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地學習?

小布-_-


所謂的高效,只是急功近利下的快速打成。

但凡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所付出的時間成本是重要因素之一,其他只是一些方法而已,比如,花錢請老師、花錢買資料,對於自身,要這一領域要有興趣,有興趣你才能走得很遠。


運維實驗室


想要最有效率地學習,要考慮的是事件執行的可持久性。

核心的一點是:

想要讓一件事長久地持續下去,就得讓執行模式變得極度簡單。

比如,以前我規定自己一年寫144篇文章,後來發現進行得太艱難,每次我一想到要寫文章,心理壓力就大。艱難寫出一篇之後,忽然讓你接著寫下一篇,其實你的精力都消耗在思考怎麼找選題,怎麼找素材上面了。
有時候發現一個主題可以寫,但是寫到一半發現素材不足,最終只能不了了之。只能放棄重來,但是放棄的成本是很大的,因為你離下一次交稿已經不遠了,接著寫意味著質量不夠高甚至爛尾,換一篇寫就有可能遇到不能交出稿子的尷尬境地。
其實這是一個hard,難以進行。
現在我的目標仍然是寫144篇文章,但是我找到了一個更簡單易行的模式,這讓我的寫文變得不那麼費勁。
解救方式就是:每天寫10~20張卡片。
每隔幾天我就從這些卡片的鏈接之中構思出一篇文章來,所以最後寫文的工作十分簡單,僅僅只需要書寫一些過度銜接而已。

以前基本上是主題閱讀,但是長期主題閱讀也容易讓自己的選題視野閉塞,另外為了寫作,我還不得不放棄很多新鮮資訊的閱讀,這讓我脫離時代。


上面只是一個例子,只是為了給你帶來一點思考。


所以當你處在學習之中,你要考慮你的EASY模式是什麼。


不要把學習過程搞得太複雜,但是一定要明白,一個完整的學習流程百分之80是不具備生產力的,你需要列舉出所有的學習過程和細節,並挑揀出能夠產生生產力的20%。


堅決把20%的細節執行到位,然後讓這些細節發揮到最高效率就可以。


白詩詩


我已經當爺爺了,我把我當年和我兒子一起學習的經驗談一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下面是我十年前寫的一篇文章,部分引用。

......

今年高考即將臨近,兒子的成績始終在全校排名300~400多名,按照學校以往的升學情況,這個成績就是在“三本”線上徘徊。如果此時再不進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的話,必將抱憾終生。我毅然決定放下工作,請假三個月,回家陪兒子一起備戰高考。

我沒有問我兒任何問題,而是把他最近一段時間的所有考試卷子全部拿來,用了三天時間,進行詳細分析,真正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發現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最後的大題、難題基本上平均丟分在10分左右,而真正影響成績的是前面的基本概念部分。抓大題、難題沒有一兩年的功夫是辦不到的。而抓基本功,馬上就可以做,而且可以立竿見影。因此我決定全力主攻基本概念。英語的主要問題是單詞量不夠,除了死勁硬背以外,沒有技巧可言。語文全面“疲軟”,需要全面提高。如果這項工作做好了,足以上一個新臺階。


於是我開始與我兒交流,我問他:“這些大題普遍遭到10多分的扣分,我們能否把他掙回來?”我兒告訴我:“很難!每次遇到的難題都不一樣,我所掌握的難題量又有限。”我說:“我們不如把精力重點放在丟掉幾十分的基本概念上。”我兒告訴我:“我也感到很奇怪,一翻開書,好像全部都會,一考試就處處丟分。”

我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本厚厚的筆記本,對我兒說:“我們一起來學習吧!先從你最弱的生物開始。”“把書上的內容一段、一段的講,必須要讓我能夠聽懂,然後在筆記本上一段、一段的總結。”

我兒支支吾吾的講不出來:“爸!實在是講不出來啊!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開口?”

