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新冠肺炎疫情過後,全國一線城市房價必定大漲,你怎麼看?

凡大先生


一線城市的公共資源是比較好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其實公共服務也提現到了房地產價格之中。

但是,此次疫情,我們看到蔓延過去,相對嚴重的,還是發達地區一二三線城市居多。武漢之所以疫情控制比較困難,並不是醫療水平不足,也不是基建設施不夠強大。

距離武漢200多公里的潛江市,此次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一是封城及時,二是關鍵點來了!【人均醫療資源充沛!】

我想說的,都已經引出來了:人均公共資源!我覺得這可能才是決定未來房價能不能漲的主要因素。

工作機會,教育水平,醫療水平,等等公共資源,平攤到每一個常住人口頭上,如果平均數很低,至少這個城市一旦發生類似的事件,將難以招架!

我的結論是:此次疫情過後,一線城市房價不會大漲。而在此次疫情中快速反應的城市,比如南京,樓市可能會潛力大一些。


丁臻宇


這次疫情對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農村真好,過年回家後就一直沒有出去,我家在山上,村裡已經沒有幾乎人家了,我二姐一家人在新疆,孩子今年回家在我家過的年紀,呆到初五的時候孩子實在呆不下去了,覺得山上太冷清很無聊,就去我大姐家了,我大姐在縣城是樓房,孩子下去住了三天給我打電話非要上來叫我開車去接他,我接到山裡以後他開心的不得了,說在樓房裡憋壞了,天天哪裡也去不了,還是在山上好,出去可以走很遠沒有人管還安全,口罩也不用戴,我也是第一次覺得山上真好,疫情對山上的人來說一點影響都沒有,天天山上轉轉,坐到老槐樹下面眺望一下城市的燈火闌珊,悠哉悠哉!


小金哥


我與你的觀點恰恰相反,對於新冠疫情過後全國一線城市的房價的變動,我的看法是持平甚至有所下降,至於說大漲基本不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收入減少

雖然除湖北外,這次疫情對於其餘各省而言,似乎只是停工一個月而已,但是這一個月的影響是深遠的,單單就以2019年的GDP而言,這個月就使得我國虧損了8.33萬億的GDP,這個GDP背後涉及到多少企業,多少個人,而截至目前,很多企業仍然尚未復工,部分復工的企業,產能也未全部啟用;其次受疫情的影響,未來幾個月,旅遊、餐飲、酒店、交通、娛樂等等行業依舊會受到衝擊,所以這次疫情對於很多人而言,收入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收入減少,買房的心思就會適當的下降。

疫情的影響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明白了兩個道理:(1)是你需要工作,而非工作需要你;(2)存款是你用於抵抗風險的依靠。在以往或許很多人認為存款無用,屬於傻子行為,因為受通脹影響存款會貶值,但是經過這次事件,會讓不少人明白,當意外來臨時,能支撐你抵抗的恰恰是你的存款。所以這次疫情過後,或多或少會改變部分人的觀念。原本想清空兩個家庭,六個口袋(爸媽、岳父岳母、夫妻)購房的,甚至是舉債湊首付款的,肯定會清醒一些,不敢在如此激進,所以購房人群相對會較往年減少,特別是在上半年,即使國家宣佈疫情結束,短時間內,大部分人仍然不會去人員聚集的地方。


總結

一線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在那,無論是就業單位、醫療、教育、衛生等等,它的吸引力都擺在那,所以在各類城市裡,一線城市的房價是最堅挺的,要說大幅度下降不可能,按照今年的情況,要大幅增長更加不現實,最大的可能就是維持在穩定的趨勢下,略有下調,但幅度不會太大。


鯉行者


我認為基本沒有這個可能!

首先要明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樓市的衝擊是全局性的,一線城市也沒有躲過沖擊,疫情過後,樓市恢復元氣需要時日,在這種情況下,再大漲是不現實的,沒有漲價的基礎。

1、新冠肺炎疫情令開發商資金壓力面吃緊,打亂了開發商的推盤計劃。

以往春節期間,會有一波返鄉置業行情,而這次爆發在春節這段時間的疫情,讓返鄉置業行情徹底熄火。大家自覺待在家中,零看房,零成交,樓市幾乎“冰封”了。

房地產行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開發商從銀行等方面融資來的錢資金成本很高 ,因而,房企的資金面壓力非常大,客觀上要求高週轉。

