這還了得?《明史》記載到:

謙言:“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臣于軍功,力杜僥倖,決不敢以子濫功。”亨復大恚。

既然這樣,石亨想不記仇都不行。

至於奪門團隊中的另外兩位骨幹,曹吉祥和都督張軏也和于謙有過過節。對於奪門集團的公認仇人,大家一定會想辦法搞倒的。

徐有貞等人要除去于謙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于謙人太正,威望太高。

于謙這個人人太正,威望太高。就連朱祁鎮都非常欣賞。

如果不把于謙就勢打倒,此人重新獲得重用幾乎不用懷疑,再加上超高的人氣和威望,假以時日,奪門集團各個人物,很有可能會被一個個收拾了。

於是,于謙的命運無法逆轉。

于謙之死,是政治博弈的結果,他不死,朱祁鎮的奪位名不正言不順;他不死,那些奪門集團的大人物心事重重。因此,朱祁鎮一上位,幾乎就確定了于謙必死。


藍風破曉


明朝的于謙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可是卻在明英上位後在天下百姓的反對下反而卻冤殺了于謙,這又是為何呢?

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是明朝的第六任、第八任皇帝。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隨後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軟禁於南宮。景泰八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而於謙延續了明朝的國命200多年,這還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瓦剌軍隊乘勢打到了京城,當時大明已沒有太多的軍隊進行防守,好再有于謙率領幾千人,死守京城,並最終戰勝了瓦剌軍隊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謙當時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將徹底滅亡,哪還有後面幾代帝王的事,所以說于謙延長了明朝200年國命。

而明英宗朱祁鎮為何總是想著殺掉于謙呢?主要還是因為當年將朱祁鈺推上皇位的主要人物便是于謙,所以于謙不死的話那麼就預示著朱祁鎮認可當年于謙的行為是恰當的,使得否定自己現在奪位的性質。繼而如此是不行的,因此于謙一定要除掉。但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時,擁有皇位的正統性,而可以得到指定之外,還有一些是來自群臣的愛戴,朱祁鈺的皇位合法性也就是這麼來的,不過朱祁鎮的退位,是因為他惹到了禍端,只要不小心就要使得明朝亡國。

除此之外,其實明英宗也是可憐的,他殺掉于謙還是想解自己的心頭之恨,于謙雖然是對大明有功,但是對於明英宗來說于謙卻是罪該萬死的,因為于謙當年帶頭擁護朱祁玉上位,置身在敵營的朱祁鎮也不管不問不顧,所以就因為這一點朱祁鎮憎恨于謙,于謙完全對自己沒有憐憫之心,對自己的生死絲毫不顧及,明英宗就是記得了這一點,就必須要除掉于謙。

所以啊,雖然于謙的確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但是他那只是對於朱祁玉的,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絲毫沒有用處。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趣談答案:明英宗不想殺,但是不殺不行,因為他的身邊有三個壞人想要謀取不當得利。為了能夠讓壞人有不當得利,為了能夠讓自己穩坐皇帝的寶座,只能把好人殺掉了。

于謙死的一大藉口

關於于謙的死,歷史上給出了經典的兩個字,這兩個字叫做意欲。意欲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圖謀,只不過你還沒有做,單純的你有這個念頭而已。

既然你已經有了這樣的念頭,所以我就要殺掉你,因為你已經有了這個念頭。

這並不是一個繞口令,而是充滿了封建統治時期政治哲學的最為經典的一課。

這個意欲遠比殺害岳飛所用的莫須有那三個字還要經典,經典到壓根兒就不需要有的同時,還能夠給你塑造出對應的罪名來。

那麼于謙的意欲究竟是欲在哪呢?

他不想讓明英宗當皇帝。

一個複雜的謠言邏輯鏈

明英宗就不用介紹了吧,他是明朝第6代皇帝和第8代皇帝,而中間那一代皇帝,也就是明朝的第7代皇帝是明英宗弟弟當的。

明英宗在當上皇帝的時候,通過一些稀裡糊塗的事情和信任一些奸邪小人,把整個明帝國推向了深淵,而在推向深淵的過程中,于謙來了,並且阻止了這場過程。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以及北京保衛戰,都能見到于謙的影子,而於謙立下戰功赫赫,最終卻弄了個死無全屍。

當明英宗從第6代皇帝變成第8代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那就是明朝第7代皇帝他沒有子嗣,按照帝王的遴選以及皇帝繼承製度來看,這個時候唯一能夠當皇帝的就是明英宗的孩子。

只不過如果明英宗的孩子當了皇帝,結局似乎也不算差,畢竟明英宗是孩子的爹,而這個時候孩子才8歲。

也就是說真正掌權的人依舊是明英宗,可是周邊有三個奸邪小人,他們分別是徐有貞,曹吉祥和石亨,這三個人不願意這樣的事態發展,因為這樣的事態發展對於他們三個人沒有任何好處。

於是他們三個人冒著皇帝被殺頭的危險發動了一次變化,這次變化之後明英宗直接當皇帝,而這個時候的明英宗和之前的皇帝已經截然不同。

明英宗明白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所以他對於謙更多的是感恩,並不是報復。

但是那三個奸邪小人說了一句話,徹底擾亂了明英宗的算盤。

三個小人說道:如果不殺掉于謙,那麼這一次變化就沒有由頭,我們將會處於師出無名的狀態。

為了能夠達到師出有名,為了能夠讓自己順利繼承皇位,那麼于謙就怎麼也跑不了。

可惜的是明英宗直到若干年之後才明白自己這一次是被那三個奸邪小人利用了,因為殺不殺于謙,自己都會掌握最高無上的權力。

只不過殺掉于謙之後,那三個奸邪小人,他們所能夠享受到的利益會更大化罷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