我終於明白了,當年我給我兒寫了一封長信,專門介紹了“講學法”這一全新的學習方法,為什麼沒有起到效果的原因了,原來是孩子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開口。

我馬上告訴兒子:“就是已經滾瓜爛熟的段落,也要照著書一字一句的朗讀,朗讀完以後再把大意講給我聽,然後再做筆記。”我兒按照我說的方法開始實施了,果然有效果。

第二天晚上,我兒晚自習回來,我們又把昨天的內容溫習了一遍,結果我兒沒有打開書就可以滔滔不絕的講起來了。我突然發問,他都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

奇蹟發生了!原來我兒的生物,70分只能得到10幾分,沒有想到,僅僅只學了一個星期,第一次生物摸底考試就得了69分,在班上考了個第一名。

我們用相同的方法學習其他課程,效果甚佳。高考前的第一次高考模擬考試,我兒的全校名次就提前到了前70名。

“講學法”的學習步驟

第一步:高聲朗讀,筆記本上做筆記。

第二步:關上書,能夠隨口講出內容梗概,同時整理筆記。

第三步:在書上內容的基礎上,能夠加上自己的思想進行發揮,能夠結合自己的知識像講故事一樣,生動的把書上的內容講出來。只要達到這個境界,自己就有當老師的感覺了,乃至於可以猜到老師要出的考試題。

這種學習方法,輕鬆活潑而又妙趣橫生,能夠將枯燥的學習,變成一種樂趣,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幾十年之後都很難忘記。

通過短短三個月的努力,我兒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成績,網絡查詢我兒已經被某名牌大學錄取了。

我不是一個好父親,多年來總以工作忙為藉口推脫責任,我寫這篇文章是在贖罪。同時也想借此機會,和廣大的父母們交流一下幫助兒女學習的方法和經驗,千萬不要像我一樣,事倒臨頭“臨時抱佛腳”。


孟小春大白話國學


先說結論,從個人經驗來看,高效就是好的時間管理加堅持。

拿我當年考研時背英語單詞來舉例吧。

背單詞的方法就因人而異,我當時呢,是嚴格制定每日計劃。第一遍的時候是把這六千多個單詞劃分到2個月中,每天大概100個,然後我就用比較笨的方法,開始強背,晚上呢我會把這些單詞寫到一個專門的本子上,有幾個釋義空幾格,因為但是那個書上對每個釋義都給出了例句,我會把例句全都抄下來(當然,有的單詞實在太簡單,我就沒這麼幹了),每隔五天會照著這些例句默寫中文釋義,不會的不熟悉的我都會用紅筆圈出來,這些就是我第二輪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第二輪我就換一個本子,對這些圈出來的單詞做一樣的操作。

第二輪就快一點了,可能20天就好了,然後第三輪第四輪,具體多少輪我忘了,反正最後寫的不會的單詞是越來越少,筆記本越來越薄,最終我可以自信的說,考研只要出現的單詞是考綱內的,99%我都能說出它所有的意思。

這個方法看著很笨很費事,但是我覺得真的是最有效的,確實最後英語一考得不錯,75分。

所以高效並不意味著偷懶,而是用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時間管理去堅持學習。


小崔說數


講一下我自己的經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看了大量書,也在書中畫了重點,但其實啥也沒記住,感覺對自己也沒啥幫助。這個時期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帶著目標去讀書,讀書漫無目的,既沒有量更沒有質。甚至一本書由於讀了太長時間,讀到後面,前面就忘了,因此我給自己做了個規定,一本書一個周之內務必讀完。

第二個階段,由於第一階段讀書讀了就忘,對自我提升也沒什麼幫助,開始學習讀書方法。包括做思維導圖、讀書筆記,運用一些知識管理工具等等。這個階段相比第一階段有所提升,知道書該怎麼讀了,開始對知識做歸納和整理。但同樣存在記不住的問題。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回憶,時間長了還是會忘。原因是學到的知識並沒有實際應用。因為學了很多學習方法,知道讀書是為了應用,那麼就需要時長覆盤,需要考慮能用在哪,如何用?需要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同時你又想要讀大量的書,你會發現你的工作量非常大,根本照顧不過來,既想要質也想要量,特別累。最後的結果是學了一堆東西,實際應用的並不多,因為學習最簡單,而應用是最難的,逃避困難本來就是人的天性。學習雖然很努力,但其實是處於一個假勤奮的狀態中。這個階段最大的問題就是知道了非常多,但就是做不到。