這次疫情讓開發商的資金風險徹底暴露出來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各大房企紛紛開啟線上售樓模式急於自救了。比如恆大這幾天打出了網上購房賺佣金的廣告,無理由退房,在家沒事賺佣金,宣傳力度很大,這固然是一種銷售策略,但從側面也說明了恆大的資金壓力之大。據統計,截止2019年中期,恆大最新的淨負債率達152%。

像恆大這樣的頭部房企都這樣,中小房企的資金壓力就可行而知了。目前江西、無錫、西安、深圳四地均出臺了對房地產的扶持政策,打響“救市第一槍”,為房地產行業減壓,說明了樓市形勢的不樂觀,

因此,疫情過後一段時間內,樓市復甦需要時日,北上廣深幾個一線城市漲價缺乏基礎,可能性非常小。

2、無論政策面和基本面都不支持一線城市房價大漲

我國的樓市,受政策影響很大。從近期一些重要會議對2020年房地產業的表態來看,進入2020年,“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和“一城一策”仍是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思路。這次疫情雖然是個意外,但是不會打亂樓市穩中向好的趨勢。也就是說,政策面不支持一線城市房價暴漲暴跌。

從北上廣深這幾個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來看,已經遠遠超過了國際水平。下圖為2019年國內各城市房價收入比排行榜前20名。

從圖中我們看出,深圳排國內第一,房價收入比達35.90,北京排第三,房價收入比達31.23,上海排第五,房價收入比達26.07。只有廣州房價收入比率低一些,為19.63,排第七。也就是說,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全部進入了排行榜前十名。

“房價收入比”,也就是一個地區每套住宅平均成交價格與家庭平均年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家庭對住宅的支付能力。按照世界銀行的說法,發展中國家合理的房價收入比應該在3~6之間,考慮到家庭本身也要花錢,那麼比較節儉的家庭存錢10年買房是比較合理的。

下圖為全球房價最貴,“最住不起”的10個城市:

其中連續第9年排在全球最貴的房價榜首的中國香港,房價收入比為20.9倍,排第二的溫哥華為12.6倍,排第三的悉尼為11.7倍。

北上廣深的房價收入比和這幾個城市相比,是否過高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

因此,從政策面和基本面都不支持疫情過後一線城市房價大漲。

3、個人收入層面不支持房價大漲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到現在快一個月了,目前還沒有出現拐點,何時能夠結束是個未知數。因為防控疫情的需要,各地基本都推遲了復工,店鋪也紛紛關門歇業,對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計件薪酬制的員工以及農民工影響很大,他們不能出門工作就沒有收入。

目前疫情只持續不到一個月,對這部分人收入影響暫時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再持續一段時間的話,影響就比較嚴重。而這部分人,恰恰是購房的主力軍之一。

這部分人收入降下來了,購房就會慎重,也即購買力不足,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樓市起了釜底抽薪作用,房價再大漲就缺乏基礎,不現實。

總結

這次疫情對樓市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也沒有避免。疫情過後,樓市復甦需要時間,各方面都不支持房價大漲。但是,一線城市經過這兩年的調整,下跌空間也有限,剛需購房者可以多觀察,多比較,擇機入市。


李中東


現在真的很擔心,房地產會奪走,停工工廠企業的救命錢!

因為武漢疫情,國家很可能出臺資金救市,但資金是逐利的,很害怕很多嗷嗷待哺的實體企業需要的資金,會被房價暴漲帶來的賺錢效應而帶走。

現在不是以往,你房地產掠奪些社會資金就掠奪吧,實體工廠還能運作,現在很多企業工廠因為停工,損失很大,如果房地產再因為房價暴漲掠奪了國家的救市資金,那可是實體工廠的救命錢呀!

如果房價不暴漲了,不賺錢了,你讓這些企業買房,他們都不會買房,而會選擇繼續救援自己的工廠。

而如果房價在財政政策下刺激的暴漲後,你不讓企業主拋棄工廠而把錢投入到炒房之中,恐怕他們能有一萬種方法勾結銀行,把國家的援助資金投入房地產領域!

