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高發,農民心理怎麼安撫?

老村好農


個人認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做:

衣、食、住、行是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疫情當前,不說“行”了,一、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做好人民日常生活消耗品供應,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出售和哄抬物價的行為,最大限度減小疫情對他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他們心裡踏實;二、針對性地加強對人民這次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讓他們覺得疫情並不可怕,只要按要求去做好預防就是安全的;三、把黨和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效果、進展的實時情況及時反饋給他們,增強人民戰勝疫情的信心!


偶爾隨風


今年對於許多農民來說,都是一個特殊一年,本來今年不讓燃放煙火爆竹,讓很多的農村老年人和年輕人就很不舒服,尤其是年輕人本來現在過年就沒小時候的那種年味了,在不讓放點菸花那就更沒年味了,但還沒輪到放煙花的時候。

新型冠狀病毒就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了,尤其是年三十那天全國各地村裡都開始宣傳大年初一不讓拜年,由於當時的疫情還沒那麼嚴重,很多人心裡都是不以為然的,畢竟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怎麼能說不讓拜就不拜了呢。

可是隨著年輕人從網上慢慢的瞭解到的信息,這才知道疫情的嚴重性,開始給家裡的老人普及病毒情況,像我們村就是從年輕人開始不拜年的,但是一些老年人由於信息的接受都是從電視上來的,電視都沒開始宣傳說明沒那麼嚴重,所以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是選擇了繼續拜年。

這也讓政府知道習慣不是那麼好改的為了更好的防範疫情,避免流動感染,全國很多省份毅然決定“封村”,這對很多沒上過學的農民來說,肯定是掀起了軒然大波,畢竟當年“非典”的時期都沒有過“封村”,都在猜測是不是病毒太厲害,管不住了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啊,包括筆者作為一個90的年輕人心裡都恐慌的好幾天。

但是後面看到政府的各種政策,心裡才慢慢平靜下來,畢竟都“封村”了,病毒從外面是進不來了,這也是絕大部分老百姓這樣想的,所以現在農民心裡基本都不太在意疫情的問題了。


農村小李vlog


不用安撫,農民有地有糧有菜,我們縣城一例病例都沒用,連疑似都沒用,我們村子旁邊就是工業開發區,大多數人都在工廠裡上班,已經開工了,就是我們要去外地的還在等消息,不過也沒什麼,還薄有積蓄,就當休假吧,只不過家裡的孩子還不開學,兩個神獸,要翻天了[捂臉]


原來是你163780195


這個武漢疫情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焦慮,疑慮,困惑,總會有感覺自己會被傳染,或是自己有沒有發燒了,咳嗽了,咽痛了。別說是農民兄弟,成年的國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心情,這個非常正常😊,我要說的是,自己要調整好心態,密切關注官方的報道,聽從指揮,服從安排,不出門或少出門,出門了戴好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注意自己個人衛生,這個是階段性的,任何事情都有規律,最怕的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調整好心態,多看看抖音的搞笑視頻,做到理解包容,忍讓,並學會開到身邊的親人,這一切都會過去,你相信了,就會產生力量,打敗疫情,戰勝自己。


麗娟日記vlog


寒心了啊!為中國加油,為鍾院士代表的白衣天使加油加油!

為演員明星這樣的虛擬經濟擔憂呀!強烈要求降低明星的收入,或者加大他們的稅收力度。

不管捐多捐少,為何就是要凌駕於教書育人的教師,鍾院士李院士代表的白衣天使,祖國保家為民的軍隊,後勤保障生活品的企業及員工等環環相扣的祖國人民呢??


用戶93432374636


瘟疫是古今人民最憎惡的一種無硝煙戰爭,它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不知何時臨門侵身,也不知何時消失殆盡的狂魔。

瘟疫是以病毒傳染的方式推行,一傳十,十傳百......傳播率特別快,若稍有不慎,會被吞噬一一一死亡。

老年人在太平盛世時,也會偶爾談及瘟疫,什麼什麼時代有成千上萬人死於瘟疫,甚至一個地區會......

現在肺炎病毒漫卷湖北武漢城,每天新聞報道,病毒感染者天天遞增,死亡者也連續增加。

又加上李文亮白衣天使染毒而逝,還有不少的白衣戰士也被傳染,等等。

綜上述原因,會導致農民中的男女老幼,終日人心惶惶,日不擇食,夜不寢寐,非常恐懼,生怕病魔附身。

那麼怎麼去安撫這些淳樸憨厚的農民呢?

作為農民,我們是祖國建設和奉獻的主力軍,我們的主觀意識要清楚,要過硬!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農民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終於拼出一個嶄新的世界一一一新中華。在今天,我們也不例外,也要遵紀守法,積極投入到抗議戰鬥中,聽黨話,跟黨走,不造謠,不傳謠,窩家中,不亂跑,戴口罩,勤洗手,精消毒,一定把病毒的傳播渠道全部隔絕。

村委會,村領導通過宣傳工具及時向農民宣傳黨的抗疫方針以及疫情的動態等,安民告示,讓農民群眾在抗疫戰鬥中做應該做的事。

親人們,鄉親們,朋友們等,利用手機,網絡微信,說說話,談談心,弘揚學習抗疫抗災的好精神好方法,互勉互勵,團結一致,共抗疫災。

瘟疫不可怕,只要有戒心!