第三個階段,意識到一本書是由一個個概念組成的,那麼讀書就沒有必要非得讀完整本,開始以概念為單位讀書,一個概念也就幾頁紙,這樣每天很多碎片化的時間就能用來看書了,而不用非得晚上抽出一兩個小時看。另外讀書不再是為了記住作者的觀點,而是去和作者討論。作者說的這個觀點我原來是怎麼思考的?再看看作者是怎麼思考的?他為什麼這麼思考?我認為對還是不對?就這個問題我還需要去其他書或者網上找一下資料去比對。整個過程其實是在討論和解決問題。這樣讀書比較自由,而且是能夠解決具體問題的,立馬就可以應用。記得在一本書中看到過,我們的大腦天生是不善於記憶的,我們大腦擅長的是思考。

總結:學習整體包括學和用兩個過程,只學不用那就真的沒什麼用,只要用起來就能倒逼著你去學。想想我們上學時期,課堂學知識,課後做習題,其實就是最高效的方式。


老Z學長


高效的學習,這是讓所有人想要做到的事情。

個人認為要想學習出成績:

首先要培養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然後堅持,堅持的力量出乎你想象。以前我有個初中同學,她成績就是中等,在我們個個想去參加工作或是非好高中不讀的時候,她硬是在一個不怎麼樣的高中就讀,而且三年後也沒考上好大學,就考了個三本的普通師範。但是她努力堅持下來,現在已在重點初中當老師了,比我們現在好多同學更有成就。

最後最重要的是要認真專注。唯有認真才學得進,唯有專注才能學得牢,俗話說術有專攻就是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哪有什麼高效的學習方法,都是一步一步認認真真努力積累下來的。


小魚兒的生活時光


高效的學習能力是我們的必備能力,面對複雜而又緊張的現代生活,我們不得不學習一些新知識、新模式、新業態。只有具備強大的學習能力才能複雜局面中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學習能力內容

學習能力不僅是我們狹隘的認為的學習知識的能力,它還包括記憶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應試能力、言語能力、還有情緒管理、注意力等。學習能力的組成是一些複雜而又綜合的運行系統,需要我們不斷培養和鍛鍊。

說說其中的兩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吧!

一、記憶能力:記憶能力就是我們的輸入輸出能力。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有不少人經常說,我腦子不好,記憶力差,愛忘事。其實記憶力是可以培養的。

1.好的記憶方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比如:

口訣法:根據學習的內容編制一個適合自己記憶的口訣或者記憶人家總結好的口訣。我在學習法律民法時,有一節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段劃分比較特殊,經常會考。原文是:十六週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記憶口訣:16到18自己掙錢自己花。這樣就很容易記住了這樣一個特殊考點。

2.好的記憶時間。利用不同時間的回想和複述來鞏固記憶成果。

比如:每天早晨把需要記憶的東西讀出來,通過朗讀背誦記憶知識。然後在每天晚上快要入睡時,把早晨背誦的東西複述一遍,就像放電影式的在腦海裡重新演示一次。這樣到第二天早上再強化記憶。形成一個循環的記憶閉環,既能大容量的記憶知識,還能不斷將知識重現。


二、學習方法:顧名思義,學習方法就是能夠增強我們學習所運用的一些適合自己的辦法。

1.恰當的時間安排。

適當的時間安排是指在一些特殊的時間段進行科學學習的安排。比如:早上起來時,精神狀態比較好,記憶力強,適合朗讀與背誦;中午精神狀態差,儘可能休息半小時,以保證下午學習的注意力能夠充沛。;晚上環境一般比較安靜,適合自己總結一些重要知識,歸納一天學習內容。根據自身特點,制定科學的時間安排有助於我們學習能力的提升。

2.科學的學習習慣。

其實很多人沒有成才或者說沒有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學習擇同樣如此,只只有科學的學習習慣才能造就高效的學習能力。

比如:學習注意力。在學習時,要保證能夠沉得下去心,坐的住板凳,忍得住寂寞,聚得集精神,全身心投入到知識學習中。在玩耍是,徹底放飛自我,釋放壓力。做到界限分明,不摻雜,不混合。

做好總結歸納。我們的很多知識都是具有共性的,我們沒有時間都學習。只有不斷地在學習中總結規律性東西,才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這樣才能說是高效學習。


高效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按照科學的方法不斷去摸索,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習能力就會不斷增強。


一葉孤舟在岸上


我是辛哥,從教十五年,願意與大家分享,如果對您有幫助,請關注並點贊!