資金是逐利的,高明的管理者,如何成為金錢的主人,而不是成為金錢的奴隸,就是看能否充分地運用“資金逐利”這個特性高明的管理市場。

有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如何順勢而為利用資金逐利的特性,巧妙地化解危機。

北宋第一名臣范仲淹,主政杭州的時候,一年遇到大旱,杭州米價暴漲。

應對如此情況,范仲淹沒有強制米商降價,反而鼓勵杭州的米商,把大米的價錢維持到高位。

在維持杭州高米價的同時,范仲淹又派了很多人,去周圍散播杭州米價高,利潤很大的消息。

周圍的產米區的商人,聽說杭州米價高,於是大肆購買大米,晝夜兼程,披星戴月地把非常多的大米運到杭州變賣,結果,杭州人得到了急需的大米,而米價也漸漸恢復正常。

這就是范仲淹管理的高明之處,他沒有硬性的打壓米價,而是運用資金逐利的性質,用杭州的高米價,吸引外部資金購買大米支援杭州。

范仲淹就是巧妙的利益了“賺錢效應”來獲得大米的,那現在的疑問是:我們是利用賺錢效應,獲得房子呢?還是獲得生產生活物資呢?

也就是,你需要什麼,就維持什麼的賺錢效應,范仲淹需要大米,就維持杭州大米比外地大米的一個巨大的差價,就是販賣外地大米到杭州,可以賺取巨大的利潤。

這個巨大的差價,就是賺錢效應,維持杭州歐大米的賺錢效應。

現在中國需要房子嗎?需要維持房子不停的漲價,這個賺錢效應嗎?

很顯然,人均世界前列的住房面積說明中國不需要房子,而現在武漢防疫竟然要從美國進口特效藥,說明中國的醫療科技水平遠沒有房地產光鮮!中國有更多的領域需要“賺錢效應”,這不包括房地產!

所以現在必須打破房地產的賺錢效應,阻止更多的資金沉澱到房地產領域!

現在房價如何,這都是過去了,關鍵是未來的預期,只要房價不漲,沒有賺錢效應,就行。

因此,現在國家因為武漢疫情影響,很多行業工廠無法開工,眾多企業停擺,造成實體經濟的損害,到武漢疫情結束後,百業待興的關鍵時刻,國家最重要的是告訴工廠企業:

你們生產的東西是非常寶貴的,必定有巨大的利潤,而不是用房價的暴漲,告訴這些工廠企業主,房子才是能賺錢的,你們的實體產品無足輕重!

在武漢疫情面前,真正使得我們戰勝疫情的,是那些成千上萬工廠生產出來的物資,而不是黃浦江邊富人窮奢極欲的玩物湯臣一品這樣的豪宅!

要明白,中國真正的底蘊,是我們眾多創造了極大物質財富的工廠,而不是黃浦江邊讓富人炫耀奢靡生活的湯臣一品豪宅!

這次疫情之後,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房價,絕對不能讓企業家心寒,看到房價暴漲的賺錢效應,而放棄恢復千瘡百孔的實體工廠和企業運作,去炒房。


軍輝論房


房價長期看人口,短期看金融。

本次疫情過後,一線城市城市房價如何走,關鍵得看金融政策是否有鬆動,金融政策包括首付比例、限購政策、房貸利率等,特別是限購政策、首付比例。房貸利率不是決定因素。

一線城市需求充足、購買力強

我國的四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房價,除了廣州稍微低一點,其他三個城市其實房價已經處於高位,但是這幾個城市還有大量的人沒有住房,這些人口需要住房,住房需求是充足的。

一線城市的資金吸附能力是很強的,大量的企業入駐一線城市,居民的收入是很高的,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排名前列,從購買力看一線城市的購買力強。

一線城市現在房價處於穩定階段,是因為現在的金融政策,首付比例高和限購,一旦金融政策放開,一線城市的房價還是有可能出現快速的上漲,一線城市的金融政策會放開嗎?2019年房租不炒的政策還言猶在耳,不太可能取消限購和降低首付,所以我認為2020年不太可能會放開金融政策,一線城市房價在疫情過後,不太可能出現暴漲。

綜上所述,房價短期看金融政策,一線城市我認為在疫情過後的限購和首付比例不太可能會調整,所以房價還是以平穩為主。


互金圈


疫情過後,房價不會出現大漲,相反是要下跌的:第一,開發商為了回籠資金,必定會拋售手中房產,房子價格會打折促銷的。這已是板上釘釘。

第二,疫情過後,各行各業都要恢復生產,很多民眾要找工作,大家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去買房。在沒有人買房的情況下,房價怎麼漲?

第三,有錢人為了拯救自己的實體經濟,會把囤積的房產拋向市場,市場上二手房價格大跌,一線城市房價還會怎麼大漲?