待到山花爛漫時,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個李老頭


疫情面前,人們出現一些不同於平常的心理、生理、行為反應,是任何正常人都可能出現的正常反應,要正確看待。這些反應主要涉及情緒、軀體、認知、行為等幾個方面。

情緒方面:出現緊張、擔心、恐懼等情緒,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發展為憤怒、抱怨、激惹、沒有耐心;無助、失望;孤獨、被拋棄感、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軀體方面:出現無法控制的心慌、胸悶、氣促、出汗、腹瀉;過於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頭痛、精神性易疲勞;食慾減退;睡眠覺醒障礙;內分泌系統失調;血壓不穩定、月經週期紊亂等。

認知方面:出現負性思維;不信任、懷疑;容易將個人的不順心與應激事件(疫情)聯繫起來;壓力增大;心態不穩定、脆弱、悲傷、患得患失等。

行為方面:出現迴避、逃避行為;不願與人交流,喜歡獨處;發呆、麻木;反覆查看與疫情相關的各種數據信息,反覆測量體溫,反覆洗滌、洗手、消毒等強迫行為;開始吸菸、酗酒;衝動易怒,常發脾氣等。

公眾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表現出來的各種不適情緒,主要來自於對“被感染”的擔憂。要調適自己的心態,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過濾信息,注意防範。自媒體時代,各種微信公眾號、小視頻、網帖等傳播的所謂“內部消息”層出不窮,要學會甄別,選擇閱讀有事實依據或官方公佈的權威資訊,運用科學的防護方式,如佩戴口罩、勤洗手、居家消毒等。同時,儘量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遠離負性情緒。

保持正念,相信眾志成城,共渡難關。關注事實數據,保持正確的認知思維習慣,根據事實判斷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每日的發病率、治癒率、生物製劑的新進展等。只要我們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就是在為防治疫情做貢獻。

適量運動,減少精神上的緊張。通常緩解焦慮的最有效方式是轉移注意力。因此,如果把注意力分散到運動、放鬆、健身、親子游戲等上面,對於焦慮、恐懼的體驗就會變弱。從事這些活動,有助於緩解精神緊張,提高自信心,促進腦部多巴胺的分泌,讓我們產生愉悅感。

若以上方法均無效,依然無法控制地過分擔憂、心慌、出現睡眠覺醒障礙、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並持續兩週以上,建議到精神科醫院進行心理評估,瞭解自己的心理動態。尤其是精神分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癔症患者,在面對疫情時一定要密切關注自己的情緒狀態,多與自己的精神科醫生溝通,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叩扉


肺炎疫情高發,農民心理如何安撫?

謝謝對農民的關注,至從武漢疫情爆發以來,難免會產生焦慮恐懼害怕的心理,有些年齡偏大沒有文化的老人對於病毒不瞭解,對於政府針對疫情出臺的文件不理解,但是隨著鄉鎮社區村組等基層幹部的廣播、宣傳車和走村串戶的宣傳和勸導下,都會理解和支持,現在農民的心理和以前沒有不一樣,該幹嘛就幹嘛,農民的心理也用不著安撫。農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早日消滅病毒,恢復交通,早點出去打工掙錢。


重新來過150615230


在這個武漢疫情到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有,焦慮,疑慮,困惑,總會有感覺自己會被傳染,或是自己有沒有發燒了,咳嗽了,咽痛了。別說是農民兄弟,成年的國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和心情,這個非常正常😊,我要說的是,自己要調整好心態,密切關注官方的報道,聽從指揮,服從安排,不出門或少出門,出門了戴好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注意自己個人衛生,這個是階段性的,任何事情都有規律,最怕的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調整好心態,多看看抖音的搞笑視頻,做到理解包容,忍讓,並學會開到身邊的親人,這一切都會過去,你相信了,就會產生力量,打敗疫情,戰勝自己


小二1997


首先,引用劉欣慈老師的一句話: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在面臨生命威脅的時候,活下去是人的本性,不算自私。所以,誰都想活下去,並對死亡有無盡的恐懼,不論你曾經是否敬畏生命,是否敬畏自然。

但話說回來,所謂的恐懼並不來自死亡本身,而是因為處於一個未知的環境,一個隨時會面臨死亡的環境導致產生恐懼。

所幸,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安定的國家,有共產黨這樣一群能飛速做出抉擇並執行的組織,無論從大爆發,到封城,最後到封村,都是依照時態的緊急情況一步一步認真在做,並也讓所有大眾看到實效,也動員其大眾參與到這無硝煙的戰場上來,其實這已經算是最初的安撫,讓全員參與的目的就是讓全員有使命感,有責任感,而不是看一群人忙碌,卻無法掌握任何情況,只是做一個一無所知的旁觀者。

每天實時播報疫情,加強防疫意識,並認真執行各項政策,讓所有人看到在一線人員付出之後的成果,看到新增數據變小,看到治癒人數增多,看到死亡人數減少,看到自己所在的省份沒有新增,看到自己所在的州市感染人數慢慢被治癒完,最後到所有地方的疫情結束。那麼所有人的信心也就回來了,這是對國家的信任,是對國家的支持!

黑夜過後,我們終將迎來曙光。黑雲之後總是晴空,我們希望不用再戴口罩,不用再被封在村子或者家裡,我們希望那些太平盛世還是繼續!

同時,也會給所有人上一課,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愛護家園,愛護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