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2020年开年,阿里巴巴表现亮眼。

很少有人关注到,就在去年年底,阿里巴巴正埋头另一桩大事。

阿里研发成功了一项高科技。

但他们决定放弃。

一夜之间,轩然大波!

业内人士表示,阿里放弃的,不止是一项技术,还有源源不断的可观收入。连阿里巴巴也承认,愿意为这项技术付费的客户不计其数,甚至有不少人愿意为此支付高昂费用。

但阿里巴巴仍然决定放弃。

他们将这项技术称之为:潘多拉魔盒。

有人给这项技术起了一个更为震撼的名字:“起死回生!”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失独与重生

一切都从2019年9月说起。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接到了一个请求:一位失独妈妈,请求用AI技术“复活”女儿。

这位妈妈在请求中写:“可以把我故去的女儿做成和我互动的软件吗?”

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迅速将这一非比寻常的请求上报。

很快,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聂再清亲自接手。

“我十分思念女儿,十分思念。”

也许,正是来自这位母亲的这句话,打动了身为语音助手首席科学家的聂再清。权衡再三,阿里巴巴同意接受这项十分罕见的求助。

从技术角度考虑,这项工程需要三大技术:

  • 足够的语料数据;
  • 算法;
  • 语音合成技术。

以阿里巴巴目前的技术,“复制”一个虚拟人的难度并不大。

然而,过程中,聂再清遇到了未曾料到的困境。

  • 第一,可用语料不足。这位母亲的已故女儿,生前留下的语音素材并不多,所有片段加在一起,能够用作训练的语音素材,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
  • 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难题:人工智能训练难度极大。

但阿里巴巴仍然做到了。

然而,就在好不容易攻克技术难点之后,聂再清却犹豫了。

他会同阿里的工程师、专家、以及外部聘请的心理学家再三讨论一个话题:一旦这样一个“AI女儿”成功,对其父母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安慰,是冒犯?

工程尚在进行,消息已经传出。

全国各地涌来的类似请求,或者说“订单”,如雪片般源源不绝。

四个月后,2020年1月,阿里巴巴果断决定:放弃该项技术!

对最初求助的那位妈妈,阿里巴巴送出了一份小成果:帮助这位妈妈合成了一段女儿长达20秒的语音,存在了天猫精灵里。这段语音复原了女儿写的一篇作文,记录了她和妈妈一起去爬山的故事。

这位妈妈表示:这条音频开头的语气,和女儿一模一样。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共同困境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无独有偶。

2020年开年,国外一位母亲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见到了因白血病过世的7岁女儿。

国外VR技术公司通过摄影测量、动作捕捉和虚拟现实技术,让这位思念女儿的母亲得以再见女儿。电视台MBC将这桩事件拍成了纪录片,一经上传YouTube,播放量高达900万次!

这位名叫张智成的妈妈,失去女儿已四年,仍然没有一天能走出悲剧。这位妈妈表示,希望女儿还在,无论以哪种形式。

顶尖VR公司VIV Studio被打动,利用一系列技术开发完成——

  • 第一,从女儿生前照片和视频中提取出表情、肢体动作数据,通过类似体型的儿童进行建模,还原出女儿生前样貌;
  • 第二,引入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让虚拟女儿的声音和过世女儿一样一样;
  • 第三,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还原女儿生前的衣物、喜欢去的场景,借助触感手套,使母亲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可以伸手拿起物品和女儿互动。

八个月后,该项技术交付母亲。

这位妈妈戴上VR眼镜后立刻进入了和女儿生前一模一样的场景,和女儿一模一样的虚拟女儿在虚拟场景中“永生”,每天生活、学习、玩耍,妈妈只要戴上设备就可以和虚拟女儿一起互动。

沉浸其中的妈妈无法自拔,在场的技术、工作人员无一不被震撼。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争议

人们很快意识到了问题。

以上述母亲为例,在外人眼里,她所谓的“幸福生活”无疑是“怪异”的:一整天戴着头盔,在同一个地方来来回回地走,自言自语,大笑或者哭泣,永远在和空气交谈,十分满足。

但在这位妈妈眼里,戴上头盔,就是“人间天堂”:女儿永远都在,模样、声音全无改变,她会和妈妈对话、交流、思考,还会玩耍、学习、吃饭、运动、休息,和她原本就有的女儿没有任何分别。

人们不禁惶恐:

  • 这位妈妈会永远戴着头盔生活吗?
  • 一旦摘下头盔,她会崩溃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一个问题显而易见:

人工智能“起死回生”的技术,究竟是给予了“失独父母”温暖,还是用表面的温暖实际加速了“失独父母”的心理崩溃?

技术是没有对错的,但技术是可以绑架人类的。有时候,还往往以“温情”的面貌。

而在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看来,该项技术还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果失独父母发现,人工智能复原的“儿女”在深层次的价值观方面,和真正的儿女存在差距,甚至危害到父母,那么,这对父母而言是否是一种冒犯?

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

  • 2019年,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Alexa在与主人对话过程中,建议主人“伤害自己”;
  • 2018年年初,Alexa在全球各地被爆出夜晚发出不明怪笑;
  • 2018年4月,Alexa被发现会偷偷录下私人对话,并默默发给其他人。

上述事件几乎都在亚马逊以“故障、承认错误、道歉”的流程中结束了,留下警钟无限。

而求助于阿里巴巴的失独父母给出的答案,却更令人心惊。他们表示,不在乎虚拟女儿偶尔的“冒犯”,这是成长期孩子最正常的表现。

“戏未开场,人已入戏。”

一旦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悲伤的父母们有可能从此摆脱虚拟儿女的控制吗?

但也有人表示支持。

长篇报告文学《失独:中国家庭之痛》列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已有100余万个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平均每天有一个班(40至50人)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离开人世。

失独父母们都在同一个轮回中煎熬:很少有人能走出来,大多数都沉沦了。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正是绝望中的希望。

  • 有人说,人活下去的动力,可以是寄托;
  • 有人说,人走出来的动力,可以是弥补;
  • 有人说,人往前看的动力,可以是好好说一次再见。

而人工智能,以及“虚拟儿女”,正可以将寄托、弥补、说再见的机会,再一次给予父母。

人不在其位,不知其真痛。

旁人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该商业化吗?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潘多拉魔盒:“起死回生”技术商业化之争

天才编剧马蒂亚斯·卡鲁索,写出九分钟短剧《我的孩子只能活一次》,一经上映,奖项纷至沓来。

九分钟内,这位天才编剧预言了一个悲剧:一对失独夫妻,获得了一个可以令他们产生幻觉、将之当成一模一样孩子的玩偶,本想用这个玩偶抚慰悲伤,最后却深陷幻觉,崩溃收场。

“起死回生”的人工智能,是否正是这样一个玩偶?

科技巨头们,是否该利用这项技术商业化,来赚取悲伤父母源源不断自愿献上的巨额现金流?

1月20日,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公告:面对生命,技术必须敬畏;这一次我们希望它能慢一点,等等伦理和道德的争议;不该来的,我们不希望亲手打开魔盒。

或许,我们是幸运的。

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以牺牲巨大利益为代价,尊重伦理和道德,经受住诱惑,将潘多拉魔盒死死盖上。

但又或许,这只是人类漫长历史中的短暂等待而已。

就像潘多拉魔盒,它最终还是打开了。

朋友们,您支持这一“起死回生”的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