第四,現在一線城市房價受到調控大漲不可能,下跌也並不容易。更何況,房地產處於飽和狀態,有房的家庭好幾套,沒房的家庭一套也沒有,購房需求大不如前幾年了。


全國一線城市房價大漲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中國經濟至少要到下半年恢復正常,物價也是如此,我們這裡很多人希望房價一直漲下去,但是天下沒有天天大漲商品,疫後沒有敢投機炒房了,房價遲早要回歸合理區間。


不執著財經


1. 這次疫情對部分人傷害是很大的,通過這次疫情,很多人覺得人員較少環境好的城市生活會更安逸。

2.人們會通過這次疫情,覺得只有健康才是人最寶貴,健康投資會大於地產投資。

3.這次疫情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徹底消散,人們避免聚集這對地產銷售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總之個人認為一線城市的房價回落是必然趨勢。


樓上老張


說實話,我並不太認可這種觀點,雖然一線城市的房價保值性現在看來不錯,但是經過這次疫情,我感覺一線城市人口密度過大帶來的弊端太嚴重了,未來城市的發展策略很可能會做調整,這有可能會壓低大城市的房價。

記得在20多年前的時候,歐美城市中心有很多高樓大廈,我們都以為裡面住的人應該很富裕,但是導遊說城市裡住的都是貧民,有錢人買車後都到郊外別墅去了,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會蝸居在城市中心的高樓裡,這會不會是我們大城市未來的方向呢?

當然,現在我們還不好說,畢竟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過程也不一樣,所以我們不可能複製人家的模式,但是我覺得疫情過後,我們有可能會對超大規模城市發展策略進行反思,把城市規模做大,城市人均佔地面積變小,人口密度過於集中,這種發展模式好不好呢?

住在大城市的人應該有感觸,大城市房價高,通勤時間長,工作壓力大,交通擁堵,疾病傳播速度快,夏天在城市看海,放假在路上看車,這些已經嚴重製約了城市的經濟發展。

為什麼城市功能不能進行疏散?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呢?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城市發展思路,我們總是想把城市的功能集中化,這樣可以降低運營成本,集中全市優勢發展城市經濟,但是現在看來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們已經度過了自行車時代,現在個人交通工具發達,私家車普及率提高了很多,公共交通工具也非常方便快捷,人們的活動範圍可以變得更大,原來集中的模式越來越不適合現代城市發展要求,而瓶頸主要就在於土地的供應和對耕地的保護。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那麼城市的功能很可能就會被疏散,其實雄安新區的建設就是一種新思路,如果雄安開發得到很好落實,而且效果明顯的話,估計很多一線城市會仿效,這樣看來大城市的房價就不可能進一步上漲了。

當然,這只是基於這次疫情,對大城市發展模式的思考,至於未來的城市發展策略如何選擇,現在誰也不好說,但是我覺得大城市真的需要改變一下發展思路了,一線城市的房價也不宜再進一步上漲了。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純屬主觀想象,歡迎大家討論。


互金直通車


疫情後經濟可能會有一段時間處在下行,我們身處三線城市,現在的房價在疫情後會不會有所下降?現在怎樣選房子在未來才有更好的升值空間?

其實房價一直都是我們普通打工一族關心的問題。就如江門來說,2004年時的房價還是一千多,有些還是一千元以下。

記得在2004年時去看房,江門比較好的樓盤帶小區管理的才1999元一平,16年後的今天也就是2020年,同一個樓盤已經漲到1.2萬~1.3萬一平,漲幅在6倍左右。

再來看看我們工薪階層的工資,2004年時大約是1500元,到了今天2020年,工資大約是4000~6000元左右,工資的漲幅是3倍左右,很多朋友還是拿著三千元多一點的工資。

很多朋友都說,工資的增長追不上房價,特別對於新一代的年輕人來說,這個房價的壓力特別大。

二十多歲的年紀,可能父母給個首付,利用銀行貸款的槓桿買了首套房子,一般來說是作為婚房。

而在這次疫情過後,江門的房價會不會出現下降?

今天跟大家普及一個買房的底層原理,我們掌握了底層的原理,就像打開了一雙智慧的眼睛,讓我們能更好判斷到底什麼時機買房,買什麼地段的房更有升值空間。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們人生的資產配置很多樣,有我們固定的工資收入,股票,基金,債券,房產等等。

而在我們所有的資產中,最有分量的資產就是我們的房產。

這不單是在中國或者全球其他國家,這個答案都是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