如何最有效率的學習,根據我15年的教學經驗,結合我的工作實踐,給您提供以下幾條建議:

❶合理作息保證精力



只有休息好才能學習好,晚上休息好了白天精力充沛,更能提高聽課效率和做題效率。

千萬不要盲目效仿有些學霸們的熬夜學習法,這樣很容易毀了身體丟了成績。

❷制定計劃規劃時間



一天中有大量的可以利用的零散時間,如果我們不注意不加以利用就會從我們的指尖悄悄溜走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我們要充分挖掘時間。比如:早飯間隙、大課間剩餘時間、下午課前時間、晚飯間隙、晚上放學到睡前的時間等等。這些時間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情況、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情況。



時間有了就要制定好一日計劃,把我們找出來的時間填充上任務,每條任務前加一個方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完成後在方框裡劃√。方框不能省,加上一個方框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儀式感,督促自己完成。

當一天結束,看到每個方框裡都畫滿對勾的時候,心裡會有一種充實而有收穫的感覺,那種感覺還是比較幸福的。

❸認真聽講研究習題



毫無疑問聽講是必須的,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老師授課。所以,不要放棄聽課的時間,要認真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知識點。對於聽講中的疑問,要及時的請教老師和同學,切忌留到明天或以後。

習題訓練是提高成績的保證,做題時不能只為了做題而做題,要抱著研究的心態仔細分析、琢磨、研究每一道題。通過研究題目就能找出各個題目之間的共同特點,從而形成自己的解題規律和方法。

❹堅持到底形成習慣



任何的方法都不能讓成績一蹴而就,要想方法有效就得長期堅持,在堅持的過程中不斷的磨合、修正,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最高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們要長期堅持,時間久了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形成了,學習就不費力了,效率自然提高了。

我是辛哥,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評論點贊。


辛哥物理


一、高效學習之聽課方法:聽好課的重要性就不一一贅述了,說說如何才能聽好課。①預習是一個被很多說但很少人做的一件事,預習是很有必要的,預習的時候要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②在聽課的過程中,要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③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二、高效學習之錯題的重要性:題目千千萬,我們是做不完的。做題是為了掌握、鞏固知識點,如果已經掌握了,就沒有必要再做了。考試後,逐題分析錯題、失分原因——找漏洞;制定切實有效的改進措施——想辦法;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訓練——補漏洞。有時“亡羊補牢”已經晚了,我們更應該“未雨綢繆”。每天把學習上的問題記錄下來並解決落實好。考前的模擬測試,也是一個好辦法。

在哪裡倒下就在哪裡爬起來,面對錯題,要學會反思三點:①問題到底出在哪裡?②產生錯誤的根本是什麼?③如何做才能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如果每道錯題都利用好的,還怕成績不能提高嗎?

三、高效學習之記憶方法:要提高學習的記憶效率,一個好的睡眠是少不了的,睡眠好了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狀態,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大腦才能清醒且充滿活力。

大腦是最怕記憶雜亂無章的東西的,所以一定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繫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純粹的大量、長期記憶總的來說是很難的,要學會藉助高效工具。①首先是速讀記憶。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件》。②其次是思維導圖。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裡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件”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


