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時的呼吸-調息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與我們的生活機能,關係很大,一般人只知飲食可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勢必餓死,實不知呼吸比飲食更為重要。不過由於飲食非金錢不能獲得,所以覺得可貴,而呼吸是攝受大氣中的氧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歇的,所以不覺可貴。但要知我們斷食,雖七日尚不至於死,假使一旦閉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這樣也可見呼吸的重於飲食了。我們學習靜坐,調和氣息,是下手時一項重要的

功夫,而要調和氣息,先將呼吸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個部份,一是肋骨間的肌肉,一是膈(即橫膈膜)的肌肉,呼吸運動也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在大腦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經細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樞,它跟呼吸肌肉發生聯繫。呼吸的機構,外面是鼻,裡面是肺,肺葉的位置,是在兩胸部內。呼吸時,肺部的張縮有天然的規律,我們平時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葉儘量張縮,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幾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潔,百病叢生,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規律的緣故。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兩種。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為在呼吸時,一呼一吸,必須都能達到下腹部。在吸氣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抑壓橫膈膜,使空氣下降,這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氣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餘。可見呼吸作用,雖與肺葉有密切關係,但它的伸縮,常須依靠下腹和橫膈膜的運動,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便血液循環流暢。我們不但在靜坐時,須用此法,實際上,不論行、住、坐、臥,應該隨時使用。關於自然呼吸法的調和方法如下:

(1)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隔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2)吸息時,從鼻中徐徐吸入新鮮空氣,充滿肺部,橫腸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漸漸細長,達於下腹。

(4)呼吸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反覆練習,久之自己不覺不知,好像無呼吸的狀態。

(5)能做到無呼吸的狀態,那麼沒有呼息,也沒有吸息,雖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而氣息彷彿從全身毛孔出入,到這一地步,可以說達到了調息的極功。不過初學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須聽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這一方法,主張呼吸宜細長,宜達於腹部,以及使橫膈膜上下運動等,都與自然法,沒有兩樣。不過呼吸時腹部的張縮,完全相反。因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關於正呼吸的調和方法如下:

(1)呼息宜緩而長,臍下氣滿,腹部膨脹,胸部,空松,橫膈膜弛緩。

(2)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部膨脹,這時臍下腹部收縮。

(3)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這時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為靈敏。

(4)在靜坐時,呼息及吸息,宜極靜細,以自己也不聞其聲為合宜。

以上兩種呼吸方法,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的,也有主張呼息宜比吸息加長的,但根據一般實驗,似以長短相等為宜。此外,無論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橫膈膜運動。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張縮逆乎自然,而加強橫隔膜的弛張和收縮,使更易運動。不過,由於這一方法參用人功,學時有宜有不宜,並不是人人可學,總不如自然呼吸的毫無流弊。

2、呼吸的練習

為了使呼吸能夠正常而熟練,自宜加以練習,且由於我們平時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約350立方厘米的空氣,這樣氣體的交換,並不是經常夠用的。如果能加強呼吸的深度,那未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OOO立方厘米的空氣,做到充分交換肺裡的氣體。但靜坐時,必須逐步做到無思無慮,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寧靜,而且在靜坐時,決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練習,宜在靜坐的前後,無論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點如下:

(1)盤膝端坐,與靜坐時的姿勢相同。

(2)先用短呼吸練習純熟,漸漸加長,最長時每一呼一吸約能佔時一分鐘,但決不可勉強,務使自然。

(3)呼吸的氣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到下腹。

(4)呼吸時應用鼻而不可用口,因為鼻是專司呼吸的器官,內有毛,可以障蔽塵埃。口並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於侵奪鼻的功用,漸漸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塵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無論什麼時候,口宜噤閉,不但在靜坐時應該這樣。

(5)每日清晨可擇空氣新鮮的地方,練習五分鐘至十分鐘。

(6)至於靜細的呼吸,每日不論什麼時候,隨時隨地,都可練習。

3、靜坐時的調息功夫

上面已經說過,調和氣息,是學習靜坐下手時的一項重要功夫。因為息不調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謂息,共可分為四種相狀:一、風相,凡氣出入有聲的叫做風相;二、喘相,出入雖然無聲,但結滯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氣相,出入雖無聲,也不結滯,但不能靜細的叫做氣相;(這三種都是不調和相)四、息相,既無聲音,也不結滯,也不粗浮,雖在極靜的時候,也不覺鼻息出入,氣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調和的相。

凡平時能練習靜細的呼吸,以及靜坐已有相當時間,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數分鐘,氣息便得調和,而自己也不覺得有呼吸一回事,這樣原不需要再著意去調,反使心不安定,因為心念安定不動,氣息便自然調和。但初學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煩意亂、息不調和的情況,那未可根據下列兩種方法來加以調和:

 (1)數息就是在坐定以後,默數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時數一,出息不計數,再入息數二;或在出息時數一,入息不計數,再出息數二。這樣數至十,乃再從一數起,漸漸純熟以後,可數至一百為一個單位。假使沒有數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雜念,那未重新從第一數起,這樣循環安詳地徐徐而數,久久純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體輕安的功效,並可消除初學靜坐最易發生的雜念紛飛和昏昏欲睡的兩種毛病。

 (2)隨息學習上面所述的數息法純熟後,息既虛凝,心念也漸入漸細,這時便可進一步放棄數息,而用隨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計數。但一心依隨息的出入,念茲在茲,心不散亂。這一方法純熟後,漸觀漸細,自覺此息彷彿從八萬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雲蒸霧散,到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靈,諸病消除。

隨息純熟以後,心念更覺凝靜,便可放棄隨息功夫。更進一步來做好下面的調心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