瘋狂小牛哈


知乎圓桌精選 · 職場新人須知 嗷!說真的,我就是靠這些記憶方法,跨考到北大中文的。答應我,死死撐住,把它看完,並實踐。 今天這篇文章,是關於大段文字的記憶方法:怎麼記,以及怎麼才能不忘記。——是記,不是背。 吶,既然要記,肯定是要考試。一個重要前提:考試對這段文字/章節的要求是,記住主要觀點、能夠信手拈來,作為論據or觀點本身,化為己用;但並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謄寫於卷面上。 先明確適用對象,我們接著說方法。長文+難啃預警,3400字(我已經儘量簡潔),並且枯燥抽象。答應我,死死撐住,把它看完,並實踐。 【想長期記憶知識,必須經過“加工”;機械複述並不能有效增強記憶 】 1、 不要直接背誦書上的敘述性文字,一定要經過自己的加工:比如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 其一,考研為例。它需要的是長時記憶,而短時記憶轉為長時記憶的關鍵,就在於加工(對知識點加以自己的處理)的精細程度。 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這是一種永久性的存儲。它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容量沒有限制。(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 如果僅僅是按照書本的敘述邏輯、具體表達來記憶,時效是極其有限的。——這種記憶方式屬於機械重複,研究表明:只有機械複述並不能加強記憶。(《普通心理學》) 關於“加工”,一個插敘:看過《天才槍手》的胖友,應該記得琳在跨國作弊時,記住大量試題答案的方法,是把它們在想象中編成了鋼琴譜。 【精細複述:把要記住的內容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 】 其二,背東西不是一次就能記住的,需要重複。如果僅僅是重複書上的表達,在第二次、第三次記憶時,耗費時間很多。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首次記憶不夠牢固,二是書上的表達往往過於詳實,內容量大。 如果是精細加工呢?首次記憶也未必比直接背誦來得慢。書上的敘述,是作者的邏輯系統、語言系統——於我們是陌生的,這時我們記憶的東西包括知識本身(陌生)、以及敘述方式(依然陌生);而轉換為自己熟悉的語言系統(相對口語化),會更容易記住。 精細進行復述是存儲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它是指把要記住的內容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普通心理學》) 單詞的聯想記憶法,就是用的這個原理。但需要意識到,我們的語言系統、敘述風格,也屬於“已有的知識經驗”。——這是轉換為自己的語言,能夠高效記憶的原因之一。 而之後的重複記憶,因著熟悉自己語言系統、邏輯習慣的緣故,也會更省時高效。 這裡插敘一段:一般來說,書本的表述詳實、細節豐盈,是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但絕非需要全部記憶,往往提取最關鍵的某(幾)句話,就足夠了。 【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記“點”信息,然後連“點”成“線” 】 2、 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這是癥結所在。一般來說,書本自身的表述,就已經超出我們原有的知識體系、語言體系,哪還能有自己的語言? 我的想法是:記憶書本原有的關鍵詞、知識點等“點”信息;而後自己去連“點”成“線”——指的是把這一塊的“點”信息串成有邏輯的內容。 怎麼聯繫? 記住關鍵詞和知識點之後,記關係:並列?因果?時間?空間?人物事件? 然後合上書本,用自己的語言邏輯,語言系統,把關鍵詞串起來。——想想把關鍵詞連接起來的是什麼?有哪些詞:主語、量詞、連接詞等等;哪些關係:因果關係、並列關係等等。把細節填充進去。 一顆新鮮的栗子:《自控力》關於睡眠的表述:長期睡眠不足讓你更容易感到壓力、萌生慾望、受到誘惑。你還會很難控制情緒、集中注意力。 關鍵詞已標出,關係是因果。串起來是:長期睡眠不足的危害有:增加壓力、減弱自控力、情緒失控、注意力不足。(並非範本,不看屏幕,自己說出來的那段話,才屬於你;另,這段沒有記憶價值,只是打顆栗子) 試一試,串起來並不難,但需要你調動大腦去思考,可能會磕巴,但一定能做到。——一定要有串起來進行表述的這個動作:一則為了更好的記憶;二則先行鍛鍊邏輯關係的梳理,考試答題時思路流暢。 【連“點”成“線”,為了更好地記憶,也為了更流暢地答題 】 記憶關鍵詞-串起來,好處:一、只需記關鍵詞和邏輯關係,省時;二、“串起來”相當於進行了編碼(心理學名詞,意指對知識點的加工處理),一定程度上來說是自己的語言;三、“串起來”時,有主動召回知識點的行為,相當於檢測,主動召回而非機械重複,才是記憶的關鍵。 對於論述性考試題來說,什麼樣的記憶程度可以稱得上合格? 這麼說吧,觀點你都記得,但沒有逐字逐句地記憶;能夠流暢地信手引用,作為自己論點的支撐。 以上會有些抽象。我的經驗的來源,是我對文學理論考試(很多很枯燥很艱澀)的記憶方法。考中文系or相關專業的人,可參考寫給考中文系的丨西方文論&古代文論,我的答題思路,會對本文有更明晰地理解。 【記“少”不記多,反而會記住更多】 記憶的訣竅,是記“少”不記多;而後由“少”記多。 Emm什麼叫做記“少”:如果是某一塊知識點,有很多詮釋性的句子,彼此補充、互相解釋,那麼選取最核心的那句話進行記憶(不必非是一句話,兩三句都可以),剩下的暫時捨棄,即使它們補充了許多細節,但只記核心句即可。 這麼做的原因是: 其一,如我之前所述,教材/論著上的表達,往往過於詳實、細節豐盈、內容量大,但書本是為了幫助理解——既然要學習,那麼這本書於我們而言有太多“新知”,詳實的細節講述是必要的。但並非需要我們全部記憶,往往提取最關鍵的某(幾)句話,就足夠了。 其二,以期末論文為例,開始寫作前,我們會有一個收集素材、積累論據、形成論點的準備工作。你看到的很多材料、觀點,都會覺得很有用,然後一一劃線、一一扔進word。但真正寫的時候呢?往往一整塊的材料(圍繞著一個核心觀點),你只提煉出了一句話,用在你的論文中。 論述題(考研政治or專業課)的答題,就相當於寫作/寫論文,而非背誦默寫原文。除了那些真正需要一字不差謄寫的(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看個人自由發揮。 其三,關鍵是你記不完,即使當時記完了,考試時候一緊張,也容易忘記前後順序,然後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般,一崩全崩。哈哈哈哈哈哈。 你要有取捨的勇氣和決心。記“少”會讓你記得更多,並不是讓你真的捨棄。——這點需要看下文。 【記“少”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記“多”,看這裡看這裡】 我說記“少”,是指在第一遍第二遍記憶時。 這時候的記“少”,可以減少任務量、縮減複習時間;而且,由於“少”,也熟悉得更快,記得更牢,能夠提高記憶內容的覆蓋面:當考試時,基本上能做到把關鍵觀點羅列出來。(時間不足時,尤其需要這麼做) 然後,開始由“少”記多。這一過程,放在後幾遍複習之中。(從第幾遍開始記“多”,自行決定) 吶,先說怎麼做:比如某一段重要文字,你之前記了兩個核心觀點。在第三遍複習時,核心觀點已成為你的“已有的知識經驗”。 記憶依賴於人已有的知識結構,只有當輸入的信息以不同形式匯入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系統時,新的信息才能在頭腦中更好地鞏固下來。(《普通心理學》) 把這一段落剩下的陌生知識點(只是相對陌生,它與之前記下的核心觀點,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記憶,會更高效。如果一開始就記“多”,相當於全部在記憶陌生知識,兩者高下立見。 【無論時間是否充足,都先記“少”;但如果最後只記住了“少”,那也很能打】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當你真正理解、牢固記憶了某一段落的核心觀點之後,在後續記“多”時,你會覺得剩下的幾乎不需要記了,它們表達的和核心觀點無大差別。 這是因為,一開始這塊知識點對我們全部是陌生的,所以才覺得全部需要記憶,但是熟悉之後,方能看到它們的共通之處。 那麼這個時候,“少”也不必再增多。 我的建議是,無論時間是否充足,在面對大量需要記憶的內容時,都先記“少”,有時間繼續記“多”。 讀到這裡的你,可以說是很優秀了23333。總結一下: 1、想長期記憶知識,必須經過“加工”;機械複述並不能有效增強記憶 2、精細複述:把要記住的內容和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 3、如何用自己的語言敘述出來?記“點”信息,然後連“點”成“線” 4、連“點”成“線”,為了更好地記憶,也為了更流暢地答題 5、記憶的訣竅,是記“少”不記多;而後由“少”記多。 ok,關於高效記憶大段文字,總結了很多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希望大家不要嫌棄枯燥,結合實踐,認真用起來。加油加油加油,考試季順利順利順利~ 碼字不易,費時費心,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或啟發,記得花1秒鐘點個贊。謝謝你。:) 另外,小聲建議你花3秒時間,。學霸養成丨思維丨心理丨方法論。 微信後臺回覆“早起”,教你:我是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的~ 回覆“筆記”,教你:從哈工大化學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專業課筆記的; 後臺回覆“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 編輯於 2019-04-12・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酒釀櫻桃子 前排感謝冷冷小姐姐~感謝分享 艾薩克劉 寫的好有邏輯。前面部分是費曼技巧的具體操作示範~後面的先記少再記多的技巧很棒啊,學習確實應該先抓主要矛盾,而不是一開始就陷入無窮細節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